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松子落:京都九年
定价:68.00元
作者:苏枕书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6
页码:27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87988
"★ 继《有鹿来:京都的日常》之后,旅日作家苏枕书新随笔集。
★ 一个人在异乡第九年,寻得投身生活的勇气。
★ 淡豹、蒋方舟、沈书枝、李舒推荐。
★ 细致入微的京都城市素描,比游记更多干货,近身导览奇趣丰富的千年古都。
★ 精装,清雅素净,作者亲绘四幅主题为行旅、人情、岁时、缓归的水彩插画,护封内藏有留学手记 。
★ “中国美的书”获奖者孙晓曦设计,散落的松针暗藏玄机,等你来发现。
★ 客居京都满九年、已进入第十年,苏枕书经历了的二次成长:在异乡照见自己,更勇敢地面对生活。
★ 献给离开故乡,异地求学、工作、定居,面对生活挫折常萌生无力感的都市青年——痛苦有各种形状,虽然彼此不能知道,甚至多方掩饰,但希望你不感到孤独。"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京都。九年时光,青翠转浓荫,是漫长光阴凝缩作一粒琥珀,是长镜头流转中的迅疾一瞬。苏枕书游学京都已历九载寒暑。住在遍植松、柏、橡、杉、樟的山中,她真诚记下客居久之地的变化与永恒:有对古书店的追踪及探访,对日本国民性的观察,还有当地普通家庭的寻常风景。同时,她也坦陈自己的历程,叙写投身生活的耐心与勇气,犹疑中的探索与获得。
"缘 起
行 旅
汤川秀树的京都
重庆往事
何月不照人
人 情
拜年
附一:山中往事
附二:山中岁末
散书记
与旧书店为邻
谁人袖底染梅香
芸草堂闲话
小酒馆
穿衣记
和服与性别
岁 时
种花与买花
梅雨时节
照冥灯闪水波寒
客中之雨
秋天的藕
寒冬的衣裳
仿枕草子
缓 归
父亲与我
结婚记
种莲记
后 记
"苏枕书,江苏通州人,客居京都。喜爱养花、种菜、买书,著有小说《岁时记》《不许流光入梦来》,随笔《尘世的梦浮桥》《京都古书店风景》《有鹿来》《京都如晤》等。
"
"苏枕书的散文展现了女性写作的优长一面,她对心理、情绪、感触的捕捉体贴入微,文风恬静温婉,却又有审美上的坚决和准确。她的散文从个人体验出发,见性情,有寄托,富学养,却又并不沉溺于“女性私语”,而是通向更为广阔的世界。她较深的古典文学修养,不仅呈现为丰富的引经据典和雅致的遣词造句,更化作一种温润的文化情怀,沁人心脾。
——届人民文学散文新人奖授奖词"
"种莲记
2017 年4 月初,那一阵情绪极晦暗,不能奋飞。樱树纷纷落雪,又将春尽。漫步至西云院,见殿前莲花均已翻过盆,地上还有大缸淤泥、肥料,一些弃去的莲根。恰好遇到住持夫人,她说去年没有翻盆,花开得不好。今年总算下决心做完这件重活儿,请我夏天来看花。我问她翻盆的技巧,她抱歉曰实在不巧,花农刚离去不久。踽踽至真如堂墓园,去与廊下旧友相会。它们也刚经历翻盆,水尚未澄清,露出一段茁壮的顶芽。徘徊之际,管理所小屋内忽而走出一人,笑道:“这是碗莲,我刚给它们翻盆。”终于遇到旧友的主人,很惊喜,说一直到此看花,却一直不曾有幸认识你。对方非常和气,彼此做了介绍。他叫省吾,故乡在京都府南丹市,管理墓园琐事与寺内花木。这位省吾先生同我介绍每盆碗莲的品种,我都记得,他愈喜悦,又将园中草木逐一指给我看。这年天冷,春天太迟,那细小的芽是桔梗,刚刚生发。那边无缘墓旁一大堆莲根,是翻盆时多出来,可作肥料。有些莲藕长得非常粗壮,他笑,挑那没有浸染污泥的,可以吃,还不错。
给他看八重与白君子从前开花时的照片,说近年因为没有翻盆,都不再开花。他说,翻盆倒也不难,记得将上年藕、藕带、莲鞭全部清除,只留新年藕,先泡在水里。盆泥要加足够的肥料,翻透加水,静置数日,再埋入新年藕。问他用什么肥料,前几年网购时,店家曾送过一小包颗粒复合肥。他道,我只用大豆和鱼。我觉得新鲜。他道,生黄豆打碎发酵,埋进土里好用。光撒生黄豆也行,但容易发芽,清理起来很麻烦。那就用超市买的袋装水煮黄豆,多买几袋,拌到土里就好了。哦对,鱼可不能用煮的。我笑,鱼自然不能煮—当他是指吃蚊虫的青鳉,在开玩笑。
他鼓励我尽早翻盆,若待顶芽生得更高,则容易折断,只能再等一年。我问他能否喊他种莲师傅(莲之师匠),他对这个称号颇为满意,反复叮嘱我买煮熟的黄豆和没有煮过的鱼,“听我的,应该今年能开花”。
告辞下山,立刻去超市买了两袋水煮黄豆,回家就开始劳动。阳台狭窄,行动很不便。怕堵塞下水道,在地上铺了很大的塑料袋,将桶内淤泥倒入其中,拣出盘根错节的莲藕,剔去枯黑的莲根,取两只脸盆,清水盛放新年藕。阳台种花,泥土十分珍贵,小心将淤泥分别掬回两只桶内,阳台一片狼藉,满脸满手都是淤泥。后来读到银阁寺花士珠宝的《一本草—花教给的生命之力》,有一篇《花之宇宙》单讲莲花:
酷暑之日,陶器盛满清水,侍奉莲花。于我而言,莲花是超越了喜欢还是不喜欢的特别存在,每年到了莲花的季节,我都非常开心。
樱花开时,为莲花翻盆,也为莲根分株。做这项活儿,手上沾染的味道一时无法洗去。生出如此美丽的莲花的泥土,居然这么难闻,真不可思议。
