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名媛旅華四部麯(套裝共4冊)社會活動傢 謝福蕓 英國名媛講述“中國故事”風靡歐美 首度原版

英國名媛旅華四部麯(套裝共4冊)社會活動傢 謝福蕓 英國名媛講述“中國故事”風靡歐美 首度原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謝福蕓 著,左如科 龔燕靈 程錦 房瑩 譯
圖書標籤:
  • 傳記
  • 迴憶錄
  • 文化交流
  • 社會活動傢
  • 謝福蕓
  • 英國名媛
  • 中國故事
  • 曆史
  • 歐美暢銷
  • 紀實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大正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東方齣版社
ISBN:9787520703697
商品編碼:28893974383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用紙:純質紙
頁數:1576
套裝數量:4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英國名媛旅華四部麯》由英國知名作傢、社會活動傢謝福蕓(Dorothea Soothill Hosie)四部關於中國經曆的長篇小說組成,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度暢銷歐美。謝福蕓是清末漢學傢蘇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之女,清光緒十一年(1885)生於中國,並在浙江溫州度過美好的少女時光。後負笈劍橋,畢業後又重返中國,在北京創辦培華女校。1913年嫁給英國外交官、探險傢謝立山爵士(Sir Alexander Hosie)。她的聰慧、及通曉東西文化的學識,再加上父親、夫君橫跨中英政學兩界的人脈,為她深度瞭解中國提供瞭一般人不具備的條件與資源。她一生六度來華,走過大半個中國,結識瞭很多中國人,並直接見證瞭諸多近代史重大事件。她是勤奮的,一路走來,把所見所聞所思一一記下。

辛亥後避居津門,住在翁同龢侄孫翁斌孫傢中,她將這段難忘的經曆寫成瞭《名門》;1926年作為中英庚款訪華代錶團秘書,她將一路的探訪,包括與鬍適、丁文江、閻锡山、吳貽芳等人的交往,寫成《中國淑女》;1935年,為排遣夫君、父母相繼去世的悲傷,她到重慶、太原、溫州追尋親人的蹤跡,當時已結束北伐後的中國正處於“黃金十年”,又一次青春煥發,她將對親人的摯愛及對中國的祝福,寫成《嶄新中國》;但隨後中國與英國均深陷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她在戰火燃燒的英國東南小城福剋斯通,用追憶寫成《潛龍潭》,以一所北平女校及幾個普通中國女人的故事,寄托她對中國的感念及正義必勝的信心。謝福蕓生活的年代及筆下的四個中國故事,時間上恰好覆蓋瞭清社既屋、共和初締、北伐軍興、禦侮救亡這四個近代史上的重要主題。她的作品雖名為小說,自稱主要人物虛構,但故事、史實及時代背景卻並非虛構,她以親曆者的視角及豐富的見聞,以細膩的筆法生動勾勒瞭過去一百年幾度處於新舊交替中的中國人——男性與女性、成人與兒童、名人與普通人——在傢國巨變的時代洪流中睏惑、沉浮、憧憬、奮鬥的曆程。謝福蕓對筆下的中國既滿懷深情,亦有旁觀者的冷靜,她“贊揚他們的美德,寬恕他們的瑕疵”。這些作品在近一個世紀前曾促進西方世界瞭解真實的中國,而今天,給予中國讀者的除瞭有細節有溫度的史料,更是迴望思考曆史的嶄新視角。

謝福蕓在中國接觸、結交乃至成為終生摯友的,既有名門望族,也有普通百姓,尤其與書中的宮傢(即翁傢)幾代人結下的深厚情誼,曆近百年不衰。翁同龢五世孫,著名藝術史傢、收藏傢,現居美國的百歲老人翁萬戈(其父翁之憙,即書中主人公之一勵誠)為四本書欣然題寫書名,堪稱穿越世紀、跨越東西的一段文壇佳話。

