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八十年代

重读八十年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伟 著
图书标签:
  • 八十年代
  • 文化反思
  • 时代记忆
  • 个人叙事
  • 社会变迁
  • 历史回顾
  • 文学评论
  • 成长
  • 怀旧
  • 中国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7919
商品编码:28814221232

具体描述

作  者:朱伟 著作 定  价:49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6月01日 ISBN:9787508687919 用一杯咖啡的时间读懂一位文学大师为什么说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名至实归的?余华的小说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王安忆的中篇比短篇好,长篇又比中篇好?朱伟金句我的八十年代记忆中,满是那辆绿色的凤凰牌自行车的印象。我骑着它,到阜成门外找钱刚,到蓟门桥找李零,再到北大找陈平原。这辆自行车陪伴了我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送儿子上补习班停在楼下,它终于被偷走了。那正是些年轻而值得回味的日子。有人说,这其实是一部,一个个人经历的,八十年代文学史。我想,也许,再花几年时间,涉及的作家更广泛些,才能形成系统与规模等 自序
王蒙:不仅仅为了文学
李陀:文学的地平线
韩少功:仍有人仰望星空
陈村:那就和自己好好玩一场
史铁生:有限中无限的可能性
王安忆:我们以谁的名义
莫言:在深海里响亮沉重地呼吸
马原:十字路口想象的甜蜜
余华:温暖与百感交集的旅程
苏童: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

