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③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乎? ” (注)。
①习:温习、实践。②说:同“悦”,愉快、高 兴。③朋:志同道合者。④愠:恼怒,怨恨。
(译)。
孔子说:“持之以恒地学习,并不断实践,有什 么能比这*令人感到愉快的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 方来访,还有什么能比这*令人感到高兴的呢?别人 不理解自己,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道德的君子 吗?” (解)。
本章讲了学习的三个阶段。**阶段单纯稚真, 以学为乐,重在学习与实践,并在实践中收获快乐。
第二阶段,志同道合者自远而来,聚集在一起相互讨 论砥砺,亦为一乐。第三阶段,随着学习和理解的深 入,自得于心,即使他人不理解,也不会斤斤计较、 迁怒于人了。
(原文)。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鲜 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 巧③言令④色,鲜仁矣。” (注)。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小孔子四十三岁。姓有, 名若,字子有,鲁国人。②孝弟:即孝悌。③巧,伪 饰,动听。④令:和悦。
(译)。
有子说:“做人要孝顺父母、尊爱兄长,那么处 事用世而冒犯兄长,这样的事是很少有的。能够尊爱 师长,却惯于捣乱的人,从古至今这是从未有过的。
有德行修养的人,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修养,平时居家 孝顺父母,尊奉兄长,日积月累,那么其良好的德行 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因此,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 种人很少有仁德。” (解)。
何谓仁?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家能友爱兄弟孝敬 父母,那么他在外就能对**尽忠,这样的人去造反 、去作乱是**少见的。而善于察言观色、阿谀逢迎 的人,在遇到是非利益时,必然不能坚持正义。
(门人故事)。
有若似孔子。
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十分思念仰慕。因为有若的 长相像孔子,弟子们便一起尊他为老师,并且如同对 待孔子那样对待他。**,有弟子像请教孔子般请教 有若,但有若没能回答上来。于是弟子们就说:“有 子避开此位,这不是你该坐的地方啊!”从此,放弃 了对有若的尊侍。
(原文)。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⑤不习乎?” (注)。
①曾子(前505~前435),孔子的弟子之一,姓 曾(zeng),名参,字子舆,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 贵族的后代。曾参传孔子之学,被称为宋明道学(新 儒学)的始祖。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小 孔子四十六岁,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出名。②省 (xing):自我检查、内省。③忠:指对人尽心竭力 。④信:说话算话,诚实。⑤传:传授,教育。
(译)。
曾子说:“我每天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自我反 省——为别人筹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 否做到诚实守信了呢?所传授给别人的东西,自己实 践过了吗?” (解)。
君子进以修身,退以养德。时常反躬自省,自然 得失自知。与巧言令色者相比,这里给出了君子的待 人接物原则,凡事求诸己身,是一种处事原则,*是 一种内涵修养。
P2-4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以语录体和对话体 为主,记 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同时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 子的道德 观念、政治主张、伦理思想以及教育原则等。它与《 大学》 《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春秋》并 称《四书五经》。
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主要从原文、注释、 译文、解 说四大方面进行精练的解读。同时适当穿插孔子门人 故事,以 期让读者*好地理解孔子及孔子所处的时代。
学而**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读《论语》、《孟子》法
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三、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之前在工作中需要处理一些涉及到人际交往和团队管理的场景,常常觉得有些困惑,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总是有段距离。尝试着把书中的一些章句拿出来对照现实中的情况反复琢磨,发现里面蕴含的智慧是多么的具有穿透力。举个例子,关于“言”与“行”的讨论,书中强调了言辞的慎重和实践的重要性,这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人人都可以轻易发声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我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表达方式,不再轻易许诺,而是更注重实际的成果展示。这种不是生硬的“心灵鸡汤”,而是经过几千年验证的处世哲学,其力量是深沉而持久的。读这本书,就像是给自己配备了一个看不见的智囊团,它不会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但它会为你提供一套审视问题、判断是非的思维框架,让你自己找到最优解。这对于个人职业发展和心性修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从纯粹的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真的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在这个节奏快到令人焦虑的年代里,能静下心来阅读这些历久弥新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对自我精神的投资。我发现,当我沉浸在这些关于如何修身、如何待人接物的文字中时,外界的纷扰似乎都被隔绝在了书页之外。它提供了一种慢下来的理由和方式。里面的很多句子,初读时可能只是觉得有道理,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检验,再回过头去重读时,会有全新的感悟,仿佛是书中的智慧随着时间的沉淀而愈发醇厚。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那种需要反复咀嚼、时常翻阅的“常读常新”之作。对于一个追求内心平静和思想深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渠道,去探寻东方哲学中最核心、最坚实的那一部分精神财富。
评分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这本书的整体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不像有些古籍整理本那样跳跃感很强,让人抓不住重点。它似乎是遵循了一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思路来组织内容的。开篇的部分,总会先用比较温和的语言引入一些基础的概念和基本的德行要求,比如孝悌、仁爱等,这些是构建个人修养的基石。随着阅读的深入,内容开始触及到治国安邦、君子之道等更宏大的议题。这种编排的好处是,读者可以随着自身理解的加深,不断提升阅读的层次。而且,它在每个章节的过渡处理上做得非常流畅,很少出现那种生硬的段落切换。每次合上书本,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认知边界又被拓宽了一点点,而不是像读其他一些书那样,读完之后感觉只是记住了几个零散的知识点。这种整体性的知识结构搭建,是衡量一本优秀读物的重要标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说,拿到手里就感觉挺有分量的,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薄薄的、一摸就起毛的廉价纸张,摸起来很舒服,看得出来是下过功夫的。尤其是那个插图部分,简直是点睛之笔!我以前读过一些古籍,很多时候光靠文字想象,总觉得有些虚无缥缈,但有了这些精心绘制的插图,一下子就生动立体起来了。比如讲到孔子周游列国时的场景,或者描绘弟子们求学问道的画面,那些服饰、建筑、甚至连背景的山水都处理得很有古韵,但又不会让人觉得过分晦涩难懂,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现代读者的审美需求。翻阅起来,简直就是一种享受,那种沉静下来的阅读体验,现在很少有了。而且字体排版也考虑得很周到,行距和字号都控制得宜,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太累。对于我这种喜欢把书摆在茶几上随时翻阅的人来说,它的颜值绝对是能镇得住场面的,拿出去和朋友交流时,也总能收获几句称赞。可见,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确实是抱着敬畏之心,想给读者带来一本既有学术价值又有收藏价值的精品。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国学今读”这个系列有点保留态度的,总担心这种“今读”会过度解读,把原著的精神给稀释了,变成大白话的解读,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但是翻开这本书的注释和导读部分后,我的顾虑完全打消了。它处理得非常巧妙,既没有生硬地堆砌晦涩的古文,让初学者望而却步,也没有为了追求通俗而丧失了原文的精髓。比如对一些关键概念的阐释,它会先引用原文,然后用现代人能理解的语言去解释,但解释的深度是足够的,能让人明白这句话背后的社会背景和哲学意涵。我尤其欣赏它在引入典故时所下的功夫,往往能将一个看似孤立的句子,串联起一长串历史事件或思想流变,让读者能构建起一个更宏大的知识网络。这种处理方式,让阅读过程不再是单向的接收信息,而更像是一次有引导的探索之旅。对于我这种希望在保持对经典的尊重和理解现代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量身定制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