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解永春等 著
图书标签:
  • 航天器动力学
  • 航天器控制
  • 空间动力学
  • 制导与控制
  • 飞行器控制
  • 航空航天
  • 工程技术
  • 国防科技
  • 系统工程
  • 控制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五兄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568256131
商品编码:29201111614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5-01
字数:709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阐述了航天器轨道和姿态的运动规律及其控制技术。全书以航天器动力学和控制为核心,首先概述航天器类型和航天器控制相关概念,介绍组成航天器控制系统的典型敏感器、控制器和执行机构;其次介绍航天器轨道与轨道动力学、轨道确定方法和轨道控制方法,航天器姿态运动学与动力学、姿态确定方法和姿态控制方法;*后介绍航天器自主导航、制导与控制方法。本书是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众多工程技术人员多年控制理论方法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成果总结,是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宇航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宇航工程、航天器控制系统设计及有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参考。



作者介绍
解永春,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科技委主任。主要从事航天器制导导航与控制、智能自适应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负责完成了神舟载人飞船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方案设计,成功实现了“神舟八号”到“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出版著作《航天器交会对接制导导航控制原理和方法》,发表核心期刊论文近百篇。 雷拥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低轨遥感控制*深主任设计师。主要从事航天器控制、智能自适应控制理论及应用等方向的研究工作。负责完成了多颗遥感卫星控制系统方案设计工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奖励。出版著作《卫星姿态测量与确定》,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 郭建新,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职于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中高轨卫星控制方案主任设计师。主要从事航天器自主导航及轨道控制、多体航天器复合控制等方向的研究工作。负责完成了我国新一代通信卫星和北斗导航卫星控制系统方案设计工作。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近10篇。

