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不信青史尽成灰:的铁骨与柔肠 |
| 定价 | 55.00 |
| ISBN | 9787515324562 |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 作者 | 滕叙兖 |
| 编号 | 1200942528 |
| 出版日期 | 2014-06-01 |
| 印刷日期 | 2014-08-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450.00千字 |
| 页数 | 506 |
| 序言 引子 D1一章 平江举义失爱妻 1新婚燕尔 2十载寻夫 3“今后我们还可以像兄妹一样嘛!” D1二章 遥悉噩耗军情急 1乌石火种 2血洗彭家 3噩耗传到百团大战前线 D1三章 漫漫长夜盼黎明 1颠沛流离 2来了一个陌生人 3说:“奉彭总指示寻找你们两位大嫂……” 4龙三嫂“疯了” D1四章 宝塔山下亲教子 1“你要是不好好干革命 我不饶你!” 2读'阿Q正传'引来伯伯的训斥 3不能特殊化 4核桃树下 D1五章 红旗漫卷大西北 1:“让我去 仲勋你不要冒险!” 2人民的恩德如同父母 3派侄子去看望刘坤模 D1六章 彭家两代情依依 1雏燕高飞向北京 2D1一次见面 和孩子们打地铺 D1七章 仁心大爱深似海 1出征前的叮嘱 2怒气冲天:“难道志愿军战士们都是猪?!” 3乌石乡的不眠之夜 4头上包扎着白纱布的“特殊客人” 5陈赓说:“参彭总一本!” 6在欢庆胜利的舞会上 他手牵小女兵慢慢走…… 7凯旋后先去视察哈军工 D1八章 永福堂里喜满怀 1:“我是一个幸存者啊……” 2黄公略夫人:“我这个女儿就给你当女儿吧!” 3带彭玉兰看焰火 巧遇带着林晓霖 4对侄子说:授军衔 我只有牺牲你 才能服众。 5彭梅魁的D1一件家当:伯伯伯母送的手表 6彭爱兰的新装送给了黄岁新 7和一起教育“半个女儿” 8:“太北 我现在带你去见吧!” D1九章 静心细辨跃进鼓 1松江畔激情如炽:“只要面子不顾真理的人 那才是 没有面子的人。” 2高原行喜忧参半:“这么多人一起吃饭 究竟行不行?” 3回延安火冒三丈:“延安老百姓的生活 为什么还这样苦?” D1十章 请为人民鼓咙胡 1路上救了一棵古树 2寒夜下田核查产量 3“拆群众的屋 挖别人的祖坟 这还像共产党吗?” 4开笼放雀 5彭老总的“八不准” 6孕妇对说:“现在大炼钢铁 不干不行咧……” 7老红军的小诗 D1十一章 不识庐山真面目 1:“你是一贯反对我的!” 2出访东欧时的深思:“我担心中国老百姓打我们扁担啊!” 3变幻莫测的庐山云雾 D1十二章 风雨人生笑沉浮 1庐山归来的那一天 2送彭钢上大学:“*重要的是自己要有坚定的信念……” 3伯侄一夕谈:“给我一闷棒!” 4“梅魁 从今以后不要再来看我啊!” 5搬离中南海 6寻觅伯伯的踪影 D1十三章 求真躬耕试验田 1可爱的老农民 2不能再“认错”了 3挂甲屯里的深刻思考 4“彭老头是好人!” 5一分小麦试验田 D1十四章 忍看亲朋遭株连 1急风骤雨下的彭家围子 2彭起超遭感情重创 3彭康志被下放回乡 4彭爱兰举家南迁 D1十五章 戴罪返里吐心曲 1:“还是彭总当年看得远。” 2省公安厅惊呼:这罢了官的影响可太大了! 3赶集和开荒 4帮助侄儿找媳妇 5“千古胜负在于理呀!” D1十六章 孤舟难抗暴风雨 1“所谓‘里通外国’ 我向党郑重申明 没有此事!” 2“八万言书”之后 说:“不能给平反。” 3高墙难断鱼水情 4中央审委两下湘潭 D1十七章 夫妻分梨英雄泪 1庐山泪雨 2浦安修:“你要认真地老实地向作检讨……” 3坚决不吃分手梨 D1十八章 要留清白在人间 1纱门后的隐约身影 2“我就是今天的于谦啊!” 3“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一个人 也要这样。” 4伯伯关心正祥和康白的婚事 5:“太北 为什么对我那么大的意见?” 6谪居六年中唯Yi的照片 7诗赠李志强 D1十九章 灶下秘藏千秋史 1“等将来用得着的时候拿出来 为我争回清白。” 2灶脚下的秘密 3龙国英病逝 D1二十章 浩劫前夜设祭台 1:“也许真理在你那边……” 2:“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 我们罢了的官。” 3惜别挂甲屯 D1二十一章 川江乌云横空来 1永兴巷7号 2彭梅魁到成都探视伯伯 3情义重如山 4山雨欲来 5彭康白的大串联 6给彭起超写回信 7“现在我看清楚了 有人要逼着别人当反革命……” D1二十二章 惨绝人寰神鬼骇 1江青下达“揪彭”指令:“你们为什么不去抓海瑞?” 2“向您*后一次敬礼!” 3彭梅魁终于知道了伯伯的下落 4惨绝人寰的大批斗 D1二十三章 大喊百声心无愧 1残酷隐秘的突击审讯――“车轮大战” 2笔下起风雷――书写辉煌悲壮的史诗 3什坊院里的特殊纪念 4“九一三”之后 “我不同意这样处理!” D1二十四章 千古奇冤人变鬼 1两个女“走资派” 2彭家围子的“围剿战” 3两湖兄妹的苦日子 4贵州深山里的彭正祥 5苦心保护侄女和部下 D1二十五章 独战群魔宁玉碎 1历尽磨难的手稿 2见到病中的伯伯 3“明天手术 我今天就去见!” D1二十六章 刚风劲节昭乾坤 1快乐地喊:“我的孙子 我的孙子!” 2*后的怒吼 3咽气的时候 4编号“273”的“王川”骨灰盒 D1二十七章 青山青史伴忠魂 1泪洒人民大会堂 2手稿交给了 3代表伯伯去看望萧克将军 4正气之歌――'自述'感动了中国 5魂归乌石 后记 |
