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为什么现实中的“礼学大家”在日记和未刊著作中会有特别反叛的面孔?晚清以来,面对时代的困局和挑战,中国民间社会又有什么反应?为什么有的西方主义要反西方,有的传统主义却是反传统的?历史记忆是怎样被压制下去的,又是怎样复活的?何以知识精英会自问“我为什么还不是一个工人”?近代中国,为什么学术会逐渐沦为阐释现实的工具?何以知识精英会自问“我为什么还不是一个工人”?一个关心时代的知识人能够将他的关怀、时代境遇与学问套叠起来,形成一面三棱镜,映照他所属的时代。适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士大夫和民国知识人的学术追求、思想世界乃至个人命运与时代剧烈碰撞,从应对“传统学术与思想内部的危机”,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纠缠与徘徊”,再到建立“学术社群”的努力、学术世界主义与学术民族主义间的两难选择,思想与学术的系谱贯穿其间。而在原有秩序已经崩解的近代中国,任何一种思想都有机会脱颖而出,同时也有许许多多的思潮在等 王汎森 著 王汎森,1958年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4年当选台湾地区中研院院士。主要从事明清至中国近代的思想史、学术史等领域的研究。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晚明清初思想十论》《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等书,均享有盛名。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需要读者有一定的历史和哲学基础作为支撑,否则很容易在某些概念的辨析上迷失方向。但是,一旦你跟上了作者的思维节奏,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跨文化思潮的冲突与融合时所表现出的那种辩证思维。他没有简单地将“西方”与“本土”进行二元对立,而是探讨了知识分子在面对巨大冲击时,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新的张力点,从而构建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混合范式”。这种深邃的洞察力,远超出了教科书式的简单介绍,它要求读者积极地参与到思考的过程中去,去辨认和衡量每一种思想的得失。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庞大历史脉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而克制的笔触。他似乎总能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切入点,不偏激、不煽情,只是将那些复杂纠葛的思想交锋,如同抽丝剥茧般一一呈现。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站在一个高处俯瞰整个近代中国的知识图景,那些看似零散的流派和人物,都在作者的梳理下,串联起一条清晰可循的逻辑链条。这种宏观把握能力,着实令人叹服。它不像某些流行的通俗读物那样追求戏剧性,而是以一种近乎科学家的严谨,去剖析思想形成的内在动力和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想要深入理解近代学术“根源”的读者来说,这种结构化的叙事方式,无疑是极佳的引导。
评分每次读完某个章节,我都会忍不住合上书本,静坐片刻,消化其中蕴含的信息量。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观察和分析中国近现代思想演变过程的有效“工具箱”。它教会我如何去解构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知识大厦,看到其内部的结构性弱点和不断生长的新枝条。对于所有关注知识分子命运、关心思想文化如何塑造国家走向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地图。它不只是一部历史回顾,更像是提供了一种穿越历史迷雾、洞察当前局势的思维训练。读完后,我对过去的概念框架产生了一种健康的怀疑,期待着未来能用这种新的视角去审视更多的议题。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学术传统”的深度挖掘。它没有停留在对重大事件或标志性人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到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讨论惯例、研究范式的变迁,甚至是某一学派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自我修正”过程。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关键的理论引入和本土化吸收时,对比了不同学者的解读差异,这种细致入微的对比,揭示了思想流变背后的复杂动因。这不仅仅是“学了什么”的问题,更是“如何思考”的问题。它引导我反思,我们今天的知识体系,究竟是从哪里继承了哪些“隐形的基因”。这种追溯源头的努力,让那些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可感,充满了历史的张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很符合我对学术著作的期待。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封面那张略带斑驳感的历史照片深深吸引。纸张的质感也相当棒,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手指拂过书页时也不会有廉价感。而且,这次的“增订版”在排版上做了不少优化,字体大小和行间距的调整,让阅读体验提升了一个层次。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了真功夫的,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愉悦的阅读体验的构建。对于我这种偏爱实体书的读者来说,一本好的书,从内到外都应是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而这本在视觉和触觉上都做到了恰到好处的平衡,让人忍不住想反复摩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