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青史尽成灰:的铁骨与柔肠 滕叙兖 9787515324562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不信青史尽成灰:的铁骨与柔肠 滕叙兖 9787515324562 中国青年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滕叙兖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人物
  • 滕叙兖
  • 传记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抗战
  • 爱国主义
  • 中国近现代史
  • 历史
  • 传记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闻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24562
商品编码:29277791591
出版时间:2014-06-01

具体描述

书名不信青史尽成灰:的铁骨与柔肠
定价55.00
ISBN9787515324562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滕叙兖
编号1200942528
出版日期2014-06-01
印刷日期2014-08-01
版次1
字数450.00千字
页数506

序言
引子
D1一章
平江举义失爱妻
1新婚燕尔
2十载寻夫
3“今后我们还可以像兄妹一样嘛!”
D1二章
遥悉噩耗军情急
1乌石火种
2血洗彭家
3噩耗传到百团大战前线
D1三章
漫漫长夜盼黎明
1颠沛流离
2来了一个陌生人
3说:“奉彭总指示寻找你们两位大嫂……”
4龙三嫂“疯了”
D1四章
宝塔山下亲教子
1“你要是不好好干革命 我不饶你!”
2读'阿Q正传'引来伯伯的训斥
3不能特殊化
4核桃树下
D1五章
红旗漫卷大西北
1:“让我去 仲勋你不要冒险!”
2人民的恩德如同父母
3派侄子去看望刘坤模
D1六章
彭家两代情依依
1雏燕高飞向北京
2D1一次见面 和孩子们打地铺
D1七章
仁心大爱深似海
1出征前的叮嘱
2怒气冲天:“难道志愿军战士们都是猪?!”
3乌石乡的不眠之夜
4头上包扎着白纱布的“特殊客人”
5陈赓说:“参彭总一本!”
6在欢庆胜利的舞会上 他手牵小女兵慢慢走……
7凯旋后先去视察哈军工
D1八章
永福堂里喜满怀
1:“我是一个幸存者啊……”
2黄公略夫人:“我这个女儿就给你当女儿吧!”
3带彭玉兰看焰火 巧遇带着林晓霖
4对侄子说:授军衔 我只有牺牲你 才能服众。
5彭梅魁的D1一件家当:伯伯伯母送的手表
6彭爱兰的新装送给了黄岁新
7和一起教育“半个女儿”
8:“太北 我现在带你去见吧!”
D1九章
静心细辨跃进鼓
1松江畔激情如炽:“只要面子不顾真理的人 那才是
没有面子的人。”
2高原行喜忧参半:“这么多人一起吃饭 究竟行不行?”
3回延安火冒三丈:“延安老百姓的生活 为什么还这样苦?”
D1十章
请为人民鼓咙胡
1路上救了一棵古树
2寒夜下田核查产量
3“拆群众的屋 挖别人的祖坟 这还像共产党吗?”
4开笼放雀
5彭老总的“八不准”
6孕妇对说:“现在大炼钢铁 不干不行咧……”
7老红军的小诗
D1十一章
不识庐山真面目
1:“你是一贯反对我的!”
2出访东欧时的深思:“我担心中国老百姓打我们扁担啊!”
3变幻莫测的庐山云雾
D1十二章
风雨人生笑沉浮
1庐山归来的那一天
2送彭钢上大学:“*重要的是自己要有坚定的信念……”
3伯侄一夕谈:“给我一闷棒!”
4“梅魁 从今以后不要再来看我啊!”
5搬离中南海
6寻觅伯伯的踪影
D1十三章
求真躬耕试验田
1可爱的老农民
2不能再“认错”了
3挂甲屯里的深刻思考
4“彭老头是好人!”
5一分小麦试验田
D1十四章
忍看亲朋遭株连
1急风骤雨下的彭家围子
2彭起超遭感情重创
3彭康志被下放回乡
4彭爱兰举家南迁
D1十五章
戴罪返里吐心曲
1:“还是彭总当年看得远。”
2省公安厅惊呼:这罢了官的影响可太大了!
3赶集和开荒
4帮助侄儿找媳妇
5“千古胜负在于理呀!”
D1十六章
孤舟难抗暴风雨
1“所谓‘里通外国’ 我向党郑重申明 没有此事!”
2“八万言书”之后 说:“不能给平反。”
3高墙难断鱼水情
4中央审委两下湘潭
D1十七章
夫妻分梨英雄泪
1庐山泪雨
2浦安修:“你要认真地老实地向作检讨……”
3坚决不吃分手梨
D1十八章
要留清白在人间
1纱门后的隐约身影
2“我就是今天的于谦啊!”
3“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一个人 也要这样。”
4伯伯关心正祥和康白的婚事
5:“太北 为什么对我那么大的意见?”
6谪居六年中唯Yi的照片
7诗赠李志强
D1十九章
灶下秘藏千秋史
1“等将来用得着的时候拿出来 为我争回清白。”
2灶脚下的秘密
3龙国英病逝
D1二十章
浩劫前夜设祭台
1:“也许真理在你那边……”
2:“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 我们罢了的官。”
3惜别挂甲屯
D1二十一章
川江乌云横空来
1永兴巷7号
2彭梅魁到成都探视伯伯
3情义重如山
4山雨欲来
5彭康白的大串联
6给彭起超写回信
7“现在我看清楚了 有人要逼着别人当反革命……”
D1二十二章
惨绝人寰神鬼骇
1江青下达“揪彭”指令:“你们为什么不去抓海瑞?”
2“向您*后一次敬礼!”
3彭梅魁终于知道了伯伯的下落
4惨绝人寰的大批斗
D1二十三章
大喊百声心无愧
1残酷隐秘的突击审讯――“车轮大战”
2笔下起风雷――书写辉煌悲壮的史诗
3什坊院里的特殊纪念
4“九一三”之后 “我不同意这样处理!”
D1二十四章
千古奇冤人变鬼
1两个女“走资派”
2彭家围子的“围剿战”
3两湖兄妹的苦日子
4贵州深山里的彭正祥
5苦心保护侄女和部下
D1二十五章
独战群魔宁玉碎
1历尽磨难的手稿
2见到病中的伯伯
3“明天手术 我今天就去见!”
D1二十六章
刚风劲节昭乾坤
1快乐地喊:“我的孙子 我的孙子!”
2*后的怒吼
3咽气的时候
4编号“273”的“王川”骨灰盒
D1二十七章
青山青史伴忠魂
1泪洒人民大会堂
2手稿交给了
3代表伯伯去看望萧克将军
4正气之歌――'自述'感动了中国
5魂归乌石
后记

