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①之,不亦說②乎?有朋③自 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④,不亦君子乎? ” (注)。
①習:溫習、實踐。②說:同“悅”,愉快、高 興。③朋:誌同道閤者。④慍:惱怒,怨恨。
(譯)。
孔子說:“持之以恒地學習,並不斷實踐,有什 麼能比這*令人感到愉快的嗎?誌同道閤的朋友從遠 方來訪,還有什麼能比這*令人感到高興的呢?彆人 不理解自己,我也不惱怒,不也是一個有道德的君子 嗎?” (解)。
本章講瞭學習的三個階段。**階段單純稚真, 以學為樂,重在學習與實踐,並在實踐中收獲快樂。
第二階段,誌同道閤者自遠而來,聚集在一起相互討 論砥礪,亦為一樂。第三階段,隨著學習和理解的深 入,自得於心,即使他人不理解,也不會斤斤計較、 遷怒於人瞭。
(原文)。
有子①曰:“其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鮮 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子曰:“ 巧③言令④色,鮮仁矣。” (注)。
①有子:孔子的學生,小孔子四十三歲。姓有, 名若,字子有,魯國人。②孝弟:即孝悌。③巧,僞 飾,動聽。④令:和悅。
(譯)。
有子說:“做人要孝順父母、尊愛兄長,那麼處 事用世而冒犯兄長,這樣的事是很少有的。能夠尊愛 師長,卻慣於搗亂的人,從古至今這是從未有過的。
有德行修養的人,專心緻力於根本的修養,平時居傢 孝順父母,尊奉兄長,日積月纍,那麼其良好的德行 就自然而然地養成瞭。因此,孝順父母、友愛兄弟, 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齣和顔悅色的樣子,這 種人很少有仁德。” (解)。
何謂仁?儒傢認為,一個人在傢能友愛兄弟孝敬 父母,那麼他在外就能對**盡忠,這樣的人去造反 、去作亂是**少見的。而善於察言觀色、阿諛逢迎 的人,在遇到是非利益時,必然不能堅持正義。
(門人故事)。
有若似孔子。
孔子去世後,弟子們十分思念仰慕。因為有若的 長相像孔子,弟子們便一起尊他為老師,並且如同對 待孔子那樣對待他。**,有弟子像請教孔子般請教 有若,但有若沒能迴答上來。於是弟子們就說:“有 子避開此位,這不是你該坐的地方啊!”從此,放棄 瞭對有若的尊侍。
(原文)。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為人謀而不忠 ③乎?與朋友交而不信④乎?傳⑤不習乎?” (注)。
①曾子(前505~前435),孔子的弟子之一,姓 曾(zeng),名參,字子輿,是被魯國滅亡瞭的鄫國 貴族的後代。曾參傳孔子之學,被稱為宋明道學(新 儒學)的始祖。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曾參小 孔子四十六歲,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齣名。②省 (xing):自我檢查、內省。③忠:指對人盡心竭力 。④信:說話算話,誠實。⑤傳:傳授,教育。
(譯)。
曾子說:“我每天對自己的言行舉止進行自我反 省——為彆人籌謀是否盡心竭力瞭呢?同朋友交往是 否做到誠實守信瞭呢?所傳授給彆人的東西,自己實 踐過瞭嗎?” (解)。
君子進以修身,退以養德。時常反躬自省,自然 得失自知。與巧言令色者相比,這裏給齣瞭君子的待 人接物原則,凡事求諸己身,是一種處事原則,*是 一種內涵修養。
P2-4
《論語》是儒傢的經典之作,以語錄體和對話體 為主,記 錄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同時較為集中地反映瞭孔 子的道德 觀念、政治主張、倫理思想以及教育原則等。它與《 大學》 《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 》《春鞦》並 稱《四書五經》。
本書在忠於原著的基礎上,主要從原文、注釋、 譯文、解 說四大方麵進行精練的解讀。同時適當穿插孔子門人 故事,以 期讓讀者*好地理解孔子及孔子所處的時代。
學而**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
裏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第十一
顔淵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參考文獻
附錄
一、讀《論語》、《孟子》法
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三、史記·孔子世傢第十七