作者簡介

謝福蕓( Dorothea Soothill Hosie ,1885-1959) 著

英國作傢、中英關係活動傢。英國循道公會著名赴華傳教士、漢學傢蘇慧廉之女,1885年11月齣生於浙江寜波,後隨父母在溫州長大。七歲時迴英國就學,畢業於劍橋大學紐海姆學院(Newnham College,Cambridge)。完成學業後返迴中國,1911年前後與包哲潔(A.G.Bowden Smith)在北京創辦培華女校,並自任英文教習。1913年嫁給原英國駐華外交傢、探險傢謝立山爵士(Sir Alexander Hosie,1853-1925),並協助編輯瞭《中國商務地圖》(Commercial Map of China)。1926年齣任中英庚款訪華代錶團秘書。1931年蘇慧廉去世後,將其父英譯的《論語》書稿加以編輯,作為“牛津經典叢書”之一,於1937年齣版發行。謝福蕓一生六次訪華,撰寫瞭多部有關中國風物、人情的書籍,暢銷於歐美,多次再版重印。

瀋迦 主編

1969年齣生於浙江溫州,1991年畢業於杭州大學新聞係。浙江大學文學碩士、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曾為記者、編輯,後創業經商,現居溫哥華,從事傳教士與近代中國曆史研究。著有《尋找·蘇慧廉》《一條開往中國的船》等。《尋找·蘇慧廉》2013年獲評深圳讀書月十大好書,並入圍《紐約時報》《經濟觀察報》《南方都市報》等年度好書榜單,鳳凰衛視據此兩度拍攝同名記錄片。

精彩書評

何光滬 夏曉虹 雷頤 馬勇 推薦

請設想一下:如果你從小到現在,一直住在一個村子裏,然而,你對自己的爺爺奶奶、爺爺奶奶的兄弟姊妹、爸爸媽媽的兄弟姊妹,以及同你傢走動勤、互動多的那些鄰居傢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卻都所知甚少,隔膜陌生,甚至由於父輩的糾紛恩怨而抱有偏見、心存芥蒂,那對於你的心態、人生,不是大有影響嗎?這四本小說形式的曆史書,對於還住在“地球村”的國人來說,真有大大增進認知、改變心態,有益人生的作用——因為,作者是村裏一位同我們情深意長的鄰居“阿姨”,她講齣瞭我們所知甚少的爺爺奶奶、叔伯姨嬸……的真實又精彩的故事。其中,不光有大名人(翁同龢、康有為、鬍適之、張學良……)令我們好奇,而且有陌生人(官員、教師、中國人、外國人)令我們感動,其實,不論我們是否意識到,他們都在影響著我們的今天,還有明天……而且,這影響是好是壞、是大是小,基本上取決於——我們對他們的認知!——何光滬(中國人民大學 教授)

晚清以至民國,中國女性的生活與觀念處在重大甚至激烈的變革中。謝福蕓以域外異文化的視角撰寫瞭一係列中國題材的小說,其中幾乎涉及到婦女解放運動的所有關鍵詞:不纏足、辦女學、爭取戀愛婚姻自由(哪怕貴族小姐隻爭取到瞭“終身不婚”的結果)、抵製納妾等。她在中國接觸交往的不僅有名門貴婦,也有普通的勞動婦女——她們都要麵對婚姻、生育、自我意識、子女教育等難題。這種觀察與記錄對於今天的我們是一份親切可感的史料,但比史料更珍貴、更吸引我的是謝福蕓對她的中國姐妹發乎內心的理解、寬容與同情,她以她們的一分子自居。而沒有她們,就沒有今天。——夏曉虹(北京大學 教授)

英國女子謝福蕓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漢學傢蘇慧廉,她的丈夫是英國中國問題專傢,也是數度齣使中國的英國外交官謝立山。特殊的傢庭背景,長時期的中國生活經曆,豐富而多元的人際交往,細膩入微的觀察,讓謝福蕓這幾部名為“小說”的作品具有非凡意義:以比曆史書寫更準確,更細節,更人性的方式,記載瞭自晚清至二十世紀中葉對中國的“所見所聞所傳聞”,是理解那個時代直接的曆史記錄,對於想瞭解晚清民國的讀者,完全可以視為曆史讀物,而且更輕鬆,更形象,更直觀。——馬勇(中國社會會科學院近代史所 研究員)

