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技术 孙士祥

液晶显示技术 孙士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士祥 著
图书标签:
  • 液晶显示
  • 显示技术
  • 孙士祥
  • 电子工程
  • 光学工程
  • 材料科学
  • 信息显示
  • 显示器件
  • 液晶材料
  • 现代显示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33694
商品编码:2925745029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液晶显示技术

定价:35.00元

作者:孙士祥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12213369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液晶显示技术》在仔细分析了相关岗位涉及的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分为三部分。部分为无源液晶显示面板的制造,第二部分是有源TFT-LCD液晶显示面板制,第三部分是液晶面板设计。
《液晶显示技术》适合高职高专电子、微电子、光电子等相关专业师生作为教材使用,也适合从事显示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

目录


章 液晶化学与物理特性 1.1 液晶化学特性 1.1.1 液晶的分类 1.1.2 液晶的化学结构 1.2 液晶物理特性 1.2.1 液晶的应用物理特性 1.2.2 液晶的电光效应 1.2.3 液晶的有序参数 1.3 显示用混合液晶材料 1.3.1 混合液晶的性能参数与显示的关系 1.3.2 各类显示模式混合液晶 1.3.3 混合液晶配制 1.3.4 液晶测试及使用方法 1.4 液晶的连续体理论 1.4.1 液晶的光学特性分析 1.4.2 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 思考题第二章 常用液晶显示器件 2.1 液晶显示器件分类 2.2 常用液晶显示器件 2.3 液晶显示器件的基本结构与原理 2.3.1 液晶显示器件的三大基本部件 2.3.2 扭曲向列向型液晶显示器(TNLCD)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3.3 超扭曲向列相液晶显示器 2.3.4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的结构和显示原理 2.3.5 液晶显示器件的主要参数 2.3.6 液晶显示器件的驱动和寻址方式 思考题第三章 液晶显示器面板设计 3.1 无源LCD制造过程 3.1.1 新样品制作流程 3.1.2 LCD设计的一般规则的内容 3.1.3 LCD种类 3.1.4 外观图的设计 3.1.5 菲林版的设计 3.1.6 设计与制版 3.1.7 设计软件介绍 3.2 TFTLCD面板设计与制版 3.2.1 设计流程 3.2.2 产品规格书 3.2.3 像素设计 3.2.4 屏设计 3.2.5 Mask配置 3.2.6 TEG设计 3.2.7 TFT面板设计软件介绍 思考题第四章 液晶显示器制造主要材料 4.1 玻璃基板 4.1.1 ITO透明导电玻璃 4.1.2 TFTLCD用玻璃基板 4.2 偏光片 4.2.1 偏光片结构与分类 4.2.2 偏光片的制造工艺 4.2.3 偏光片的主要技术指标 4.3 彩色滤光片 4.4 取向剂 4.5 背光模组用材料 4.5.1 光源 4.5.2 导光板 4.5.3 增亮膜 4.5.4 扩散板 4.5.5 反射板 4.6 其他主要原材料 4.6.1 框胶(丝印胶、环氧树脂) 4.6.2 导电胶 4.6.3 衬垫料(spacer) 4.6.4 光刻胶 4.6.5 UV封口胶 4.6.6 封金属引线(PIN)胶 4.6.7 金属引线 4.7 其他辅助材料 思考题第五章 无源LCD液晶面板制造工艺 5.1 清洗与干燥工艺 5.1.1 清洗与干燥工艺原理 5.1.2 高纯水制备原理 5.1.3 清洗与干燥工艺过程 5.2 光刻工艺 5.2.1 光刻工艺流程简介 5.2.2 光刻胶的配制 5.2.3 光刻工艺原理及操作 5.3 取向排列工艺 5.3.1 取向排列工艺简介 5.3.2 涂膜和固化 5.3.3 摩擦取向 5.4 丝网制盒工艺 5.4.1 丝网印刷技术的基本知识 5.4.2 丝网印刷工艺流程及原理 5.4.3 丝网印刷的基本材料 5.4.4 丝网印刷的主要设备 5.4.5 丝网印刷的质量要求和分析 5.4.6 丝网印刷的注意事项 5.4.7 制盒技术 5.4.8 丝印制盒质量控制 5.5 切割工艺 5.5.1 切割原理 5.5.2 裂片原理 5.5.3 切割工艺流程 5.5.4 切割设备 5.6 灌注液晶及封口工艺 5.6.1 灌注液晶 5.6.2 封口 5.6.3 灌注与封口操作注意事项 5.7 再排向 5.8 光台检测 5.9 电测工艺 5.10 贴片工艺 5.11 LCD金属引线的连接和加工工艺 5.12 盒外丝印装饰图形工艺 5.13 包装工艺 思考题第六章 有源TFT-LCD液晶显示面板制造 6.1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的技术特点 6.1.1 TFTLCD的主要优点 6.1.2 TFTLCD的技术特点 6.2 TFT元件的结构及特点 6.2.1 场效应晶体管的工作原理 6.2.2 TFT的结构和特点 6.3 TFT型液晶显示器的结构和组成 6.4 Array面板信号传输过程 6.5 TFT有源器件制造中的关键材料 6.5.1 单晶硅 6.5.2 多晶硅 6.5.3 非晶硅 6.6 TFTLCD的生产工艺流程 6.6.1 TFT阵列制备 6.6.2 液晶盒的制备 6.6.3 外围电路、组装背光源等的模块组装工艺 6.7 薄膜晶体管有源矩阵液晶显示组件的制备 6.7.1 TFT阵列基板制备中的关键工序 6.7.2 Array基板制造流程 