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年鉴(2007)

中国社会科学院年鉴(200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伟光,黄浩涛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年鉴
  • 2007
  • 社会科学
  • 统计数据
  • 中国社会
  • 经济发展
  • 政治
  • 文化
  • 研究报告
  • 政策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71554
商品编码:2933680828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8-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年鉴(2007)

定价:228.00元

作者:王伟光,黄浩涛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5004715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2.10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年鉴2007》收录了我院2006年的组织机构以及科研、对外学术交流、行政后勤、党务等工作和活动情况的综合性资料,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全院以学术研究活动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的进展状况。因此,它是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1999年全貌的一部内容比较丰富翔实的综合性资料书。二、全书共分为九编,即:综述、组织机构、工作概况、科研成果、学术活动、学术人物、重要规章条例、统计资料、大事记。编收录了中央政治局委员、我院院长李铁映同志有关社会科学的讲话和文章以及本院年度工作会议文件:第二编介绍了本院机构设置及其领导人,同时将院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名单及各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名单列入本编;第三、四、五、六编分别收录了院属各部门(包括科研机构、院职能部门、院直属单位)的工作概况,科研机构的主要科研成果、学术活动、博士生指导教师名单和1999年晋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情况;第七编收录了院政策性管理资料;第八编收录了本年度主要的统计资料;第九编是本年度大事记。三、一如既往,本卷的编辑工作是在院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进行的,并得到编委会和全院各研究所、直属单位及职能部等详细内容。