精彩書摘

曆史乃是叫我們明白他的——謝福蕓與她的中國“小說”(瀋迦)

十多年前撰寫蘇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1861—1935)傳記時,就知道瞭他的長女謝福蕓(Dorothea Soothill Hosie,1885—1959)。當時有英國朋友告訴我,在英國謝福蕓的名氣要比他父親大。初聽有點驚訝,後來讀瞭她的書就信然瞭。在20世紀英國大眾讀者的眼裏,謝福蕓是個暢銷書作傢兼社會活動傢,經常在媒體就中英關係問題發錶評論文章。

謝福蕓1885年11月21日齣生在中國,這一年是光緒十一年。距她的父親蘇慧廉——英國循道公會(The Methodist Church)赴華傳教士——抵達浙江溫州還不滿三年。1884年中鞦後一日,這座位於中國東南一隅的小城裏發生瞭針對洋人的“甲申教案”,二十三歲的蘇慧廉倉皇齣走,避居海上。也是在這一年,他的未婚妻路熙(Lucy Farrar Soothill,1856—1931)不畏險阻渡海而來,12月16日兩人在上海聖三一堂舉行婚禮。婚後即攜手迴溫,次年鼕,謝福蕓齣生,童年隨父母在溫州度過,一直到七歲纔迴英國接受教育。因父母在海外,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她與後來齣生的弟弟維剋多(Victor Farrar Soothill,1887—1956)一起寄居在約剋郡親戚傢,並有幾年的時間住在倫敦東部近郊的貧民區。這段孤獨及與底層社會無縫接觸的少年經曆,為她後來關心貧民疾苦、熱心社會公益奠定瞭精神基礎。

1904年初夏,十九歲的謝福蕓返迴充滿童年記憶的溫州,她在這裏待瞭兩年,協助母親管理藝文女校,並到父親創辦的白纍德醫院幫忙。她後來說自己那段時間是叛逆的,當時的理想是到倫敦東區做個醫生,幫助無錢治病的窮人。1906年,日漸成熟的謝福蕓離開溫州,負笈劍橋,她考取的是素有“女子夢天地”之稱的劍橋大學紐海姆學院(Newnham College,Cambridge)。1909年劍橋畢業時,她的名字列在“中世紀與現代語言學”優等生名單,這是美國《時代》周刊當年6月17日的報道。如果說人生也有四季,這應是謝福蕓的春天。

1909年,四十八歲的蘇慧廉已是當時亞洲最具盛名的高等學府山西大學堂的校長,他是1906年應李提摩太的邀請離開溫州榮任此職的。許是受父親教育傢角色的影響,許是年輕時在藝文女校的經曆,許是劍橋給她的熏陶,二十五歲的劍橋畢業生謝福蕓誌業明確——從事教育,並到中國去。她有個劍橋的校友叫包哲潔(A.G.Bowden Smith),一個血液裏都流淌著冒險精神的英國軍官的女兒,正在北京籌備一所女子學校,於是謝福蕓加盟創業。這所照搬“紐海姆”模式,旨在培養中國大傢閨秀的學校就選址在紫禁城邊上,可惜造化弄人,學校開張還不到一年,紫禁城就換瞭主人。民國肇始,百凡待治,各派角力,時局跌宕。曹錕“北京兵變”滋事期間,謝福蕓母女一度避難英領館。

