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炒一座楼,不办一家厂,开厂为啥干不过炒房,做实业的为啥干不过搞金融的?作为立国之本、创造财富的制造业发生了什么?市场的大手,政策的大手,究竟在其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小说以一家中小型机械制造厂切入,以手术解剖的方式娓娓道来秉持实业理想的柳钧和从事金融的好友钱宏明的典型遭遇。无论是山寨模仿、技术剽窃、恶意抢单、黑社会威胁、税务查账、环保穿小鞋还是信用证诈骗、房地产投机、民间高利贷、非法集资,从起步到发展过程中大到政策,小到员工管理的九九八十一难一一为你呈现。
本书作者阿耐曾为浙江某著名民营制造业高管,几十年经营管理经验,写出来的都是“实打实的真材实料”。自连载以来,引发珠三角、长三角众多制造业老板及金融从业者的广泛共鸣。
阿耐,女,1990年弃政从商,经营管理多年。著名作家,成名作《大江东去》,被誉为“描写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奇书”,荣获“五个一”工程奖。
主要作品:《艰难的制造》《欢乐颂》《不得往生》《都挺好》等。
想跟阿耐交流
请关注她的新浪微博:@阿耐ane
我只想还原这一行躲在犄角旮旯的,极端啰里啰唆的真相。我只想用小说的形式说真相,仅此而已。——阿耐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
“实体经济是本,不能本末倒置”。金融业占GDP比例快速提高,“开厂不如炒房”的状况大量出现,经济存在“脱实向虚”隐忧……——2017年1月9日《人民日报》
1998年 子承父业,回国挑起旧工厂重担
1999年 新产品被模仿,陷入恶性竞争
2000年 建立新厂,员工管理成大问题
2001年 质量体系认证成为企业的“心病”
2002年 产品出现问题,如何应对
2003年 环保工程里隐藏的猫腻
2004年 自主研发建立核心竞争力
2005年 把骨干变为股东,为公司注入活力
2006年 税务调查背后的秘密
2007年 经济过热下的企业、股市、房市
2008年 金融危机中的制造业
阿耐自述为什么写《艰难的制造》
我从商。前十年做营销和采购,后十年做工厂管理。因为为人有些书生气,在我所处的行业中面对有些事,经常需要经历一些内心挣扎。这些挣扎有的不可为人道,都沉淀在心里。因为网络小说的兴起,网上写作给我提供一条很好的倾述渠道。也很幸运,从一开始,写的小说就有人看,有人喜欢,这给了我天天于工作忙碌之余抽时间写作的强大动力。我就这么写下来了,一写十年。
我写小说比较随心所欲,各种题材,完全看自己当时的爱好,写过穿越、架空,还写过狐狸精,当然大家更惦记的是我写的所谓商战小说。我想大家惦记得有道理,因为我这二十几年见的商场好玩的事情多,有料,写出来都是实打实的真材实料,没经历过的人可能想都想不到,所以大家爱看,看的同时,经常有人在后面跟帖与我讨论他们撞到的实例。写网络小说最有意思的就是这么互动,我爱看互动,我写作最初更喜欢做的游戏是:啊,你们都预测角色往那儿走,那么我偏不,我偏偏要从记忆内存里挖出最冷僻的事件让你们都猜错。
但无心插柳,想不到写作的过程不仅仅是输出,也是回顾自省,逼自己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因此写着写着不禁思考这一路走来遇见的各种事件,它们为什么发生,又为什么有如此结局,市场的大手,政策的大手,究竟在其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寻找答案时,搜集过去的报纸,翻阅过去的报告文学,以及阅读历年出台的中央文件汇编,同时结合我自己的经历对照着想,有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于是,便不再满足于单纯写一个事件。正好当时手头在写的一篇文章因为框子偏言情,格局小,写着写着觉得盛不下我那时喷薄欲出的思路,于是心中有了写《大江东去》的念头。
我最初给文章起的题目是《大江东去三十年》,顾名思义,就是写1978——2008这三十年来我所见所闻的改革开放。我当时着重想描述的是改革开放初期从完全的计划经济摸着石头过河去往市场经济途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对市场从自发的追求到自觉的追求,人们在其中有些不可思议的理想主义。渐渐地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追求从原本单纯的解决温饱问题变为五花八门,现实冒头,利益团体成型,矛盾冲突的主体从过去的冲破保守藩篱,变为更实际的各种利益团体的较量。为了全景展示那段历史,我选择——当然也必然,只能选择——当时四种最典型的经济体,村镇集体、个私、国营和外资,由此,树立四位主角。
