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棉花品种及其系谱(修订本)
:88.00元
作者:黄滋康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109113787
字数:
页码:39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081kg
编辑推荐
棉花在我国是一种成功的引进作物,从引进大量陆地棉良种以来,我国的棉花品种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该书是以分析我国棉花品种及其系谱为中心内容的专著,它总结利用种质资选择亲本和后代处理的经验,分两个部分共14章,对中国棉区划分、棉花种质资源、中国棉花品种的演变、亚洲棉品种、陆地低酚棉与彩色棉品种、中国陆地棉品种等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
内容提要
《中国棉花品种及其系谱(修订本)》全面叙述了我国20世纪及21世纪初所育成的棉花新品种和新杂交种的来源及其主要性状的,是一部历史性的棉花品种系谱新著。
《中国棉花品种及其系谱(修订本)》分两个部分,部分为中国棉花品种论述。系统地叙述了20世纪我国棉花品种事业的演变和发展,以及种质资源和棉区划分。以广泛栽培的陆地棉品种(杂交种)为主体,按不同棉花的生态区分别叙述了其选育经过与主要的生物学性状和经济性状。低酚棉、彩色棉品种,海岛棉及历史上曾长期种植的亚洲棉均分列专章介绍,后总结了我国棉花品种改良的经验和对棉花育种前景的展望。以上品种(杂交种)的论述,是在1996年出版的《中国棉花品种及其系谱》404个品种(杂交种)的基础上,增加到 2007年3月10年中新育成陆地棉的大量转基因抗虫、优质新品种和新杂交种 423个,总共827个。
第二部分,列出了20世纪我国育成棉花品种(系)、杂交种系谱图48幅。
在附录中可简便地查到包括我国历史上种植的亚洲棉品种、20世纪育成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北内陆与北部特早熟4个棉区划分的全部陆地棉(包括优质棉、抗枯黄萎病棉、抗虫棉等品种和杂交种,以及海岛棉品种的有关性状。
《中国棉花品种及其系谱(修订本)》所列品种说明均经各有关省(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大学)棉花( 经作、棉油、作物育种)研究所(中心)审稿人核对修改,一并致谢。
《中国棉花品种及其系谱(修订本)》适于从事棉花品种改良的科技人员、农业院校师生及有关工作人员参阅。
目录
序
内容介绍(修订本)
前言
前言(1996年版)
编辑说明(修订本)
主要棉花品种目录
部分 中国棉花品种论述
章 绪论
一、棉花良种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二、中国棉花品种的改良
三、棉花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
四、中国棉花育种的主要成就
第二章 中国棉区划分
节 按棉花生产地区划分
一、黄河流域棉区
二、长江流域棉区
三、西北内陆棉区
四、北部(特早熟)棉区
五、华南棉区
第二节 按棉花熟性生态特征划分
一、气象资料分析与六个熟性生态区的命名与特征。
二、棉花品种的不同熟性与对应棉区的适应性
第三节 五大棉区和六个熟性生态区的结合
一、黄河流域棉区(中早熟为主)
二、长江流域棉区(中熟区)
三、西北内陆棉区(早熟区及次早熟区为主)
四、北部(特早熟)棉区(特早熟区)
五、华南棉区(晚熟区)
第三章 棉花种质资源
节 栽培棉种
一、草棉(G.herbaceum L.)
二、亚洲棉(G.arboreum L.)
三、陆地棉(G.hirsutum L.)
四、海岛棉(G.barbadense L.)