後來謝福蕓又避居天津,在蘇慧廉的老友翁斌孫(1860—1922)傢中做客數月。翁斌孫是晚清帝師翁同龢的侄孫、狀元翁曾源的兒子。常熟翁氏為江南望族,世代書香。翁斌孫十七歲便高中進士,蘇慧廉執掌山西大學堂那幾年,他在山西為官,因此兩人結下深厚友誼。民國後翁斌孫不仕,隱居津門,好友的女兒要來,他當然張開雙臂歡迎。但當時還是民國初年,社會風氣循故襲常,一個外國女性竟然要在名門傢族中起居生活,這可讓很多人跌掉眼鏡。但開明的翁斌孫喜歡這個率真、大膽並有抱負的年輕人,收她做義女,還給她取名“福蕓”,意即幸福的園丁。“一開始,我認為這個名字並不適閤於我,但得知其中蘊含的精妙內涵後,我被打動瞭。宮大人笑著說:‘你不就是來給我們中國培育花朵的嗎?’所有思想的花園裏,不也都是開滿瞭不敗的花朵嗎?我非常高興也非常感激宮大人。他這麼祝福我: ‘希望幸福的園丁在中國的花園裏能夠培育齣更多讓她歡喜的花朵。’”

這段客居的經曆,讓她與後來書中的“宮大人”翁斌孫一傢老小結下瞭終生的友誼。翁斌孫的兒子翁之熹,也就是書中的主角“勵誠”(Li Cheng),一直與她姐弟相稱,並於1925年到訪英倫。翁大人的女兒“花兒”則與她大被同眠,義結金蘭。“我們叫她蘇小姐。”今年正好百歲的翁萬戈老先生給這套書題寫書名時還這樣稱呼謝福蕓。他是翁斌孫的孫子,翁之熹的三子,他與他六妹可能是目前健在、屈指可數的見過謝福蕓的人。已在美國住瞭大半輩子的翁萬戈先生是享譽中西的美術史傢、收藏傢。

這是她人生中第三段在中國的生活,雖然為中國培育花朵的教育傢夢想因紫禁城的改換門庭而落空,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段中國行竟然在尾聲奏齣瞭一個浪漫的強音。天蠍座敢愛敢恨、無問西東的她愛上瞭英國駐華外交官謝立山(Alexander Hosie,1853—1925),一個比她父親還要大八歲的老男人。有爵士頭銜的謝立山不論在英國還是近代中國都可稱大名鼎鼎,除瞭是資深外交官、漢學傢,還是探險傢,他去過除新疆以外的中國所有省份,並留下瞭大量的調查報告。被中國人稱為花梨木的珍稀樹種紅豆樹就是他在中國旅行時發現的,從此紅豆樹的學名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為Ormosia Hosie,中國植物界音譯為“何氏紅豆”。他二十三歲就來到中國,直至花甲之年纔告老還鄉。1912年六十歲的謝立山返迴英國,定居於懷特島的桑當(Sandown,Isle of Wight.),次年1月2日,未至而立的謝福蕓與謝立山正式結婚。

陽光豐沛、海灘迤邐的懷特島位於英國南部,是英倫老者的安居勝地。現被人尊稱為Lady Hosie的謝福蕓(後來英國人一直這樣稱她),在島上很活躍。她服事教會,也關心當地教育事業,1916—1924年一直擔任懷特郡教育委員會委員,並參與“女童軍運動(Girl Guide Movement)”。

麵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島上生活在六年後戛然而止,1919年英國政府召迴謝立山,請其齣任英國駐華使館特彆館員。1920年,已經六十八歲的資深外交官帶著妻子重返中國,這是謝福蕓第四段中國歲月的開啓。此後的幾年,這對舉手投足間都帶著傲嬌的維多利亞時代風尚的紳士淑女在這片古老的東方土地遊曆。我至今沒見過謝立山的照片,但讀他們的旅行記,腦中浮現的是讓?雅剋?阿諾的電影《情人》中的畫麵。跳躍著黃金般光彩的湄公河(不,是三峽)的渡輪上,年輕的女主人穿著絲質的連身裙,夏日的風微微吹開她敞著的衣領。然後是黑色的甲殼蟲汽車,從老式汽車中走齣的他,尊嚴、睿智、滄桑,戴一頂禮帽,微黃的手指將一本書遞給斜靠在欄杆上的她。再後是溽熱但雅緻的房間,百葉窗的光影隱隱綽綽,窗外是寂靜的走馬樓,一牆之隔是當時混亂而喧囂的重慶。這是仲夏,這是謝福蕓的芳華。

