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注疏汇校

尚书注疏汇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尚书
  • 经学
  • 注疏
  • 汇校
  • 古籍
  • 经典
  • 历史
  • 文献
  • 儒家
  • 中国古典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ISBN:9787101122848
商品编码:28915790883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作  者:杜泽逊 主编 定  价:368 出 版 社: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年04月01日 页  数:3269 装  帧:平装 ISBN:9787101122848 尚书注疏汇校序
尚书注疏汇校凡例
尚书注疏汇校据校各本目録
尚书注疏汇校引用各家校记目録
尚书正义序
注疏卷一
尚书序
汇校卷一
尚书正义序
尚书序
注疏卷二
尧典
汇校卷二
尧典
注疏卷三
舜典第二
汇校卷三
舜典第二
注疏卷四
大禹谟第三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尚书注疏汇校》共二十卷,由山东大学杜泽逊先生主持编纂。该书以校勘《尚书注疏》传世版本为主,以《尚书》早期单经本、经注本、经注释文本为辅,所校版本有:唐开成石经本、宋刻单疏本、宋刻八行本、李盛铎旧藏宋刻本、宋王朋甫刻本、宋刻纂图互注本、宋魏县尉宅刻本、蒙古平水刻本、魏了翁《尚书要义》、元相台岳氏刻本(清乾隆重刻)、元刻明修十行本、明永乐刻本、明嘉靖李元阳刻本、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本、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本、清乾隆武英殿刻本、清乾隆内府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乾隆内府钞《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清嘉庆阮元南昌府学刻本,共十九种。 其中以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十三经注疏》本为底本,影印置于各卷汇校之前,其余十八种为校本。同时吸收了前人尤其清代学者的校勘成果。可以说,《尚书注疏汇校》既能反映版本源流,又能反映《尚书注疏》在刊刻过程中文字变化的轨迹,同时也能看到前人校记的递承关系,对我们学习等 杜泽逊 主编 杜泽逊,生于1963年,山东滕州人,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在版本、目录学领域卓有成就,著有《尚书注疏汇校》《尚书注疏校议》《文献学概要》《四库存目标注》《山东文献集成》等。
《尚书》:一部承载中华古史与思想的宏伟典籍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被誉为“政书之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所记录的内容,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迄春秋中叶,近乎五百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史实,为我们勾勒出中华文明早期波澜壮阔的画卷,更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道德伦理、哲学思想源头的关键钥匙。 内容溯源与体系构建 《尚书》的成书,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其核心部分,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辑。《尚书》全书共有100篇,但历经秦火,至汉代,仅存58篇。东汉末年,学界又出现伪《古文尚书》的争议,致使《尚书》的版本和篇目更加纷繁复杂,对后世研究者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尽管如此,《尚书》的整体结构依然清晰可辨,主要分为“书”(政事)和“序”(对政事的说明或解释)两大部分。从内容上看,它又可大致划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等几个部分,分别代表不同朝代的史事。 虞书: 主要收录了尧、舜、禹三代帝王的言行,集中体现了“禅让”这一古老的政治传统,以及“天下为公”的思想萌芽。其中,《尧典》篇生动描绘了尧帝励精图治、选贤任能的景象;《舜典》则详述了舜帝如何勤于政务,以身作则,感化万民;《禹贡》则是一篇关于大禹治水、规划九州、征收贡赋的史诗,展现了早期国家治理的宏大格局。 夏书: 虽然篇目不多,但《夏书》中的一些篇章,如《甘誓》、《盘庚》等,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夏代政治体制和商代初期历史的珍贵线索。其中,《盘庚》篇尤其值得关注,它记载了商王盘庚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不惜迁都以革除积弊的决心和措施,展现了商代政治的智慧与魄力。 商书: 商代的篇目相对较多,真实反映了商代政治的运作、军事的扩张以及社会风貌。如《汤誓》记录了商汤伐夏前的誓师词,充满了革命性的力量;《伊训》、《太甲》等篇则记录了商代政治家伊尹辅佐太甲、教育君王的经典论述,闪耀着政治伦理的光辉。 周书: 这是《尚书》中篇目最丰富、内容最详实的部门,详细记载了西周初年的政治活动,包括灭商的战争、分封诸侯、制定礼乐制度等。其中,《牧誓》记录了周武王伐纣前的誓师之词,气势磅礴;《尚书》中关于“九鼎”的记载,更是中国古代国家政权象征的经典叙述;《周官》则勾勒出西周初年一套较为完善的官制体系;《洛诰》则展现了周公辅佐幼主、稳定局势的政治智慧。 思想价值与文化意义 《尚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一部历史的记录。它所蕴含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思想: 《尚书》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宝库。书中提出的“德治”、“民本”思想,如“民惟命,天惟听”、“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等,都成为后世统治者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原则。它强调统治者应以德服人,关注民生,才能获得天命和民心的支持。书中对政治制度的记载,如“分封制”、“井田制”等,也为后世政治制度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伦理道德: 《尚书》中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如“孝”、“忠”、“仁”、“义”等,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书中对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的规范,以及对个人品德修养的要求,都为后世的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克勤克俭”、“敬天保民”等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哲学思想: 《尚书》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它探讨了“天命”与“人事”的关系,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书中对“道”的理解,虽然不如后世哲学著作那样系统,但其对政治“道”、道德“道”的阐释,已为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史学价值: 作为一部早期历史文献,《尚书》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其叙事风格质朴而庄重,人物形象鲜明,事件描绘生动,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历代史家对《尚书》的校勘、注释、研究,形成了庞大的“尚书学”体系,可见其史学地位之重要。 版本流传与研究现状 《尚书》的流传历经坎坷,其版本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自汉代以来,特别是东汉末年《古文尚书》的出现,以及历代学者的校勘、注释、辨伪,使得《尚书》的版本体系极其复杂。 《今文尚书》: 汉代伏生传授,以汉字隶书写成,共有33篇。 《古文尚书》: 相传为孔壁中出,以战国时期文字写成,共有58篇。但其真伪历来存疑,宋代学者对《古文尚书》进行了大量辨伪工作,形成了“今古文之争”。 历代学者对《尚书》的研究,不仅体现在对文本的校勘和注释上,更体现在对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的深入挖掘。从汉代的郑玄,到唐代的孔颖达,再到宋代的欧阳修、清代的阎若璩,无不倾注了大量心血。 《尚书》的当代价值 尽管《尚书》所处的时代与我们相去甚远,但其思想和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治国理政: 《尚书》中关于“德治”、“民本”的思想,提醒当今的执政者,要以人为本,关怀民生,用正义和道德的力量赢得民心。书中对政治智慧的阐述,如如何任用贤能、如何革除弊政、如何稳定社会等,对于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挑战,仍能提供深刻的启示。 道德建设: 《尚书》所倡导的传统美德,如诚信、仁爱、勤勉、担当等,是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基石。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重温《尚书》中的道德教诲,对于纠正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具有积极的意义。 文化传承: 《尚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根基之一。深入研究和传承《尚书》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结语 《尚书》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精炼的语言,深刻的思想,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文明早期波澜壮阔的画卷。它不仅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思想宝库。对《尚书》的深入阅读和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过去,更能启迪我们思考现在,指引我们走向未来。这部古籍所蕴含的中华智慧,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值得我们永远去探索、去珍视、去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我还有些疑虑,毕竟“汇校”二字意味着巨大的工程量,担心最终成书会像一锅杂烩,重点不突出。然而,当我翻开正文后,所有的担忧都烟消云散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的“平衡感”。它既保持了对原典的尊重,没有为了追求“新颖”而随意改动,同时又通过现代学术的视角,对历代注疏的精华进行了提炼和重组。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尧舜禅让”那几篇的校注,不同注家对于“公天下”理解的细微差别,在这本书里被清晰地呈现出来,让我对古代政治哲学的演变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对于我这种更偏爱“思想史”而非“纯文字学”的读者而言,这种带有思想脉络梳理的汇校本,远比那种纯粹的异文罗列更有价值。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早期政治伦理思想的绝佳窗口。