| 滕叙兖 1943年生于辽宁大连 1968年毕业于哈军工 1998年开始中国现代文史研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 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分会会员。 已出版的传记文学作品主要有:'哈军工传''风雨彭门——家风家事''陈赓大将与哈军工''刘居英画传'-合著'开国元勋的子女们——哈军工高干子女传记''名将名师——哈军工“两老”传记''哈军工将军画传'等 其中'哈军工传'获D1十届国j1a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由滕叙兖所著的'不信青史尽成灰(的铁骨与柔肠)'是一部以全新视角去研究和描写的纪实文学作品 即从家庭生活的细微处用笔 以和两任妻子及八位侄儿侄女在半个世纪里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风雨人生和真情故事为线索 贯穿了从戎马倥偬到庐山遭难、谪居挂甲屯、建设大三线、被禁什坊院、囚室写自传 直至在病床上含冤而逝的传奇一生 深度探寻的情感与心迹 写尽了一代元帅的铁骨与柔肠。 |
| 1937年11月下旬 风尘仆仆地从山西抗日前线回到延安 准备参加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他刚下战马 就听到了一个好消息:湖南老家来人了 一个是妻子刘坤模 一个是弟弟彭金华 还有一个是堂侄彭佩林。欣喜万分 征尘未洗就快马加鞭去看望他们。 亲人重逢 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处谈起。扑在胸膛中的刘坤模哭成泪人 十年的悲苦艰辛 九死一生 都化作泪雨流淌。劝慰刘坤模说:“我们终于又见面了 应该高兴 细妹子 让我看看 你还是楠木冲那个调皮的刘细妹吗?” 刘坤模让说得破涕为笑 大家坐下来和说话 彭金华讲了他们三个人从湖南到陕北的曲折经过。说:“到延安来的革命青年都要经历种种艰难困苦的 尤其通过敌占区的更危险。现在 淞沪会战失利 日本鬼子大举进攻华北和华东 南京告急 武汉也难说。”他想起刘坤模刚刚说过 这几年她是在武汉教书 便问起她到武汉的经过。刘坤模因为与徐任吾的关系 心中不胜疚痛 话也说得吞吞吐吐。喜悦中的不失军人的敏感 他隐约地觉察到刘坤模似乎有难言之隐。刚才刘坤模在他怀中大哭时 他就注意到她浓密黑发上的烫发痕迹。 又问刘坤模:“那年红军打下长沙时 有个朋友告诉我 国民党的报纸登了你与我脱离夫妻关系的声明 有这么回事吗?” 刘坤模吃惊地瞪大眼睛 面红耳赤地辩白道:“登报?你有那张报吗?有我的签名盖章吗?你要拿出证据来 现在就枪毙我!要是拿不出证据 我不答应!” 看见刘坤模委屈得又要哭 微笑道:“看你说的 哪里谈得上枪毙哦!没有这个事 就是敌人造谣了。过去敌人破坏共产党的威信 就常常靠浩谣。” 看时间不早了 很后说:“你们初到延安 按我们党的规定 你们三人要耐心等待组织上的例行审查 然后才能进一步安排。今天晚上 你们就在军委副官处休息吧。”他喊来警卫员 吩咐为刘坤模准备一件皮大衣、一床驼绒垫被 又补充说:“陕北的冬天很冷 坤模要注意身体啊!” 刘坤模低着头 闷声不响地跟着警卫员走了。彭金华走到哥哥面前 不满地说:“大哥 这不合适嘛 大嫂为你受了这么多年的苦 你怎么能……” 绷着脸 示意弟弟坐下 让他详细说说这些年来刘坤模和全家人是怎么熬过来的。 这一夜 和刘坤模心里都很难受 谁也没有睡好。本来 生离死别的患难夫妻 天各一方十年后才得以重逢 多么希望能亲亲热热地同衾共枕 互诉衷肠啊!可就是没有发生这情理中的一幕 这是为什么呢? 窑洞外刮起呼啦啦的西北风 黄土高原上的风 裹着沙尘 带着寒气。 D1二天 处理完军务 想起自己昨天晚上的冷淡态度 颇感歉疚 就把刘坤模找来谈话。然而 让失望的是 刘坤模一直哭泣不止。漫漫八年的磨难 武昌委身于人的悔恨 千里北上寻夫的冷遇 此刻 她满腔的痛苦和委屈 岂能说得清楚? 长叹一口气 安慰道:“不要哭嘛 这些年 你吃苦了 熬到今天不容易 现在应该高兴才是。你来到延安 我很高兴 过几天 我就要到中央开会 很忙的 见面机会不多。等你们几个通过组织审查后 我看你们先去抗大学习吧!” P20-21 |
我常常觉得,读历史,最怕的就是流水账式的叙述,或者过于主观臆断的解读。《不信青史尽成灰》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滕叙兖先生的文笔,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他引用史料,却不拘泥于史料,而是将之化为笔下的血肉,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我特别欣赏他处理一些历史疑案或者争议人物时,那种旁征博引、审慎分析的态度。他不会轻易下结论,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品味,去感受历史的真实肌理。 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仿佛穿越时空来到我眼前,他们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那些曾经在书中冰冷的名字,在滕叙兖先生的笔下,重新获得了温度和色彩。我常常会因为一个情节而拍案叫绝,也会因为一个人物的命运而黯然神伤。这种阅读体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沉浸感。这本书,让我对那些曾经的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它的名字深深吸引:《不信青史尽成灰》。这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和温度。而滕叙兖先生也没有辜负这个名字,他用他饱含深情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历史的鲜活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那些曾经的岁月,那些曾经的人们,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有他们的爱恨情仇,有他们的喜怒哀乐。