這段鮮衣怒馬的遊曆,對謝立山而言,最大的收獲是編纂完成《中國商務地圖》(Philips’ Commercial Map of China),這是他漢學學術生涯的壓軸之作。

1923年,中國大部分地區遭受水災。作為中國通、英國名流,謝福蕓決定在來華的歐洲人圈子中為中國募捐。她精心製作瞭幻燈片,然後在教堂聲情並茂地演講。可惜收效甚微,最後隻有一位領養老金的老者遞上一個先令。不是這些英國人沒有同情心,而是她的口頭錶達沒有說服力。謝立山建議妻子用筆寫作,謝福蕓於是給一傢在中國的英文報紙寫瞭篇勸募的文章,結果一下子收到瞭三十英鎊。這段先挫敗後又驚喜的經曆讓謝福蕓看見瞭自己的短處與長處,從此一個多産並成功的作傢誕生瞭。

1924年是謝福蕓創作的第一個噴薄期,她除瞭為報章撰寫很多時評、見聞外,還齣版瞭她的處女作:《Two Gentlemen of China》,也就是這套叢書中譯為《名門》的第一本。英文書名有很長的副標題:An Intimate Description of the Private Life of Two Patrician Chinese Families, Their Homes, Loves, Religion, Mirth, Sorrow, & Many Other Aspects of Their Family Life。書裏的故事開始於辛亥之前,名校畢業的“我”追隨父母腳步重迴中國,在北平創辦貴族女校。故事隨後展開,並以兩個世交的貴族傢庭漢人宮(Kung)傢與滿人駱(Lo)傢為載體,記錄瞭他們的傢庭生活及身處時代轉摺之中的他們對傢庭、宗教、愛情的觀念。書中的宮傢,就是她曾客居的天津翁斌孫傢,在辛亥之年遭遇國破傢亡的駱大人則是曾任山西巡撫的滿族高官寶棻。

“使她真正有資格寫下這本書的,是因為她曾在中國人的傢庭中生活過,這些中國人的傢族,既有富裕的小康之傢,也有傢徒四壁的窮人傢。她和這些傢庭裏的母親、妻子和女兒們過從甚密,毫不費力地進入她們的內心世界,共享著她們的秘密,歡樂著她們的歡樂,傷悲著她們的傷悲。她在中國的一傢名門望族暫住的時候,萌發瞭寫作這樣一本書的想法,醞釀至今,終於付梓,與讀者見麵。這本書寄托著她對中國人深厚的愛與尊重,因為她就是在他們之中長大的。”當時已是歐洲最有名望的漢學傢之一的蘇慧廉為女兒的第一本著述親撰序言。

這本厚達三百多頁,並有二十餘張黑白照片的《名門》,1924年由倫敦著名齣版商Seeley Service & Co, Limited齣版,後多次再版。1926年還推齣瞭德文版。暢銷的處女作讓謝福蕓一舉成名,華麗轉身。

人生又有多少場華麗在等著,不多,不多。躥紅的第二年,謝福蕓即步入人生低榖。1925年3月10日,謝立山與世長辭。“謝立山的去世,不僅使我們學會失去一位榮譽會員,更使英國失去一位資深並自我犧牲的忠僕,也使中國失去一位真誠並忠誠的朋友。” 皇傢亞洲文會如此發布訃告。《泰晤士報》更稱他是英國領事界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對中國內部事務瞭解最透徹的人。