第二节 野生棉种
一、非洲和阿拉伯组群
二、澳洲组群
三、中南美洲组群
第三节 棉花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
一、种质资源的研究
二、种质资源的利用
第四章 中国棉花品种的演变
节 亚洲棉和草棉
一、亚洲棉
二、草棉
第二节 陆地棉
一、引种
二、品种更换
第三节 海岛棉
一、新疆棉区
二、云贵高原和华南沿海地区
第五章 亚洲棉品种
节 概述
一、亚洲棉的传入中国
二、中棉品种的形成
……
第六章 陆地棉品种——黄河流域棉区
第七章 陆地棉品种——长江流域棉区
第八章 陆地棉品种——西北内陆棉区
第九章 陆地棉品种——北部特早熟棉区及华南棉区
第十章 陆地低酚棉与彩色棉品种
第十一章 棉花杂交种
第十二章 中国陆地棉品种(杂交种)性状分析
第十三章 海岛棉品种
第十四章 棉花品种改良的经验和展望
第二部分 中国棉花品种系谱图
附录 中国棉花栽培种性状分区总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作为一名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者,我一直对国家如何在粮食安全、经济作物生产等方面取得成就感到好奇。而《中国棉花品种及其系谱(修订本)》则聚焦于棉花这一重要经济作物,深入剖析了中国棉花育种技术的发展如何支撑了整个产业的崛起。《中国棉花品种及其系谱(修订本)》并非仅仅罗列品种名称和遗传关系,而是将育种的每一个节点都置于宏观的经济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在棉花育种方面的投入、政策导向以及科研成果的应用情况都有着详细的记录,这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科技进步如何驱动了产业升级,如何提升了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例如,书中关于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不仅对提高产量、减少农药使用起到了关键作用,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棉花产业的格局。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育种技术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更是关乎国家经济安全和民生福祉的重要战略。它让我对中国农业科技的投入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进一步研究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案例。
评分《中国棉花品种及其系谱(修订本)》带给我的是一种对“传承”的深刻感悟。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仅在学习关于棉花品种的知识,更是在感受一种跨越时空的“接力”。书中对每一个重要品种的描述,都追溯到了其“祖辈”,清晰地展现了育种技术的代代相传,以及优良基因的不断积累和优化。我能想象,在过去漫长的育种岁月中,一代又一代的育种家们,怀揣着为国家培育更好棉花的梦想,将前人的经验与自己的创新相结合,将一个又一个优良的基因“种子”播撒下去,最终孕育出今天的辉煌。这种“系谱”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范畴,更延伸到了科学研究的智慧传承。它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并非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一个庞大而连续的体系,是前人智慧的积累和后人创新的基础。书中对不同时期育种目标的变化,也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从最初追求产量,到后来更加注重品质、抗性、抗逆性等综合性状,这种适应性和发展性,正是生命力旺盛的体现。这本书让我对“工匠精神”和“学术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是一部关于棉花,也是一部关于科学精神的赞歌。
评分我是一名环保领域的志愿者,在阅读《中国棉花品种及其系谱(修订本)》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于棉花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和环境适应性的关注,与我所倡导的可持续农业理念不谋而合。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品种在抗虫、抗病方面的优良表现,特别是对于减少农药使用的贡献,这让我看到了科技进步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巨大潜力。我了解到,通过培育抗虫性强的品种,可以显著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从而减少土壤和水源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书中对品种在不同气候、土壤条件下的适应性分析,也为实现因地制宜、减少资源浪费提供了科学依据。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 Drought-tolerant(耐旱)和Salinity-tolerant(耐盐碱)等品种的介绍,这些品种的培育,对于在资源匮乏地区推广棉花种植,缓解水资源压力,以及改良盐碱地具有重要意义。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农业科技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产量,更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为我提供了更多关于绿色农业的理论支持,也让我对中国在可持续农业发展方面的努力有了更深的认同。
评分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阅读《中国棉花品种及其系谱(修订本)》的过程,更像是一次知识的“拓荒”之旅。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棉花的概念可能仅限于“衣物原料”或者“经济作物”,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棉花背后蕴含的丰富科技内涵和悠久历史。书中对中国棉花育种的“前世今生”的梳理,让我了解到,从古老的手工培育,到现代分子育种,中国棉花育种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辉煌的演变过程。我尤其着迷于那些关于老一辈育种家的故事,他们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凭借着对植物的热爱和对科学的执着,培育出了无数优良的棉花品种,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书中详细介绍的品种系谱,如同在阅读一部植物的“编年史”,让我了解到一个品种的诞生,往往是无数代育种家心血的凝聚,是基因不断筛选、优化、重组的奇妙过程。每当我读到一个新发现的品种,或者一个重要的育种突破,我都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那是对人类智慧和劳动价值的赞美。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便利,背后都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汗水和智慧,这是一种深刻的启示,也让我对“中国制造”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自豪。
评分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农学专业研究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中《中国棉花品种及其系谱(修订本)》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关于中国棉花育种研究的全面概览,其详实的资料和严谨的论证,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在系谱分析和品种比较方面,书中提供的数据和分析方法,直接启发了我论文的研究思路。我深入研究了书中关于某个特定棉花品系起源和发展的章节,从中获取了宝贵的研究素材。我发现,书中对每一个重要品种的培育过程、关键遗传标记以及性状改良的历程都进行了细致的追踪,这使得我对棉花育种的复杂性和科学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例如,书中对抗枯黄萎病品种的培育历程的描述,让我了解到育种家们是如何通过长期不懈的选育,最终攻克了这一顽疾。这种对科学精神的展现,极大地鼓舞了我在科研道路上的探索。此外,书中对中国棉花品种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以及与国外优良品种的比较分析,也让我对中国棉花的国际竞争力有了更客观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是我科研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益友,它为我打开了通往更广阔学术领域的大门。