关联推荐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 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
目录
第 1章绪论001
1.1航天器类型002
1.1.1近地轨道卫星003
1.1.2月球及深空探测器004
1.1.3载人航天器005
1.1.4临近空间飞行器007
1.2航天器控制内涵009
1.2.1轨道运动009
1.2.2轨道确定010
1.2.3轨道控制010
1.2.4姿态运动011
1.2.5姿态确定012
1.2.6姿态控制012
1.2.7制导、导航与控制013
参考文献016
第 2章航天器控制系统017
2.1引言018
2.2姿态测量敏感器022
2.2.1红外地球敏感器022
2.2.2太阳敏感器025
2.2.3紫外敏感器029
2.2.4星敏感器031
2.2.5陀螺035
2.2.6磁强计040
2.3*对导航敏感器042
2.3.1惯性测量单元042
2.3.2卫星导航敏感器046
2.3.3光学导航敏感器046
2.3.4脉冲星导航敏感器047
2.4相对导航敏感器052
2.4.1微波雷达052
2.4.2激光雷达054
2.4.3光学成像敏感器055
2.4.4差分卫星导航敏感器057
2.5执行机构060
2.5.1飞轮060
2.5.2控制力矩陀螺062
2.5.3磁力矩器064
2.6驱动机构066
2.6.1太阳电池阵驱动装置066
2.6.2天线驱动装置068
2.6.3推力矢量调节装置069
2.7推力器071
2.7.1推力器构成与特点071
2.7.2推力器主要技术指标072
2.7.3推力器的分类076
2.8星载计算机078
2.8.1星载计算机系统组成078
2.8.2星载计算机容错体系结构081
2.8.3星载计算机的发展083
参考文献085
第3章航天器轨道与轨道动力学087
3.1引言088
3.2时间系统和参考系089
3.2.1时间系统089
3.2.2坐标系092
3.2.3坐标系间的转换关系094
3.3二体问题和三体问题097
3.3.1二体问题概述097
3.3.2二体轨道运动常数098
3.3.3二体轨道几何方程100
3.3.4二体轨道几何性质102
3.3.5圆型限制性三体问题104
3.3.6平动点106
3.4航天器轨道特性108
3.4.1轨道参数及转换108
3.4.2星下点轨迹111
3.4.3发射窗口112
3.4.4地球同步轨道114
3.4.5太阳同步轨道114
3.4.6临界和冻结轨道116
3.4.7回归轨道117
3.4.8返回轨道117
3.4.9平动点轨道120
3.5轨道摄动方程及求解方法130
3.5.1密切轨道130
3.5.2Lagrange摄动方程131
3.5.3Gauss摄动方程132
3.5.4数值积分法133
3.5.5摄动法134
3.6轨道摄动源137
3.6.1地球非球形引力摄动137
3.6.2地球大气阻力摄动140
3.6.3日月引力摄动140
3.6.4太阳光压摄动141
3.6.5月球非球形引力摄动142
3.6.6火星非球形引力摄动143
3.6.7火星大气阻力摄动143
3.7航天器相对运动145
3.7.1坐标系定义145
3.7.2相对运动方程146
3.8动力学定轨150
3.8.1初轨确定150
3.8.2精密定轨152
参考文献158
第4章轨道控制159
4.1引言160
4.2轨道控制基础161
4.2.1轨道控制方程161
4.2.2脉冲式推力控制163
4.2.3有限推力控制165
4.2.4*优轨道控制问题166
4.3近地轨道航天器轨道控制167
4.3.1低轨航天器摄动分析及轨道保持167
4.3.2高轨航天器摄动分析及轨道保持176
4.3.3高轨航天器轨道转移194
4.4月球探测返回轨道控制199
4.4.1月球探测轨道动力学模型199
4.4.2月地返回轨道初步设计202
4.4.3月地返回轨道*确设计217
4.4.4月地转移脉冲推力轨道控制223
4.5平动点轨道控制226
4.5.1目标轨道设计226
4.5.2平动点轨道保持234
4.6无拖曳控制239
4.6.1线性化解耦控制模型240
4.6.2无拖曳控制工作模式241
4.6.3加速度计模式下的航天器无拖曳控制242
参考文献253
第5章航天器姿态运动学和动力学256
5.1引言257
5.2姿态及姿态运动学258
5.2.1姿态描述258
5.2.2姿态运动学262
5.3姿态动力学265
5.3.1刚体航天器姿态动力学265
5.3.2挠性航天器姿态动力学267
5.3.3充液航天器姿态动力学271
5.3.4多体航天器姿态动力学278
5.4空间环境干扰力矩293
5.4.1重力梯度力矩293
5.4.2太阳辐射力矩294
5.4.3气动力矩295
5.4.4地磁力矩297
参考文献299
第6章航天器姿态确定300
6.1引言301
6.2姿态敏感器误差建模302
6.2.1陀螺随机误差建模302
6.2.2星敏感器测量误差建模311
6.3几何姿态确定方法314
6.3.1自旋卫星姿态确定314
6.3.2三轴稳定卫星姿态确定318
6.3.2姿态异常下自旋角速度确定323
6.4状态估计姿态确定332
6.4.1自旋卫星姿态确定332
6.4.2基于太阳-地球测量的三轴稳定卫星姿态确定334
6.4.3基于星敏感器测量的三轴稳定卫星姿态确定338
6.5姿态敏感器相对误差标定345
6.5.1星敏感器间相对基准标定346
6.5.2陀螺误差标定355
6.6地面事后高精度姿态标校361
6.6.1陀螺常值漂移关系式361
6.6.2考虑低频误差时的陀螺等效常漂363
6.6.3陀螺等效常漂及星体角速度获取364
6.6.4基于等效陀螺常值漂移的姿态校准方法366
6.6.5仿真验证369
6.7对地成像要求的偏流角确定374
6.7.1成像坐标系374
6.7.2偏流角确定376
参考文献380
第7章航天器姿态控制382
7.1引言383
7.2基于推力器的姿态控制384
7.2.1自旋卫星喷气姿态控制384
7.2.2三轴稳定卫星喷气姿态控制390
7.3基于角动量管理装置的姿态控制398
7.3.1偏置动量航天器姿态稳定控制398
7.3.2零动量航天器姿态稳定控制409
7.3.3姿态机动控制415
7.4角动量管理装置操纵策略440
7.4.1飞轮操纵策略440
7.4.2控制力矩陀螺操纵策略457
7.4.3混合执行机构操纵策略486
7.5充液航天器控制494
7.5.1控制模型494
7.5.2姿态控制器设计495
7.6多体航天器姿态控制500
7.6.1具有运动天线的姿态复合控制500
7.6.2组合体姿态复合控制510
参考文献513
第8章航天器自主导航、制导与控制516
8.1引言517
8.2*对自主导航518
8.2.1捷联惯性与GPS组合导航518
8.2.2基于姿态敏感器的自主导航521
8.2.3基于脉冲星的自主导航524
8.2.4基于星间测量的星座自主导航527
8.3相对自主导航532
8.3.1相对状态估计532
8.3.2自主定轨与相对状态估计538
8.4交会对接制导与控制541
8.4.1飞行阶段与任务要求541
8.4.2交会对接制导543
8.4.3交会对接控制546
8.5返回再入制导与控制551
8.5.1弹道式返回再入551
8.5.2弹道升力式返回再入552
8.5.3升力式返回再入554
8.5.4返回再入制导555
8.6地外天体软着陆制导与控制560
8.6.1月球软着陆560
8.6.2火星软着陆566
8.6.3小行星软着陆569
8.7星际飞行的制导与控制573
8.7.1星际飞行的基本概念573
8.7.2星际飞行的轨道转移576
8.7.3星际飞行的制导与控制578
参考文献580