說實話,我本來對“國學今讀”這個係列有點保留態度的,總擔心這種“今讀”會過度解讀,把原著的精神給稀釋瞭,變成大白話的解讀,失去瞭原有的味道。但是翻開這本書的注釋和導讀部分後,我的顧慮完全打消瞭。它處理得非常巧妙,既沒有生硬地堆砌晦澀的古文,讓初學者望而卻步,也沒有為瞭追求通俗而喪失瞭原文的精髓。比如對一些關鍵概念的闡釋,它會先引用原文,然後用現代人能理解的語言去解釋,但解釋的深度是足夠的,能讓人明白這句話背後的社會背景和哲學意涵。我尤其欣賞它在引入典故時所下的功夫,往往能將一個看似孤立的句子,串聯起一長串曆史事件或思想流變,讓讀者能構建起一個更宏大的知識網絡。這種處理方式,讓閱讀過程不再是單嚮的接收信息,而更像是一次有引導的探索之旅。對於我這種希望在保持對經典的尊重和理解現代生活之間找到平衡點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是量身定製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沒得說,拿到手裏就感覺挺有分量的,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不是那種薄薄的、一摸就起毛的廉價紙張,摸起來很舒服,看得齣來是下過功夫的。尤其是那個插圖部分,簡直是點睛之筆!我以前讀過一些古籍,很多時候光靠文字想象,總覺得有些虛無縹緲,但有瞭這些精心繪製的插圖,一下子就生動立體起來瞭。比如講到孔子周遊列國時的場景,或者描繪弟子們求學問道的畫麵,那些服飾、建築、甚至連背景的山水都處理得很有古韻,但又不會讓人覺得過分晦澀難懂,恰到好處地平衡瞭曆史的厚重感和現代讀者的審美需求。翻閱起來,簡直就是一種享受,那種沉靜下來的閱讀體驗,現在很少有瞭。而且字體排版也考慮得很周到,行距和字號都控製得宜,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太纍。對於我這種喜歡把書擺在茶幾上隨時翻閱的人來說,它的顔值絕對是能鎮得住場麵的,拿齣去和朋友交流時,也總能收獲幾句稱贊。可見,齣版方在製作這本書時,確實是抱著敬畏之心,想給讀者帶來一本既有學術價值又有收藏價值的精品。
評分從純粹的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真的有一種撫慰人心的力量。在這個節奏快到令人焦慮的年代裏,能靜下心來閱讀這些曆久彌新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種對自我精神的投資。我發現,當我沉浸在這些關於如何修身、如何待人接物的文字中時,外界的紛擾似乎都被隔絕在瞭書頁之外。它提供瞭一種慢下來的理由和方式。裏麵的很多句子,初讀時可能隻是覺得有道理,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生活檢驗,再迴過頭去重讀時,會有全新的感悟,仿佛是書中的智慧隨著時間的沉澱而愈發醇厚。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那種需要反復咀嚼、時常翻閱的“常讀常新”之作。對於一個追求內心平靜和思想深度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渠道,去探尋東方哲學中最核心、最堅實的那一部分精神財富。
評分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這本書的整體編排邏輯非常清晰,不像有些古籍整理本那樣跳躍感很強,讓人抓不住重點。它似乎是遵循瞭一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思路來組織內容的。開篇的部分,總會先用比較溫和的語言引入一些基礎的概念和基本的德行要求,比如孝悌、仁愛等,這些是構建個人修養的基石。隨著閱讀的深入,內容開始觸及到治國安邦、君子之道等更宏大的議題。這種編排的好處是,讀者可以隨著自身理解的加深,不斷提升閱讀的層次。而且,它在每個章節的過渡處理上做得非常流暢,很少齣現那種生硬的段落切換。每次閤上書本,都能感覺到自己的認知邊界又被拓寬瞭一點點,而不是像讀其他一些書那樣,讀完之後感覺隻是記住瞭幾個零散的知識點。這種整體性的知識結構搭建,是衡量一本優秀讀物的重要標準,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
評分這本書的實用價值,遠超齣瞭我最初的預期。我之前在工作中需要處理一些涉及到人際交往和團隊管理的場景,常常覺得有些睏惑,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總是有段距離。嘗試著把書中的一些章句拿齣來對照現實中的情況反復琢磨,發現裏麵蘊含的智慧是多麼的具有穿透力。舉個例子,關於“言”與“行”的討論,書中強調瞭言辭的慎重和實踐的重要性,這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人人都可以輕易發聲的時代,顯得尤為重要。我開始有意識地控製自己的錶達方式,不再輕易許諾,而是更注重實際的成果展示。這種不是生硬的“心靈雞湯”,而是經過幾韆年驗證的處世哲學,其力量是深沉而持久的。讀這本書,就像是給自己配備瞭一個看不見的智囊團,它不會直接告訴你該怎麼做,但它會為你提供一套審視問題、判斷是非的思維框架,讓你自己找到最優解。這對於個人職業發展和心性修養,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