虽然《大江东去》的初稿整整写了180万字,可我最初一直写得很顺利,因为主角配角的原型都是我见过的人,有些事件是我亲身经历,我写得兴致盎然。但写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开始卡壳,没激情了。我那时候很暴躁,停笔了一阵子,好好想了一阵子。因为改革开放在九十年代中期出现停滞了,经济改革越来越受到政治结构的束缚,无法再有大的突破。而人们的理想主义也在消退,体制内外的理想主义到这时已经消失得七七八八。两者叠加,社会变得沉闷。因此我写到1998年,搁笔。我无法写我不喜欢的东西。
可没写的后十年成了我的心病。包括《大江东去》出版时候,不同的出版社给我谈时,都问起,后十年什么时候写。我虽然告之这后十年是我不敢苟同的十年,我无法再以前二十年的审视角度与欢喜去写它,可都不信,认为我应该写。我坚持不写,我认为这是原则性问题。可它终究是心病。
直到2007、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居然最受冲击的是制造业。
为什么是制造业?作为制造业从业人员,我这一路看着积弊发展,到2008年爆发,眼看着有些工厂宣布暂停,而有些轻资产劳动密集的工厂则一夜散伙,更多的是依然坚持地从业者几乎异口同声地后悔:早知道应该在最赚钱时把钱投入炒房中去。为什么?我此时终于想清楚我该怎么写后十年了。那就是从制造业入手,写一家司空见惯的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在中国扎根所需遭遇的种种。写我的怨气,写我周围制造业者的怨气,绝不讳言回避。从写作最初起,我就在博客声明,《艰难的制造》并不考虑出版,只为写我所想。
作为一个亚当·斯密的信徒,我一直相信,制造业是一国经济之本,是价值源泉。制造业不强,经济便是无根之木。然而在现实中,我看到的是整个大环境对制造业的伤害,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让制造业也无法置身事外。即使有秉持理想的人,又如何能逃得出时代的裹挟,他们唯有挣扎前行,因此我塑造了柳钧这一角色。许多读者说,我小说中,女主最爱的是许半夏,男主最爱的是柳钧。这令我颇欣慰。我将我与一些朋友亲身经历的包括大到政策,中到工厂管理,小到员工心态等,都垒到柳钧头上,让他像个过五关斩六将的游戏人物一个一个关口地打过去,艰难通关。可我的乐观个性还是让我为小说注入一些理想主义色彩,让《大江东去》中的宋运辉以残存的理想拉了柳钧一把。
即使我经常在博客中就制造业问题发了很多牢骚,但什么都替代不了写一整本《艰难的制造》带来的酣畅感。我把该说的都在书中说了,没留遗憾。
我始终相信,希望在柳钧等人身上,只要有这么一些坚持理想的人,中国的制造业不会亡。因此我给《艰难的制造》写了一段轻描淡写的对话作结尾,但我觉得这是举重若轻,这是我的心声,相信也是许多同胞的心声。我写此文,为的就是从艰难重重中呐喊出我们的心声,为制造业挣扎出一条活路。
这本书的切入点真是太精准了,它没有停留在宏观的经济理论层面,而是像一个显微镜一样,把镜头对准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摸爬滚打的实体工厂。我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产业发展的人,深知制造业的脉搏对一个国家的健康有多重要,但过去很多叙事都过于光鲜或过于悲观。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记录的不是哪一个英雄的崛起,而是无数个“夹缝生存者”的真实状态。它细致地描绘了环保政策的突然收紧、原材料价格的剧烈波动,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瞬息万变是如何像无形的枷锁一样套在企业头上的。你读到的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车间里汗水的气味,是老板彻夜难眠的焦虑,是工人们面对订单削减时的迷茫。它展现了一种近乎残酷的韧性,那种不屈服于“大势已去”的论调,而是不断调整生产线、寻找替代材料、甚至改变商业模式来求得一线生机的顽强生命力。这种“实干精神”的刻画,远比那些高高在上的政策分析要来得震撼人心,它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成功保留下来的岗位背后,都凝聚着多少次绝望中的自我革新。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压抑又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对“市场压力”的现实主义描绘。我们总听人说“适者生存”,但在作者的笔下,“适者”的定义一直在变。你以为你已经把成本压到极致,流程优化到完美,却发现隔壁工厂一个采用了更激进的自动化方案,瞬间将你的价格优势清零。这种竞争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级的、颠覆性的。我仿佛能听到那种来自低成本地区的“微笑曲线”的挤压,以及来自高端领域的专利壁垒带来的窒息感。作者没有回避那些痛苦的决策:是裁员保住现金流,还是举债进行一次赌博式的技术投入?这本书没有提供标准答案,它只是忠实地记录了每一个选择背后的权衡与代价。读完后,我明白了为什么很多老板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因为他们背负的,不是一个工厂的盈亏,而是数百个家庭的生计,这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传达的。
