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通信(第2版)(工业和信息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项目)
定价:34.00元
作者:杨文山,方致霞,尚勇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115253026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数字通信(第2版21世纪高职高专通信规划教材)》由杨文山主编,共有6章。主要内容:介绍数字通信系统的构成、主要性能指标和数字通信特点及有关概念:讨论抽样、量化、编码等有关语音信号数字化的理论和实现方法;介绍时分多路复用方法及通信系统的同步问题,并简要介绍通信系统中常用的信道复用技术;讨论数字复接技术和同步复用SDH技术;讨论数字信号传输理论,阐述基带传输特性、传输码型、信道误码以及再生中继过程;介绍数字通信实验,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体验数字通信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数字信号形成、传输的理论。各章均设有思考题与练习题。本书编写的内容并非都是各专业必修的基础内容,各院校可以根据各专业的具体专业要求和课程设置选择学习。
内容提要
《数字通信》由杨文山主编,全面地讨论与数字通信技术相关的模拟信号数字化和数字信号复用、复接以及传输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主要内容有语音信号数字化技术、时分多路复用技术、准同步数字体系(PDH)和同步数字休系(SDH)、数字信号传输。
本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避免烦琐的数学推导,着重于应用,力求通俗易懂,除讲解理论课程内容外,书中还附有实验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通信类、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作为通信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参考书。
目录
章 数字通信概述
1.1 引言
1.2 数字通信的概念和含义
1.2.1 通信系统构成
1.2.2 信息与信号
1.2.3 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
1.2.4 数字通信系统基本模型
1.2.5 典型的数字通信系统
1.3 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3.1 有效性指标
1.3.2 可靠性指标
1.4 数字通信的特点和主要技术
1.4.1 数字通信的特点
1.4.2 数字通信的主要技术
1.5 数字通信发展趋势
小结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2章 语音信号数字化技术
2.1 语音信号数字化方式
2.1.1 PCM通信系统
2.1.2 语音信号编码的分类
2.2 抽样
2.2.1 抽样定理
2.2.2 抽样、保持电路
2.2.3 分路、重建
2.3 量化
2.3.1 均匀量化及量化噪声计算
2.3.2 非均匀量化及其实现方法
2.4 编码和解码
2.4.1 码型
2.4.2 线性编码与解码
2.4.3 非线性编码与解码
2.4.4 单片集成PDM编解码器
2.5 差值脉冲编码调制
2.5.1 DPCM原理
2.5.2 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
2.5.3 32kbit/sADPCM系统简介
2.5.4 语音压缩编码技术的概念
2.6 参量编码
2.6.1 线性预测编码的基本概念
2.6.2 线性预测合成分析编码
2.7 子带编码
2.7.1 子带编码工作原理
2.7.2 子带编码的编码速率
小结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3章 时分多路复用技术
3.1 PCM30/32路基群帧结构
3.1.1 时分多路复用通信的概念
3.1.2 时分多路通信系统的构成
3.1.3 PCM30/32路基群帧结构
3.1.4 数码率计算
3.2 PCM30/32路的定时与同步系统
3.2.1 定时系统
3.2.2 同步系统
3.3 PCM30/32路系统构成
3.3.1 集中编码方式PCM30/32路系统
3.3.2 单路集成编解码PCM30/32路系统
3.3.3 PCM话路特性指标及其测试
3.4 信号复用方式和多址连接方式
3.4.1 频分多路复用
3.4.2 时分多路复用
3.4.3 波分多路复用
3.4.4 多址方式
小结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4章 准同步数字体系(PDH)和同步数字体系(SDH)
