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中国艺术品收藏家的交汇:端方与福开森 罗覃 9787547409275 世界图书出版公

两位中国艺术品收藏家的交汇:端方与福开森 罗覃 9787547409275 世界图书出版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覃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中国艺术
  • 收藏
  • 文化遗产
  • 罗覃
  • 端方
  • 福开森
  • 近代史
  • 民国史
  • 艺术品市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闻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47409275
商品编码:29279245047
出版时间:2013-01-01

具体描述

书名两位中国艺术品收藏家的交汇:端方与福开森
定价25.00
ISBN9787547409275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罗覃
编号1201041080
出版日期2013-01-01
印刷日期2013-01-01
版次1
字数97.00千字
页数183

前言
导言
一端方(1861-1911)
二福开森(1866-1945)

苗巍 1986年生 汉族 河南开封市人。2005年9月 考入*国美术学院 2009年7月*国美术学院本科毕业 学士学位。2010年9月 考入*国美术学院水彩创作与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 2013年7月 *国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 硕士学位。

'两位*国艺术品收藏家的交汇:端方与福开森'主要介绍了两位*国艺术品收藏家——端方与福开森 并就他们的生平事迹、艺术成就等进行了剖析与阐述。福开森对*国文化兴趣浓烈 能说一口极流利的南京话 特别热衷鉴别与收藏*国古董字画。后居北京 专门研究*国文化 且著书立说 专论*国艺术品和古代文物。一生收藏许多*国文物珍品。部分收藏品陈列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1934年 捐赠家中数十年全部收藏品给金陵大学 1952年金陵大学和南京大学合并 陈列于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跨越世纪的文化对话:西方视角下的中国艺术与收藏史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入探讨了近现代中国艺术品在国际流转中的复杂脉络与文化意义,尤其聚焦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艺术如何被西方世界“发现”、理解与珍藏的过程。 全书并非简单地罗列艺术品清单或个人传记,而是以细腻的笔触,构建起一座跨越地理与文化鸿沟的知识桥梁。作者通过梳理大量一手档案、私人信件、拍卖记录以及早期西方汉学家的学术著作,揭示了西方收藏家群体在构建“中国艺术”这一概念时的关键作用。他们不仅是艺术品的被动接受者,更是文化符号的积极塑造者。 第一部分: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热” 本章首先将读者带回清末民初那个动荡而又充满机遇的年代。此时期,西方列强在东方的存在感日益增强,伴随而来的是对东方异域文化强烈的探索欲。作者详细分析了这种“中国热”是如何在欧洲和北美的沙龙、博物馆和私人俱乐部中酝酿发酵的。 重点探讨了早期汉学家、外交官和商人如何成为文化中介。他们的目光最初集中在体量宏大、易于辨识的青铜器和瓷器上,这些被视为“帝国荣耀”的象征,成为西方上流社会身份构建的重要元素。然而,作者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深入剖析了随着研究深入,西方对中国艺术理解的层次性变化——从对官窑瓷器的盲目追捧,到对宋元明清文人画、玉器乃至佛教造像的专业化鉴赏。 第二部分:机构与个体的收藏生态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投向西方博物馆的建立与早期收藏体系的形成。作者对比了波士顿美术馆、大英博物馆以及欧洲大陆诸如巴黎吉美博物馆等机构的早期中国部。这些机构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艺术从私人玩物正式迈向了公共学术研究的殿堂。 更为引人入胜的是,作者详尽地描绘了塑造早期西方中国艺术收藏格局的关键人物。这些人物的收藏动机往往复杂交织,融合了学术探究、财富积累、异域情结乃至政治影响力。书中不仅提及了那些声名显赫的大藏家,也挖掘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中间人——鉴定家、画廊主以及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淘金者”。他们的交易网络和信息闭塞的渠道,共同构筑了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收藏市场,深刻影响了特定时期艺术品的价值判断和流向。 第三部分:从“古董”到“艺术史”的身份转型 本书最具启发性的一章,探讨了中国艺术品身份的根本性转变。在二十世纪初,尤其是一战前后,西方艺术界对“现代性”的追求,反过来促使他们重新审视非西方的古代文明。中国艺术,特别是那些被西方视为“纯粹”或“原始”的媒介(如早期陶器或版画),开始被纳入更广阔的“艺术史”叙事中。 作者细致地梳理了重要西方艺术史学家是如何将中国艺术纳入其理论框架的,以及这种纳入带来的学术权力转移。例如,对中国“文人画”的推崇,是如何在西方理论的加持下,超越了其原有的社会功能,成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东方美学”典范。这种“他者化”的欣赏,虽然推动了中国艺术的国际认知,但也带来了原意的消解与重构。 第四部分:流散与记忆的路径 最后一部分,作者将目光投向了这些珍贵藏品在西方博物馆和私人库房中的漫长“静止期”,以及它们与中国本土的文化记忆之间的复杂关系。书中探讨了二十世纪中叶后,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主权意识的觉醒,这些流散海外的艺术品所面临的伦理和归还问题。 通过对特定艺术品(如某些壁画残片、石刻拓片)的追踪,本书揭示了收藏史与政治史、民族记忆之间的深刻关联。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关于“谁拥有什么”的故事,而是关于文化遗产如何跨越时空、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中被解读、被珍视,以及如何承载着遥远故乡的文化身份。 全书的写作风格严谨而不失文学性,数据翔实,论证有力,旨在为研究近代中西艺术交流史、收藏史及博物馆学的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去中心化的分析框架。它描绘的不是孤立的艺术珍宝,而是人类文明在特定历史节点上,如何通过物质载体完成一次次的跨越与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两位中国艺术品收藏家的交汇:端方与福开森》——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浓厚的阅读兴趣。我对那个时代的历史,特别是晚清时期,一直有着强烈的关注,而艺术品收藏,无疑是那个时期文化与权力交织的一个绝佳切入点。端方,作为一位身处权力中心的大臣,他的收藏经历必然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所处的时代,既有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有内部的动荡,他的收藏行为,是否也反映了这种复杂性?他收藏的艺术品,又如何体现那个时代的审美倾向和文化风貌?而福开森,一位来自西方的“中国通”,他对中国艺术的理解与鉴赏,又会带来怎样的视角?他是否能真正深入中国文化的内核,还是仅仅将中国艺术视为一种异域的奇珍?他们两位,背景迥异,身份不同,却因为对中国艺术品的共同热爱而产生了“交汇”,这种交汇,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是智慧的碰撞,还是文化的对话?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对他们各自收藏理念的深度剖析,以及他们之间互动所带来的历史印记,这或许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和文化交流有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这个书名,"两位中国艺术品收藏家的交汇:端方与福开森",光是听着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故事性。我总觉得,每一个艺术品背后,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而两位重要的收藏家,他们的交集,岂不是更加精彩?端方,作为晚清时期一位显赫的官员,他手中的权力必然为他的收藏之路提供了便利,但我更想知道的是,他对艺术品的真正感情是什么?是纯粹的喜爱,还是夹杂着政治和家族的考量?他收藏的这些宝物,又是如何从民间或是官府的库藏中流传到他手中的?而福开森,一位在中国的外国人,他又是如何对中国古董产生了如此深厚的感情,甚至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收藏家?他的视角,肯定与端方不同,他们之间的“交汇”,会是怎样的互动?是互相学习,还是存在着隔阂与误解?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在讲述收藏,更是在描绘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文化交流的缩影,以及两位不同背景的人,是如何在对美的追求中,跨越了身份与隔阂。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将这两位人物的故事串联起来,又如何通过他们的收藏,展现那个时期中国艺术品的价值与流转。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深深吸引了我,"两位中国艺术品收藏家的交汇:端方与福开森"。光是这个名字,就勾勒出了一幅跨越时空、融合中西的画面。我很好奇,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两位身份、背景截然不同的收藏家,是如何在中国的艺术品领域产生交集的?他们各自的收藏哲学是什么?又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他们的人生轨迹交织在一起?端方,作为晚清重臣,他手中的权力和影响力无疑为他的收藏之路铺平了道路,但他对艺术的真正理解和热情在哪里?是出于政治考量,还是源于内心的审美追求?而福开森,一位西方人,却能在中国古董的世界里游刃有余,甚至成为一位重要的收藏家和研究者,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他的收藏是如何形成的?他是如何与中国的艺术品建立起深刻的联系的?他们之间的交流,是单纯的商业买卖,还是更深层次的文化碰撞与理解?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得以窥探那个时代中国艺术品流转的秘辛,以及东西方文化在艺术品收藏领域交融的独特景观。我期待着书中的故事,能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以及艺术品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评分