索引583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 深入探索航天器飞行的奥秘,驾驭太空的精密艺术 自人类仰望星空,对宇宙的好奇与探索便从未停止。从最初的理论猜想,到如今载人飞船的往返、空间站的稳定运行、探测器的深空漫游,航天事业的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对航天器精准运行轨迹的深刻理解与严密控制。本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正是这样一部集结了航空航天领域前沿智慧的恢弘巨著,它将带领读者深入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的核心,解锁宇宙飞行的关键技术,为理解和驾驭太空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导。 一、 奠基:航天器动力学——宇宙中的运动规律 航天器的运行,本质上是遵循着严谨的物理定律在太空中进行的复杂运动。本书的首部分,将以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地阐述航天器的动力学特性。我们将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出发,逐步引入天体轨道力学这一航天动力学的基石。这包括对各种轨道类型,如近地轨道、地球同步轨道、椭圆轨道、抛物线轨道及双曲线轨道的详尽分析,剖析它们各自的形成机制、运动特征以及在任务规划中的应用。 在此基础上,本书将深入探讨影响航天器运动的各种摄动力。我们将详细分析地球的非球形效应、大气阻力(尤其是在近地轨道)、太阳和月球的引力扰动、太阳光压以及火箭发动机推力等因素,如何微妙而深刻地改变着航天器的预定轨道。理解这些摄动力的来源、大小及作用规律,是实现高精度轨道保持和轨道机动的前提。 此外,本书还将聚焦于航天器的姿态动力学。航天器在太空中并非静止不动,其姿态的稳定与调整同样至关重要。我们将分析刚体动力学理论在航天器姿态描述中的应用,介绍角动量守恒定律、欧拉方程等核心概念。读者将了解到,如何描述航天器的翻滚、俯仰、偏航等运动,以及外界扰动力(如地球磁场、太阳光压、残余大气等)如何影响航天器的姿态。我们将深入讲解描述姿态运动的数学模型,如四元数、欧拉角、方向余弦矩阵等,并探讨它们在姿态动力学建模中的优势与局限。 二、 核心:航天器控制——精准驾驭太空的艺术 理解了航天器的运动规律,下一步便是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本书的第二部分,将是本书的核心所在,它将全面而深入地揭示航天器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与实现。 1. 轨道控制:实现精确的太空导航 轨道控制是航天器能否按预定计划执行任务的关键。本书将详细介绍实现轨道控制的各种策略与技术。首先,我们将分析轨道机动的基本原理,包括变轨的冲量需求、最优变轨策略等。读者将了解到,如何通过发动机的点火来改变航天器的速度,从而实现轨道高度、形状或倾角的调整,以满足探测、通信、观测等任务的需求。 我们将重点阐述轨道维持控制,即如何抵消摄动力带来的轨道漂移,使航天器长时间稳定在目标轨道上。这包括基于反馈的轨道保持方法,如周期性的小脉冲推力修正,以及更高级的预测性控制策略。 此外,本书还将涉及复杂的轨道编队控制和交会对接控制。对于多航天器协同工作的任务,如卫星星座的维持、空间站的补给,如何精确控制多个航天器之间的相对位置与速度,本书将提供详细的数学模型和控制算法。交会对接更是航天器在轨操作的“精细活”,我们将剖析其轨道动力学特性,介绍相对导航、相对动力学控制的难点与解决方案。 2. 姿态控制:保持稳定与精准指向 姿态控制直接关系到航天器的观测、通信、推进等功能的实现。本书将从姿态测量、姿态执行与姿态控制算法三个层面进行阐述。 在姿态测量方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惯性测量单元(IMU,包括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星敏感器、地球敏感器、磁力计等常用姿态传感器的原理、误差特性及其数据融合方法。如何从这些传感器的原始数据中准确、可靠地估算出航天器的当前姿态,是姿态控制的基础。 在姿态执行方面,我们将全面介绍各种执行机构,如反作用轮(CMG)、控制力矩陀螺(CMG)、磁力矩器、推进器等。本书将深入分析它们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优缺点,以及在不同任务场景下的适用性。例如,反作用轮在精确指向和能量效率方面的优势,磁力矩器在低功耗姿态稳定中的作用。 姿态控制算法是姿态控制的核心。本书将从经典的PID控制算法开始,逐步引入更先进的线性二次调节器(LQR)、模型预测控制(MPC)等最优控制方法。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设计能够有效抑制扰动、实现快速精确姿态指向的控制律。特别地,本书还将针对航天器面临的特有挑战,如大范围姿态机动、复杂受力环境下的姿态控制,提供深入的理论分析和设计思路。 三、 进阶:现代航天器控制技术的挑战与前沿 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航天器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任务需求和日益严苛的性能指标。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聚焦于现代航天器控制技术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1. 鲁棒控制与自适应控制:应对不确定性 真实世界的航天器总会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包括模型参数的偏差、传感器噪声、未建模的扰动力等。本书将深入介绍鲁棒控制技术,如H∞控制、μ-分析等,如何设计出在模型不确定性范围内都能保证稳定性和性能的控制器。同时,我们还将探讨自适应控制,当航天器性能参数发生变化或环境条件改变时,控制器能够自动调整自身参数以维持最佳性能。 2. 智能控制与自主决策:迈向高度智能化 未来的航天器将更加智能化,能够进行自主导航、自主故障诊断与重构、自主任务规划与执行。本书将介绍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遗传算法优化等人工智能技术在航天器控制中的应用。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这些技术,让航天器在复杂的太空环境中做出更智能、更有效的决策,减少对地面指令的依赖。 3. 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保障任务的可靠性 在广袤的太空,一次细微的故障都可能导致任务的失败。因此,航天器的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至关重要。本书将详细讲解如何通过监测航天器内部传感器数据,诊断出潜在的故障,并设计相应的容错控制策略,使航天器在部分组件失效的情况下,仍能继续执行任务,或安全返回。 4. 高精度轨道与姿态协同控制:提升任务效率 对于许多高端科学探测和商业应用,如望远镜的精确指向、精密测量,往往需要高精度的轨道和姿态协同控制。