从主题的探讨深度来看,这本书呈现出一种对“存在”与“异乡性”的哲学性追问。它探讨的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迁移,更是精神上持续寻找归属感的漫长旅程。作者对于人与环境、人与文化之间那种微妙的张力描摹得入木三分,那种既渴望融入又始终保持距离的复杂心态,是许多长期处于文化交汇点的人们共同的内心写照。书中人物的行动和思考,都带着一种内在的疏离感,但这疏离并非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审视。它促使读者去思考自身与周遭世界的界限在哪里,以及真正的“安顿”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绝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需要读者拿出同等的诚意去面对那些关于身份认同的终极叩问。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就像是浸透了历史尘埃的丝绸,触感温润而又带着不易察觉的厚重。作者的笔触细腻得仿佛能捕捉到微风拂过古老庭院时,那些细微的、转瞬即逝的情绪波动。我读到那种对日常生活的观察,那种将寻常烟火气与深邃的文化底蕴巧妙融合的叙事方式,让人不禁停下来,细细品味每一个词语背后的意境。尤其是在描绘那些街头巷尾的瞬间时,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季节性香气,感受到那种时间的流逝并非是线性的,而是层层叠叠地堆叠在一起,形成一种难以言喻的氛围感。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的,它不像是在被动接收信息,更像是在一次缓慢而深入的冥想中,与书中的世界进行着无声的对话。那种对“在场”的极致追求,让读者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特定的时空坐标下,感受着光影的变化和人情的冷暖,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对过往的深情回望。
评分这本书的节奏控制堪称教科书级别。它像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有缓慢如咏叹调的抒情段落,也有急促如急板的冲突爆发点。作者懂得何时该放缓脚步,让读者与场景充分共处,感受环境的呼吸;也懂得何时需要陡然加速,将叙事推向高潮,制造出一种不得不继续前行的紧迫感。这种对阅读节奏的调动能力,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戏剧张力和读者的代入感。它成功地将一种相对静止的、侧重于感官体验和内心沉淀的题材,赋予了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使得即使在描写最平和的日常场景时,也充满了潜在的能量和期待,让人完全沉浸其中,无法轻易抽离。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有一种近乎建筑学的精密感,看似随意散落的篇章,实则蕴含着一条清晰而有力的内在逻辑线索。叙述者在时间与空间的跳跃中展现出惊人的掌控力,时而聚焦于宏大的历史背景,时而又敏锐地捕捉到个体生命中那些微不足道的挣扎与欢愉。我特别欣赏它处理“时间感”的方式,它不是简单地线性推进,而是通过意象的反复出现、主题的螺旋上升,构建出一个多维度的认知空间。每一次重现旧的场景或人物,都带着新的理解和更深的层次,这种设计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深度,迫使读者不断地反思和重构自己的理解框架。读完之后,会有一种强烈的满足感,那不是因为得到了所有明确的答案,而是因为经历了一场思维的精妙构建与解构的过程,仿佛被引导着完成了一次智力上的攀登。
评分语言的张力在这部作品中达到了一个令人称奇的高度。它既有古典文学中那种沉稳内敛的力量,又充满了现代思维的敏锐和反思。词汇的选择极其考究,仿佛每句话都经过了千锤百炼,没有一个冗余的字眼,却又在关键时刻爆发出惊人的情感能量。这种克制与爆发的平衡掌握得恰到好处,使得那些最深刻的情感体验,没有被直白地倾泻出来,而是被巧妙地封装在精妙的比喻和微妙的语气转折之中,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和回味空间。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不理解,而是因为想要细细咂摸那种措辞带来的韵味,那种如同品尝顶级茶品的复杂层次感。它证明了,最深刻的叙事往往需要最精准的语言来承载,否则,再宏大的主题也会显得苍白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