评分初读这本书时,我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在看一部企业史诗剧的剧本。叙事手法非常老练,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体或主题划分,而是通过几个不同地域、不同规模的典型企业作为“切片”,像手术刀一样剖开了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痛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政策不确定性”的刻画,它不是简单地抱怨,而是展示了政策是如何在层层传导中被扭曲、被误读,最终作用于生产一线的。比如,某个地方政府为了完成阶段性考核,突然提高了能耗指标,这对于那些利润微薄的传统加工业来说,几乎是判了死刑,而他们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到技术升级的“捷径”。这种对“政策博弈”的描绘极其细腻,让人深思,真正的制造业困境,往往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如何在高压和不确定性中保持战略定力。它揭示了一种底层逻辑:在快速变化的宏观环境下,那些最僵化、反应最慢的企业,最先被淘汰,而那些能够快速学习、灵活调整供应链和客户预期的“变色龙式”企业,才能勉强存活下来。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们理解当代工业的真实图景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去浪漫化的视角。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成功”的指南,而是一份记录“如何存活”的田野调查报告。它成功地将冰冷的经济术语,转化为了充满人性挣扎的故事。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供应链协同”的描写,在外部环境动荡时,那些能与上下游伙伴建立起真正信任和利益共同体的企业,往往能共渡难关;反之,那些只顾短期利益、在危机时相互倾轧的企业,则加速了彼此的衰亡。这种“合作的韧性”与“个体的挣扎”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生态系统图景。它让我对那些在看似不起眼的螺丝钉、电路板背后默默耕耘的人们,产生了一种由衷的敬意,因为他们的每一次呼吸,都在为这个国家的经济根基提供着看不见的支撑。
评分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制造业的困境完全归咎于外部环境,书中也穿插了对一些企业内部“结构性缺陷”的深刻反思。有些企业,并非没有资金或技术,而是被旧有的组织架构、管理思维和对“过去成功经验”的路径依赖所困住。比如,那些习惯了靠规模和低价取胜的企业,在面对“品质优先”和“定制化”的新市场需求时,展现出惊人的反应迟钝。作者通过对比几家成功转型的企业,展示了“管理革命”的难度不亚于技术革新。他们如何打破部门间的壁垒?如何让习惯了粗放式管理的工程师接受精益生产的理念?如何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这些内部的“组织惰性”和“文化阻力”才是更难啃的硬骨头。这种从“外部压力”到“内部适应”的完整链条剖析,让整本书的深度远超一般的行业报告。
评分不知道哪里推荐的。就买了,也是主要给孩子买的。应该比较经典,有空看看。
评分还没看,趁着优惠活动满百减半再用券,真是实惠的不得了!一下买了一堆,可以看很久了。感谢快递员送上楼,辛苦了。
评分{__/}
评分◆读《大江东去》,有人看到权谋,有人看到商略,有人看到国策,有人看到整整一代人的命运浮沉。
评分问:当地时间11月27日,美国司法部指控三名中国公民涉嫌从2011年起对美国公司进行黑客攻击。中方对此有何回应?
评分宁炒一座楼,不办一家厂,开厂为啥干不过炒房,做实业的为啥干不过搞金融的?作为立国之本、创造财富的制造业发生了什么?市场的大手,政策的大手,究竟在其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评分商品质量不错,快递服务态度好,值得购买。
评分很喜欢,不错的书,印刷质量也好,值得推荐
评分好小说好作者启发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