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現代密碼學原理及應用 李海峰,馬海雲,徐燕文 國防工業齣版社 97871180887

BF:現代密碼學原理及應用 李海峰,馬海雲,徐燕文 國防工業齣版社 97871180887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海峰,馬海雲,徐燕文 著
圖書標籤:
  • 密碼學
  • 現代密碼學
  • 信息安全
  • 加密算法
  • 網絡安全
  • 李海峰
  • 馬海雲
  • 徐燕文
  • 國防工業齣版社
  • BF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華裕京通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國防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8088731
商品編碼:29338733544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3-06-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現代密碼學原理及應用

定價:56.00元

售價:44.8元

作者:李海峰,馬海雲,徐燕文

齣版社:國防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118088731

字數: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編輯推薦


李海峰等人編著的《現代密碼學原理及應用》麵嚮應用型本科專業,適閤用作普通高等院校信息安全、密碼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係統、電子商務、軟件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物流管理等相關專業的高年級本科學生和碩士研究生“信息安全”課程的教學用書。本書也可作為信息安全工程師、網絡安全管理人員和信息技術類用戶的培訓或自學教材及上述相關人員的技術參考書。

內容提要


《現代密碼學原理及應用》是作者李海峰等人在多年從事信息安全與密碼學的科研工作與一綫教學實 踐的基礎上,按照高等院校的培養目標和基本要求,結閤平時的教學體會和學生的反饋意見,編寫而成的 一本關於“現代密碼學原理及應用”的教材。

《現代密碼學原理及應用》圍繞著現代密碼學提供的基本安全特性(信息的機密性、完整性、認證性 、訪問控製、不可否認性等),主要從密碼學基本理論、密碼算法和密碼算法應用三方麵介紹瞭現代密碼 學的基本原理及其應用。全書共分為四大部分,內容涉及密碼學基本理論、信息加密技術(古典密碼學、 對稱密碼體製、公鑰密碼體製)、信息認證技術(消息認證、數字、身份認證)、密鑰管理技術(密 鑰分配、秘密共享、密鑰托管、公鑰基礎設施(PKI )技術)等。

本書麵嚮應用型本科專業,適閤用作普通高等院校信息安全、密碼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 、通信工程、信息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係統、電子商務、軟件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物流管理等 相關專業的高年級本科學生和碩士研究生“信息安全”課程的教學用書。本書也可作為信息安全工程師、 網絡安全管理人員和信息技術類用戶的培訓或自學教 材及上述相關人員的技術參考書。

本課程的先修課程有“程序設計”、“數據結構”、“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數學基礎”等。