内容简介

八十年代是可以三五成群坐在一起,整夜整夜聊文学的时代;是可以大家聚在一起喝啤酒,整夜整夜地看电影录像带、看世界杯转播的时代;是可以像“情人”一样“轧”着马路的时代。大家都被创新的狗在屁股后面追着提不起裤子,但都在其中亲密无间其乐无穷。
八十年代,是朱伟骑着自行车从一个作家家里,去见另一个作家的年代。在此期间,他相继在《人民文学》推出刘索拉、阿城、莫言、余华、苏童、格非等一大批作家。2013年,朱伟开始在博客中写《我与八十年代》,期望以自己的生活轨迹回忆那个时代的每一个节点,记录与一位位作家交往的过程。
《重读八十年代》是朱伟五年阅读和写作的结晶,他逐一重读了活跃在八十年代至今的10位重要作家的200多部经典作品,条分缕析,系统解读了王蒙、李陀、韩少功、陈村、史铁生、王安忆、莫言、马原、余华、苏童等11位标志性作家的作品,让读者能够通过一篇文章读懂一个作家。 朱伟 著作 朱伟,原《三联生活周刊》主编。1978―1983年在《中国青年》杂志当记者、文艺部编辑。1983年―1993年在《人民文学》小说编辑室当编辑、编辑部副主任,曾在《人民文学》推出刘索拉、阿城、莫言、余华、苏童、格非等一大批作家。因爱好古典音乐,1993年到三联书店创办《爱乐》杂志,并编著大型工具书《音乐》。1995年9月起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编。代表作:《考吃》《有关品质》《微读节气》等。     《人民文学》1985年的大胆推进,一个重要背景是1984年底召开的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这个大会的前三次开在1949、1953、1979,而这次会的基调是清除左的偏向,保证创作自由与评论自由。这个跨年大会是八十年代文坛一个特别重要的转折点。这次会上,王蒙成为中国作家协会常务副兼党组副书记(是巴金,党组书记由张光年换成了评论家唐达成,唐达成五十年代曾评论过《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后也打成“右派”)。四次作代会结束后,周明、崔道怡、王朝垠正式成为《人民文学》副主编。排序上,负责报告文学、诗歌、散文的周明排在了负责小说的崔道怡与王朝垠前面。而在小说组,也正式宣布我主管北京,王扶主管上海。
    1985年的《人民文学》面貌焕然一新是从第三期发表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始。在《你别无选择》前,其实,第二期等
《重读八十年代》并非一本新书,却拥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邀请读者一同回溯那个充满变革与激情的十年。本书并非罗列事实的枯燥历史,而是以一种文学性的笔触,勾勒出八十年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精神世界、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的细微变化。 时代的脉搏与精神的潮涌 八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也是一个充满思想解放和文化觉醒的年代。在经历过漫长的集体主义年代后,个体意识开始萌发,人们重新审视自我,探索人生的意义。书中,作者并没有直接贩卖时代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捕捉到了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的微光。 你可以看到,在城乡结合部,那些刚刚走出集体户口的年轻人,如何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开始他们的创业之路。他们或许摆起了街边摊,或许办起了小型加工厂,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闪烁着对自主生活的渴望。与此同时,城市的知识分子群体,也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批判性思维开始复苏,对西方文化的引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思考,在咖啡馆的谈话间,在文学沙龙的碰撞中,激荡起思想的火花。 书中描绘的不仅仅是经济的腾飞,更是精神的解放。你可以感受到,人们从过去压抑的年代中挣脱出来,对自由、对个性的追求,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涌动在社会各个角落。那些曾经被禁锢的思绪,开始得以舒展;那些曾经被压抑的情感,也开始得以表达。文学、电影、音乐,都成为了承载这种精神觉醒的载体,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记录着时代的脉搏,抒发着人们内心的声音。 生活万花筒:从物质匮乏到五彩斑斓 八十年代的生活,是矛盾而丰富的。一方面,物质的匮乏依然存在,但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带来的商品经济,也让人们的生活开始变得丰富多彩。书中,你会看到,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人们是如何满足于简单的快乐。一台老式收音机,就能成为家庭娱乐的中心;一次露天电影,就能吸引大半个村庄的人。 但同时,新的事物也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的确良衬衫取代了过去的灰布衫,大排档取代了食堂,第一次品尝到的进口饮料,第一次看到的录像厅,都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书中,作者将这些生活细节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将读者带回那个年代。你可以想象,在炎热的夏夜,街边大排档的喧嚣,空气中弥漫着烧烤的香气,人们围坐在一起,谈论着时事,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 书中还会展现出,那个年代的“洋货”概念,以及人们对新奇事物的渴望。从港台的流行歌曲,到进口的电子产品,这些事物在当时代表着一种先进,一种潮流,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对物质的追求,伴随着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共同构成了八十年代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 时代的关键词:改革、开放、探索、迷茫 “改革”和“开放”无疑是八十年代最核心的关键词。本书深入探讨了这两大主题对中国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改革的浪潮席卷了全国。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关系、价值观念,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探索”是那个年代的精神底色。人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尝试中进步。对于市场经济,对于新的管理模式,对于与世界的接轨,一切都是崭新的。这种探索精神,既有大胆的创新,也有小心翼翼的试探。书中,你会看到,一些先行者如何冒着风险,打破旧有的条条框框,为改革的深化趟出了一条路。 然而,伴随改革开放的,也存在着“迷茫”。当旧有的价值体系被动摇,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全确立时,人们难免会经历一个思想上的调整期。社会贫富差距的出现,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困惑。书中,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呈现了那个时代在进步中存在的挑战和困境。这种坦诚,使得本书更加真实可信。 文化的反思与精神的传承 八十年代,也是一个文化反思的时期。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从“寻根文学”的兴起,到对西方哲学的引进,文化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书中,作者或许会通过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来展现这种反思和融合的过程。 例如,对电影的描写,可能涵盖了第五代导演的崛起,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艺术风格,重新解读中国历史和现实,赢得了国际声誉。对音乐的描绘,可能触及了流行音乐的兴起,那些朗朗上口的旋律,唱出了年轻一代的心声。对文学的探讨,则可能涵盖了朦胧诗、伤痕文学等,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过往的反思和对现实的关照。 这种文化上的繁荣,不仅仅是艺术的创作,更是整个民族精神面貌的体现。它证明了中国人开放的心态,对不同文明的学习能力,以及在传承中创新的能力。本书或许会引导读者思考,这种文化上的反思与传承,是如何为今天的中国社会奠定基础的。 穿越时空的共鸣 《重读八十年代》并非一本冷冰冰的史料汇编,它是一本充满温度的书。它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刻画,对生活细节的描绘,对时代精神的捕捉,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追求。无论读者是否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都能在书中找到某种共鸣。 对于经历过八十年代的人来说,本书是一次深刻的“故地重游”,是对青春的回忆,是对时代的致敬。那些曾经的画面,曾经的感受,被重新唤醒,在文字中鲜活起来。对于年轻一代的读者来说,本书则是一扇了解历史的窗口,一个认识父辈、祖辈生活经历的契机。它帮助年轻一代理解,今天的繁荣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前辈们不懈的奋斗和探索之上。 这本书,就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虽然记录着过去的时光,却依然能触动人心。它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洪流中,普通人的生活是如何被时代所塑造,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着时代的走向。它让我们思考,在变革的时代,我们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如何在追求物质进步的同时,不忘精神的丰盈。 总而言之,《重读八十年代》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它用细腻的笔触,丰富的细节,深刻的洞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八十年代。它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时代精神的探寻,一次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读罢此书,你或许会对那个充满激情与变革的年代,有更深的理解和更真切的感受。它将带领你,一同“重读”那段波澜壮阔的时光,感受其中蕴含的时代脉搏与精神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深触动,在于它处理“人”的方式。作者非常擅长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聚焦于那些普通人的挣扎、梦想与和解。他笔下的人物并非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着内在的矛盾与成长的轨迹。我仿佛能看到他们为了生活而付出的艰辛努力,也能体会到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求平衡的艰难。特别是几段关于友情和初恋的描写,处理得极其细腻动人,没有过度煽情,却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这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和深挖,使得整本书的基调虽然带着历史的沉重感,但最终落脚点却是温暖和对人性的赞美。它教会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的情感和追求始终是跨越时空的主题。