6.8 成盒工艺 6.8.1 TFTLCD CELL的结构 6.8.2 CELL工艺流程 6.8.3 主要成盒工艺介绍 6.9 TFTLCD的广视角技术 6.9.1 TN Film(TN 视角扩大膜) 6.9.2 IPS(InPlane Switching or Super TFT) 6.9.3 MVA 思考题第七章 液晶显示器模块制造基础 7.1 LCM的基本知识 7.1.1 LCM的定义 7.1.2 LCM的结构和连接方法 7.1.3 LCM分类 7.1.4 LCM构成的主要元器件 7.2 LCM制造 7.2.1 LCD模组(LCM)基本架构 7.2.2 LCM工艺概述 7.2.3 LCM工艺流程 7.3 LCM产品检验标准及检验方法 7.3.1 LCM产品检验标准及检验方法 7.3.2 LCM简单故障排除 思考题第八章 液晶显示器制造工艺环境 8.1 工艺环境对液晶面板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8.2 车间洁净控制技术 8.2.1 洁净生产环境 8.2.2 洁净室的建立 8.2.3 净化等级和洁净度 8.3 净化原理 8.3.1 净化工作台 8.3.2 空气调节 8.3.3 空气净化 8.4 净化厂房的管理 8.4.1 净化设施管理 8.4.2 LCD生产过程中的净化等级要求 思考题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光影的对话:现代显示技术的奥秘与未来》 引言 我们置身于一个视觉信息的时代,无论是手中轻巧的智能手机,还是家中震撼的巨幕电视,抑或是工作场所里清晰锐利的电脑屏幕,它们无不依赖于一项核心技术——显示技术。这项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的生活、娱乐乃至社会互动。从最初的粗糙像素到如今栩栩如生的色彩,显示技术的演进堪称一场精妙绝伦的“光影对话”,它凝聚了物理、化学、电子工程、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智慧结晶,不断挑战着人类感官的极限,也激发着无尽的创新可能。 《光影的对话》并非一本单纯的技术手册,它试图为读者揭开现代显示技术背后那层神秘的面纱,探索其核心原理、关键技术、发展历程以及广阔的未来图景。本书将带领您深入浅出地理解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屏幕,是如何通过精巧的设计和复杂的工艺,将无形的电信号转化为触动人心的视觉影像。我们将一同追溯这项技术从诞生之初的蹒跚学步,到如今的百花齐放,感受其中蕴含的科学家的智慧与工程师的匠心。 第一章:视觉的基石——光与色彩的物理学 要理解显示技术,首先需要理解我们是如何看见的。本章将从最基础的光学原理出发,探讨光的本质,以及人眼是如何感知光的。我们将深入研究颜色的构成,理解三原色理论(红、绿、蓝)如何通过不同的组合产生出万紫千红的世界。同时,还会介绍色彩空间的概念,例如sRGB、Adobe RGB等,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重要性。 光的性质与传播: 探讨光的波粒二象性,光的反射、折射、衍射和干涉等现象,以及这些基本原理如何被用于显示设备的像素发光和色彩表现。 人眼的光学模型: 简述人眼接收光线、成像以及大脑处理视觉信息的过程,理解人眼的敏感度和局限性,为后续屏幕的优化提供依据。 色彩的感知与混合: 详细阐述加法混色(RGB)和减法混色(CMY)的原理,以及它们在不同显示技术中的具体应用。介绍色度学基础,包括色度图、色温等概念。 亮度与对比度的重要性: 探讨亮度和对比度如何影响图像的清晰度和视觉冲击力,以及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观看体验。 第二章:从荧光屏到像素阵列——显示技术的演进史 屏幕的形态和表现力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本章将回顾显示技术发展的关键节点,从早期笨重的阴极射线管(CRT)电视,到逐渐普及的等离子显示器(PDP),再到如今占据主流的液晶显示(LCD)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我们将聚焦于每一代技术的核心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它们如何推动了整个行业的进步。 阴极射线管(CRT): 简述CRT的工作原理,电子枪、偏转线圈、荧光粉屏幕等构成,以及其辉煌的过去和逐渐被淘汰的原因。 等离子显示器(PDP): 介绍PDP利用气体放电发光的原理,其在大尺寸屏幕领域的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 液晶显示(LCD)的崛起: 深入分析LCD的结构,包括液晶层、彩色滤光片、背光源、偏振片等。详细介绍TFT(薄膜晶体管)技术在像素控制中的作用,以及TN、VA、IPS等不同液晶面板技术的特点和差异。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颠覆: 阐述OLED利用有机材料自发光的原理,其在色彩、对比度、响应速度、功耗以及柔性化方面的巨大优势,并讨论其在不同应用领域的潜力。 第三章:液晶显示的深度解析——LCD家族的奥秘 液晶显示技术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显示技术之一,其精妙之处在于利用液晶分子的特性来控制光的通过。本章将对LCD技术进行更深入的剖析,详细讲解其构成组件、工作流程以及影响画质的关键因素。 背光源的演变: 从早期的CCFL(冷阴极荧光灯)到如今主流的LED(发光二极管)背光,介绍LED背光的技术分类,如侧入式LED(Edge LED)、直下式LED(Direct LED),以及它们在亮度均匀性、厚度控制和能效方面的差异。 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 CF): 讲解CF的作用,如何将白光分解为红、绿、蓝三原色,以及CF的制造工艺和对色彩表现的影响。 