滕叙兖 1943年生于辽宁大连 1968年毕业于哈军工 1998年开始中国现代文史研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 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分会会员。
已出版的传记文学作品主要有:'哈军工传''风雨彭门——家风家事''陈赓大将与哈军工''刘居英画传'-合著'开国元勋的子女们——哈军工高干子女传记''名将名师——哈军工“两老”传记''哈军工将军画传'等 其中'哈军工传'获D1十届国j1a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由滕叙兖所著的'不信青史尽成灰(的铁骨与柔肠)'是一部以全新视角去研究和描写的纪实文学作品 即从家庭生活的细微处用笔 以和两任妻子及八位侄儿侄女在半个世纪里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风雨人生和真情故事为线索 贯穿了从戎马倥偬到庐山遭难、谪居挂甲屯、建设大三线、被禁什坊院、囚室写自传 直至在病床上含冤而逝的传奇一生 深度探寻的情感与心迹 写尽了一代元帅的铁骨与柔肠。

1937年11月下旬 风尘仆仆地从山西抗日前线回到延安 准备参加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他刚下战马 就听到了一个好消息:湖南老家来人了 一个是妻子刘坤模 一个是弟弟彭金华 还有一个是堂侄彭佩林。欣喜万分 征尘未洗就快马加鞭去看望他们。
亲人重逢 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处谈起。扑在胸膛中的刘坤模哭成泪人 十年的悲苦艰辛 九死一生 都化作泪雨流淌。劝慰刘坤模说:“我们终于又见面了 应该高兴 细妹子 让我看看 你还是楠木冲那个调皮的刘细妹吗?”
刘坤模让说得破涕为笑 大家坐下来和说话 彭金华讲了他们三个人从湖南到陕北的曲折经过。说:“到延安来的革命青年都要经历种种艰难困苦的 尤其通过敌占区的更危险。现在 淞沪会战失利 日本鬼子大举进攻华北和华东 南京告急 武汉也难说。”他想起刘坤模刚刚说过 这几年她是在武汉教书 便问起她到武汉的经过。刘坤模因为与徐任吾的关系 心中不胜疚痛 话也说得吞吞吐吐。喜悦中的不失军人的敏感 他隐约地觉察到刘坤模似乎有难言之隐。刚才刘坤模在他怀中大哭时 他就注意到她浓密黑发上的烫发痕迹。
又问刘坤模:“那年红军打下长沙时 有个朋友告诉我 国民党的报纸登了你与我脱离夫妻关系的声明 有这么回事吗?”
刘坤模吃惊地瞪大眼睛 面红耳赤地辩白道:“登报?你有那张报吗?有我的签名盖章吗?你要拿出证据来 现在就枪毙我!要是拿不出证据 我不答应!”
看见刘坤模委屈得又要哭 微笑道:“看你说的 哪里谈得上枪毙哦!没有这个事 就是敌人造谣了。过去敌人破坏共产党的威信 就常常靠浩谣。”
看时间不早了 很后说:“你们初到延安 按我们党的规定 你们三人要耐心等待组织上的例行审查 然后才能进一步安排。今天晚上 你们就在军委副官处休息吧。”他喊来警卫员 吩咐为刘坤模准备一件皮大衣、一床驼绒垫被 又补充说:“陕北的冬天很冷 坤模要注意身体啊!”
刘坤模低着头 闷声不响地跟着警卫员走了。彭金华走到哥哥面前 不满地说:“大哥 这不合适嘛 大嫂为你受了这么多年的苦 你怎么能……”
绷着脸 示意弟弟坐下 让他详细说说这些年来刘坤模和全家人是怎么熬过来的。
这一夜 和刘坤模心里都很难受 谁也没有睡好。本来 生离死别的患难夫妻 天各一方十年后才得以重逢 多么希望能亲亲热热地同衾共枕 互诉衷肠啊!可就是没有发生这情理中的一幕 这是为什么呢?
窑洞外刮起呼啦啦的西北风 黄土高原上的风 裹着沙尘 带着寒气。
D1二天 处理完军务 想起自己昨天晚上的冷淡态度 颇感歉疚 就把刘坤模找来谈话。然而 让失望的是 刘坤模一直哭泣不止。漫漫八年的磨难 武昌委身于人的悔恨 千里北上寻夫的冷遇 此刻 她满腔的痛苦和委屈 岂能说得清楚?
长叹一口气 安慰道:“不要哭嘛 这些年 你吃苦了 熬到今天不容易 现在应该高兴才是。你来到延安 我很高兴 过几天 我就要到中央开会 很忙的 见面机会不多。等你们几个通过组织审查后 我看你们先去抗大学习吧!”
P20-21