目錄


第1部分密碼學基本理論

第1章 信息安全概述

1.1 信息安全麵臨的威脅

1.1.1 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1.1.2 信息安全問題産生的原因

1.1.3 信息安全麵臨的攻擊

1.2 信息安全的定義與目標

1.2.1 信息安全的定義

1.2.2 信息安全的目標

1.3 信息安全的基本模型

1.3.1 通信安全模型

1.3.2 訪問安全模型

第2章 密碼學——信息安全技術的核心

2.1 密碼學的基本概念

2.1.1 密碼學的定義

2.1.2 密碼學的基本術語

2.1.3 經典保密通信模型

2.2 密碼體製的分類

2.2.1 古典密碼體製和現代密碼體製

2.2.2 對稱密鑰密碼體製和公開密鑰密碼體製

2.2.3 對稱密碼體製的分類

2.2.4 公鑰密碼體製的分類

2.3 密碼分析

2.3.1 密碼學分析概述

2.3.2 密碼學分析方法分類

2.4 密碼係統的安全性

2.4.1 密碼係統安全性的基本要求

2.4.2 評估密碼係統安全性的主要方法

2.4.3 好的密碼係統的要求

第2部分信息加密技術

第3章 古典密碼學

3.1 古典密碼學概述

3.2 替換密碼

3.2.1 單錶替換密碼

3.2.2 多錶替換密碼

3.2.3 一次一密密碼體製

3.3 置換密碼

3.3.1 周期置換密碼

3.3.2 列置換密碼

3.4 古典密碼的安全性分析

3.4.1 替換密碼的安全性

3.4.2 置換密碼的安全性

第4章 對稱密碼體製

4.1 序列密碼

4.1.1 序列密碼概述

4.1.2 序列密碼的基本思想及其模型

4.1.3 序列密碼的分類及其工作方式

4.1.4 密鑰序列發生器的組成和分類

4.2 分組密碼體製

4.2.1 分組密碼概述

4.2.2 數據加密標準

4.2.3 數據加密算法的變型

第5章 公鑰密碼體製

5.1 公鑰密碼體製概述

5.1.1 公鑰密碼體製産生的背景

5.1.2 公鑰密碼體製的基本原理

5.1.3 對稱密碼體製和公鑰密碼體製的比較

5.1.4 公鑰密碼算法應滿足的條件

5.1.5 公鑰密碼體製的安全性分析

5.2 RSA密碼體製

5.2.1 RSA算法概述

5.2.2 RSA算法描述

5.2.3 RSA的安全性分析

5.2.4 RSA算法應用舉例

5.3 橢圓麯綫密碼體製

5.3.1 橢圓麯綫産生的數學背景、定義和運算

5.3.2 橢圓麯綫的相關運算

5.3.3 橢圓麯綫上的密碼體製

5.3.4 橢圓密碼體製的優點

5.3.5 橢圓密碼體製的應用

5.3.6 橢圓密碼體製安全性的實現

5.3.7 橢圓麯綫國際標準

第3部分信息認證技術

第6章 消息認證

6.1 消患認證概述

6.1.1 基本的認證係統模型

6.1.2 消息認證的定義

6.1.3 消息認證的分類

6.2 幾種不同的消息認證的實現方案

6.2.1 采用消息加密函數的消息認證方案

6.2.2 采用消息認證碼的消息認證方案

6.2.3 采用散列函數的消息認證方案

6.3 散列算法的分類及其應用

6.3.1 散列算法的分類

6.3.2 幾種常見的散列算法

6.3.3 Hash散列算法的應用

6.4 HMAC算法

6.4.1 HMAC算法概述

6.4.2 HMAC的設計目標

6.4.3 HMAC算法描述

6.4.4 HMAC的典型應用

6.4.5 HMAC的安全性

第7章 數字

7.1 數字概述

7.1.1 消息認證的局限性與數字的必要性

7.1.2 數字與傳統、消息認證的區彆

7.2 數字的定義及其基本原理

7.2.1 數字的基本概念

7.2.2 數字的基本原理

7.2.3 數字體製的組成

7.3 數字的執行方式

7.3.1 直接方式的數字方案

7.3.2 基於仲裁方式的數字方案

7.4 幾種常見的數字方案

7.4.1 RSA數字方案

7.4.2 ElGamal數字方案

7.4.3 基於橢圓麯綫的數字方案

7.4.4 改進的橢圓麯綫數字算法

7.5 幾種特殊的數字方案

第8章 身份認證

8.1 身份認證概述

8.1.1 身份認證的概念

8.1.2 身份認證係統的組成和要求

8.1.3 身份認證的基本分類

8.1.4 身份認證係統的質量指標

8.2 單機環境下的身份認證

8.2.1 基於口令的認證方式

8.2.2 基於智能卡的認證方式

8.2.3 基於生物特徵的認證方式

8.3 基於零知識證明的身份認證技術

8.3.1 零知識證明概述

8.3.2 交互證明係統

8.3.3 交互式的零知識證明協議

8.3.4 簡化的Feige-Fiat-Shamir身份認證方案

8.3.5 Feige-Fiat-Shamir身份認證方案

8.4 網絡環境下的身份認證

8.4.1 Kerberos認證係統

8.4.2 X.509認證服務

8.5 Kerberos認證係統

8.5.1 Kerberos認證係統的産生背景

8.5.2 Kerberos認證係統概述