在懷特島上埋葬瞭七十二歲的夫君,收拾好十二年的婚姻記憶,謝福蕓隻身離島,遷往牛津與父母為伴。蘇慧廉時任牛津大學漢學教授,夫婦均已年邁,需要有人照顧。但遷居牛津還沒幾個月,蘇慧廉即受英國政府委派齣任中英庚款委員會委員,並將齣訪中國。許是為幫助女兒走齣喪偶的悲痛,當然女兒本人也是中英關係專傢,於是謝福蕓成為訪華代錶團中的一員,以秘書的身份於1926年年初第五次登上瞭開往中國的船。以威靈頓勛爵為首的代錶團2月24日抵達上海後,便奔赴南京、杭州、漢口、天津等地展開密集的考察。5月上旬休會期間,謝福蕓還陪同父母迴溫州省親。5月中旬代錶團匯聚北京,討論考察報告。之後英方成員相繼離開。

迴到英國後,謝福蕓將這段中國行的見聞與思考寫成瞭她的第二本中國故事,即叢書中的《中國淑女》。英文書名是《Portrait of a Chinese Lady and Certain of Her Contemporaries》。1929年由英國Hodderand Stoughton齣版社正式齣版。《中國淑女》講述的仍是中國貴族傢庭的生活及如何麵臨時代轉型的故事,似是《名門》的續集,書的前言便是上本書主角勵誠的一封信。但這本書的主角換成瞭一位能講一口流利英語的美麗少婦,上海的宋太太(Mrs. Sung)。宋太太齣身名門,父親是著名外交官,丈夫也是外交官,曾齣使北歐,現是上海海關高級官員。宋太太是謝福蕓1926年在中國的輪船上認識的。1926年前後的中國並不平靜,民族主義如烈酒般激蕩起很多國人的熱血與激情。五卅慘案、省港罷工、南京事件等震驚中外的大事先後發生,這也自然成瞭本書的時代底色。代錶團當時在各地考察,拜會朝野名人,謝福蕓的所見所聞便是書中的敘述主體。代錶團中英雙方成員都是一時之選,因此書裏也留下瞭不少這些民國名人的未見於中文史料的軼事趣聞,還有他們難得一見的身影,書中亦有二十餘張舊照片作為插圖。

此書英文版超過四百頁,是本需要花點時間纔能讀完的書,但一齣版仍是購者踴躍、好評如雲。1929年英國初版,次年即有美國版,後還有不帶插圖的簡裝版。到這時,謝福蕓已成為一個在歐美都頗有名氣的中國問題專傢瞭。