4.1 复接的基本概念
4.1.1 PCM复用与数字复用
4.1.2 数字复接系统的构成
4.1.3 数字复接方式
4.2 同步复接与异步复接
4.2.1 同步复接技术
4.2.2 异步复接技术
4.2.3 异步复接二次群帧结构
4.2.4 二次群异步复接系统构成
4.2.5 复接抖动
4.3 PCM高次群
4.3.1 PCM三次群帧结构
4.3.2 PCM四次群帧结构
4.3.3 PCM五次群帧结构
4.3.4 PCM高次群接口码型
4.4 PCM零次群、PCM子群
4.4.1 PCM零次群
4.4.2 PCM子群
4.5 SDH概述
4.5.1 准同步数字体系的不足
4.5.2 同步数字体系的概念
4.5.3 同步数字传输网的特点
4.6 SDH的速率和帧结构
4.6.1 网络节点接口
4.6.2 同步数字体系的速率
4.6.3 SDH帧结构
4.6.4 开销的类型和功能
4.7 同步复用和映射方法
4.7.1 复用单元
4.7.2 我国的SDH复用路线
4.7.3 映射
4.7.4 定位
4.7.5 复用
4.8 SDH传送网结构
4.8.1 传送网的概念
4.8.2 SDH传送网分层模型
4.8.3 SDH传输网及网络单元
4.8.4 SDH的自愈网
4.8.5 网同步、SDH网同步结构和同步方式
小结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5章 数字信号传输
5.1 数字信号基带传输的基本知识
5.1.1 基带传输系统的构成
5.1.2 数字基带信号的波形
5.1.3 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5.2 数字信号基带传输的线路码型
5.2.1 数字信号基带传输码型的要求
5.2.2 常用的传输码型
5.2.3 传输码型变换的误码增殖简介
5.3 数字基带信号传输特性与码间干扰
5.3.1 数字基带信号传输的基本特点
5.3.2 数字基带信号的传输过程
5.3.3 数字基带信号传输的基本准则(间干扰的条件)
5.4 数字基带信号的再生中继传输
5.4.1 基带传输信道
5.4.2 再生中继系统
5.4.3 再生中继器的构成
5.5 传输系统的性能分析
5.5.1 信道噪声及干扰
5.5.2 误码率和误码率的累积
5.5.3 误码信噪比
5.5.4 相位抖动
5.5.5 眼图
*5.6 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5.6.1 数字调制的概念
5.6.2 数字幅度调制
5.6.3 数字频率调制
5.6.4 数字相位调制
5.6.5 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系统
小结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6章 数字通信实验
6.1 脉冲幅度调制与解调实验
6.2 PCM编译码实验
6.3 PCM时分复用实验
6.4 帧同步实验
6.5 数字基带信号实验
6.6 SDH光传输设备硬件认识
6.7 SDH光电接口指标测试实验
6.8 光功率计灵敏度、动态范围的测试实验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习惯在学习新知识时,习惯性地去寻找那些能引发深度思考的“开放式”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公式求解的习题。这本教材在每章的末尾设置的思考题(Review Questions)做得非常到位,它们很少是那种直接套用本章公式就能得出答案的机械练习。相反,很多问题都带有强烈的“What if”的性质。举个例子,在关于多址接入技术的那一章,有一个问题是这样设问的:“如果在一个纯粹基于FDMA的系统中,引入少量的CDMA技术来处理特定高优先级数据流,你会如何设计资源分配和功率控制策略以最大化系统整体吞吐量,同时最小化对原有FDMA用户的影响?” 这个问题明显超越了章节本身内容的直接覆盖范围,它迫使你必须将本章的知识与之前学到的资源管理、功率控制等分散的概念进行整合和创造性应用。正是这种“引导式”的思维训练,让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怎么想”,这对于培养一个工程师的系统化思维能力至关重要,远比死记硬背某个标准参数有价值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说实话,并不算得上是走在时代前沿的时尚设计,那种略显朴实的风格,更像是老牌理工科教材的踏实作风。纸张的质感偏哑光,这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反而是一种保护,减少了屏幕反光和眼睛疲劳。然而,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图表的处理。在讲解复杂的时间/频率域的信号处理时,如果一个概念需要多张图来辅助理解,作者们通常会用编号清晰、布局合理的图组来呈现,绝不会把所有信息塞进一个拥挤的图里。