8.5.3 Kerberos認證係統的基本原理

第4部分密鑰管理技術

第9章 密鑰分配技術

9.1 密鑰管理概述

9.1.1 密鑰管理的重要性

9.1.2 密鑰的分類與密鑰的層次結構

9.1.3 密鑰分配概述

9.2 對稱密碼體製的密鑰分配

9.2.1 密鑰分配的基本方法

9.2.2 對稱密碼體製的密鑰分配方案

9.3 公鑰密碼體製的密鑰分配

9.3.1 利用公鑰密碼體製進行公鑰的分配

9.3.2 利用公鑰密碼體製來分配對稱密碼技術中使用的密鑰

第10章 秘密共享

10.1 秘密共享概述

10.1.1 秘密共享産生的背景

10.1.2 秘密共享的定義

10.2 兩種典型的秘密共享方案

10.2.1 Shamir門限秘密共享方案

10.2.2 Asmuth-Bloom門限方案

第11章 密鑰托管

11.1 密鑰托管技術概述

11.1.1 密鑰托管的産生背景

11.1.2 密鑰托管的定義和功能

11.2 密鑰托管密碼體製

11.2.1 密鑰托管密碼體製的組成

11.2.2 安全密鑰托管的過程

11.2.3 密鑰托管係統的安全和成本

11.3 密鑰托管加密標準

11.3.1 密鑰托管加密標準簡介

11.3.2 EES密鑰托管技術的具體實施

11.4 其他幾種常見的密鑰托管方案簡介

第12章 公鑰基礎設施技術

12.1 公鑰基礎設施概述

12.1.1 PKI的基本概念

12.1.2 PKI的基本原理

12.1.3 PKI的基本組成

12.1.4 PKI中密鑰和證書的管理

12.1.5 PKI的優點

12.2 X.509標準

12.2.1 X.509認證服務協議簡介

12.2.2 X.509的證書結構

12.2.3 X.509用戶證書的獲取

12.2.4 X.509證書的撤銷

12.2.5 X.509的認證過程

附錄A MD5算法參考應用程序

A.1 MD5算法的僞代碼描述

A.2 MD5算法的標準C語言形式的程序實現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信息安全技術:理論、方法與實踐》 引言 在當今數字化浪潮席捲全球的時代,信息安全已成為國傢、社會乃至個人生存與發展的基石。從國傢關鍵基礎設施到商業機密,再到個人隱私,無不承載著海量的信息,而這些信息的安全與否,直接關係到穩定、發展與信任。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帶來瞭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時也伴隨著日益嚴峻的安全挑戰。網絡攻擊手段的不斷翻新,數據泄露事件頻發,以及對隱私侵犯的擔憂,都使得信息安全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本書旨在係統、全麵地介紹信息安全領域的核心理論、關鍵方法以及前沿實踐。我們將從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齣發,深入探討其內在的數學原理和算法設計,並通過豐富的實際案例,展示如何在復雜多變的現實環境中構建和維護一個安全可靠的信息係統。本書內容涵蓋瞭密碼學的基礎理論、現代密碼學的應用、信息隱藏技術、訪問控製機製、安全協議設計、網絡安全防護、以及新興信息安全技術等多個重要方麵。我們力求在理論的嚴謹性與實踐的可操作性之間取得平衡,為讀者提供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可藉鑒的實踐指導。 第一章 信息安全基礎 本章將為讀者構建信息安全的基本認知框架。我們將首先闡述信息安全的定義、目標及其重要性,深入剖析信息安全麵臨的威脅與挑戰,例如病毒、木馬、網絡釣魚、DDoS攻擊、數據篡 itching 等。在此基礎上,我們將介紹信息安全保障的五大要素:機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可用性(Availability)、可認證性(Authenticity)和不可抵賴性(Non-repudiation)。 機密性 確保信息不被未經授權的實體所訪問和泄露。 完整性 保證信息在存儲和傳輸過程中不被未經授權地修改或破壞。 可用性 確保授權用戶在需要時能夠及時、可靠地訪問信息和資源。 可認證性 驗證信息來源的真實性,確保通信雙方的身份閤法。 不可抵賴性 保證發送方不能否認其發送過的信息,接收方也不能否認其接收過的信息。 我們將探討實現這些安全目標的常用技術手段,包括加密、數字簽名、訪問控製、安全審計等,並初步介紹信息安全體係結構和安全策略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密碼學原理與技術 密碼學是信息安全的核心技術之一。本章將深入講解密碼學的基本概念、分類及其在信息安全中的關鍵作用。 對稱加密(Symmetric Cryptography):我們將詳細介紹對稱加密的原理,包括分組密碼(如 AES)和流密碼,並重點分析其工作模式(如 ECB, CBC, CFB, OFB, CTR)的特點、優缺點以及安全性考量。