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资讯:
2018年6月8日至6月25日将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浙大出版社文化会客厅、艺术馆举办“五百年来一大千:张大千文献展”。为飨各位读者,佳作书局已经拿到此次展览的图录,拍下即可发出。
张大千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一个书香门第,自幼随母学画。一九一七年与兄善孖同赴日本京都,学习绘画及织染工艺。两年后返上海,拜会曾农髯、李梅庵为师,学习诗文书画,兼及收藏。一九二四年,上海“群英会”上大千率先试笔,四座皆惊,而崭露头角。一九四一年至四三年间大千先生赴敦煌,临摹敦煌壁画。一九五零年大千先生赴印度展览,侨居大吉岭年余。一九五三年居巴西,六九年居美国,至七七年回台湾定居,建摩耶精舍。张大千不仅精鉴藏,诗文也精妙绝伦。当然大千先生享誉国内外的还是在于书画创作上,山水、花卉、人物无不是他所擅长的。大千先生早年专注于传统笔墨,于石涛尤见功力,其作足可乱真。此后,张大千西度流沙,临仿壁画,画风逐渐呈现出瑰丽丰腴的特色,独具一格。晚年时张大千的画风突变,用青绿及水墨作泼墨泼彩画,风格淋漓尽致而苍莽不羁,尽显一代艺术大师风范。
我对这套书的编纂思路感到非常赞赏,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作品集,更像是一部浓缩的艺术史。田洪和王叔重两位编者显然是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和深入研究,不像有些图录只是简单地罗列作品。这里的文献梳理脉络清晰,对于理解张大千先生各个创作阶段的风格转变、艺术思想的演变,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背景资料。那些穿插在作品之间的批注和研究性的文字,深入浅出,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对普通爱好者的友好度,让人在欣赏画作的同时,能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这种“作品+研究”的组合拳,极大地提升了书籍的阅读价值和收藏意义,远超出一本普通画册的范畴。
评分这本画册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的材质有一种独特的纹理,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厚重和质感,非常符合一位艺术大师作品集应有的格调。内页的印刷质量也是无可挑剔,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墨迹和晕染,也仿佛能触摸到张大千先生当年的笔触温度。特别是那些大幅面的作品展示,铺陈开来,那种扑面而来的气势和意境,是电子屏幕绝对无法比拟的。装帧的工艺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书脊的缝合紧密而平整,确保了翻阅的顺畅性,同时保证了书籍的耐用度,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上是下了真功夫的。这种精心打磨的实体书,本身就是对艺术品的一种尊重和致敬,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仪式感。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书法爱好者,我对书中对于张大千先生行草书部分的处理尤为关注。不同于他绘画的色彩斑斓,他的书法作品展现了一种内敛而雄健的力量感。图录中对几幅重要书法作品的放大解析,让我得以细致观察他点画的提按顿挫和气韵的连贯性。编者在相关文字中对这些细节的描述,非常具有启发性,帮助我理解了“学古不泥古”的真正含义。这套书不仅是画家张大千的文献,更是书法家张大千的宝贵教材,对于任何希望提升自身艺术修养的读者而言,都是一本值得反复摩挲、常读常新的工具书和灵感源泉。
评分这批赠送的纪念明信片简直是意外的惊喜,质量之高让人都舍不得寄出去了!每张明信片都精选了张大千先生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而且印制工艺非常考究,特别是那几张泼墨泼彩的作品,色彩的层次感和光泽度处理得极为精妙,几乎可以媲美原画的质感。它们不仅仅是赠品,更像是艺术的微缩景观,方便携带和分享。我特地将其中几张用透明相框裱了起来,放在书桌边,每天都能近距离感受大师的气韵。这套明信片的设计,真正做到了“见微知著”,让收藏的乐趣又增加了一个维度,体现了出版方对收藏群体的细致考量。
评分翻阅的过程,简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这些文献图录将张大千先生从早期的临古,到中期对敦煌壁画的体悟,再到晚年独创的泼墨泼彩的各个重要节点,都勾勒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那些罕见的早期手稿和信札的影印件,虽然只是片段,却能从中窥见这位“艺坛怪杰”在艺术道路上经历的挣扎、探索与最终的超脱。阅读这些文字和图像的交织,让人深刻体会到,艺术的伟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毕生的心血和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作为根基。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比单纯看展要来得更深入、更持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