薄膜晶体管(TFT)阵列: 详细说明TFT的作用,如何实现对每一个像素的独立、精确控制,是LCD能够显示丰富图像的关键。介绍TFT的材料和制造工艺。 液晶材料与驱动模式: 探讨不同液晶材料的电光转换特性,以及TN、VA、IPS等驱动模式如何影响视角、响应时间和色彩表现。 影响LCD画质的因素: 深入分析刷新率、响应时间、色彩饱和度、色域覆盖率、对比度、亮度均匀性、漏光等关键画质指标,以及它们如何通过技术优化来提升观看体验。 第四章:OLED的光芒——下一代显示技术的引领者 OLED技术凭借其独特的自发光特性,在显示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本章将深入探索OLED技术的原理、优势以及其多样化的应用形态。 OLED的发光原理: 详细介绍OLED器件的结构,包括ITO阳极、有机发光层、阴极等,以及电注入、激子形成、发光等过程。 OLED的优势解析: 聚焦OLED在以下方面的突出表现: 极致的对比度与纯粹的黑色: 自发光特性使得像素可以完全关闭,实现“无限”对比度。 卓越的色彩表现: 纯净的RGB像素单元带来更广的色域和更准确的色彩还原。 超快的响应速度: 像素响应时间极短,有效消除运动模糊。 超薄、柔性与可折叠: 有机材料的特性使得OLED屏幕可以实现极高的柔韧性,为未来设备形态带来无限可能。 低功耗(特定场景): 在显示暗场景时,OLED比LCD更省电。 OLED的挑战与发展: 讨论OLED面临的挑战,如烧屏(burn-in)现象、寿命问题、成本控制以及蓝光问题,并介绍当前行业正在进行的解决方案和技术突破。 OLED的应用场景: 从智能手机、电视,到可穿戴设备、汽车显示,以及未来的AR/VR设备,展望OLED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景。 第五章:拓展边界——新型显示技术的探索与展望 除了LCD和OLED,显示技术的探索从未止步。本章将目光投向那些正在孕育或已崭露头角的创新显示技术,它们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再次颠覆我们的视觉体验。 Micro-LED: 介绍Micro-LED技术,它将LED芯片尺寸缩小到微米级别,通过直接驱动发光,具备OLED的自发光优势,同时拥有更高的亮度和更长的寿命。 量子点技术(QD): 阐述量子点在显示技术中的应用,如何通过量子点材料提升LCD的色彩表现,以及QD-OLED等混合技术的潜力。 全息显示与光场显示: 探讨这些颠覆性的技术,它们试图突破二维平面的限制,呈现出更具沉浸感的立体影像。 电子纸(E-paper): 介绍电子纸技术的工作原理,其低功耗、高可读性等特点,以及在阅读器、标签等领域的应用。 其他前沿探索: 简述生物发光、透明显示、头戴式显示(HUD)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六章:显示技术的未来图景——智能化、沉浸化与个性化 显示技术的发展不仅关乎屏幕本身,更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紧密相连。本章将从更宏观的视角,展望显示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智能化显示: 探讨显示技术如何与AI结合,实现更智能的内容推荐、更个性化的用户界面、更自然的交互方式。 沉浸式体验的飞跃: 展望高分辨率、高刷新率、宽色域、HDR技术如何进一步提升VR/AR设备的视觉效果,创造更逼真的虚拟世界。 柔性、可穿戴与环境融合: 预测未来显示器将不再局限于刚性平面,而是能够融入各种曲面、衣物、甚至建筑,实现无处不在的视觉信息呈现。 人机交互的革新: 探讨手势识别、眼球追踪、触觉反馈等技术如何与显示屏结合,创造更直观、更自然的交互体验。 可持续性与环保: 关注显示技术在节能减排、材料回收等方面的努力,以及未来显示设备的设计理念。 结语 《光影的对话》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显示技术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微观的分子运动到宏观的未来设想,这项不断进步的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世界。每一次像素的点亮,每一次色彩的流转,都凝聚着人类对视觉体验的极致追求。通过了解这项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更能深刻地体会到科技的力量,以及它为我们带来的无限可能。这不仅是一场关于屏幕的旅程,更是一次关于人类感知、信息传播与未来生活方式的深度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显示技术的发展充满好奇,尤其是近些年液晶显示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觉得非常有研究的价值。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兴趣点,孙士祥这个名字,虽然我之前没有特别的印象,但看到“液晶显示技术”这几个字,我就觉得这很可能是业内资深人士的力作。我对书的内部分析能力特别关注,希望它能深入浅出地讲解液晶的成像原理,从分子层面的运动到宏观的图像呈现,一步步地揭示背后的奥秘。我希望作者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实例和图表,来阐述那些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这样,即便是没有深厚背景的读者,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其中的精髓。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最新的技术进展,比如量子点、Mini-LED等技术与液晶的结合,这方面的知识对于了解当前显示技术的格局非常重要。

