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 Details
Paperback
Publisher: 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 (Jan 1999)
ISBN-10: 0385496494
ISBN-13: 978-0385496490
Product Dimensions: 10.6 x 1.4 x 17.5 cm
《相约星期二(米奇·阿尔博姆作品)》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一年以后与世长辞。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缠绵病榻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门与他相伴,聆听他*后的教诲,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醒世箴言缀珠成链,冠名《相约星期二》。
对于作者米奇·阿尔博姆而言,与恩师“相约星期二”的经历不啻为一个重新审视自己、重读人生必修课的机会。这门人生课震撼着作者,也藉由作者的妙笔,感动了整个世界。
米奇·阿尔博姆(1959-)(Albom.M.),美国专栏作家,电台主持,电视评论员,此外还是活跃的慈善活动家。迄今为止,阿尔博姆已出版九部畅销著作,其中纪实作品《相约星期二》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三十一种文字,全球累计销量超过一千一百万册,成为近年来图书出版业的奇迹。2003年,阿尔博姆六年磨一剑的小说《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将“星期二神话”继续延伸,迄今已累计售出八百万册,成为当年惟一有能力在排行榜上与《达芬奇密码》叫板的作品。
2006年10月,阿尔博姆推出*新小说《一日重生》,再度以奇巧动人的构思和轻盈感性的文字征服全球读者。这本书在美国的各大排行榜上均在前五位长踞不坠,无可争议地成为2006年度销售业绩与读者口碑*好的全球畅销书。
Book Description
Maybe it was a grandparent, or a teacher. Someone older who understood you when you were young and searching, who helped you see the world as a more profound place, and gave you advice to help you make your way through it. For Mitch Albom, that person was Morrie Schwartz, his college professor from nearly twenty years ago.
Maybe, like Mitch, you lost track of your mentor as you made your way, and the insights faded, and the world seemed colder. Wouldn't you like to see that person again, ask the bigger questions that still haunt you?
Mitch Albom had that second chance. He rediscovered Morrie in the last months of the older man's life. Knowing he was dying, Morrie visited with Mitch in his study every Tuesday, just as they used to back in college.
Tuesdays With Morrie is a magical chronicle of their time together, through which Mitch shares Morrie's lasting gift to the world.
我通常不太喜欢阅读这种带有传记色彩的作品,总觉得会带着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巧妙地平衡了记录者的情感投入和客观的叙事视角。作者并没有将重点放在歌颂或煽情上,而是聚焦于那些极其具体的、生活化的场景:比如一次简单的午餐,一次关于恐惧的探讨。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构筑了一个完整且令人信服的精神世界。我记得有一段描述了对死亡的探讨,那种冷静而充满尊重的态度,让我长久地处于一种沉思的状态。它没有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为你铺设了一条思考的路径。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不会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展现一个生命即将走到终点时的智慧,让你自己去领悟生命的真谛。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本“生活哲学入门手册”,实用性极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尤其是那个进口版本的字体排版,简直是艺术品。那种留白的艺术,让每一个段落都显得疏朗有致,阅读体验极佳。当我沉浸在文字之中时,我仿佛也置身于那个充满温暖光线的房间里,感受着知识和情感的流动。最触动我的是书中关于“遗憾”的讨论。我们总以为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有无限的时间去弥补过错、去表达爱意。但这本书却像一记清醒的耳光,提醒我们,很多重要的时刻,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我读完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很多年未曾联系的老朋友发了信息,告诉他们我一直挂念着他们。这本书的魔力就在于,它能激发你内心的行动力,让你不再拖延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它不是让你感到沮丧,而是让你感到一种迫切的、想要活得更好的动力。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被这个书名吸引,觉得有点文艺,又有点神秘。翻开之后,我立刻被那种近乎白描的叙事风格所震撼。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干净利落,不带一丝多余的矫饰,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读这本书,就像是和一个久未谋面的老友促膝长谈,对方的境遇虽然沉重,但谈吐间却充满了智慧和幽默。这种“在悲伤中寻找光芒”的能力,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受启发的。它让我重新思考了“成功”的定义。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都在忙着“做成事”,却很少停下来问自己:“我是否‘活成’了我想成为的样子?”书中对人际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的处理,堪称教科书级别。那种超越了职业界限的深厚情谊,让人不禁反思自己与身边重要的人的关系是否也足够真诚和投入。这绝非一本速食读物,它需要你慢下来,去品味每一个词语背后的重量。
评分这本书的书脊已经磨损得有些厉害了,封皮的四个角也微微卷曲,看得出被我翻阅了多少次。每次捧起它,都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漫步。它不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没有惊心动魄的冒险,也没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相反,它像一盏温暖的、恒久不灭的灯,照亮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们不经意间忽略掉的宝贵瞬间。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近乎虔诚的记录方式,每一个对话,每一个眼神的交流,都被捕捉得无比细腻。读到某些关于“原谅”或者“接受”的段落时,我常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望向窗外,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这种感觉很奇妙,仿佛书中那个人物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成为了一个可以随时对话的智者。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日常性”和“深刻性”的完美结合,它没有贩卖焦虑,而是提供了一种面对生活必然结局的坦然与勇气。它教会我,真正的富有,不在于你拥有多少物质,而在于你如何去爱、去连接、去感受生命本身的重量。
评分我喜欢那些能够打破我固有思维模式的书,而这本绝对算得上其中之一。它没有复杂的理论框架,也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一切都是用最朴素的语言来阐述最深刻的道理。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给予与接受”的辩证关系。我们常常强调给予的快乐,却很少正视接受的勇气。书中那位智者坦然地接受帮助和关爱,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这种开放的心态,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逞强”心理。这本书的节奏非常舒缓,像是一首慢板乐章,它让你有机会去细细品味每一个音符,而不是囫囵吞枣。每当我感到被生活的琐碎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时,我就会重新拿起它,哪怕只是随便翻到一页,总能从中汲取到一份宁静的力量,重新找回内心的平衡点。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种长期的精神陪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