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 叔本华美学随笔 上海人民出版社 [德]叔本华 韦启昌 新华书店

正版现货 叔本华美学随笔 上海人民出版社 [德]叔本华 韦启昌 新华书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叔本华 韦启昌 著
图书标签:
  • 叔本华
  • 美学
  • 哲学
  • 随笔
  • 西方哲学
  • 德语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韦启昌
  • 新华书店
  • 现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太仓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8987
商品编码:2891032448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叔本华美学随笔

定价:45.00元

售价:35.1元,便宜9.9元,折扣78

作者:叔本华 韦启昌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2081489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叔本华美学随笔》是从《叔本华全集》的卷二、卷五中选取了贴近日常生活的12篇文章,这些文章独立成篇,讨论的话题有阅读、思考、写作、批评、语言学习、文体、音乐、大自然的美和死亡等。叔本华以准确的判断力、深邃的思考、质朴无华的文笔、言之有物诚实自然的风格,阐述了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内容提要

《叔本华美学随笔》里的文章独立成篇,讨论各种不同的话题,阅读、思考、语言学习、文学、历史、艺术、学问、音乐、大自然的美,等等,压轴的就是*触动人心、*引起人们关注的死亡问题。叔本华所讨论的这些话题,其素材都可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因此大众读者都可以与这位哲学家从所熟悉的事物一起出发,“尽力登上云外的高处”(叔本华语),领略从这位思想家的视角获得的视野。本书的文章并没有以生僻的题材让无缘涉足这些题材的读者难以分享和判断。正如叔本华在《论写作和文体》中说的:“如果(作者所处理的)题材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接触得到甚至是相当熟悉,(……)那就只有具出色头脑的作者才可以写出值得人们一读的东西。”“作者越不需要借助其题材的帮助,(……)那这一作者所作出的成绩就越大。”叔本华的这些话至为恰当地适用于本书的文章。

目录

论思考

001-012

论阅读和书籍

013-023

论历史

024-033

论文学

034-052

论写作和文体

053-096

论语言和语言学习

097-107

论判断、批评和名声

108-137

比喻和寓言

138-145

论学者和博学

146-158

论音乐

159-170

论大自然的美

171-173

论死亡

174-226


作者介绍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Arthur ,1788—1860)是德国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1788年2月22日诞生在但泽(今波兰格旦斯克)一个异常显赫的富商家庭,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叔本华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25岁发表了认识论的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30岁完成了主要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首版发行500本,绝大部分放在仓库里。53岁出版《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62岁完成《附录和补遗》,印数750本,没有稿费。65岁时《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1860年9月21日在法兰克福病逝。