好的,这是一部关于历史风云与个人命运交织的宏大叙事,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寻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灵魂。 《青史尘封:权谋与风骨的时代回响》 卷首语: 历史是一面映照人性的镜子,它记录了帝王的雄图霸业,也铭刻了士人的耿耿忠心。然而,在那些波澜壮阔的篇章背后,无数鲜活的个体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抗争、抉择。本书旨在剥离那些被刻意美化或丑化的表面,聚焦于历史转折点上那些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与真实较量。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帝王传记,也不是枯燥的史料汇编,而是一部关于“人”如何在历史的巨轮下,展现其复杂性、矛盾性与不屈精神的史诗。 第一部分:乱世浮沉——秩序的崩塌与重建 本书的开篇,将我们带入一个旧秩序行将瓦解的时代。社会矛盾激化,新的思想如野火般蔓延,旧有的道德和伦理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章节一:士人的困境:理想与现实的拉锯 在王朝更迭之际,知识分子往往处于最尴尬的境地。他们既是新思想的倡导者,又是旧体制的受益者或牺牲品。本书细致描摹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士人形象。他们有的怀抱“兼济天下”的抱负,试图在乱局中力挽狂澜;有的则选择“独善其身”,在乡野田园中构筑精神的避难所。 我们将深入探讨他们的政治抱负如何被现实的残酷一次次击碎。他们对于“道”的坚守,在权力的诱惑和生存的压力面前,展现出令人心悸的摇摆与挣扎。书中不仅有慷慨激昂的言论,更有深夜灯下对自身选择的痛苦反思。 章节二:权谋的暗流:台前的光鲜与幕后的角力 在权力斗争的舞台上,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瞬息万变的利益。这一部分侧重于揭示幕后操作的复杂性。从早期的门阀政治,到中期的集权加强,再到后期的藩镇割据,每一次权力的转移都伴随着精密的算计和残酷的清洗。 我们将考察那些运筹帷幄的谋士,他们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布局长远。他们的智慧是推动历史前行的重要力量,但这种力量往往伴随着道德上的巨大阴影。书中通过对几起重大历史事件的微观分析,展现了“权力是如何运作的”,以及那些站在权力顶端的人,其精神状态是如何被这种无休止的角力所塑造的。 第二部分:风骨的坚守——个体精神的史诗 如果说第一部分展现的是历史的宏大背景和残酷性,那么第二部分则聚焦于那些在逆境中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 章节三:忠诚的代价:信义与背叛的抉择 “忠”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定义。在君主专制下,忠诚是对一个抽象的“君”的效忠,还是对“天下苍生”的责任?本书选取了几位在君主昏聩或政局动荡时,坚持己见的忠臣。 他们的坚持,往往被当时的统治者视为“愚忠”或“朋党”,代价可能是家破人亡。但正是他们的不屈,为后世留下了精神的标杆。书中通过对他们家书、奏折的考证,还原了他们面对死亡或流放时的内心世界——那是一种超越了个人荣辱的使命感。 章节四:艺术与哲思:精神的自洽之道 并非所有人都选择直接投身于政治的漩涡。另一批人选择了退隐山林,将他们的反思和批判融入诗词、绘画或哲学思考之中。他们的“隐”,并非真的逃避,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抵抗。 例如,本书会探讨某位在朝堂上失意的文人,如何通过山水田园诗,寄托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黑暗的讽刺。他们的作品,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情绪记录仪”。他们的哲学思辨,则构筑了一道抵御外在压力的精神城墙,展现了人类精神对僵化体制的超越性。 第三部分:历史的余温——回望与反思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目光转向历史尘埃落定之后,审视那些曾经的功过是非,以及它们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章节五:名声的重塑:史笔的温度与冷漠 历史记录者往往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和个人偏见。本书将分析几位关键人物在不同历史阶段,其形象是如何被重塑的。赞誉是如何被放大,过失是如何被掩盖,甚至无辜的牺牲是如何被解释的。 这一部分着重于方法论的探讨:我们如何从“正史”的字里行间,挖掘出被掩盖的真相?“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背后,是对历史的敬畏,还是对权力的迎合?通过对比不同史源的记载,读者将获得一种审视历史文本的批判性视角。 章节六:时代的烙印:记忆的传承与遗忘 历史不仅仅是宏大的叙事,它更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本书的结语部分,将考察那些历史事件对后世社会结构、民俗习惯乃至家庭伦理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哪些教训被牢牢记住了?