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马克思主义史(D12卷) |
| 定价 | 75.00 |
| ISBN | 9787811299151 |
| 出版社 |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
| 作者 | |
| 编号 | 1201360165 |
| 出版日期 | 2015-06-01 |
| 印刷日期 | 2015-06-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386千字 |
| 页数 | 449 |
| D1三部分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 D1一章列宁活动的开端――与民粹派的争论 D1二章社会主义运动和党的问题 D1三章哲学问题 D1四章帝国主义问题 D1五章国j1a、革命和社会主义问题 D1六章关于党内民主 D1四部分D1三国际时期的马克思主义 D1一章马克思主义的争论――格奥尔格?卢卡奇 D1二章马克思主义在德国 一、左派共产党人的理论观点(委员会共产主义) 二、卡尔?科尔施 三、弗里茨?施特恩贝格 四、亨利克?格罗斯曼 五、麦克斯?拉斐尔 六、'社会研究杂志'学术团体 D1三章马克思主义在意大利和法国 一、安东尼奥?葛兰西 二、战前法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D1四章马克思主义在苏联 一、尼古拉?伊?布哈林 二、“机械论者”和“辩证论者”的斗争 三、另外一些理论问题(彼?斯图契卡、叶?帕舒坎尼斯、叶?瓦尔加、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 四、列甫?达?勃朗施坦?托洛茨基 不断革命 五、革命时期和新方针 六、对斯大林主义的批判 七、约瑟夫?维?朱加施维里?斯大林 列宁主义问题 理论和实践的后果 哲学和理论问题 D1五部分当代马克思主义 D1一篇“社会主义阵营”的马克思主义 D1一章安?日丹诺夫和约?维?斯大林的理论干涉 D1二章其他国j1a的马克思主义问题和关于黑格尔的讨论 D1三章卢卡奇的美学思想 D1四章苏联*近时期的理论和实践 D1五章马克思主义在波兰 奥斯卡?兰格 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 亚当?沙夫 D1六章马克思主义在捷克斯洛伐克 奥塔?锡克 卡莱尔?科西克 1968年1-8月 主要译名对照表 |
| 普通大众 |
我个人非常注重一本书的“可读性”,因为再深刻的理论,如果无法有效传递,也只能束之高阁。这部作品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的章节划分逻辑清晰,每一部分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专题研究,但又紧密地围绕着主线索。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某个观点而被深深吸引,以至于读到深夜。特别是关于理论家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影响的描写,简直就像一部精彩的“思想界宫廷剧”,充满了张力、合作与背叛。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把握精确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但这种精确性并没有成为负担,反而成为了构建清晰图景的基石。读这本书,就像是站在一个高处俯瞰一条蜿蜒的长河,你能看到水流的湍急、分叉,以及最终汇入大海的趋势,而每一个弯道都对应着一次重要的理论转折或实践的尝试。它让我对“历史的偶然性”与“思想的必然性”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
评分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于理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失效”或“被误读”部分的坦诚讨论。很多关于“主义”的论述,往往倾向于美化或神化其理论的完美性,而这本书则毫不回避地展示了理论在实践中遭遇的困境,以及随之而来的内部争论和分裂。这种正视缺憾的态度,反而让整个理论体系显得更加真实和可信。它不是在为你构建一个完美的思想乌托邦,而是在展示一套在不断试错中成长的思想工具箱。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不同流派在解释同一历史事件时所采用的不同“滤镜”的对比分析,这种方法论上的反思,是很多同类著作所欠缺的。它教会我,理解任何一种思想,都必须先理解它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提出它的人所能观察到的世界的“边界”。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更像是一堂关于“思想批判性思维”的深度课程,让人在阅读结束后,对如何审视宏大叙事充满了新的兴趣和警惕。
评分这本《马克思主义史》的第二卷,坦白说,我当初抱着一种“打卡”的心态开始阅读的,毕竟“马克思主义”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一种宏大叙事和理论深度的光环,让人望而却步。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处理方式远比我想象的要细腻和人性化得多。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晦涩的哲学辩证,而是将历史的脉络梳理得清晰有力。我尤其欣赏它在描述理论流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审慎。你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每一个理论的诞生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特定历史阶段下,面对具体社会矛盾和实践需求的回应。比如,它在阐述某一学派如何吸收、批判并发展了早期思想时,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导,就像是侦探在还原一个复杂的历史现场,让你不得不放慢速度去咀嚼每一个细节。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相当巧妙,章节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仿佛在带领读者进行一次精心规划的学术漫步,而非生硬的知识灌输。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在纷繁复杂的思想史中找到一条清晰路径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非常扎实的导览图,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思想”的锋利感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评分这本书在学术严谨性上的追求,是毋庸置疑的。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种厚重的学术著作是心存敬畏的,担心会陷入无休止的脚注和晦涩的术语泥潭。但惊喜的是,作者在保持高度学术性的同时,却展现出一种令人赞叹的叙事能力。它很少使用那种故作高深的行文腔调,而是用一种冷静、客观、甚至带有一丝人文关怀的笔调来梳理思想的谱系。例如,在分析某一学派对经济学基础的修正时,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公式的变化,而是着重解释了这种修正背后的社会经济动因,使得原本冰冷的数字背后,重新有了鲜活的时代气息。对于想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如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进行自我调适和演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可靠的参照系。它没有给我一个标准答案,而是给我提供了一套更精密的工具,去审视和剖析那些宏大的理论叙事是如何在历史的泥泞中艰难前行的。
评分读完这卷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把“革命者”和“思想家”这两个形象并置并辩证地呈现了出来。书中的叙事笔触有一种近乎文学作品的张力,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关键历史节点上,理论家的内心挣扎和外部环境的巨大压力时。我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那些在沙龙里激烈辩论的身影,感受到他们在面对社会剧变时,那种既兴奋又迷茫的复杂心绪。这绝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部社会思想的“编年史”,但其深度又远超一般的通史读物。作者在引用原始文献时非常精准,恰到好处地插入了那些富有冲击力的原话,让理论的活力直接迸发出来。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某一时期理论在不同地域传播和被“本土化”过程的论述,那部分内容极具洞察力,揭示了普适性理论在具体文化土壤中必然会发生的变异与适应。它让我们看到,理论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能够被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境遇下,重新阐释和激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