我們將討論密鑰管理在對稱加密中的重要性。 非對稱加密(Asymmetric Cryptography):本章將講解非對稱加密(公鑰加密)的原理,包括 RSA、ECC(橢圓麯綫密碼)等經典算法。我們將闡述公鑰和私鑰的角色,以及它們如何用於加密、解密和密鑰交換(如 Diffie-Hellman 密鑰交換)。 散列函數(Hash Functions):我們將介紹散列函數的作用,包括消息摘要的生成、數據完整性校驗以及密碼存儲。我們將深入分析 MD5、SHA-1、SHA-256 等常用散列函數的特性,並討論其在不同場景下的應用和安全性考量。 數字簽名(Digital Signatures):我們將講解數字簽名的工作原理,它如何利用非對稱加密技術實現身份認證和數據完整性校驗,並保證不可抵賴性。我們將分析數字簽名的生成、驗證過程,以及相關的證書體係。 第三章 現代密碼學及其應用 在掌握瞭密碼學基本原理後,本章將進一步探討現代密碼學在實際應用中的具體體現。 公鑰基礎設施(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PKI):我們將深入講解 PKI 的構成要素,包括證書頒發機構(CA)、注冊機構(RA)、證書撤銷列錶(CRL)和證書吊銷列錶(OCSP)。我們將闡述 PKI 如何為公鑰的管理和分發提供一個可信的環境,以及它在數字證書、安全通信(如 TLS/SSL)中的核心作用。 安全協議(Security Protocols):本章將介紹一係列重要的安全協議,它們是構建安全通信和交互的基礎。我們將深入分析: TLS/SSL 協議:作為當前互聯網安全通信的基石,我們將詳細講解 TLS/SSL 的握手過程、密鑰交換、身份認證和數據加密機製,以及其在 Web 安全、電子郵件安全等方麵的廣泛應用。 IPsec 協議:我們將探討 IPsec 在網絡層提供安全性的機製,包括 AH(認證頭)和 ESP(封裝安全載荷),以及它在 VPN(虛擬專用網絡)中的應用。 SSH 協議:我們將分析 SSH 如何實現安全的遠程登錄和文件傳輸,以及其加密、身份認證和完整性保障機製。 密碼學在其他領域的應用:我們將拓展密碼學在其他關鍵領域的應用,例如: 電子支付與電子商務安全:講解支付卡信息安全(如 EMV)、數字貨幣(如比特幣)背後的密碼學原理。 數字版權管理(DRM):探討如何利用密碼學技術保護數字內容的閤法使用。 安全多方計算(Secure Multi-Party Computation, SMPC):簡要介紹 SMPC 如何在保護各方隱私的前提下進行聯閤計算。 第四章 信息隱藏與數據安全 除瞭傳統的加密技術,信息隱藏技術也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本章將探討如何將敏感信息隱藏在看似無害的數據中,以及如何保護數據的安全存儲和傳輸。 信息隱藏技術(Steganography):我們將介紹信息隱藏的基本原理,包括圖像、音頻、視頻和文本等載體的信息隱藏方法。我們將分析 LSB(最低有效位)嵌入、變換域嵌入等技術,並討論信息隱藏的檢測與對抗。 數據加密與密鑰管理:我們將進一步深入討論實際場景中的數據加密策略,包括靜態數據加密(如硬盤加密、數據庫加密)和動態數據加密(如通信加密)。我們將重點強調密鑰管理的重要性,包括密鑰的生成、存儲、分發、使用、更新和銷毀,以及相關的密鑰管理係統(KMS)的作用。 數據擦除與隱私保護:我們將探討安全擦除技術,確保敏感數據在設備報廢或轉移時無法被恢復。同時,我們將討論數據匿名化、去標識化等技術,以滿足日益嚴格的隱私保護法規要求。 第五章 訪問控製與身份認證 身份認證和訪問控製是信息安全體係中的兩大支柱,它們確保隻有閤法用戶纔能訪問授權的資源。 身份認證(Authentication):我們將詳細介紹各種身份認證機製,包括: 基於知識的認證:如密碼、PIN 碼。 基於擁有的認證:如令牌(Token)、智能卡。 基於生物特徵的認證:如指紋、人臉識彆、虹膜識彆。 多因素認證(Multi-Factor Authentication, MFA):講解結閤多種認證方式的優勢。 單點登錄(Single Sign-On, SSO):介紹 SSO 如何簡化用戶身份驗證,提高效率。 訪問控製(Access Control):我們將深入講解訪問控製模型,包括: 自主訪問控製(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 DAC):所有者控製其資源的訪問權限。 強製訪問控製(Mandatory Access Control, MAC):係統管理員根據安全級彆和分類來定義訪問權限。 基於角色的訪問控製(Role-Based Access Control, RBAC):用戶被分配角色,角色擁有特定權限。 基於屬性的訪問控製(Attribute-Based Access Control, ABAC):根據用戶、資源和環境的屬性來動態授予或拒絕訪問。 我們將討論訪問控製列錶(ACL)、安全策略(Security Policy)等實現機製。 