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原理(第2版)
定价:28.00元
作者:沈保锁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115259950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本书以各种基本通信系统为主线,共分为9章。章从系统出发,给出了通信系统的通用模型;第2章把通信原理中涉及的数学定义、公式和理论集中到一起,不追求数学上烦琐的推导;第3章到第8章,每章都以通信系统的通用模型的框图为线索,介绍了模拟通信系统、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系统、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系统、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系统、通信系统中的同步、通信系统中的差错控制编码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此次再版,在原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一些实用的典型通信系统,使抽象的内容具有真实性和实用性。第9章为新增章节,介绍了通信仿真软件SystemView的使用和仿真操作实验,通过仿真软件的相关实验,起到对理论的验证作用。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通信、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应用型本科、电大、函大、成人自考等相关专业选用,还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内容提要
本书是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多年来高职教育的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为9章,章绪论;第2章信号分析与信道;第3章模拟通信系统;第4章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系统;第5章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系统;第6章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系统;第7章通信系统中的同步;第8章通信系统中的差错控制编码技术;第9章利用SystemView对通信系统进行仿真。在编写上力求通俗易懂、简化数学推导过程,适当增加例题和习题练习,适当淡化理论公式推导,强调应用。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通信原理在编码、传输、调制及信道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为学好通信及相关专业课程打好理论基础。
本书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内容编排连贯,突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减少不必要的数学推导和计算,各章均有小结及习题。
本书可以作为通信、电子信息、电子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高职高专、函授和成人教育的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作者在章节的组织和内容的选取上,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和对教学难点的深刻洞察。我尤其欣赏它对工程实践案例的穿插应用。很多理论书籍总是把重点放在纯数学的严密性上,让人觉得这些知识点似乎只存在于象牙塔中,难以落地。然而,这本书在讲解完诸如采样定理、量化误差这些核心概念之后,会立刻紧接着引入一个实际的通信系统模型,比如某个数字调制方案的性能分析,这样一来,理论就瞬间活了起来,不再是枯燥的符号堆砌。这让我这个更偏向应用研究的读者,找到了一个绝佳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我记得有一次为了解决一个项目中的信噪比问题,我翻阅了这本书中关于“最佳线性滤波器”的那一节,书中结合巴特沃斯滤波器的设计实例,清晰地阐述了维纳滤波器的原理和局限性,那种即时性的指导作用,是其他一些更偏重于理论综述的书籍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它既没有为了追求“新颖”而堆砌大量前沿但尚未成熟的技术细节,也没有仅仅停留在上世纪经典理论的重复上。它对经典理论的阐述达到了极高的深度,比如对噪声的建模、信道特性的分析,都处理得非常透彻;同时,它也在关键的技术分支(如现代数字通信中的信道编码、多址接入等)部分进行了适度的引入和概述,为读者指明了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方向。我个人尤其喜欢它在对比不同调制方案性能时的客观和中立的分析态度,没有偏袒任何一家之言,而是完全基于信息论和统计决策的原理进行论证。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这本书成为我案头常备的工具书,每当遇到关于系统性能优化的困惑时,翻开它总能找到基于第一性原理的解答,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参数比较。
评分这本书装帧的坚固程度也值得一提,这对于经常需要带着书本往返于实验室和教室的读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实际的优点。我已经用了好几个学期了,书页虽然被翻阅了无数次,但几乎没有出现散页或者书脊开裂的情况,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上是下足了功夫的。更重要的是,它的索引和术语表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在查找特定定义或者公式时,我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翻阅目录,直接通过页末的术语对照就能迅速定位到相关讨论的起始页码。这种细节上的关怀,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可以说,这本教材不仅在内容上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在形式上,它也是一本耐用、易用且值得信赖的工具书,陪我度过了学习中许多关键的攻坚阶段,积累了宝贵的专业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难度曲线控制得非常平滑,这一点对于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它不会一开始就用最复杂的数学工具来吓退读者,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入必要的数学预备知识。比如,它会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什么是随机变量和概率密度函数,确保读者对概率论的基础有基本的掌握,然后再逐步过渡到更抽象的平稳过程和高斯过程。这种“搭台子”的过程做得非常细致,让人感觉作者非常体谅读者的学习过程。我发现自己很多以前在其他地方学得不扎实的概念,比如如何正确理解随机过程的自相关函数和功率谱密度之间的傅里叶变换关系,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极其清晰和结构化的梳理。读完相关章节后,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之前模糊的理解被这套严谨的逻辑框架一下子给“固化”住了,变得清晰可见,非常可靠。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第一眼看下去就感觉非常扎实、严谨,那种学术书籍特有的沉稳感扑面而来。我记得我是在一个堆满了各种参考书的二手书店里把它淘到的,当时就觉得这套书的分量感很对我的胃口。内页的排版也做得相当不错,字体大小适中,图文混排的处理逻辑清晰,即便是涉及到一些比较复杂的傅里叶变换或者卷积的公式,也能很快定位到关键部分。我个人对公式推导的详尽程度要求比较高,很多教材在关键的过渡步骤上常常一笔带过,让人看得云里雾里,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其到位,几乎每一步的数学逻辑都有详尽的文字解释或者中间过渡,这对于自学或者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仅仅是仔细研读了其中关于随机过程的基础部分,那种被知识点层层递进、逻辑链条完整无缺的感觉,真的非常令人满足。它不是那种只给你最终答案的参考书,而是耐心地带着你走完整个证明过程的良师益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