| 书名 | 装备建设军民融合评价与优化 |
| 定价 | 69.00 |
| ISBN | 9787118112221 |
| 出版社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 作者 | 李晓松 |
| 编号 | 1201509285 |
| 出版日期 | 2017-04-01 |
| 印刷日期 | 2017-04-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365千字 |
| 页数 | 334 |
| D11章装备建设军民融合评价与优化概述 1.1研究意义 1.1.1有利于丰富军民融合理论体系 1.1.2有利于准确把握装备建设军民融合现状 1.1.3有利于深度认识装备建设军民融合模式 1.1.4有利于科学设计装备建设军民融合管理机制 1.1.5有利于正确引导民口企事业单位融入装备建设 1.1.6有利于量化掌握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发展指数 1.1.7有利于合理规划建设军民融合发展 1.2概念界定 1.2.1科技工业 1.2.2装备建设 1.2.3军民融合 1.2.4装备建设军民融合 1.2.5装备建设军民融合评价与优化 1.3研究现状 1.3.1学术趋势分析 1.3.2社会网络分析 1.3.3总结 1.3.4启示 1.4研究内容和创新 1.4.1研究内容 1.4.2主要创新 参考文献 D12章装备建设军民融合现状 2.1理论基础 2.1.1生命周期理论 2.1.2多人层次分析法 2.1.3SWOT分析法 2.2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发展历程 2.3装备建设军民融合现状分析 2.3.1优势 2.3.2劣势 2.3.3机会 2.3.4挑战 2.4装备建设军民融合现状量化分析 2.4.1因素重 2.4.2因素量化 2.4.3SWOT量化分析 2.4.4现状判断 参考文献 D13章装备建设军民融合模式评价 3.1理论基础 3.1.1页目组织 3.1.2结构熵评价 3.1.3责任矩阵 3.1.4制度变迁 3.1.5证据推理 3.1.6模糊:Petri网 3.2装备建设军民融合管理模式 3.2.1管理模式调整改革历程 3.2.2两种管理模式 3.2.3管理模式评价 3.2.4矩阵式管理模式 3.3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制度变迁模式 3.3.1制度变迁动因 3.3.2需求侧和供给侧制度变迁 3.3.3强制式与渐进式制度变迁 3.3.4制度变迁模式 3.3.5制度变迁模式评价 3.3.6措施建议 3.4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发展模式 3.4.1影响因素 3.4.2发展模式 3.4.3发展模式评价 参考文献 D14章装备建设军民融合管理机制优化 4.1理论基础 4.1.1生态位 4.1.2模糊数学 4.1.3模糊综合评价 4.1.4综合微观分析 4.1.5博弈论 4.1.6演化博弈论 4.2装备建设军民协调机制 4.2.1军民协调机制现状 4.2.2军民协调机制设计 4.2.3军民协调度评价 4.2.4对策建议 4.3装备建设军民需求对接机制 4.3.1军民需求对接现状 4.3.2需求生成过程 4.3.3军民需求对接流程 4.3.4军民需求对接度评价 4.3.5对策建议 4.4装备建设军民资源共享机制 4.4.1军民资源共享现状 4.4.2军民资源共享机制设计 4.4.3军民资源共享度评价 4.4.4宏观层面军民资源共享博弈分析 4.4.5微观层面军民资源共享博弈分析 4.4.6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D15章民参军态势评价 5.1理论基础. 5.1.1体系结构技术 5.1.2决策树 5.1.3Petri网模型 5.1.4网络计划图 5.1.5未确知数方法 5.2民参军现状 5.2.1重要意义 5.2.2形势判断 5.2.3基本现状 5.2.4存在问题 5.3民参军决策分析 5.3.1民参军决策流程 5.3.2民参军决策模型 5.4民参军准人流程优化 5.4.1“四证”对比 5.4.2“四证”办理流程优化 5.4.3保密资格证流程优化 5.4.4质量体系认证流程优化 5.4.5科研生产许可证流程优化 5.4.6承制资格证流程优化 5.5民参军准人进度分析 5.5.1民参军准入网络计划图 5.5.2民参军准入进度估算 5.6对策建议 5.6.1健全组织机构 努力形成统一协调的管理体系 5.6.2完善运行机制 构建顺畅高效的工作运行体系 5.6.3调整政策法规 逐步建立完善配套的制度体系 5.6.4加强监督管理 努力防范民企参军的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D16章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发展指数评价 6.1理论基础 6.1.1系统理论 6.1.2变异系数法 6.1.3全寿命管理 6.1.4产业结构优化 6.1.5模糊数学法 6.2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发展指数评价总体思路 6.2.1指导思想 6.2.2表现形式 6.2.3评价内容 6.2.4评价框架 6.3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发展指数评价指标 6.3.1指标特征 6.3.2xuan取原则 6.3.3建立指标方法 6.3.4宏观发展指数指标 6.3.5中观发展指数指标 6.3.6微观发展指数指标 6.4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发展指数指标重 6.4.1指标重确定方法 6.4.2宏观发展指数指标重 6.4.3中观发展指数指标重 6.4.4微观发展指数指标重 6.5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发展指数评价模型 6.6案例分析 6.6.1微观发展指数评价 6.6.2中观发展指数评价 6.6.3宏观发展指数评价 6.6.4评价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D17章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动力机制评价 7.1理论基础 7.1.1力学基础理论 7.1.2量子理论 7.1.3系统动力学模型 7.2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动力概述 7.2.1动力类型 7.2.2动力特征 7.2.3动力要素 7.3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力学分析 7.3.1理论力学 7.3.2振动力学 7.3.3量子力学 7.4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动力系统分析 7.4.1动力系统构成 7.4.2动力系统运行机制 7.5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动力系统仿真 7.5.1因果关系图 7.5.2流程图 7.5.3系统动力学模型 7.5.4系统动力学仿真 参考文献 |