文摘

太仓新华书店正版现货书籍物流

序言

太仓新华书店正版现货书籍物流


沉思与超越:探寻人类存在的永恒主题 第一部分:理性之镜与意志的洪流 人类的心灵世界,正如一片深邃而变幻莫测的海洋。在这片海洋之上,我们用“理性”构筑起稳固的船只,试图驾驭人生的风浪,追求清晰的认知与秩序。然而,当我们拨开表象的迷雾,深入探究存在的根基时,会发现一个更为强大、原始且不容置疑的力量——意志(Wille)。 本书并非对任何既有哲学体系的简单复述,而是对生命本体论的一次深刻潜入。我们所探讨的“意志”,并非指日常生活中那种主观上的“想要做某事”的意愿,而是一种宇宙性的、盲目的、永不餍足的驱动力。它是万物背后的驱动引擎,是自然界中一石之坠、一花之开、乃至人类繁衍欲望的根本动力。 一、形而上学的重建:从现象到本体 传统的哲学体系常将“认知”视为最高追求,试图通过逻辑的阶梯攀登至绝对真理。然而,这种攀登往往受限于我们的认识工具——感官和概念。我们所体验的一切,都是意志在“表象世界”(Phänomen)中的投射与结晶。就像月亮映照在水面上的无数影像,本体(意志)只有一个,而现象却千变万化。 本书试图展示,一旦我们认识到“认识”的局限性,便能更诚恳地面对生存的本质。意志的本质是匮乏与痛苦。它永远在追求,但每当目标达成,片刻的满足感转瞬即逝,取而代之的或是无聊(Boreom),或是新的欲望。这种永无止境的循环,构成了生命体验的核心悲剧性。我们被推着向前走,却不知终点何在,也无法真正停下。 二、个体性与普遍性:痛苦的共振 在现象世界中,个体性原则(Principium Individuationis)将我们分割为无数独立的“自我”。我们被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所束缚,相信自身的独特性与重要性。然而,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这种分离是虚幻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同一宇宙意志的不同“客体化”的阶段或侧面。 正因如此,他人的痛苦与自身的痛苦,在更深层次上是相通的。理解这一点,是道德和同情的起点。当我们目睹一个生命在挣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的挣扎,更是我们自身所背负的、作为“存在”的那个普遍性负担。 第二部分:美的慰藉与解脱的可能 如果生命本质是无望的驱动与永恒的痛苦,那么人类存在的意义何在?难道我们只能被盲目的意志所驱使,直至消亡?本书认为,在人类经验中,存在着少数能够暂时挣脱意志枷锁的时刻,其中最深刻、最纯粹的便是审美体验。 一、审美沉思:从“要不要”到“是什么”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实用性”展开——为了生存、为了欲望、为了权力。这都是意志在驱动我们。然而,当我们面对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或是一处壮丽的自然景象时,我们进入了一种纯粹的、无目的的沉思状态。 在审美凝视中,主体(认知者)不再关注对象与自身意志的关联。我们不再问“这个雕塑对我有什么用?”,而是完全沉浸于对象的“观念”(Idea)之中。观念,是意志在特定阶段的、最清晰、最稳定的客观化形式。通过艺术,我们暂时抽离了时空(即个体性原则的限制),直接把握了永恒的、普遍的本质。 二、艺术的等级与终极形式 并非所有艺术形式都能提供同等的慰藉。艺术的等级,对应着意志客体化程度的深浅。 较低级的客体化:如建筑与园林艺术,反映的是意志最基础的、受制于物理法则的状态。 中级的客体化:如绘画和雕塑,开始展现生命形式的挣扎与美感。 高级的客体化:音乐。音乐被视为最独特的艺术形式,因为它不模仿现象世界的任何具体“观念”,它直接表达了意志本身的起伏、紧张与释放。聆听宏大的交响乐,我们体验到的并非是某个具体故事的悲欢,而是“悲剧性”与“崇高感”的本体论运动。 在审美静止的瞬间,我们不再是个体意志的奴隶,而是成为了“纯粹的、无意志的认识主体”,获得了短暂的、形而上的自由。这是一种对痛苦的暂时超脱。 第三部分:伦理的基石与自我否定的召唤 审美提供了一种逃避,但它终究是暂时的。真正的解脱,需要更彻底的、面对生活本质的姿态。 一、同情心:超越利己的开端 一旦我们认识到所有生命共享同一个痛苦的意志本体,那么“伤害他人”的行为,本质上就是一种“自残”。因为伤害的他人,正是我们自身的另一种客体化形式。由此而生的同情心(Mitleid),并非一种慈善行为,而是基于形而上学洞察的必然回应。它要求我们以对待自己的痛苦同等的方式,对待他者的痛苦。 二、禁欲与虚无的边缘 彻底的解脱,要求个体彻底熄灭自身的“生存意志”。对于意志的彻底否定,构成了最终的伦理理想。这并非鼓励物理上的自我毁灭,而是指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否定”——即拒绝为自己的欲望和生存争取任何意义或价值。 当一个人在生命中见证了足够多的痛苦和无意义,他可能会自愿地、平静地接受生命无常的本质,从而切断了意志在自身内部的链条。这种状态,在东方哲学中被称为“涅槃”,是意志最终的宁静,是痛苦循环的终结。 本书引导读者以一种冷静、甚至略带悲观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观。它挑战我们接受生命中存在着一个超越逻辑、无法被驯服的驱动力,并指出了在艺术的慰藉与深刻的同情中,我们或许能找到一种超越日常琐碎和个人欲望的,真正具有价值的存在方式。这是一场对生命本质的诚实对视,其结果,或许是沉重,但无疑是清醒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入手纯粹是冲着叔本华的名头去的,毕竟他是那位对生活有着近乎残酷清醒认知的哲人。我个人对纯粹的哲学论述有时候会感到有些晦涩难懂,但“美学随笔”这个标签听起来就亲切了许多,仿佛是哲学家放下身段,用更具温度和烟火气的方式,向我们阐述他对艺术、痛苦与生命本质的看法。我特别关注他如何将他那套“生存意志”的宏大理论,巧妙地融入到对音乐、绘画乃至悲剧的探讨之中。想象一下,当他谈论巴赫的赋格曲时,那种逻辑的严密与情感的爆发是如何在他体系中得到统一和超越的,这本身就极具吸引力。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很有意思,留白处理得当,不会让人感觉文字堆砌得过于压抑,这对于阅读沉重主题的作品来说,无疑是一种友好的设计。