哪些教训又被轻易遗忘,导致历史的悲剧重演?通过对一些家族记忆和民间传说的考察,本书旨在说明,真正的历史,存在于每一个普通人的记忆和传承之中,远比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更为鲜活和真实。 结语:铁骨与柔肠的永恒命题 历史的演进,是铁骨般坚韧的意志与柔肠般复杂情感的交织。本书试图展现的,是那些在历史的巨大压力下,依然努力保持人性光辉的个体群像。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结局,但他们的抉择,为我们理解“何为英雄”、“何为良知”提供了永恒的参照。阅读本书,就是与历史深处那些不朽的灵魂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常常觉得,读历史,最怕的就是流水账式的叙述,或者过于主观臆断的解读。《不信青史尽成灰》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滕叙兖先生的文笔,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他引用史料,却不拘泥于史料,而是将之化为笔下的血肉,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我特别欣赏他处理一些历史疑案或者争议人物时,那种旁征博引、审慎分析的态度。他不会轻易下结论,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品味,去感受历史的真实肌理。 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仿佛穿越时空来到我眼前,他们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那些曾经在书中冰冷的名字,在滕叙兖先生的笔下,重新获得了温度和色彩。我常常会因为一个情节而拍案叫绝,也会因为一个人物的命运而黯然神伤。这种阅读体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沉浸感。这本书,让我对那些曾经的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它的名字深深吸引:《不信青史尽成灰》。这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和温度。而滕叙兖先生也没有辜负这个名字,他用他饱含深情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历史的鲜活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那些曾经的岁月,那些曾经的人们,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有他们的爱恨情仇,有他们的喜怒哀乐。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细节的描绘,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往往能揭示人物最真实的面貌,最内心的挣扎。比如,某个人物在关键时刻的一个眼神,一句无心的话语,都可能成为解开其性格之谜的钥匙。这种细腻的观察和精准的捕捉,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温度,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伟大,是一种非常独特且深刻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愿意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获得新的体悟。滕叙兖先生的文字,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又有一种不屈的希望。他让我们看到历史的残酷,也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辉。在书中,我看到了那些曾经为了理想、为了信念而奋不顾身的身影,也看到了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努力生活、传递温情的普通人。 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历史精神的传承。它告诉我们,即使时光流逝,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曾经的铁骨铮铮,那些曾经的至情至性,依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读这本书,让我对“青史”有了更深的敬畏,也对“不信青史尽成灰”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是一种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一种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评分