评分

作为一名对科技发展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关注着屏幕技术的革新。这本书的书名,液晶显示技术 孙士祥,让我立刻联想到这是一本关于这个领域深入探讨的书籍。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液晶显示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比如OLED技术是否会完全取代LCD,或者LCD技术本身还有哪些潜力可挖。我希望作者能够站在科学研究的前沿,为我们揭示未来显示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以及这些发展可能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我尤其对那些能够提升用户体验的技术感兴趣,比如更高的刷新率、更广的色域、更低的功耗以及更强的耐用性。这本书能否为我解答这些疑问,是我关注的重点。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对科技的进步充满了敬畏,尤其是那些能够深刻改变我们生活的产品,比如我们每天都要使用的显示屏。这本书的书名,孙士祥 液晶显示技术,听起来就充满了专业性和深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液晶显示技术从萌芽到成熟的整个发展历程,包括那些关键性的技术突破和创新。我希望作者能够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液晶显示模式,例如TFT-LCD、IPS、VA等,并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此外,我也对液晶显示在不同应用领域的演进很感兴趣,比如在电视、电脑、手机以及车载显示等方面的应用发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看到这项技术是如何不断演变和完善的。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倒是挺用心的,封面的颜色搭配很舒服,有种科技感又不失沉稳,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讲专业技术的。书的纸张厚实,印刷清晰,翻阅起来手感不错,即使是反复查阅也不会觉得廉价。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这应该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佳作。作为一名刚刚接触液晶显示领域的研究生,我对这类硬核的专业书籍一直抱有很高的期望。我希望它不仅能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能通过清晰的图示和深入的讲解,让我快速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书本的整体装帧质量,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和出版社对这本书的重视程度,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毕竟,一本好的技术书籍,从外在到内在,都应该体现出严谨和专业。书的尺寸也比较适中,方便携带,偶尔在咖啡馆里或者通勤的路上,都可以拿出来翻翻。

评分

我是一名有一定年头的电子工程师,在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显示屏的选型和应用,但总感觉对液晶显示技术的核心原理理解得不够透彻。这本书的出现,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框架,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液晶显示技术的方方面面。从基本的液晶材料特性,到驱动电路的设计,再到色彩管理和图像优化,希望书中都能有详实的论述。特别是那些关于液晶面板的制造工艺和质量控制的部分,这对于我实际工作中进行产品评估和故障排查非常有帮助。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摆脱碎片化的知识获取方式,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