比如,在描述频域均衡器的频率响应时,他们会并列展示理想情况、线性均衡和迫袭均衡(MMSE)下的响应曲线,通过视觉的对比,瞬间就能领悟到不同均衡器对信号频谱的塑形效果。这种严谨到近乎偏执的图表设计,极大地降低了抽象概念的理解门槛。对于我这种依赖视觉辅助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的每一张图表都像是精心设计的导航图,指引我穿过理论的迷雾,比起那些充斥着大量文字堆砌的教材,这种图文并茂的精妙结合,才是真正的“干货”。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准备一个与现代移动通信相关的项目,对传统的基带传输和信道编码部分本来兴趣寥寥,总觉得那是上个世纪的技术了。然而,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对基础概念的挖掘深度,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基础”的重要性。当读到均衡器的设计那一章时,我原以为会是泛泛而谈,结果发现其中对判决反馈均衡(DFE)的算法推导,详尽到了每一个迭代步骤,甚至连收敛速度和残余误差之间的权衡都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图表。我特意去对比了网上一些零散的教学资料,发现很多都只是把最终公式搬过来,而这里却清晰地展示了从线性均衡到非线性均衡的演进逻辑,仿佛是历史的回放。更让我惊喜的是,它没有停留在理论的象牙塔里,在讲解完各种调制解调技术后,紧接着就用一个篇幅专门讨论了实际系统中的非理想因素,比如载波同步误差、I/Q幅度/相位不平衡等,这些在其他教材中常常被一笔带过的内容,在这本教材里却被当作了重要的工程挑战来分析,这种紧密贴合实际工程需求的视角,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理论,更是在学习如何“建造”一个通信系统。
评分这本书的修订版给我带来的最大感触,是它对前沿技术融合的审慎态度。虽然名字里带着“十二五规划教材”的背景,但内容却丝毫不显陈旧。在涉及到编码技术的部分,它并没有止步于Turbo码和LDPC码的基础阐述,而是用一个专门的章节概述了它们在5G标准中的应用背景和主要区别。更难得的是,作者们在谈论这些“新”技术时,保持了一种学术上的克制和审慎,他们清晰地指出了当前技术方案的优势,同时也坦诚地列举了它们在实际部署中可能面临的功耗、复杂度和未来演进方面的挑战。例如,在介绍LDPC码的迭代译码时,它会非常诚恳地提到,虽然性能优异,但其并行化处理的复杂性在某些低功耗场景下仍不如早期的对数似然算法(SOP)。这种“不盲目追新,但求精准定位”的写作风格,让读者能够建立起一个对技术发展脉络的客观认知,避免被市场宣传裹挟,真正理解每一个技术选择背后的工程取舍和历史必然性,这对于形成成熟的工程观是极为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摆在桌上,光是名字就透着一股严肃劲儿——“数字通信(第2版)”。我拿到它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打鼓的,因为我对通信这个领域总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总觉得那是高深莫测的“硬核”知识。但翻开第一章,那种预想中的晦涩感奇迹般地减轻了。作者们的叙述方式相当老道,他们似乎深谙初学者容易在哪里卡壳。比如在介绍香农定理的时候,他们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数学公式吓退读者,而是先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把信道容量比作一条水管,水流就是信息,试图解释带宽和噪声对“水流”的影响,这个比喻虽然老套,但在初次接触时确实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接着,他们循序渐进地引入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并特意用加粗的字体强调了哪些部分是理解核心概念的“必修项”,哪些是用于深入研究的“选读项”,这种结构上的引导,让我在面对大量公式时,心里有了一个清晰的战略地图,知道哪里该用力,哪里可以先放一放。整体来说,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耐心地在你耳边梳理着复杂概念的来龙去脉,而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公式汇编。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阅读这本书过程中最令人兴奋的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