目录


编 综述
 一 领导讲话
关于国情调研工作的意见——在48次院党组会上的讲话
在推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会议上的讲话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全面落实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精神 努力开创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新局面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全面学习贯彻和遵守维护党章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败工作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次学部委员大会上的报告
全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努力开创我院党的工作新局面
——在2006年全院党的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的几个问题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科研管理论坛上的讲话
 二 2006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会议文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工作总结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工作要点
 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十一个五年事业发展规划
第二编 组织机构
 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机构设置
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及其分工
中国社会科学院职能部门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公司
中国社会科学院代管单位
 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
 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
 四 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第六届)
研究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
出版(编辑)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
翻译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
图书资料系列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
 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及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
第三编 工作概况和学术活动
 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度科研工作报告
 二 科研机构工作
  文史哲学部
 文学研究所
 民族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研究所
 语言研究所
 考古研究所
 历史研究所(附:郭沬若纪念馆)
 近代史研究所
 世界历史研究所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
 台湾研究所
 哲学研究所
 世界宗教研究所
  经济学部
  社会政法学部
  国际研究学部
  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
 ……
第四编 科研成果
第五编 学术人物
第六编 规章制度
第七编 统计资料
第八编 大事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社会科学文库:2007卷》 导言 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继续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砥砺前行,在理论创新、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社会科学文库:2007卷》汇聚了这一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精华,旨在全面、深入地展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其相关研究机构在这一年里所取得的重要学术成就,为读者提供一个观察和理解中国社会发展脉络的窗口。本书不仅记录了学科前沿的最新动态,也反映了中国学者对当下中国社会复杂现实的深刻思考与探索。 卷首语:时代的回响与学术的担当 本书的卷首语,由一位资深学者撰写,深刻阐释了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这一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各种新的社会现象、新的矛盾、新的挑战层出不穷,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紧迫的课题。学者们肩负着理解和回应时代呼唤的重任,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具体实践,深入研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问题,为国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社会进步贡献思想力量。卷首语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以及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保持学术清醒与独立的价值。 第一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本编收录了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 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化阐释与实践探索: 这一部分集中体现了研究者们对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入理解和理论延展。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及其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的指导意义。具体研究涉及如何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如何应对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扩大等现实问题,以及如何构建更加公平、包容的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研究: 本部分关注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和创新。研究者们探讨了如何在新时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将科学发展观有机融入这一体系。重点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发展、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实践创新,以及这些创新如何被提升到理论层面。同时,也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国际传播和影响力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时代化研究: 这一部分回归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原理,并着重探讨了这些原理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例如,对剩余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下的解读,对阶级和阶层分析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演变,以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入探讨。研究者们力图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及其解释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解释力。 第二编:经济学研究 本编汇集了2007年中国经济学界在宏观经济、微观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等多个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与政策分析: 这一部分深入分析了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特点,如经济增长的动能、通货膨胀的压力、外贸顺差的挑战以及金融市场的波动。研究者们对当时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挑战进行了预判,并就如何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抑制通货膨胀,优化国际收支,防范金融风险等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经济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本部分关注的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制度创新。研究涉及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完善、金融改革的进展以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重点分析了产权制度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再界定等关键问题。 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 这一编的经济学研究还包括了对中国主要产业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未来趋势的分析。例如,对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发展的潜力、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传统产业的改造以及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也探讨了如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城乡一体化: 面对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区域差距问题,本部分的研究重点关注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促进区域优势互补以及推进城乡一体化。研究者们分析了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探讨了如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第三编:政治学与法学研究 本编呈现了2007年中国在政治学和法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聚焦于政治体制、民主政治、法治建设、社会治理等重要议题。 中国政治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 这一部分的研究围绕中国政治发展的道路、方向和模式展开。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分析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与挑战,例如基层民主的实践、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以及公民参与的扩大等。 法治中国建设的进展与深化: 本部分集中体现了对中国法治建设的深入研究。内容涵盖了宪法和法治的理念、立法工作的成就、司法体制改革的进展、行政执法监督的强化以及法律的社会化等。研究者们关注如何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社会治理创新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一部分研究关注如何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研究者们探讨了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包括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矛盾的化解、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网络时代的社会治理挑战。 国际关系与国家安全: 在国际政治领域,本编的研究涵盖了中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的定位与战略,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挑战。研究者们分析了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等,并对全球治理、地区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四编:社会学研究 本编汇集了2007年中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社会问题及社会政策的深入研究。 社会结构变迁与转型: 这一部分聚焦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包括阶层结构、家庭结构、城乡结构、民族结构等。研究者们分析了社会分化、流动与固化现象,以及这些变化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影响。 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 本部分关注中国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如贫富差距、就业压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医疗卫生改革、教育公平、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留守儿童、流动人口等。研究者们对这些问题的成因、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如何制定和完善相关社会政策提出建议。 文化变迁与社会认同: 这一部分探讨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包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外来文化的冲击与融合、以及社会认同的重塑。研究者们关注价值观的变化、消费文化的影响、以及媒体在塑造社会文化中的作用。 社会心态与社会思潮: 本部分关注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和主流社会思潮。研究者们分析了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点、社会情绪的变化、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对社会发展的看法。 第五编:哲学、历史学、考古学研究 本编收录了2007年中国哲学、历史学、考古学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 哲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这一部分涵盖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研究者们探讨了认识论、辩证法、伦理学、美学等基本问题,并关注当代哲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 中国历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成果: 本部分展现了对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研究新进展。研究者们运用新的史料、新的方法,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制度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观点。 考古发现与中华文明探源: 这一部分展示了2007年中国考古学领域的重大发现,以及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深入研究。考古成果为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科技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第六编:文学、艺术、新闻传播研究 本编汇集了2007年中国文学、艺术、新闻传播领域的学术探索。 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与批评: 这一部分探讨了2007年中国文学创作的现状、特点和趋势,以及对当前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的评论。研究者们关注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文学流派的实践与理论。 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 本部分涵盖了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研究者们分析了艺术发展的时代特征,探讨了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科技的互动关系。 新闻传播的变革与挑战: 这一部分关注中国新闻传播业在媒体融合、技术革新背景下的发展与挑战。研究者们探讨了网络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的转型、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以及信息传播的效果等问题。 第七编: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 本编汇集了2007年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领域的学术成果,侧重于中国多民族文化、社会结构及人类发展研究。 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研究: 这一部分深入研究了中国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历史渊源,以及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的民族关系。研究者们探讨了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繁荣的有效途径。 人类学视角下的中国社会变迁: 本编关注从人类学角度对中国社会变迁的解读,包括民间信仰、社区研究、文化适应等。研究者们通过田野调查,揭示了社会转型期个体和群体的生活经验与文化实践。 社会结构与基层社会治理: 延续社会学研究的脉络,本部分更加聚焦于基层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在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与挑战。 第八编:国际问题研究 本编集中反映了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深度分析和前瞻性思考。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与世界: 这一部分研究聚焦于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与影响,以及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关系。研究者们分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以及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特点。 大国关系与地区热点问题: 本部分深入分析了21世纪大国关系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美关系、俄美关系、中日韩关系等。同时,也对地区热点问题,如中东和平、朝鲜半岛核问题、南亚地区安全等进行了研究和展望。 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中国方案: 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性挑战,本部分研究关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方向,以及中国在其中应发挥的作用。研究者们探讨了国际组织改革、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以及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中国主张。 结语 《中国社会科学文库:2007卷》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力作。它以详实的研究、深刻的洞察,展现了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各个学科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方向和水平的平台。本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珍贵记录,更是理解中国社会转型期发展规律、探索未来发展道路的重要参考。它体现了中国学者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担当,以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决心。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关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角色的读者来说,2007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年鉴》在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方面的内容也相当丰富。我着重阅读了书中关于中国与其他主要国家,特别是美国、欧盟、俄罗斯以及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分析。书中对中国外交战略的解读,例如“和平崛起”理念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在多边国际机制中的作用提升,以及如何处理复杂的地区热点问题,都提供了宝贵的视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讨论,包括在气候变化、国际金融安全等领域的贡献和挑战,让我对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于希望了解中国在世界格局中位置和作用的读者,这部分内容无疑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基础和专业的分析。