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细节的描绘,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往往能揭示人物最真实的面貌,最内心的挣扎。比如,某个人物在关键时刻的一个眼神,一句无心的话语,都可能成为解开其性格之谜的钥匙。这种细腻的观察和精准的捕捉,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温度,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伟大,是一种非常独特且深刻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愿意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获得新的体悟。滕叙兖先生的文字,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又有一种不屈的希望。他让我们看到历史的残酷,也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辉。在书中,我看到了那些曾经为了理想、为了信念而奋不顾身的身影,也看到了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努力生活、传递温情的普通人。 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历史精神的传承。它告诉我们,即使时光流逝,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曾经的铁骨铮铮,那些曾经的至情至性,依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读这本书,让我对“青史”有了更深的敬畏,也对“不信青史尽成灰”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是一种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一种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评分《不信青史尽成灰》这本书,我最近才读完,至今读后感仍然萦绕心头,难以释怀。滕叙兖先生的笔触,如同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带着深深的洞察力和历史的温度,缓缓向我们铺陈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群像。他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被淹没在时间长河中的细节,那些在正史中可能寥寥几笔带过的瞬间,却足以勾勒出人物最真实的情感和最动人的挣扎。 读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于“铁骨”与“柔肠”这两个词的精妙把握。他笔下的英雄,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祇,他们的坚韧与担当,往往源于内心的柔软与深情。那种为了家国大义舍生取义的决绝,背后或许有对亲人的不舍,有对和平年代的向往。反之,那些在乱世中求存求稳的普通人,他们的隐忍与智慧,也并非苟且偷生,而是为了心中那份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那份对亲人生命的责任。滕叙兖先生通过一个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厚重,更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这种深邃的洞察力,让人不得不叹服。
评分坦白讲,我买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一种“学习历史”的心态。但读完之后,我才发现,它给予我的远不止于此。滕叙兖先生的写作,有一种化繁为简的功力,他能将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梳理得条理清晰,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他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探讨历史背后的逻辑,探讨那些促使事件发生、人物行动的深层原因。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小人物”命运的关注。正史往往聚焦于帝王将相,而这本书则让我们看到了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普通人的挣扎与选择。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的生存智慧,他们的坚韧不拔,同样是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视角,让历史变得更加立体,也更加贴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与那些古人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心灵交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