“她用一生書寫中國,她讓世界看見中國。”—— 一段跨越國界,關於理解、友誼與奉獻的傳奇。 本書籍集閤瞭四部關於一位非凡女性在華經曆的精彩著作,她以其獨特的視角、深刻的洞察和不懈的努力,嚮西方世界展現瞭一個真實而鮮活的中國。這位與眾不同的“英國名媛”,在風雲變幻的時代浪潮中,選擇將自己的人生與這片古老而充滿活力的土地緊密相連。她並非一位傳統的觀察者,而是親身參與,深入其中,用她充滿熱情和智慧的筆觸,勾勒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中國畫捲。 第一部:初抵東方,驚鴻一瞥 故事的開端,是一場充滿好奇與期待的遠行。初踏上中國的土地,撲麵而來的陌生感與濃鬱的異域風情,在她心中激起瞭層層漣漪。她穿越繁華的都市,也走進寜靜的鄉村;她邂逅形形色色的人物,也觀察著社會百態的變遷。在那段懵懂而充滿探索的歲月裏,她努力撕去“名媛”的標簽,以一顆開放的心去感知,去理解。從最初對中國文化錶象的好奇,到逐漸深入其內在肌理的探尋,她看到瞭中國人骨子裏的堅韌、熱情與智慧。她記錄下旅途中令人捧腹的誤解,也捕捉到那些觸動人心的溫情瞬間。她開始意識到,這個遙遠的國度,遠比她想象的要豐富、復雜,也更具魅力。第一部作品,如同一扇徐徐打開的窗,帶領讀者一同經曆初次相遇的震撼,感受東方古國的獨特韻味。 第二部:紮根土地,深度融入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位英國名媛的中國情緣愈發深厚。她不再滿足於走馬觀花式的遊曆,而是選擇在這片土地上紮根,以更深入的方式去體驗和理解。她可能參與瞭教育事業,為貧睏地區的兒童帶去知識的曙光;她可能投身於社會公益,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善民生,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她可能在動蕩不安的年代,展現齣驚人的勇氣和智慧,在夾縫中尋求生存之道,並盡力維護人道主義的底綫。 這一部分的文字,會更加細膩地描繪她與中國人民建立的情感紐帶。她不再是旁觀者,而是成為瞭參與者,共同經曆著曆史的洪流。她會講述那些讓她感動落淚的故事,也會分享那些讓她深感自豪的時刻。在與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中國人民的交流中,她看到瞭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夢想與追求,他們的堅強與樂觀。她開始用“我們”來稱呼,而非“他們”。通過她細緻入微的觀察和真摯的情感流露,讀者能夠感受到一種跨越文化、跨越國界的深厚情誼,體會到她在異國他鄉找到歸屬感的曆程。 第三部:時代潮湧,洞察巨變 中國社會正經曆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每一次變革都牽動著無數人的命運。這位英國名媛,以其獨特的視角,成為瞭那個時代中國發展變遷的忠實記錄者。她親眼見證瞭新中國的成立,感受著新生活的勃勃生機;她觀察著改革開放的浪潮,體會著經濟騰飛的活力;她參與著社會進步的進程,關注著女性地位的提升、教育的普及以及醫療的改善。 在這一階段的作品中,她不再僅僅是觀察者,而成為瞭一個積極的推動者。她可能利用自己的社會資源和影響力,為中國的發展爭取支持,搭建溝通的橋梁。她可能在文化交流領域,緻力於讓西方瞭解中國的曆史文化,促進東西方文明的對話。她會用犀利的筆觸,剖析時代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用充滿智慧的語言,解讀中國人民在巨變中的思考與抉擇。她的文字,充滿瞭對中國未來發展的信心,也飽含著對中國人民的深深祝福。讀者將透過她的眼睛,看到一個充滿活力、不斷進步的中國,以及在這個進程中,一位西方女性所扮演的獨特而重要的角色。 第四部:晚年迴眸,奉獻升華 歲月流轉,當年的名媛已步入晚年,但她對中國的熱愛與奉獻卻從未減退。最後一部作品,更像是一次迴顧與總結,是對她在中國度過的漫長歲月的深情迴望。她可能會迴顧自己在中國所付齣的努力,那些曾經的艱辛,也曾經的收獲。她會分享自己對中國文化更深層次的理解,以及她在這片土地上所獲得的精神滋養。 這一部分的文字,充滿瞭智慧的沉澱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她會反思自己在不同人生階段的角色轉變,以及她與中國之間早已密不可分的精神聯係。她可能會為中國的教育、文化、慈善事業留下自己的遺産,用實際行動來錶達她對這片土地的深切關懷。她的晚年,是為中國而奉獻的晚年,是為理解與友誼而升華的晚年。她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外國人在中國的經曆,更是一段關於愛、關於奉獻、關於用一生去理解和傳播一個國傢精彩的史詩。 “中國故事”的傳唱者 這四部麯,並非簡單的遊記或見聞錄,而是作者以其獨特的身份和視角,深入中國社會肌理,用文字編織而成的一部關於理解、友誼與奉獻的宏大敘事。她從一個“局外人”的視角,卻擁有一顆“局內人”的心。她看到瞭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誤解與偏見,也看到瞭中國人民的偉大與堅韌。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曆,打破瞭隔閡,拉近瞭距離,嚮世界講述瞭一個個真實而動人的“中國故事”。 她的敘述,不帶任何意識形態的束縛,而是以人性的光輝為底色,以真誠的情感為筆觸。她筆下的中國,既有古老文明的底蘊,也有現代發展的活力;既有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也有社會的變遷與進步。她的文字,如同一座橋梁,連接著東西方的心靈,讓更多的人去瞭解、去熱愛、去尊重這個偉大的國度。 這套書籍,不僅僅是關於一位英國名媛的個人經曆,更是關於跨越文化界限的深刻理解,關於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選擇與擔當,以及關於用一生去書寫一段跨越國界的深情厚誼的動人篇章。它將帶領讀者一同走進一個更加真實、更加豐富、更加感人的中國,感受這位傑齣的社會活動傢,用她的一生所詮釋的,關於“中國故事”的無限魅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一種沉穩又不失典雅的色調,那種淡雅的米白和深邃的墨綠搭配在一起,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紙張的質感摸起來非常舒服,不是那種廉價的光滑感,而是帶著一種細膩的紋理,翻頁的時候,能聽到輕微的沙沙聲,讓人感到很踏實。特彆是內頁的排版,字體大小適中,行距也把握得恰到好處,閱讀起來眼睛一點都不費力。我喜歡那種用心做書的感覺,從封麵設計到內頁細節,都能看齣齣版方的匠心。這種用心對待實體書的態度,在如今這個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每次把它放在書架上,它都是一個安靜而有分量的存在,散發著一種經典的氣息。

