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小基站(Small Cell)无线网络规划与设计
定价:59.00元
作者:姚岳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1153936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小基站是运营商、厂家等产业链各方都非常关注的热点,本书具有技术先进性和发展的前瞻性,在LTE作为运营商网络建设重中之重的现在,对于通信行业相关人士了解小基站、开展相关工作有的作用。
内容提要
本书共包含10章,首先介绍了小基站(Small Cell)的概念及引入背景、技术标准及产业发展、网络结构及关键技术、回传解决方案等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Small Cell的网络规划、工程建设、网络规划实务、工程建设实务、商业模式和业务;书末尾对全书进行了总结,展望了Small Cell的未来发展趋势。本书适合电信运营商、电信设备供应商、电信咨询业的相关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目 录
章 概述 1
1.1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历程 1
1.2 移动通信基站发展历程 3
1.3 Small Cell概念 4
1.4 Small Cell引入背景 5
1.5 Small Cell应用场景 7
1.6 Small Cell面临的挑战 10
1.7 小结 10
第2章 Small Cell标准及产业发展 11
2.1 Small Cell Forum 11
2.2 外标准化情况 16
2.3 全球商用进展 22
2.4 全球产业发展 27
2.5 小结 30
第3章 Small Cell网络结构及关键技术 31
3.1 FemtoCell 31
3.2 LightRadio 47
3.3 NanoCell 51
3.4 AtomCell 52
3.5 小结 52
第4章 Small Cell回传解决方案 54
4.1 回传技术要求 54
4.2 有线回传解决方案 58
4.3 无线回传解决方案 66
4.4 小结 77
第5章 Small Cell网络规划与部署 78
5.1 无线网络规划基础 78
5.2 Small Cell网络规划特点 89
5.3 Small Cell部署原则及要点 91
5.4 SON 95
5.5 小结 96
第6章 Small Cell网络工程建设 97
6.1 Small Cell站址勘察 97
6.2 室外网络设计 103
6.3 天馈系统安装 115
6.4 分布系统设计 118
6.5 基站配套设计 135
6.6 基站防雷与接地 137
6.7 小结 139
第7章 Small Cell网络规划实务 141
7.1 项目概况 141
7.2 网络现状 141
7.3 网络规划 143
7.4 规划设计实例 163
7.5 小结 177
第8章 Small Cell网络工程建设实务 178
8.1 室外站点设计实例 178
8.2 室内站点设计实例 196
8.3 小结 209
第9章 Small Cell商业模式和业务 211
9.1 商业模式分析 211
9.2 用户分析 213
9.3 传统业务与特色业务 216
9.4 小结 219
0章 总结及展望 220
缩略语 222
参考文献 226
作者介绍
李新:先后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资金项目“基于MPLS的Ad-hoc无线移动网络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Inter流量工程综合实现的关键技术研究”等各级项目。先后在《中国邮电高校学报(英文版)》、《IEEMobilityConference2005》等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移动通信网络规划设计。
文摘
序言
我这本书是朋友推荐的,他是一个资深的射频工程师,他说这本书是他们团队内部培训的指定参考资料。我买来翻阅后,发现它确实体现了高标准的行业要求。这本书的特点是极强的工具性和可操作性。它没有花太多篇幅去解释香农定理这种基础理论,而是直接将这些理论转化为了设计中的约束条件和优化目标。例如,在讲解室内覆盖穿透损耗模型时,作者不仅仅提供了一个公式,而是详细对比了美标、欧标以及国内规范在实际场景中的适用性差异,并给出了一个基于经验值的修正系数表。这种细节的处理,对于一线规划人员来说简直是福音。翻阅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本教材,更像是在阅读一份经过无数次失败和修正后凝练出来的标准作业程序(SOP)。虽然书中的插图大多是流程图和结构图,而不是炫酷的渲染图,但这正是其价值所在——它关注的是“为什么这样设计是最佳的”,而不是“这个设计看起来很酷”。整体而言,它成功地架起了理论与工程实践之间那座常常令人感到迷茫的桥梁。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走的是传统学术风格,但内容的先进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对非授权频谱下的干扰抑制技术的剖析尤为深刻。我们知道,小基站的部署常常需要利用到未授权频段以增加容量,但随之而来的邻区干扰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作者在这部分没有采取回避态度,而是深入剖析了LAA(Licensed Assisted Access)和NR-U(New Radio in Unlicensed Spectrum)的随机接入流程(RACH)在密集部署场景下的竞争效率问题。