评分我是一名从事历史文献整理的编辑,尽管我对植物学并非专业出身,但《中国棉花品种及其系谱(修订本)》的学术严谨性和资料的翔实程度,仍然让我肃然起敬。这本书的编纂者,无疑在收集、整理、核实各类历史文献、育种记录和科学报告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之多,资料来源之广泛,都充分体现了其学术的权威性。从最早的引进品种记录,到不同时期各个科研机构和育种家的研究成果,这本书几乎囊括了中国棉花育种史上所有重要的节点和关键人物。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时期育种技术和理论发展的梳理,它展现了中国棉花育种从经验性向科学性、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过程。这种对历史进程的清晰勾勒,对于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者来说,都是一份极其宝贵的财富。这本书的体例清晰,逻辑严谨,即使对于非专业人士,也能通过其系统性的梳理,理解棉花品种演变背后的科学逻辑和历史必然。它让我体会到,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不仅在于其内容的深度,更在于其资料的可靠性和论证的严密性,而《中国棉花品种及其系谱(修订本)》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设计和排版也相当用心。当我第一次拿到《中国棉花品种及其系谱(修订本)》时,就被其沉甸甸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所吸引。打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清晰、规范的字体,以及大量高质量的图片和图表。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的文字描述流畅易懂,即使是对于一些复杂的遗传学概念,也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这对于像我这样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无疑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书中大量的系谱图,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犹如一幅幅错综复杂的家族树,让人一目了然。这些图谱不仅美观,更重要的是极具信息量,它们能够帮助我快速掌握品种之间的演变过程,理解优势基因是如何在不同品系之间传递和融合的。此外,书中对不同品种的性状描述,也常常配以实物图片,例如不同棉铃的形态、不同纤维的特写等,这使得抽象的文字描述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性。这种图文并茂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效率,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记忆书中的内容。总的来说,这本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是一部值得仔细品读的佳作。
评分《中国棉花品种及其系谱(修订本)》是一本让我感到“有温度”的书。尽管它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但字里行间却流露着对中国农业事业的热爱和对育种科学的执着。我并非研究人员,只是一个对农业发展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书中那些关于品种选育的细节所打动。例如,书中描述某个品种是如何在无数次试验失败后,终于找到突破口,或者某个关键基因是如何被识别和利用的,这些细节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科学的魅力。我能感受到,在每一个优良品种的背后,都凝聚着育种家们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他们经历了失败的沮丧,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书中对不同品种的“性格”——也就是它们的性状特点——的细致描绘,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它们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局限,而育种家们正是通过精心的“雕琢”和“塑造”,让这些生命焕发出最耀眼的光彩。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一个科学领域,更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坚持、创新和奉献的动人故事,它让我对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惊叹。我是一名在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多年的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会遇到各种关于棉花品种选择、栽培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的问题。过去,我往往只能依赖于零散的经验和一些时效性不强的资料来解答。而《中国棉花品种及其系谱(修订本)》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框架。书中对中国棉花发展历程的梳理,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在棉花育种方面的战略重点和技术突破。特别是关于“八五”、“九五”等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以及由此诞生的系列优良品种,书中都有详尽的阐述,这对于我理解当前品种的优势和不足,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抗虫棉、转基因棉的育种历程和技术进展,这不仅关系到产量和成本,更涉及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阅读,我了解到中国在这一领域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就,这让我对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不同区域棉花品种的适应性分析,也为我在指导农民选择适宜品种方面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集历史性、科学性、实践性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它将我从碎片化的知识海洋中解救出来,为我的专业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初次翻开《中国棉花品种及其系谱(修订本)》,就被其厚重的学术气息和严谨的编撰风格所吸引。作为一名对农业科学,尤其是作物育种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棉花产业的发展脉络,而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它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专业书籍,更像是一部详实的史诗,记录了中国棉花育种专家们呕心沥血、世代传承的智慧结晶。书中的内容,从早期引进的国外优良品种,到历经艰难自主选育出的本土明星品系,再到如今国际国内双循环背景下的前沿育种方向,都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梳理。特别是关于不同棉花品种之间的系谱关系,书中通过清晰的图表和详尽的文字描述,将复杂的遗传关系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些耳熟能详的优良品种背后,都有着如此丰富而曲折的“家谱”。书中对每个重要品种的选育历史、主要农艺性状、抗病虫害能力以及适应性等方面的介绍,都显得格外具体,读来仿佛能亲眼见到育种家们在田间地头的辛勤劳作,感受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追求卓越的精神。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为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更在于它能够点燃普通读者对中国农业科技成就的自豪感,激发更多年轻人投身于这个伟大的事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