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图像及视频可分级编码
定价:55.00元
作者:王相海,宋传鸣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030231215
字数:438000
页码:34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关于图像及视频可分级编码的一本学术专著,介绍了图像和视频信息的冗余特性、基本编码方法以及图像和视频可分级编码的含义和分类情况,对DCT和小波变换的基本理论以及图像和视频的编码技术、图像和视频的可分级编码技术进行了论述,对图像和视频可分级编码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本书可供计算机应用、通信与电子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等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高校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学习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王相海,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特聘教授,辽宁省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带头人,苏州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95年、1999年获得吉林大学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中国计算机学
文摘
序言
作为一个对多媒体技术发展史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对“图像及视频可分级编码”这个主题一直抱有极大的好奇。我记得早期的视频编码标准,比如MPEG-2,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处理网络传输的突发状况时,显得相对笨拙。而“可分级”的概念,似乎预示着一种更加智能、更加适应性强的编码策略。我想象这本书可能会追溯到可分级编码的起源,介绍其发展的各个里程碑,例如一些早期的研究成果,以及后来是如何被集成到现代的编码标准中的。我特别想了解,作者是如何看待可分级编码在推动互联网视频服务普及方面的作用的。毕竟,正是这种技术,使得我们在任何地方,无论网络速度快慢,都能享受到相对流畅的视频体验。书中是否会分析一些经典的编码算法,并深入探讨它们的实现细节,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表现?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编码设计的智慧,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实际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图像及视频可分级编码》,作者是王相海和宋传鸣,ISBN号是9787030231215。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关于数字信号处理、压缩算法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一些经典理论。尤其“可分级编码”这个概念,总让我联想到在带宽受限或者对延迟敏感的应用场景下,如何灵活地调整数据传输的质量,比如在流媒体播放时,系统会根据网络状况自动选择不同清晰度的视频流,而这一切的背后,似乎都离不开这种分级编码的思想。我一直对信息如何被高效地组织和传输感到着迷,特别是当信息的形式从静态图像扩展到动态视频时,其复杂性和挑战性更是成倍增加。想想看,一张静态图片尚且需要巧妙的算法来减少冗余,而连续的画面则牵涉到时间维度的信息,如何捕捉和编码这种时间上的相关性,同时还要保证不同层次的画面信息都能被独立解码,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具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工程。这本书的书名恰好点明了这一点,让我非常好奇作者们是如何深入剖析这一复杂技术的,他们是否会从理论基础出发,一步步构建起整个分级编码的体系?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各种编码标准的演进,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瓶颈和解决方案的论述。
评分近期在整理一些关于计算机视觉和增强现实(AR)的资料,发现两者在数据处理和传输方面都有着共同的痛点。AR应用尤其需要实时、低延迟地渲染逼真的三维场景,而这些场景往往包含大量的图像和视频信息。如果不能高效地传输和处理这些数据,AR的沉浸感就会大打折扣。这时,“可分级编码”这个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探讨如何利用可分级编码来优化AR内容的传输,例如,基础层可以包含场景的几何信息和低分辨率的纹理,而更高级的层则可以包含高分辨率的纹理、光照细节等。这样,即便是低性能的设备,也能接收到足够的信息来渲染基本场景,而高性能设备则可以接收完整数据,获得极致的视觉体验。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结合了可分级编码的AR/VR技术,或者探讨在这些新兴领域中,可分级编码面临的新挑战和潜在的解决方案?我很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前沿的思考和实用的指导。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图像处理算法,特别是在某些特定场景下,例如医疗影像诊断或者远程教育,对图像的质量要求非常高,但同时对传输效率也有着迫切的需求。传统编码方式在满足高清晰度要求时,往往会带来巨大的数据量,这在网络不稳定的环境下就成了大问题。而“可分级编码”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提供了一种非常实用的解决方案。我设想,这种编码方式能够将图像信息按照不同的重要程度或者分辨率进行分层,这样在传输时,我们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传输哪些层的数据。比如,当网络带宽不足时,可以只传输基础层,获取一个大致的画面;当网络条件允许时,再传输更高级的层,逐步提升图像的细节和质量。这对于需要实时交互的应用来说,简直是福音。不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可分级编码技术,比如小波变换、帧内预测、帧间预测在可分级编码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而且,我很想知道,在实际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中,是如何实现这种分层的,又是如何保证解码的灵活性和效率的。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信息压缩技术发展的人,我对“图像及视频可分级编码”这个书名非常感兴趣。我一直认为,信息压缩的本质在于挖掘和去除冗余,而“可分级”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层“选择性”。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仅是把信息压缩得更小,而是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性地保留或者丢弃部分信息。这在很多领域都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比如在灾难救援现场,通信条件可能极其恶劣,但即使只能传输基础的图像信息,也可能为救援工作提供关键线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可分级编码的理论基础,包括它与传统编码方式在设计理念上的区别,以及它在不同应用场景下所扮演的角色。我尤其想知道,作者们是如何平衡编码效率、解码复杂度以及分级灵活性这几个关键因素的。这本书是否会详细介绍一些主流的可分级编码标准,比如SVC(Scalable Video Coding),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成功案例和遇到的挑战?我期待能够从书中获得对这一领域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