评分

这部书的出版,对于学术界来说,无疑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事件。我听闻不少资深教授都在私下里推荐,认为它在校勘学的严谨性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不是专业学者,但能感受到那种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篇目,比如《尧典》和《舜典》中的某些记载,汇集了不同学派的校勘成果,使得读者能够直观地看到争论的焦点在哪里,以及历代学者们是如何试图解决这些难题的。这种“全景式”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一部经典的背后,承载着多少代人的智慧和心血。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教你如何像古代的学者一样去思考和求证,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价值所在。

评分

我向身边的几位古文爱好者推荐了这本书,大家的反馈都非常积极,尤其是对于其索引和检索系统的设计赞不绝口。在查阅特定词汇或篇章的注释时,那叫一个方便快捷,完全没有传统古籍查阅的晦涩感。虽然全书篇幅浩大,内容详实到令人咋舌,但得益于精心的排版和清晰的结构划分,即便是作为日常阅读材料,也毫无压力。我试着随机翻阅了几个章节,发现它的注释不仅准确,而且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它常常能在关键处点出不同注疏的侧重点,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联想。这部《尚书注疏汇校》,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完备的、可供后人不断挖掘的知识宝库。它不仅对研究《尚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理解整个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我的私人图书馆时,特意将这部书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它的装帧设计非常古典雅致,纸张的质感也极佳,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极为清晰。不同于以往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古籍整理本,这部《尚书注疏汇校》在版式设计上做了大量的优化。它采用了非常现代化的排版技术,使得那些繁复的引文和注释也显得井井有条,即便是初次接触《尚书》的读者,也能循着这条清晰的脉络,逐步深入。我特别欣赏它在“汇校”部分的细致之处,它并非简单的文本堆砌,而是通过精妙的标记系统,将不同注疏的源流梳理得一清二楚,这对于进行跨文本比较研究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的利器。可以说,它极大地降低了我们学习和研究《尚书》的门槛,让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真正地走进了大众视野。

评分

这本《尚书注疏汇校》真是一部让人爱不释手的鸿篇巨制,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作为一名对古代典籍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一直苦于找不到一部能够系统梳理《尚书》历代注疏的版本,市面上现有的版本要么侧重于某个朝代的解读,要么在校勘方面不够严谨。然而,这部汇校本的出现,无疑是为我们这些“古典爱好者”送来了一份大礼。它将先秦的《尚书》文本与后世历代大家如孔安国、郑玄、孔颖达乃至清代的经典注疏进行了精妙的整合与比对。特别是它在细节处的考据,让人叹为观止。比如,对于某些字词的异文,作者不仅清晰地列举出来,还附上了不同注家对该字词的解读差异,这种“汇校”的功夫,绝非一日之功可成,体现了编者深厚的学力和严谨的态度。读起来,仿佛能够与千年前的学者们隔空对话,领略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天命”与“德治”的不同理解,实在是妙不可言的阅读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