第六章 網絡安全防護 隨著網絡應用的普及,網絡安全防護成為信息安全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 防火牆(Firewalls):我們將講解不同類型的防火牆(如包過濾防火牆、狀態檢測防火牆、應用層防火牆)及其工作原理,以及它們在邊界安全中的作用。 入侵檢測係統(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 IDS)與入侵防禦係統(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s, IPS):我們將介紹 IDS 和 IPS 的檢測技術(如簽名匹配、異常檢測),以及它們如何監測和響應網絡威脅。 虛擬專用網絡(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VPN):我們將講解 VPN 如何通過加密和隧道技術,在公共網絡上建立安全的通信通道。 無綫網絡安全:我們將討論 Wi-Fi 安全協議(如 WEP、WPA、WPA2、WPA3)的演進及其安全性,以及相關的安全威脅。 Web 應用安全:我們將分析常見的 Web 應用安全漏洞,如 SQL 注入、跨站腳本(XSS)、跨站請求僞造(CSRF),並介紹相應的防護措施。 DDoS 攻擊防護:我們將探討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的原理,以及應對此類攻擊的策略和技術。 第七章 安全工程與管理 信息安全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管理問題。本章將關注安全工程的實踐和安全管理的策略。 安全開發生命周期(Secure Development Lifecycle, SDLC):我們將介紹如何在軟件開發的全過程中融入安全考慮,從需求分析到部署和維護。 安全審計與日誌分析:我們將講解安全審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分析日誌來發現安全事件和追蹤攻擊者。 應急響應與災難恢復:我們將探討如何建立有效的應急響應計劃,以應對安全事件,並討論災難恢復策略,確保業務的連續性。 安全策略與閤規性:我們將介紹製定和實施全麵的安全策略,以及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如 ISO 27001、GDPR)。 安全意識培訓:我們將強調人員安全意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培訓來降低人為失誤帶來的安全風險。 第八章 新興信息安全技術與發展趨勢 信息安全領域的發展日新月異,本章將展望未來的發展趨勢和新興技術。 人工智能(AI)與機器學習(ML)在信息安全中的應用:我們將探討 AI 和 ML 如何用於威脅檢測、漏洞分析、行為分析等領域,以及它們的潛力與局限性。 區塊鏈技術與信息安全:我們將介紹區塊鏈在數據完整性、身份管理、安全審計等方麵的潛在應用。 物聯網(IoT)安全:我們將分析物聯網設備麵臨的獨特安全挑戰,以及相應的防護策略。 雲計算安全:我們將探討雲計算環境下的安全責任劃分、數據安全、訪問控製等問題。 後量子密碼學(Post-Quantum Cryptography, PQC):我們將簡要介紹量子計算對現有密碼學構成的威脅,以及 PQC 的研究進展。 零信任安全模型(Zero Trust Security Model):我們將闡述零信任的核心理念,即“從不信任,始終驗證”,以及其在現代網絡安全架構中的重要性。 結論 信息安全是一個復雜且持續演進的領域,需要技術、管理和人員的協同努力。本書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信息安全知識體係,幫助理解當今網絡空間麵臨的挑戰,掌握應對這些挑戰的關鍵技術和方法。通過對本書內容的學習和實踐,讀者將能夠更好地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識和技能,為構建一個更安全、可信的數字化世界貢獻力量。信息安全之路,任重而道遠,唯有不斷學習、實踐與創新,纔能應對日益嚴峻的安全威脅。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體驗中,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在講解復雜概念時所采用的“化繁為簡”的能力。例如,在處理某些抽象的代數結構時,他們似乎非常善於利用形象的比喻或者精心設計的輔助圖示來幫助讀者建立直觀理解。不像有些教材,讀起來就像是在啃一本沒有注解的古代文獻,讓人望而生畏。這裏的敘述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不會因為對基礎知識的強調而拖遝,也不會因為追求速度而跳過關鍵的推導步驟。這種平衡感,使得學習過程既有足夠的挑戰性來激發思考,又有足夠的引導性來避免迷失方嚮,非常適閤作為係統學習密碼學知識的階梯。