本书将探讨如何将轨道控制与姿态控制的优化目标相结合,实现更高效、更精确的协同控制。 四、 结语:驾驭星辰大海的知识宝库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知识的宝库。它汇集了国内外顶级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理论严谨,图文并茂,逻辑清晰,极具启发性。本书适合于航空航天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师、研究生,以及对航天技术有浓厚兴趣的读者。通过阅读本书,您将不仅能深刻理解航天器为何能在太空中精确运行,更能掌握如何设计和实现复杂的航天器控制系统,从而为人类探索宇宙、利用太空贡献智慧与力量。 掌握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就是掌握了驾驭星辰大海的钥匙。本书将成为您在这条探索之路上不可或缺的向导与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这个书名,仅仅是看到,就让我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科技力量和国家意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代表了中国在航天这个高精尖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国之重器”这几个字,自带光环,足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民族自豪感;而“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则精准地勾勒出了这本书的核心内容,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太空中默默工作的卫星、探测器,以及它们如何被精确地导航和控制。我一直对航天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很多时候只能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航天器背后科学奥秘的绝佳机会。我猜想,书中一定会详细讲解航天器在复杂太空环境下运行所面临的各种动力学问题,例如轨道扰动、姿态漂移等,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控制系统来解决这些问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关于轨道设计、变轨策略、姿态稳定技术等方面的深入阐述,甚至可能涉及到一些前沿的控制理论和技术。这本书,就像一本打开中国航天秘密宝库的钥匙,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它,去探索那些支撑着我们“探索宇宙”梦想的科学技术,去感受中国航天人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卓越的工程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我一眼就吸引住了:《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光听这名字,我就感觉沉甸甸的,充满了科技感和使命感。“国之重器”这几个字,一下子就勾勒出了航天事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仿佛每一页都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而“出版工程”则暗示着这是一项系统性的、严谨的学术成果,不是一时兴起的小打小闹。最关键的“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这四个字更是直接点明了主题,让人联想到那些在浩瀚宇宙中翱翔的飞行器,它们如何精准地规划轨道,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稳定,如何执行复杂的任务,这些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光是想想就令人激动。我尤其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些复杂的内容,是否会加入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是否会有实际的案例分析。作为一个对航天充满好奇的读者,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宇宙奥秘的大门,让我不仅仅是仰望星空,更能理解那些“星辰大海”背后的智慧结晶。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的钥匙,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里面藏着怎样的知识和故事,它会如何点燃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又会如何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无数个画面,那些壮丽的发射场景,那些在太空中执行任务的探测器,以及背后无数科研人员的默默付出,这一切都与这本书的主题息息相关,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评分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这个书名,光是听着就让人心生肃然起敬。它传递出一种国家级的、系统性的学术研究成果的意味。“国之重器”代表了中国在核心技术领域的尖端成就,“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则直接点出了研究的具体方向。我个人对航空航天一直抱有极大的热情,尤其关注那些能够代表国家科技实力的高精尖技术。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我了解中国航天领域最新进展和深厚积累的一个绝佳机会。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航天器在复杂空间环境中如何进行精确的轨道设计和姿态控制。例如,在执行近地轨道任务、深空探测任务,或者进行空间对接、变轨等操作时,需要克服哪些动力学挑战?又需要运用哪些先进的控制策略来保证任务的成功?我猜想,这本书一定包含了大量的数学模型、仿真分析以及工程实现的细节。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关于航天器运动学、动力学方程的推导,以及各种控制算法的设计原理。此外,我还对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前沿的控制理论,比如智能控制、模糊控制在航天器上的应用,或者是一些新型推进系统对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感到好奇。这本书,就像一座通往中国航天秘密花园的桥梁,我渴望踏入其中,去探索那些令人惊叹的科学智慧和工程奇迹。

