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张鸿庆传形意拳练用法释秘
定价:69.00元
作者:邵义会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304863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读此书,方知形意拳是从桩功到操拳、推手、打手、实作,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
内容提要
张鸿庆所传的形意拳要求初学者先从慢练入手,不要发力,讲究练法、用法之不同,且重视内功,还有一套独特的盘身掌法。这些独特练法,多年来一直秘传于其本门之内。现由邵义会将此法和盘托出于本书。
目录
章 张鸿庆传承传略第二章 形意拳基本功
作者介绍
邵义会,1952年生,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人,中国武术六段。9岁随家叔邵国彭学拳,12岁拜天津王庆福(傅剑秋弟子)习少林拳械三年。后随刘泽起学习少林拳、形意拳;1967年拜唐山张兰普(宋真石、郭梦深弟子)习少林、形意、八卦掌、杨氏太极拳、太极长拳等拳械,达30年之久。1989年拜汉沽名拳师吴桂忠老师(张鸿庆再传弟子)习形意拳、八卦拳、象形术等。1994年拜石家庄马虹习陈式太极拳械、推手等功夫。2011年先后两次到河北廊坊张国才家中学习张鸿庆先生亲传的形意拳械功夫。邵义会自幼酷爱武术,在五十余年的习武生涯中,经常走出家门,求师访友,先后得到各地十余名前辈老师的传授,并在多个武术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朴实的封面配合着内页的精致排版,透着一股子老派武术书籍的韵味。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宣传册子。尤其是字体选择,既清晰易读,又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在阅读的时候,仿佛能触摸到那个年代武术家们的气息。我对这种注重细节的出版物一向有好感,这说明出版社在整理和呈现这些珍贵资料时是下了大功夫的。而且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不会轻易出现磨损的痕迹,这对于经常需要对照练习的习武者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这本书的开本拿握起来也很舒服,不管是放在书架上还是随身携带,都非常合适。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比如那个古朴的印章图案,透露出的那种对传统的敬畏和坚持,与书中所蕴含的精深武学思想形成了完美的呼应,让人在尚未翻开内容之前,就已经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和敬意。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在配图方面做得极为出色,那些线描图和照片的组合运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很多武术书籍的图示往往模糊不清,或者角度单一,让人看了也摸不着头脑。但这本书不同,它使用了多角度的分解图,配合文字说明,将复杂的拳架和劲路变化展现得一目了然。特别是对“六合”的演示,作者非常巧妙地利用人体骨骼的透视图示,清晰地标示出了哪个关节需要锁定,哪个部位需要松沉,这种图文并茂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我过去对着镜子练拳,总感觉哪里不对劲,但对照书中的插图后,立刻找到了自己动作中的细微偏差,这种即时的反馈和校正能力,是单纯看文字描述无法比拟的。可以说,这些插图不仅仅是辅助阅读,它们本身就是一份独立的、极具价值的教学资料。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招式的罗列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形意拳背后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根基。作者没有将武术简单地视为一套搏击技巧,而是将其置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生命哲学的宏大背景下进行阐释。他引经据典,将形意拳的“五行”与易理、道家的阴阳学说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每一次出拳都蕴含着宇宙运行的规律。这种深层次的解读,极大地提升了习武的境界,让人从“打架”的心态转变为“修身养性”的追求。每一次练习,都不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在体悟天地之道。这种超越术法的精神内核,是真正的高水平武学著作所必备的,它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技击层面,具有了更广阔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引导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在阐述武学原理时,展现出了一种极其严谨和逻辑清晰的叙述方式,这一点非常得我心。他没有采用那种故弄玄虚、充满玄学色彩的描述,而是像一位严谨的工程师在拆解复杂的机械结构一样,将形意拳的每一个发力点、每一个转换环节都剖析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对“整劲”的理解和如何通过日常训练逐步建立起这种整体力量的步骤,作者的讲解简直是醍醐灌顶。我过去在练习中总是感觉力量是零散的,无法做到一往无前,但读了这本书后,才明白症结所在。作者对桩功的讲解细致入微,从呼吸的配合到意念的引导,每一步都给出了具体的量化标准或可感知的状态描述,这对于自学者来说,简直是找到了金钥匙,避免了在黑暗中摸索的痛苦。这种深入浅出、直击本质的写作风格,让原本晦涩难懂的内家拳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让人信服。
评分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次系统的“内功扫盲”。过去我对形意拳的理解相对零碎和表面化,总觉得总缺少一个统一的框架来串联所有的动作和理念。这本书就像是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地图,将各个孤立的知识点(如桩功、进退、技击应用等)系统地整合在了一个坚实而有逻辑的体系之中。特别是关于实战应用部分的分析,作者非常务实地指出了理论与实战之间的过渡地带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供了针对性的训练方案来弥合这种差距。这种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操指导的平衡感,让这本书对于不同层次的习练者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它不像某些武术书籍那样只讲“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是这样”和“如何才能做到”,这种对学习者负责任的态度,才是真正值得推崇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