評分

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的印象是既有深厚的學術底蘊,又不失工程實踐的溫度。它並非一本輕鬆的讀物,需要讀者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消化其中的數學細節和邏輯推導,但它所提供的迴報是巨大的——一套係統、全麵且與時俱進的現代密碼學知識體係。它不像某些速成手冊那樣隻教你使用,而是緻力於讓你理解其核心原理,從而具備獨立分析和設計安全方案的能力。對於任何一位想要在信息安全領域深耕,並希望建立起紮實理論基礎的專業人士或高年級學生而言,這本書無疑是值得反復研讀的案頭必備參考資料,其價值遠超其售價本身。

評分

初翻閱目錄,便能感受到作者團隊在內容覆蓋的廣度和深度上所下的苦心。從基礎的數論、有限域結構,到更前沿的公鑰密碼體製、橢圓麯綫密碼,再到後量子密碼學的初步探索,脈絡清晰,層層遞進。特彆是對一些經典算法的闡述,似乎不僅僅停留在公式的羅列,而是深入到瞭背後的數學邏輯和設計哲學。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安全模型和攻擊方法的介紹部分,它沒有采取那種故作高深的晦澀錶達,而是力圖用相對直觀的方式解釋復雜的安全概念,這對於初學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能幫助我們建立起堅實的理論框架,而不是僅僅記住一堆算法步驟。

評分

這本書的“應用”部分,明顯體現瞭作者們對現實世界的洞察力。密碼學理論固然重要,但如何將其落地、如何應對實際工程中的安全挑戰,纔是衡量一本好書價值的關鍵。我關注瞭其中關於數字簽名、安全協議實現的一些章節,它們的討論似乎更貼近工業標準和實際部署的考量,而不是純粹的學術推演。這種務實的態度,使得讀者在掌握瞭“是什麼”和“為什麼”之後,還能進一步理解“怎麼做”以及“在什麼情況下做”。對於那些打算將密碼學知識應用於軟件開發或信息安全架構設計的工程師來說,這種實踐導嚮的闡述無疑是寶貴的財富。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頗具匠心,封麵色彩沉穩,字體排版考究,拿在手裏分量十足,予人一種“乾貨滿滿”的初步印象。書脊的設計簡潔有力,書名和作者信息清晰易辨,即便是擺在書架上,也顯得非常專業和可靠。紙張的選擇也值得稱贊,觸感細膩,印刷清晰,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明顯的疲勞。整體而言,從物理層麵來看,這是一本製作精良的教材或參考書,散發著一種嚴謹治學的氣息,讓人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這種對細節的注重,往往暗示著作者在內容組織上也下瞭大功夫,希望內容能與這紮實的物理基礎相匹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