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马克思主义史(D11卷) |
| 定价 | 89.00 |
| ISBN | 9787811298819 |
| 出版社 |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
| 作者 | |
| 编号 | 1201360162 |
| 出版日期 | 2015-06-01 |
| 印刷日期 | 2015-06-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453千字 |
| 页数 | 458 |
| 总序全面开启国外马克思主义 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中译者序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 D1一版序言 D1二版序言 D1四版序言 导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前提和文化前提 一、法国启蒙运动和唯物主义 二、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 三、19世纪初的德国 D1一部分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D1一章革命唯心主义时期(1837一1843) 一、卡尔?马克思(1837―1843) 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38―1843) D1二章新观点的建立(1843―1847) 一、卡尔?马克思(1843一1845)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D126l一313节) '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神圣家族' 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43一1845) 伦敦通讯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三、卡?马克思和弗?恩格斯(1845―1847)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 '哲学的贫因' D1三章'共产党宣言'、革命和流亡(1847一1870) 一、'共产党宣言' 二、革命和流亡 三、D1一国际 D1四章政治经济学批判 一、历史和理论前提 二、略论方法 三、资本 四、异化现象和商品拜物教 五、价值和剩余价值 六、资本积累 七、资本主义制度下进一步的矛盾和进程 八、克服雇佣关系和自由问题 D1五章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的*后时期(1870一1895) 一、'法兰西内战' 二、'哥达纲领批判' D1六章恩格斯的理论观点 一、基本观点 二、实践的原则 三、认识的问题 四、辩证法问题 五、某些逻辑问题 六、必然和自由 七、意识形态、道德和宗教 八、唯物史观 九、国j1a的产生和消亡 D1二部分D1一国际和D1二国际时期的马克思主义 D1一章马克思主义在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传播的*初阶段 一、约瑟夫?狄慈根 二、保尔?拉法格 三、若尔日?索列尔 四、安东尼奥?拉布里奥拉 D1二章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 一、奥古斯特?倍倍尔 二、路德维希?沃尔特曼 三、爱德华?伯恩施坦 四、弗兰茨?施陶丁格尔 五、弗兰茨?梅林 六、卡尔?考茨基 七、罗莎?卢森堡 八、亨利希?库诺夫 九、安东尼?潘涅库克 D1三章奥地利马克思主义 一、麦克斯?阿德勒 二、鲁道夫?希法亭 三、卡尔?伦纳 四、奥托?鲍威尔 D1四章马克思主义在俄国 一、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初阶段 二、格奥尔基?瓦连廷诺维奇?普列汉诺夫 主要译名对照表 |
| 普通大众 |
当我真正沉浸进去时,才发现这本书的叙事逻辑之精妙,简直是一部环环相扣的推理小说,只不过主角换成了思想的演变过程。作者在梳理复杂的历史脉络时,展现出惊人的宏观把握能力,仿佛站在一座高塔之上俯瞰整个思想的河流,时而聚焦于某条支流的关键转折点,时而又拉回到主干的宏大走向。那种“大开大合”的叙事节奏感,让人欲罢不能。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年代流水账,而是充满了张力与戏剧性。你会清晰地看到,每一个重要的理论节点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特定历史、经济、文化土壤孕育出的必然果实。这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让原本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鲜活可感,仿佛那些历史上的思想家们就在你耳边辩论。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看起来似乎略显古奥,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学术力量,它摒弃了时下流行的浮夸和浅薄,回归了对知识的敬畏。那些长句的构建,初读可能需要集中精力去梳理主谓宾,但一旦抓住了核心的逻辑线,你会发现它精确地承载了复杂思想的每一个细微差别。这是一种对语言的极致运用,旨在消除歧义,追求表述的纯粹性。我甚至会特意去体会作者如何在一句话中巧妙地嵌入了历史背景、哲学基础和现实批判。这种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锻炼和提升,它强迫你的思维速度和深度都去适应作者设定的标准,而不是被动接受易于消化的信息流。对于追求深度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种挑战是令人兴奋的。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远超出了单纯的史料罗列,它更像是一把剖析现代性困境的精湛手术刀。作者处理史料的态度极其审慎和批判,没有陷入盲目歌颂或简单否定的窠臼。它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适应性”与“局限性”,这种辩证的视角尤为珍贵。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去反思当下我们社会结构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运行机制,并试图用书中提供的工具去解构它们。这种“阅读即思考,思考即行动”的触发机制,是优秀学术著作的标志。它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严谨的分析框架,激励读者自己去面对那些尚未解决的现实问题。这对于任何一个致力于深入理解社会运作规律的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为古典,米白色的纸张手感温润,油墨的散发出的淡淡墨香,让我想起许多年前在旧书店翻找珍本时的感觉。虽然内容是严肃的理论研究,但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确实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我喜欢这种既尊重学术的厚重感,又兼顾现代读者阅读体验的平衡。翻开第一页,排版疏朗有致,字体选择也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清晰度,又不至于过于冰冷。作为一部史学著作,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马克思主义史”这一主题应有的敬意。每次捧读,都觉得是在与历史的巨匠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仪式感,是快餐式阅读无法比拟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脊的处理,坚固耐用,即使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松垮,这是对需要反复查阅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的一点。
评分从一个注重实用性的角度来评估,本书的索引和注释系统做得极为详尽和专业,这对于需要进行学术引用或交叉比对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救星。我注意到,很多关键概念的首次提出或重要转折点,都有详尽的原始文本出处标注,这极大地降低了追溯源头的难度。对比市面上一些只提供粗略注释的同类书籍,本书的严谨性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规范的严格要求。它不是一本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书,更像是一本随时可以翻开、用来检验自己理解是否准确的“参考手册”。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这本书的工具属性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确保了读者在吸收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建立起扎实、可验证的知识体系,避免了对二手资料的过度依赖,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更加可靠和坚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