评分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这个书名,一出现就自带一种庄重感和使命感。“国之重器”这几个字,足以说明其在国家层面的重要性,代表着中国在核心科技领域的尖端成就。“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则精准地聚焦了该书的研究内容,将读者带入到那个充满挑战和智慧的航天领域。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航天的发展感到由衷的骄傲,尤其关注那些支撑起伟大工程背后的核心技术。这本书,我相信会是深入了解这些技术的一个绝佳平台。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如何解析航天器在复杂太空环境下运行的动力学规律的,比如,在不同引力场、大气阻力、太阳光压等因素的影响下,航天器的运动轨迹是如何被精确预测和控制的?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先进的控制算法,以及它们在实际航天任务中的应用,例如,如何实现卫星的精确入轨、空间站的稳定运行,以及探测器在遥远行星的精准导航。我还对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与未来航天发展相关的前沿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在航天器自主控制中的应用,或者新型推进系统对航天器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等内容感到好奇。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读物,更是一次学习中国航天精神、理解中国科技实力提升历程的宝贵机会。

评分

这本《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的名字,就已经预示了它的分量。作为“国之重器”系列的一部分,它绝对不是一本普通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部沉淀了深厚学术底蕴的专业著作。我之所以如此期待,是因为我一直对航天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背景,只能停留在宏观的了解层面。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我设想,它会系统地介绍航天器在太空中运行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包括轨道力学、姿态动力学等。我很好奇,在地球引力、太阳辐射压力、大气阻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航天器是如何维持其预设轨道的?在执行变轨、对接等复杂操作时,又是如何精确地控制其姿态和速度的?这本书或许会从最基本的物理定律出发,逐步深入到复杂的数学模型和控制算法,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的精密世界。我期望它能提供详实的理论讲解,同时又不乏实际应用的案例,比如,书中是否会解析某个著名航天任务的轨道设计和控制策略?是否会介绍目前主流的控制技术,例如PID控制、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等?这些问题都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深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能获得宝贵的知识,更能从中体会到中国航天人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勇攀高峰的创新魄力。

评分

当我注意到《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这本书时,我立刻意识到它的不凡之处。“国之重器”这几个字,奠定了它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出版工程”则意味着这是一项系统性、权威性的学术研究成果。“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则直接点明了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关于航天器本身,更是关于它们如何在宇宙这个复杂环境中精确运行的科学。我一直对航天科技充满了敬畏之情,尤其是那些能够让中国在国际航天舞台上闪耀的技术。这本书,我相信会是了解这些技术的重要窗口。我期待它能够从最基本的物理原理入手,系统地阐述航天器在不同轨道上的运动特性,以及在各种外部干扰下如何保持稳定。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一些关键的控制技术,例如如何实现航天器的精准变轨、如何完成空间交会对接,又或者是在深空探测中如何进行长距离的轨道导航和修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严谨的科学语言,同时又辅以生动的图解和案例,让读者能够深刻理解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的精妙之处。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本知识的宝库,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和中国科学家们的卓越智慧。