| 、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围绕装备建设军民融合现状、管理体制、管理机制、民参军态势、发展指数和动力机制等方面的评价与优化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 提出了装备建设军民融合评价与优化的新思路、新理论、新方法和新举措 有效解决了困扰装备建设军民融合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相关问题 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规范、具体的装备建设军民融合评价与优化方法体系 为推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分量感,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书名,一下子就让人感觉到内容的严肃性和专业性。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厚实的装帧吸引了,感觉沉甸甸的,这通常意味着内容是经过精心打磨和深入研究的。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国防现代化和技术创新的研究者,我对“装备建设”和“军民融合”这两个核心概念组合在一起的课题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这本书的书名直指当前国家战略的热点,让人期待它能提供一套系统、可操作的分析框架,而不是泛泛而谈的理论口号。我尤其好奇作者李晓松教授是如何驾驭如此宏大且复杂的议题的,毕竟装备建设涉及到技术壁垒、保密要求与市场活力的平衡,而军民融合则需要打破传统的体制藩篱。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剖析这些矛盾与融合路径的绝佳视角。从出版社来看,国防工业出版社的背书也进一步增强了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实践指导意义,让人相信其中的案例和模型是建立在扎实的行业基础之上的。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第一页,看看它究竟如何构建起评价与优化的完整逻辑链条。
评分我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开始正式阅读这本书的,当时的心情非常放松,但很快就被书中对现有装备发展模式中存在痛点的精准剖析所吸引住了。作者的语言风格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腔调,而是充满了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和批判性思考。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些“重复建设”现象的描述,简直是入木三分,用非常贴合实际的案例说明了信息不对称和激励机制错位是如何阻碍效率提升的。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提出的优化建议并非停留在“应该加强合作”这类空泛的口号上,而是深入到了具体的制度设计层面,比如如何构建跨部门的知识产权共享机制,或者如何设计更具弹性的采购和研发合同模式。这种将高屋建瓴的战略思考与脚踏实地的操作细节相结合的笔法,非常罕见。它让读者在感叹问题之复杂的同时,也能立刻看到解决问题的可能路径,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和实践成果的结合点。
评分这本书的目录结构设计得非常精巧,可以看出作者在梳理脉络时下了不少功夫。它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采取了一种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从宏观的战略背景铺陈开来,逐步深入到微观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这种结构安排,极大地降低了非专业人士理解复杂军事经济学的门槛,同时也确保了专业读者能够快速定位到自己最关心的技术经济分析部分。特别是关于“评价”环节的章节,我注意到提到了多维度、多层次的指标体系,这比以往很多只关注投入产出比的简单模型要全面得多。它似乎试图将技术成熟度(TRL)、市场化潜力、安全可控性等多个维度有机结合起来。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正是当前推动军工产业结构性改革所急需的工具箱。读下去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梭在政策文本、工程实践和经济模型构成的迷宫中,每走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让人对如何真正实现“优化”环节的落地应用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达到了一个令人称赞的平衡点。在阅读“军民融合评价”部分时,我注意到了作者对国际经验的借鉴,特别是关于关键技术获取的路径分析,这表明作者的视野是国际化的,而非闭门造车。然而,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大量引用的数据和模型验证,明显带有国内特定装备产业的影子。这种“引进来”与“立足本土”相结合的论述方式,使得全书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可复制性。对于我们这些身处产业链上下游的从业者来说,最怕的就是那种脱离实际生产环境的理论。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很巧妙,它用扎实的数理模型去支撑那些看似主观的政策判断,使得整个论证链条无懈可击。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如何科学地评估一个军工项目的价值,以及如何设计一个能有效激励民营高科技企业参与进来的生态系统,都有了全新的、更为结构化的理解。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在装备建设领域的研究中,无疑是一次重要的突破和补充。它不仅为“军民融合”这个宏大叙事提供了坚实的评价工具和优化路径图,更重要的是,它似乎在试图重塑我们对“国防投入效率”的传统认知。以前我们可能更关注于投入了多少资金,而这本书引导我们去关注这些投入是否产生了最大化的技术溢出效应和长期的产业竞争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最后章节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那种审慎而乐观的态度,让人在面对未来国防科技竞争的挑战时,心中更有底气。它不仅仅是一本供专业人士阅读的书籍,更像是一份为决策者量身打造的路线图,它用严谨的逻辑和详实的分析,为推动我国国防装备体系的现代化和高效化,贡献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石和实践指导。这本书,绝对值得所有关心国家安全和产业升级的人仔细研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