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列宁全集 第三十卷-非全新 |
| 作者 | 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 |
| 定价 | 10.30元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010008509 |
| 出版日期 | 1985-10-01 |
| 字数 | 439000 |
| 页码 | 557 |
| 版次 | 2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
| 商品重量 | 0.599Kg |
| 内容简介 | |
| 1.正文和附录中的文献分别按写作或发表时间编排。在个别情况下,为了保持一部著作或一组文献的完整性和有机联歪,编排顺序则作交通处理。 2.每篇文献标题下括号内的写作或发表日期是编者加的。文献本身在开头已注明日期的,标题下不另列日期。 3.1918年2月14日以前俄国通用俄历,这以后改用公历。两种历法所标日期,在1900年2月以前相差12天(如俄历为1日,公历为13日),从1900年3月起相差13天。编者加的日期,公历和俄历并用时,俄历在前,公历在后。 4.目录中凡标有星花。的标题,都是编者加的。 5.在引文中尖括号<>内的文字和标点符号是列宁加的。 6.未说明是编者加的脚注为列宁的原注。 7.《人名索引》、《文献索引》条目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在《人名索引》条头括号内用黑体字排的是真姓名;在《文献索引》中,带方括号的作者名、篇名、日期、地点等等,是编者加的。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前言 1917年 “政权危机”(5月1日) 给编辑部的信(5月1日) 用美好的词句掩盖为帝国主义辩护的行为(5月2日) 可悲的文件(5月3日) 以资产阶级的恐惧吓唬人民(5月3日) 前夜(5月4日) 关于临时的宣言的提纲(不早于5月4日) 忘记了主要的东西(无产阶级政党的市政纲领)(5月5日以前) 同资本实行阶级合作,还是同资本进行阶级斗争?(5月5日) 论坚强的革命政权(5月5日) 给刚诞生的“新”的小礼物(5月5日) “新”已不仅落后于革命工人,而且落后于农民群众(5月5日) 先发制人(5月6日) 给工厂和团从选出的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的委托书(5月7日以前) 给全俄农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公开信(5月7日) 在彼得格勒党组织大会上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四月代表会议)结果的报告(5月8日) “事实上的停战”(5月9日) 对外政策的秘密(5月9日) 秘密条约之一(5月10日) 部长的腔调(5月10日) 他们在寻找拿破仑(5月10日) 什么也没有改变(5月10日) 可悲的背弃民主主义的行为(5月10日) 关于召开有社会沙文主义者参加的所谓的社会党人 国际代表会议(5月10日) 在普梯洛夫工厂群众大会上的讲话(5月12日)简要报道 在区杜马选举中的无产阶级政党(5月12日) 我党在革命前就战争问题发表过哪些声明(5月13日) 肆在娜·康·克鲁普斯卡娅《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历史上的一页》一文中加的一段话(5月13日) 经济破坏迫在眉睫(5月14日) 战争与革命(5月14日的演讲) …… 附录 插图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拿到这本特定版本的《列宁全集》第三十卷,更多是出于对特定历史时期文献的渴求。这一卷的内容,尤其聚焦于苏维埃俄国在内战结束后,如何从极端的动员状态转向相对和平的经济恢复阶段。列宁对党内民主和官僚主义倾向的警醒和批判,在文本中显得尤为尖锐和前瞻。我喜欢这种早期官方出版物的排版风格,那种朴素而严肃的字体设计,没有现代书籍那种花哨的修饰,一切都以服务于文字的清晰传达为核心。书的重量和尺寸,让我在阅读时需要双手捧持,这种物理上的参与感,强迫我慢下来,仔细咀嚼每一个复杂的论断。这种阅读姿态,恰恰符合研读经典著作所需要的沉静和专注。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有点担心“非全新”的品相会影响阅读体验,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列宁全集》第三十卷的整体保存状况远超预期。它也许不是收藏家追求的完美品相,但对于我这样一个纯粹的“使用者”来说,它的价值在于内容的可及性和历史的印记。我个人对列宁晚年对新经济政策(NEP)的修正和思考特别感兴趣。第三十卷中关于国家资本主义在过渡时期作用的讨论,展现了列宁思想的动态性和务实性,打破了许多对早期苏维埃政策的刻板印象。阅读这些原始文本,能够清晰地看到他是如何在一系列失败和现实压力下,调整和完善其理论框架的。书页间偶尔出现的污渍和边缘的微小卷曲,反而增添了一种“战友”般的亲切感,仿佛这本书也参与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评分这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的版本,对于理解中国共产党早期理论借鉴的源头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第三十卷的这些论述,无疑是早期中国革命者学习苏维埃建政经验的重要参考资料。我仔细比对了书中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早期预备性讨论,以及列宁对文化、教育在构建新国家中作用的阐述。他的逻辑链条总是那么坚实有力,即使是针对一个复杂问题的阐述,也能层层递进,令人信服。虽然是二手书,但其内容的核心价值丝毫未减,反而因其历史流通性,平添了一层解读的深度。每次合上这本书,都能感受到一种被灌输了强大思想力量的感觉,它不仅仅是历史记录,更像是一座永不熄灭的思想火炬的载体。
评分这本《列宁全集》第三十卷,虽然是“非全新”,但拿到手里,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瞬间就沉浸进去。我拿到这卷书的时候,首先被它的装帧吸引了,虽然带着岁月的痕迹,但那种老版本的油墨香和纸张的触感,是现在精装本无法比拟的。我主要关注的是这一卷里收录的列宁关于特定历史时期的论述,尤其是那些围绕着“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践与理论辩论。读起来,我仿佛能感受到当时革命者们在极端困境下,对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俄国落后的社会现实相结合所进行的艰难探索。列宁的文字,犀利而富有逻辑性,他对于国家权力、经济调控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论述,即便是今天看来,也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我特别留意了他在处理粮食征收问题上的几次关键讲话,那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政策,更是对革命政权生死存亡的哲学拷问。每一页的批注和折痕,都像是无声地诉说着前人阅读时的心路历程,这种历史的交互感,远比单纯阅读内容本身更令人震撼。
评分对于一个长期关注革命史和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者来说,这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的版本,具有无可替代的文献价值。我翻阅第三十卷时,着重对比了不同版本之间的翻译细节差异。这一卷集中反映了列宁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的理论成熟期,其中关于意识形态斗争的论述尤其精妙。列宁对于机会主义和孟什维克路线的批判,其论证的严密性和策略的精准性,至今都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我发现,早期版本的翻译,在某些专业术语的处理上,比现代的译本更贴近原文的语境和时代的特征,这对于深入理解其思想的细微差别至关重要。尽管纸张略显泛黄,但印刷质量保持得相当不错,这让我能够专注于文本本身,而不是为阅读体验分心。这本书的重量感和它所承载的知识密度,让我感到手中握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段活生生的历史进程的缩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