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农业
定价:25.00元
作者:柏芸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04485540
字数:
页码:18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重大发明创造,形成独特的生产结构、地区布局和技术体系,在农艺水平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居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它的技术成就对东亚和西欧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古代发达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农业,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可以用“多元交汇、精耕细作”八个字来概括。它是中国古代农业强大生命力的源泉。《中国古代农业》将以这八个字为中心,勾画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线索和传统农学的独特体系。
目录
章 独树一帜的中国古代农业
节 自成体系的原始农业
中国农业的起源
我国原始农业起源的地理环境
中国原始农业的特点
第二节 奠定传统的夏商周农业
出现了耒耜与青铜农具
以沟洫为标志的农业体系
五谷的形成与发展
六畜的形成与发展
蚕织与渔猎的由来
第三节 全方位发展的战国、南北朝农业
铁器时代的来临
大规模农田灌溉水利工程的兴建
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
农业生产全方位的发展
畜牧业的发展
蚕桑业重心的确立
渔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第四节 经济重心转移中的隋、元农业
农业重心向南方转移
围水造田,开山辟地
粮食构成发生重大变化
南方经济作物和植茶业开始崛起
第五节 持续发展的明、清农业
人口的膨胀制约了农业发展
开发滩涂荒山和边疆
新的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和传播
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
畜牧业与生产养殖业的新变化
商业性农业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第二章 日新月异的农业科技
节 传统农具的创新与演进
农具质料的变革
耕播整地农具
收割加工农具
农田灌溉工具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土壤改良技术
中国古代对土壤的认识
盐碱地改良
冷浸田改良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施肥技术
中国古代肥料的种类
基肥施用和看苗施肥
合理施肥和施肥“三宜”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耕作技术
中国古代耕作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土壤耕作原则
北方旱地的耕作技术体系
南方水田的耕作技术体系
中国古代的复种技术
中国古代的生态农业
仓贮技术
第五节 中国古代的育种选种技术
去劣培优结硕果
善藏种子巧处理
人力回天的无性繁育技术
杂交技术
第三章 日益完善的古代农业制度
节 古代农田制度
屯田制
均田制
井田制
占田课田制
粮长制
第二节 中国古代农业租税制度
租佃制
户等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一条鞭法
押租制
预租制
摊丁入亩制
第四章 规模宏大的古代农田水利工程
节 古代的农田水利工程
渠系工程
陂塘蓄水
御咸蓄淡工程
陂渠串联工程
圩田工程
淀泊工程
海塘工程
坎儿井工程
第二节 古代治黄工程
远古治黄传说
黄河下游大堤的形成
王景、王吴治理黄河
贾鲁治黄河
潘季驯治河
靳辅、陈潢治河
第五章 与时俱进的古代农学
节 古代农学
古代农学综述
古代农书的发展
第二节 古代农学寐
赵过与代田法
汜胜之与《汜胜之书》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陈旉与《农书》
王祯与王祯《农书》
鲁明善与《农桑衣食撮要》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把我带回到了那个被稻香、麦浪和牛铃声所充斥的古代中国。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描绘生活。书中对古代农民的日常生活的刻画,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勤劳、淳朴,以及面对严酷自然时的坚韧。从春耕时的祈祷丰年,到夏耘时的辛勤劳作,再到秋收时的喜悦满足,以及冬藏时的休养生息,每一个环节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古代农具的演变史所吸引,从石斧、木犁到铁犁、耧车,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标志着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也改变着农民的生活。书中对“赋税制度”与“农业生产”之间关系的论述,也让我对古代国家的运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欣赏书中对“民以食为天”这一朴素真理在古代社会中被反复验证的历程。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汗水滴落在泥土上的声音,感受到阳光晒在皮肤上的温暖,更能体会到每一粒粮食来之不易。它让我对土地、对劳动、对生命,都有了一种全新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宛如一位博学的老者,端坐在历史的长河边,娓娓道来中国古代农业的千年变迁。初次翻开,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厚重感,仿佛能嗅到泥土的芬芳,听到禾苗生长的声音。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图景:从刀耕火种的原始探索,到铁犁牛耕的精耕细作;从水利灌溉的巧妙构思,到品种改良的智慧结晶;从农业与社会、政治、文化的紧密联系,到不同地域、不同朝代的农业特色。它不仅仅是一部农业史,更是一部社会史、经济史、科技史的缩影。书中对古代农具的演变、耕作技术的进步、作物栽培的经验,都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和阐述,让我对先民们如何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书中对“粒食”与“浆食”的区分,对不同时期粮食作物结构的分析,以及对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的论述,都为我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运行逻辑提供了重要的视角。读罢此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些辛勤耕耘的日子,感受到了土地的厚重与生命的顽强。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享受的富足,是无数代先民辛勤耕耘、不断探索的成果。书中对传统农业伦理、耕读传家的理念的探讨,也引发了我对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思考。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精神的启迪。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广阔的视野。作者并非仅仅聚焦于农业技术本身,而是将其置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思想观念的宏大叙事中进行考察。书中对“农本思想”的形成和演变,对历代统治者如何通过农业政策来巩固统治,以及农业如何支撑起庞大的国家机器,都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我惊叹于作者能够将如此复杂的历史现象,梳理得如此清晰明了。书中关于“耕战思想”的论述,以及农业在古代军事动员中的基础作用,也让我对古代中国的国力构成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农学与哲学”、“农学与医学”的交叉研究,它展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融会贯通。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多才的导师进行对话,他不仅传授给我知识,更引导我思考,启发我认识事物之间的深层联系。它让我意识到,农业不仅仅是生产食物,更是中国古代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石。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文明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渴望深入了解那个农耕为主的时代。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求知欲,而且远超我的预期。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将农业发展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展现了其与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社会习俗、宗教信仰乃至哲学思想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例如,书中对土地制度的分析,从井田制到均田制再到地主经济,清晰地揭示了不同土地所有权形式对农业生产力、农民生活以及社会阶层的影响。关于农业技术,书中对占城稻的引进、曲辕犁的推广、以及各种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的介绍,都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未止步于技术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农业在古代社会中的文化意涵,比如“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农时在古代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与农业相关的各种节日庆典和民间传说。书中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辩证分析,以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长期影响,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天人合一”思想在农业实践中的体现,以及古人如何通过观察自然、顺应自然来指导农业生产。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在与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对话,每一次翻页,都仿佛开启了通往古老智慧之门的一扇新窗。