評分

我最近迷上瞭一種特定的敘事風格,那種娓娓道來、充滿生活氣息的記錄方式。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如此。它沒有那種宏大敘事的架子,更像是透過一個非常敏銳的觀察者的眼睛,去捕捉和記錄那些轉瞬即逝的社會側影和人物百態。敘述者似乎擁有超乎尋常的耐心,能夠耐心地描摹齣不同階層人物的言談舉止,他們的喜怒哀樂,甚至是一些細微的錶情變化。讀著讀著,我常常會忘記自己是在閱讀文字,而是仿佛真的置身於那個特定的曆史場景之中,身臨其境地感受著當時的社會氛圍。這種細膩的筆觸,讓冰冷的曆史多瞭一層鮮活的人情味。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簡單的時間綫推進,而是像一幅層層展開的畫捲,不斷地將讀者帶入新的情境和視角。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主題之間的過渡手法,那種銜接自然流暢,毫無刻意雕琢的痕跡。有時候,一個看似不經意的細節描寫,會在後文被提升到更宏大的背景下去解讀,這種伏筆和照應的設計,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有“原來如此”的驚喜感。這使得整本書的閱讀體驗充滿瞭探索的樂趣,不會讓人感到沉悶或邏輯跳躍。每次讀完一個章節,都會忍不住停下來,在腦海中梳理一下剛剛吸收的信息,迴味那種結構上的精妙。

評分

從語言的運用上來說,這本書展現瞭一種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作者的詞匯量極其豐富,但又絕不炫技,所有的用詞都恰到好處,精準地傳達瞭想要錶達的情感和信息。我尤其注意到瞭那些形容詞和副詞的使用,它們不是簡單的修飾,而是為畫麵增添瞭立體感和色彩。有一些長句的構建,結構復雜卻條理清晰,讀起來朗朗上口,帶著一種古典的韻律感。對於我這樣一個對語言本身很敏感的讀者來說,能讀到這樣兼具深度和美感的文字,真是一種享受。它不像某些當代作品那樣追求口語化和碎片化,而是保持瞭一種沉穩而富有力量的文風。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啓發,遠遠超齣瞭單純的知識積纍。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的獨特視角,那種跨越文化和時空的審視角度,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很多社會現象。它教會我,觀察事物時,要學會剝離自己的既有偏見,嘗試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書中對於人性和社會規律的洞察,雖然是基於遙遠的年代和陌生的地域,但其內核卻具有驚人的普適性。這種超越時代的洞察力,纔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讀完之後,我感到自己的思維邊界似乎被拓寬瞭,看待問題也多瞭一層審慎和包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