评分

本书在理论研究和学术前沿的展现上,也给了我不少启发。2007年,正值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活跃的时期,年鉴中收录了大量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无论是哲学、经济学、法学,还是历史学、社会学,都能够找到引人深思的论文和研究报告。我特别喜欢阅读那些在宏大理论框架下,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深入探讨的选题。例如,在政治学领域,书中可能就探讨了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如何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在哲学领域,可能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些新发展进行了阐释。这些内容对我来说,不仅是对学术前沿的了解,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过程的一种观察,让我能够看到中国学者们如何运用各种理论工具来解释和指导中国社会的实践。

评分

另一让我感到惊喜的部分,是关于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探讨。2007年,中国正经历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挑战和机遇。年鉴中对这一现象的详细分析,包括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以及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如收入差距、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等,都让我感触颇深。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文化认同、价值观变迁的章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与创新?这些问题都得到了相对深入的阐述。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以及不同群体在时代洪流中的生存状态和思想动态。这对于我理解社会新闻、分析社会现象,都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评分

此外,2007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年鉴》在政策研究与前瞻性分析方面,也为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书中针对当时中国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如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科技创新、教育改革等,都有来自权威机构的政策评估和未来发展预测。我认真阅读了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努力平衡环境承载能力,以及为实现绿色发展所做的努力。同时,书中对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讨论,也让我对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和未来规划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些政策导向性的内容,对于我理解国家战略意图,把握发展机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中国未来的发展轨迹。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社会变迁和发展规律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每年都会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去翻阅《中国社会科学院年鉴》。2007年的这一卷,我印象尤为深刻。首先,它在宏观层面上对中国经济发展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关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论述,例如制造业如何在高科技领域寻求突破,服务业如何日益壮大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书中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揭示了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发展策略上的差异,以及国家为此推出的各项政策措施,比如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计划。这些内容不仅提供了翔实的统计数据,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科学院专家们的深入解读,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我这样希望从更深层次理解中国经济脉络的读者而言,这部分内容无疑是极具价值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