评分

收到这本《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的时候,我心里涌起的不仅仅是好奇,更多的是一种敬畏。书的装帧设计就透着一股专业和沉稳,厚实的纸张,清晰的排版,传递出一种扎实可靠的感觉。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在电视上、新闻里看到的,中国航天事业一步步走向辉煌的画面。从最初的“东方红”卫星,到载人航天,再到探月、探火,每一个成就都凝聚着无数的智慧和汗水。而“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这几个字,正是这些辉煌背后最核心的技术支撑。我猜想,这本书里一定包含了大量的数学模型、物理原理,以及各种复杂的计算和仿真。这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阅读门槛,但我相信,既然是“出版工程”,就一定会有其科学的编排和清晰的讲解,力求让更多人能够理解和领会其中的精髓。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图文并茂的解释,例如通过生动的插图来展示航天器的姿态调整过程,或者通过一些简化的模型来阐释轨道力学的原理。我想知道,是什么样的数学公式支撑着火箭的发射,让它能够准确地进入预定轨道?在复杂的太空环境中,航天器是如何保持姿态稳定,不至于失控的?这些问题在我心中萦绕已久。这本书,仿佛就是一本揭示宇宙飞行奥秘的“天书”,我希望通过它的指引,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人类在探索宇宙征程中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也能够为自己在这条道路上增添一份知识的厚度。

评分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这个书名,一眼看去就充满了科技感和历史厚重感。“国之重器”四个字,立刻将读者带入到中国航天事业的宏伟叙事中,而“出版工程”则暗示了其严谨、系统和权威性。“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更是直击核心,描绘了航天器在太空中的运动规律和被精确驾驭的奥秘。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些复杂的科学原理。是否会从牛顿力学的基础出发,一步步构建起航天器的动力学模型?在介绍控制理论时,是否会引入现代控制的最新成果,例如人工智能在航天器控制中的应用?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各样的场景:火箭发射时的精确轨迹控制,卫星在轨道上的姿态保持,探测器在行星际空间的轨道变轨,甚至是中国空间站的精准对接。这些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动力学与控制”这门学科的支撑。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数学推导和算法分析,但更希望它能辅以丰富的图示和案例,让那些非专业领域的读者也能领略到其中的精妙之处。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扇窗户,让我能够窥探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背后,那些默默支撑的尖端科技,以及由此展现出的强大国家实力。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时,我的目光立刻被吸引住了。这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个勋章,代表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重要成就和核心技术。“国之重器”这几个字,传递出一种民族自豪感和科技自信;“出版工程”则预示着这是一项经过精心打磨、体系完整的学术结晶。“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则是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它关乎着航天器能否在浩瀚的宇宙中精确运行,能否完成预定的任务。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关于航天器的画面: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到载人航天的壮举,再到深空探测器的漫漫征途,每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背后,都离不开对航天器动力学和控制技术的精深掌握。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航天器在受到地球引力、太阳光压、大气阻力等各种扰动因素影响下的运动规律,以及如何设计先进的控制算法来保持其轨道稳定和姿态精确。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轨道力学、姿态动力学、以及各种控制理论(如PID控制、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等)的详细讲解?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成功实施的空间站对接任务,或者某个探测器在遥远行星的精确着陆,是如何通过精密的动力学计算和控制策略实现的。这本书,对我而言,无疑是一部深入了解中国航天技术实力的权威指南。

评分

当我在书店(或者在线上书店)看到《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本书绝对不一般。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个宣言,宣告着中国在航天科技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以及这项研究的深远意义。“国之重器”四个字,就足以说明它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性,而“出版工程”则暗示着这是一项经过精心策划、系统编撰的学术成果,而非零散的论文集。我最感兴趣的是“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这个部分,它直接触及了航天器在太空中运行的核心技术。我一直对那些在宇宙中自由翱翔的飞行器如何被精准地操控,如何保持稳定的姿态,如何完成复杂的任务感到无比好奇。这本书,我相信会给我提供一个深入了解这些秘密的窗口。我期待它能详细地介绍航天器在各种复杂动力学环境下(如重力摄动、太阳光压、大气稀薄层阻力等)的运动规律,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控制系统来抵消这些干扰,维持航天器的稳定性和精确的轨道。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实际的工程案例,比如某个著名航天任务的动力学分析和控制设计过程,或者是否会介绍一些目前在用的先进控制算法,例如模型预测控制、鲁棒控制等。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一个稍微能够理解航天器背后精妙运作机制的“内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