《不信青史尽成灰》这本书,我最近才读完,至今读后感仍然萦绕心头,难以释怀。滕叙兖先生的笔触,如同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带着深深的洞察力和历史的温度,缓缓向我们铺陈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群像。他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被淹没在时间长河中的细节,那些在正史中可能寥寥几笔带过的瞬间,却足以勾勒出人物最真实的情感和最动人的挣扎。 读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于“铁骨”与“柔肠”这两个词的精妙把握。他笔下的英雄,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祇,他们的坚韧与担当,往往源于内心的柔软与深情。那种为了家国大义舍生取义的决绝,背后或许有对亲人的不舍,有对和平年代的向往。反之,那些在乱世中求存求稳的普通人,他们的隐忍与智慧,也并非苟且偷生,而是为了心中那份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那份对亲人生命的责任。滕叙兖先生通过一个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厚重,更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这种深邃的洞察力,让人不得不叹服。

评分

坦白讲,我买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一种“学习历史”的心态。但读完之后,我才发现,它给予我的远不止于此。滕叙兖先生的写作,有一种化繁为简的功力,他能将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梳理得条理清晰,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他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探讨历史背后的逻辑,探讨那些促使事件发生、人物行动的深层原因。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小人物”命运的关注。正史往往聚焦于帝王将相,而这本书则让我们看到了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普通人的挣扎与选择。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的生存智慧,他们的坚韧不拔,同样是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视角,让历史变得更加立体,也更加贴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与那些古人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心灵交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