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年鉴(2007)
定价:228.00元
作者:王伟光,黄浩涛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5004715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2.10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年鉴2007》收录了我院2006年的组织机构以及科研、对外学术交流、行政后勤、党务等工作和活动情况的综合性资料,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全院以学术研究活动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的进展状况。因此,它是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1999年全貌的一部内容比较丰富翔实的综合性资料书。二、全书共分为九编,即:综述、组织机构、工作概况、科研成果、学术活动、学术人物、重要规章条例、统计资料、大事记。编收录了中央政治局委员、我院院长李铁映同志有关社会科学的讲话和文章以及本院年度工作会议文件:第二编介绍了本院机构设置及其领导人,同时将院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名单及各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名单列入本编;第三、四、五、六编分别收录了院属各部门(包括科研机构、院职能部门、院直属单位)的工作概况,科研机构的主要科研成果、学术活动、博士生指导教师名单和1999年晋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情况;第七编收录了院政策性管理资料;第八编收录了本年度主要的统计资料;第九编是本年度大事记。三、一如既往,本卷的编辑工作是在院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进行的,并得到编委会和全院各研究所、直属单位及职能部等详细内容。
目录
编 综述
一 领导讲话
关于国情调研工作的意见——在48次院党组会上的讲话
在推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会议上的讲话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全面落实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精神 努力开创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新局面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全面学习贯彻和遵守维护党章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败工作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次学部委员大会上的报告
全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努力开创我院党的工作新局面
——在2006年全院党的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的几个问题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科研管理论坛上的讲话
二 2006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会议文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工作总结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工作要点
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十一个五年事业发展规划
第二编 组织机构
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机构设置
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及其分工
中国社会科学院职能部门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公司
中国社会科学院代管单位
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
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
四 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第六届)
研究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
出版(编辑)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
翻译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
图书资料系列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
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及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
第三编 工作概况和学术活动
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度科研工作报告
二 科研机构工作
文史哲学部
文学研究所
民族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研究所
语言研究所
考古研究所
历史研究所(附:郭沬若纪念馆)
近代史研究所
世界历史研究所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
台湾研究所
哲学研究所
世界宗教研究所
经济学部
社会政法学部
国际研究学部
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
……
第四编 科研成果
第五编 学术人物
第六编 规章制度
第七编 统计资料
第八编 大事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对于关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角色的读者来说,2007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年鉴》在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方面的内容也相当丰富。我着重阅读了书中关于中国与其他主要国家,特别是美国、欧盟、俄罗斯以及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分析。书中对中国外交战略的解读,例如“和平崛起”理念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在多边国际机制中的作用提升,以及如何处理复杂的地区热点问题,都提供了宝贵的视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讨论,包括在气候变化、国际金融安全等领域的贡献和挑战,让我对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于希望了解中国在世界格局中位置和作用的读者,这部分内容无疑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基础和专业的分析。
评分本书在理论研究和学术前沿的展现上,也给了我不少启发。2007年,正值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活跃的时期,年鉴中收录了大量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无论是哲学、经济学、法学,还是历史学、社会学,都能够找到引人深思的论文和研究报告。我特别喜欢阅读那些在宏大理论框架下,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深入探讨的选题。例如,在政治学领域,书中可能就探讨了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如何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在哲学领域,可能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些新发展进行了阐释。这些内容对我来说,不仅是对学术前沿的了解,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过程的一种观察,让我能够看到中国学者们如何运用各种理论工具来解释和指导中国社会的实践。
评分另一让我感到惊喜的部分,是关于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探讨。2007年,中国正经历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挑战和机遇。年鉴中对这一现象的详细分析,包括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以及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如收入差距、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等,都让我感触颇深。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文化认同、价值观变迁的章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与创新?这些问题都得到了相对深入的阐述。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以及不同群体在时代洪流中的生存状态和思想动态。这对于我理解社会新闻、分析社会现象,都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评分此外,2007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年鉴》在政策研究与前瞻性分析方面,也为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书中针对当时中国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如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科技创新、教育改革等,都有来自权威机构的政策评估和未来发展预测。我认真阅读了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努力平衡环境承载能力,以及为实现绿色发展所做的努力。同时,书中对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讨论,也让我对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和未来规划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些政策导向性的内容,对于我理解国家战略意图,把握发展机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中国未来的发展轨迹。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社会变迁和发展规律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每年都会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去翻阅《中国社会科学院年鉴》。2007年的这一卷,我印象尤为深刻。首先,它在宏观层面上对中国经济发展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关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论述,例如制造业如何在高科技领域寻求突破,服务业如何日益壮大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书中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揭示了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发展策略上的差异,以及国家为此推出的各项政策措施,比如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计划。这些内容不仅提供了翔实的统计数据,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科学院专家们的深入解读,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我这样希望从更深层次理解中国经济脉络的读者而言,这部分内容无疑是极具价值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