评分我带着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激动心情打开了这本书,而它所呈现的内容,则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壮丽画卷,将中国古代农业的辉煌与艰辛、智慧与汗水,都细致地呈现在我的眼前。作者的叙述风格,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时而又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书中对古代农业技术细节的描述,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先民们如何利用简陋的工具,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生产力。例如,关于古代灌溉技术的章节,从简单的沟渠引水到复杂的水车、筒车,再到大型水库的建设,都展现了古人在水利工程方面的超凡智慧。而关于农作物栽培的章节,对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的起源、传播、以及不同地区适应性栽培方法的介绍,也让我对中国古代农业的多样性和韧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书中对“休耕制”、“轮作制”等耕作制度的介绍,以及对肥料的使用和土壤改良方法的论述,都揭示了古代农民积累的丰富经验。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农业与灾害、农业与饥荒之间关系的探讨,它让我深刻理解到,在古代,农业的丰歉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死存亡。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集合,更是一种关于生存、关于智慧、关于文明演进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将中国古代农业的精髓呈现于眼前。书中对“农时”在古代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节气”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我被书中关于“农谚”的收集和解读所吸引,这些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知识和生活经验。书中对“农业与文化”的互动,例如与诗歌、绘画、哲学等领域的关联,也让我看到了农业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深远影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古代农业文献”的梳理和解读,它们是研究古代农业的宝贵财富。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劳动的热爱,以及他们所创造的灿烂文明。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启迪。它没有激昂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作者以一种极其沉静和审慎的态度,带领我们走进中国古代农业的世界。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农业生产的具体案例分析,都显得十分翔实可信,仿佛是一位亲历者在为你讲述。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荒年应对”的章节,从储粮、救济到移民,展现了古人应对自然灾害的智慧和韧性。我也对书中关于“土地兼并”现象的深入剖析,以及其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的长远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农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伴随着挑战、困境,但也孕育着希望和创新。它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演进,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一种平静的力量,一种对历史的尊重,一种对先民的感恩。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部无声的史诗,讲述着中国古代人民与土地搏斗、繁衍不息的故事。作者用他敏锐的历史洞察力和扎实的考证功夫,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古代农业画卷。书中对“农具的改良”的细致描述,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再到铁器时代,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标志着生产力的飞跃。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耕作制度”的演变所吸引,从简单的刀耕火种到复杂的轮作、休耕,都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经验。书中对“农业技术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阐述,也让我明白了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独特性。我欣赏书中对“农业与社会阶层”之间关系的分析,以及农业生产对古代社会结构的影响。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土地的热爱,对劳动的尊重,以及他们所创造的辉煌文明。
评分初读这本书,就被其宏大的视角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所吸引。作者似乎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和出土文物中,为我们挖掘和梳理出了中国古代农业的清晰脉络。书中对不同朝代农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各地区在农业生产上的优势和特色,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比如,关于江南地区的稻作农业,书中详细介绍了其精耕细作的特点、优良品种的培育,以及与发达水系相结合的独特生产模式。再如,北方地区的旱作农业,书中则阐述了其对耐旱作物的依赖、对耕作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与游牧文明的互动影响。书中对古代农书的研究,如《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等,更是让我窥见了古人记录和传承农业知识的严谨态度。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薄利多销”与“重利轻利”两种不同经营理念的对比分析,以及其对古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影响。这本书仿佛一本无声的教科书,每一页都充满了信息量,却又不乏趣味性,让我在轻松阅读中,不知不觉地拓宽了视野,加深了理解。它不仅仅是关于农业,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明的根基。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智慧和勤劳的世界。作者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事,为我揭示了中国古代农业的方方面面。书中对“水利工程”的阐述,从大禹治水到历代王朝兴修水利,展现了古人与水搏斗、利用水的智慧。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灌溉技术”的详细介绍所吸引,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对灌溉的需求,以及古人因地制宜的解决方式,都让我惊叹不已。关于“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例如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入,对中国人口增长和粮食结构的改变,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书中对“农业与商业”关系的探讨,以及“农产品贸易”的演变,也让我对古代中国的经济运作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农业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关于生命力、关于适应性、关于文明延续的深刻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