书名《两位中国艺术品收藏家的交汇:端方与福开森》让我联想到许多历史画卷。端方,晚清时期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收藏行为必然与那个时代的权力结构、审美趣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很好奇,他在搜罗这些艺术品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单纯的藏家,还是也承担着一定的文化代表性?他手中的藏品,是经过怎样的流转才进入他的手中?其中是否也牵涉到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而福开森,一位对中国艺术品有着深厚感情的外国人,他的视角与端方又会有何不同?他又是如何在这个陌生的文化土壤中,建立起自己的收藏体系?他与端方之间的“交汇”,是怎样的一种形式?是公开的交流,还是私下的往来?他们之间的互动,又会折射出当时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哪些特点?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在讲述两个人的故事,更是在通过他们,折射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艺术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传与价值的再认知。我期待书中能有对具体艺术品的深入解读,以及对当时收藏市场和文化环境的细致描绘。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收藏的画面。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古物充满好奇,而“艺术品收藏家”这几个字,更是点燃了我对那个特定时代和特定人群的想象。端方,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历史色彩,他是晚清官场的重要人物,他的收藏必然与那个时代的政治格局、社会风貌息息相关。他收藏了些什么?是那些代表着皇家气派的宫廷旧藏,还是民间流传的精美绝品?他的收藏标准又是什么?是价值连城的珍宝,还是具有历史研究意义的器物?而福开森,一个在中国生活并工作的外国人,他对中国艺术品的痴迷和收藏,本身就具有一种跨文化的魅力。他如何看待中国的艺术?是将其视为一种异域奇观,还是真正理解并欣赏其内在的东方美学?他们两位,一位是中国权贵的代表,一位是西方文化的探险者,他们的“交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是相互欣赏,还是存在着理念上的冲突?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关于收藏,更可能是一段关于文化理解、身份认同,甚至时代变迁的叙事。我迫切想知道,他们的收藏故事是如何被讲述的,又会揭示出怎样的历史细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