评分

说实话,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去阅读一位一百多年前的德国哲学家的“随笔”,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抗速食文化的姿态。我更看重的是,在翻阅这些文字的过程中,我能否获得一种瞬间的“顿悟”或是长期积累的“洞察力”。韦启昌的翻译,据说在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这对我选择这个版本至关重要。好的翻译不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思想的“再创造”,它需要译者具备原作者的敏感度和极强的驾驭母语的能力。我期待在这些随笔中,能找到那些关于“苦难的审美化解”的钥匙,尤其是在面对现代社会带来的各种无意义感时,叔本华的观点或许能提供一种坚实的精神锚点。从书本的重量感来看,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小册子,它要求读者投入相当的注意力与时间,而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恰恰是我所追求的。

评分

最近在研究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对艺术的理解,叔本华无疑是其中绕不开的一环。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他“艺术即是慰藉”的片段介绍,但总觉得隔靴搔痒,缺乏体系。这次决定集齐这套随笔,就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完整的认知框架。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这个版本,从装帧到字体选择,都透露着一种对知识分子的尊重,没有使用时下流行的花哨设计,而是回归了经典的沉稳。我注意到页码的排布和章节的划分都非常清晰,这在阅读结构复杂的哲学文本时非常重要,能有效帮助读者在大段论述中保持清晰的思路。我特别期待看到他对不同艺术门类进行逐一剖析时的细致描写,比如他如何论证音乐在所有艺术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部分总是充满争议,也最能激发我的思考欲。

评分

每一次购买经典译本,都是一次对自身阅读耐心的检验。叔本华的文本,即便在韦启昌先生的精妙转译下,依然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咀嚼。但正是这种需要“慢下来”的阅读过程,才是我青睐这本书的原因。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有这样一本可以让我暂时抽离,沉浸在对“美”与“存在”的深刻反思中的书籍,是极其宝贵的。这本书的定价虽然略高于普通大众读物,但考虑到其作为学术与思想启蒙的双重价值,以及出版社的制作水准,绝对物有所值。我甚至已经想象到,在下一个安静的周末午后,泡上一壶茶,在温暖的阳光下,慢慢品读这些关于世界终极奥秘的只言片语,那将是一种何等宁静而充实的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质感,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立刻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厚重和经典的气息。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触感也非常舒服,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版本。我一直很喜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书籍,他们的装帧和校对总让人放心,这次的体验也完全符合预期。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已经能感受到译者韦启昌先生的功力了,他对叔本华思想的把握和文字的转译,似乎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精准感,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期待。我尤其欣赏这种坚持对经典进行高质量再呈现的出版态度,毕竟,对于像叔本华这样思想深邃的哲学家,一个好的载体是通往其思想殿堂的必要阶梯。那种油墨散发出的特有气味,混合着新书的纸香,构成了我阅读前最美好的仪式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