评分

坦白说,最初我以为这只是一本简单的回忆录,可能会充斥着泛泛而谈的感慨,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体现出一种罕见的、严肃的史学态度与艺术表达的完美结合。作者显然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与沉淀,使得他所描绘的场景和事件都具有极强的可信度和深度。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这些“史实”巧妙地融入叙事之中,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与人物命运紧密交织的背景。这种扎实的基础加上流畅的文笔,让这本书具有了超越时效性的价值。它不仅是对一个特定时期的记录,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面对变化中的世界”的深刻思考,值得反复品味,每次都会有新的领悟。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它不像某些怀旧作品那样,沉溺于廉价的感伤或空洞的口号,而是保持着一种高度的文学自觉。作者的用词考究,句式多变,时而短促有力,如同时代的号角,时而又拉长舒缓,描绘出日常生活的琐碎温馨。我甚至会因为某些绝妙的比喻而停下来反复咀嚼,那种精准地捕捉到了某个时代精神气质的表达,实在高明。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正在品尝一种精心调配的饮品,入口的初感是熟悉的怀旧味道,但随之而来的是后韵中那股成熟的思考与反思的醇厚。这种语言的魅力,使得即使是对于那个年代不甚了解的新一代读者,也能通过文字的质感,感受到那个时代独特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颇为精妙,它并非采用那种按时间顺序线性铺陈的平铺直叙,而是像一张由无数闪光点构成的星图,读者跟随作者的指引,在不同的记忆碎片和历史侧影之间穿梭。这种跳跃式的叙事反而更贴合我们对往事的记忆方式——零散、跳跃,却又彼此关联。每一次的场景转换,都伴随着叙述视角的微妙调整,时而是冷静的旁观者,时而又是那个时代里身不由己的参与者。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复杂议题时的那种克制与深入,他没有简单地进行褒贬,而是呈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使得即便是已经身处其中的读者,也能从中挖掘出新的理解层次。这种叙事上的复杂性要求读者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但回报是丰厚的,它构建了一个立体且引人入胜的精神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带着一种奇妙的魔力,仿佛能瞬间把我拉回到那个充满变革与激情的年代。作者的叙事技巧高超,总能在不经意间捕捉到时代脉络下的个体命运。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细节的刻画,那些旧时的物件、街头的喧嚣、人们脸上特有的那种混合着迷茫与希望的表情,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读起来,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温度和厚度,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十年的简单回顾,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带着个人情感色彩的对过往的重新审视。那种特定时期特有的文化氛围、思潮的涌动,被他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出来,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地产生“原来如此”的会心一笑,又或是对那些逝去时光的深深缅怀。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丰富的,它超越了单纯的信息传递,达到了一种情感共鸣的高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