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根据环境噪声水平和接入成功率,动态调整CS(Clear to Send)/CA(Carrier Aggregation)机制的参数。阅读这部分时,我感觉作者仿佛站在我们面前,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根据实际的环境衰落模型来配置时间窗口和功率步长。整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那些在标准文档中被高度抽象化的参数,转化成了可以在实际网络优化中使用的指导方针。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是什么”,更关键的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这种对细节的把握和对工程实践的深刻洞察,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参考书范畴,具有了教科书般的地位。
评分最近几年,移动通信领域的发展速度快得让人眩晕,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但真正能沉淀下来,把那些看起来“边边角角”但又至关重要的环节讲透彻的书籍却不多见。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这种“沉淀”的产物。它并没有过度鼓吹5G或者未来的6G愿景,而是把目光锁定在了我们日常工作中天天要面对的容量瓶颈和覆盖盲区的解决方案上——也就是小基站的部署。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平实,甚至有点“枯燥”,但这种枯燥恰恰是技术深度的体现。我尤其喜欢它在讨论选址算法和网络协同时的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它不是简单地说“你应该这样做”,而是详细对比了不同部署模型在不同城市密度下的性能差异、回传网络的依赖性,甚至提到了不同厂商设备的兼容性问题。这让阅读体验从单纯的学习知识,变成了一次与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的深度对话。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对照我们项目组正在遇到的实际问题去思考,发现很多过去困扰我们的难题,在这本书里找到了清晰的思路。对于那些想从单纯的“会配置”提升到“会设计”层面的技术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非常宝贵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坦白说,第一眼吸引力并不是特别强。那种标准的专业技术书籍的排版,字体和配色都偏向于务实而非时尚。我是在一个技术论坛上看到有人推荐的,说它对理解网络架构的底层逻辑很有帮助,所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手了。拿到书后,我首先关注的是它的目录结构。目录编排得相当清晰,从基础的无线物理层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宏观的网络拓扑设计,逻辑脉络非常流畅。它没有把篇幅浪费在那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的通用通信原理上,而是聚焦于“小基站”这个特定领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干扰管理和功率分配策略时的那种细致入微的分析。书中给出的多个案例分析,虽然数据量大,但图表制作得很精良,能有效地帮助初学者快速建立起感性认识。唯一让我有点小小的遗憾是,某些高级优化算法的数学推导部分,如果能再多加一些直观的物理意义解释,对于非数学背景的工程师来说会更友好一些。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本实战手册,而不是高屋建瓴的理论综述,这点很符合我对一本“如何落地”的技术书籍的期待。它成功地将复杂的技术挑战,拆解成了一步步可以操作的流程。
评分作为一个在通信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老兵,我深知一本好的技术书籍,其价值往往体现在它对“灰色地带”的处理上。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停留在非常浅显的入门介绍。这本书则巧妙地避开了这两个极端。它将重点放在了异构网络(HetNet)中的负载均衡和切换策略这些最容易引发争议和实际问题的部分。作者在探讨如何平衡宏基站与小基站之间的业务负载时,引入了基于用户QoS需求的动态调整模型,分析了在不同回程带宽限制下的性能权衡点。这种对多维度约束条件进行综合考量的论述方式,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实战经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精炼,几乎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章节的推进都像是在进行一次严谨的数学证明,但同时又保持了工程学的实用性。读完后,我立刻将其中关于小区重叠区域功率调整的几条建议应用到了我们正在优化的一个老旧城区项目中,效果立竿见影。对于寻求突破现有设计瓶颈的高级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绝对值得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