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UMTS無綫網絡規劃與優化(第2版)
定價:69.00元
作者:(芬)萊奧(Laiho,J.),(芬)瓦剋爾(Wacker,A.)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12107278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7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首先介紹瞭網絡規劃和優化的需求,並對UMTS的結構進行瞭綜述。討論瞭用於無綫網絡定製和規劃的WCDMA規定的鏈路性能指示器。然後對無綫網絡的規劃、無綫資源的管理、WCDMA和GSM的聯閤規劃、小區的配置和部署策略進行瞭討論,並對覆蓋和容量的增強技術進行瞭分析。接著,對高層無綫網絡的優化過程進行瞭討論,並描述瞭UMTS關於模型、需求、業務特性的服務質量和QoS管理規則,以及無綫接入的自動調節和高級監控,以及其他3G無綫接入技術。
本書可作為從事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和設備的研發人員、網絡運營商、網絡規劃者和操作者的技術指導用書,也可作為無綫通信專業的大學生和研究生的參考讀物。
目錄
章 緒論
1.1 蜂窩網曆史概要
1.2 無綫網絡規劃演進
1.3 無綫網規劃及UMTS優化概要
1.4 未來發展趨勢
1.4.1 麵嚮服務驅動的網絡管理
1.4.2 無綫局域網WLAN
1.4.3 下一代移動通信係統
參考文獻
第2章 應用於UMTS中的WCDMA
2.1 擴頻CDMA係統的數學背景
2.1.1 多址接入
2.1.2 擴頻調製
2.1.3 對窄帶乾擾的容限
2.2 直接序列擴頻係統
2.2.1 調製示例
2.2.2 對寬帶乾擾的容限
2.2.3 多徑環境中的操作
2.3 CDMA在無綫蜂窩網中的應用
2.3.1 頻率再用
2.3.2 軟切換
2.3.3 功率控製
2.4 WCDMA的邏輯、傳輸和物理信道
2.4.1 UMTS高層結構模型
2.4.2 無綫接口協議結構和邏輯信道
2.4.3 傳輸信道
2.4.4 物理信道以及傳輸信道的映射FDD
2.4.5 高速下行分組接入HSDPA
2.4.6 UTRAN中的定時和同步FDD承載
2.4.7 擴頻、擾碼和信道化概念
2.5 WCDMA無綫鏈路性能指標
2.5.1 定義
2.5.2 根據多徑信道的條件和業務進行分類
2.5.3 鏈路層仿真原理
2.5.4 實際網絡中支持鏈路層性能測量的物理層測量
參考文獻
第3章 WCDMA無綫網絡規劃
3.1 度量
3.1.1 在無綫鏈路預算中特殊的WCDMA問題
3.1.2 接收機靈敏度估計
3.1.3 陰影效應的容限和軟切換增益估算
3.1.4 小區範圍和小區覆蓋麵積的估計
3.1.5 在初始規劃階段的容量和覆蓋分析
3.1.6 提供HSDPA的WCDMA網絡的測量
3.1.7 無綫網絡控製器的度量
3.2 詳細的規劃
3.2.1 對無綫網絡規劃工具的一般要求
3.2.2 初始化:定義無綫網絡層
3.2.3 詳細的上行鏈路和下行鏈路的迭代
3.2.4 相鄰信道乾擾的計算
3.2.5 後期處理:網絡覆蓋的估計和公共信道的分析
3.3 用靜態模擬器對測量進行校驗
3.3.1 宏小區網絡設計
3.3.2 模擬器參數介紹
3.4 用動態模擬器對靜態模擬器的校驗
3.4.1 動態模擬器介紹
3.4.2 結果比較
3.5 無綫網絡規劃的優化
3.5.1 理想的情況
3.5.2 Shinjuku實例
3.6 多運營商環境下WCDMA的乾擾
3.6.1 相鄰信道的乾擾源ACI
3.6.2 小連接損耗
3.6.3 盲區
3.6.4 相鄰信道乾擾的模擬情況
3.6.5 避免相鄰信道乾擾的無綫鏈路規劃指南
3.7 小區配置策略
3.7.1 網絡構建
3.7.2 WCDMA網絡的分層小區結構
參考文獻
第4章 無綫資源的利用
第5章 WCDMA-GSM聯閤規劃問題
第6章 提高容量及覆蓋範圍的方法
第7章 無綫網絡的優化
第8章 UMTS服務質量
第9章 高級分析方法與無綫接入網自動調節
0章 其他3G無綫接入技術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圖解信號處理基礎:從傅裏葉到小波的直觀理解》簡直是為我這種對數學公式望而生畏的工程師量身定做的救星。我之前一直覺得信號處理是高深的學問,書本上的那些積分、微分方程看著就頭疼,彆說理解瞭,連看進去的勇氣都沒有。然而,這本書的敘事方式極其親民,它沒有一上來就拋齣一堆晦澀的定義,而是從生活中的例子入手,比如音樂的頻譜、圖像的銳化,讓人立刻就能感受到這些抽象概念的實際意義。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傅裏葉變換的講解,作者用瞭大量的比喻和圖示,把原本復雜的三維空間鏇轉過程,分解成瞭幾步非常容易消化的動作。看到那些波形如何像積木一樣被拆解和重組時,我突然有瞭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很多在綫課程講得總是跳躍性很強,但這本書的邏輯鏈條非常完整,層層遞進,即便是初次接觸小波分析的讀者,也能跟著作者的思路穩步前進,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知識傳授,更在於它建立瞭一種理解復雜數學模型的直覺,讓學習過程從痛苦的煎熬變成瞭享受探索的樂趣。對於任何想在通信、圖像處理或者自動控製領域打下堅實基礎的實踐者來說,這本“說明書”是必備良品。
評分我近來翻閱的這本《網絡協議棧的藝術:從數據包到應用層的高效實現》,可以說是徹底顛覆瞭我對TCP/IP協議棧的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我對TCP/IP已經相當熟悉瞭,無非就是那幾張協議族圖譜而已,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新穎——它不是從RFC文檔的角度去羅列規範,而是從一個高性能服務器的視角,去審視協議棧的“效率瓶頸”。比如,它花瞭很大篇幅討論零拷貝(Zero-Copy)技術在內核與用戶空間之間的數據傳輸效率優化,以及如何利用eBPF技術在不修改內核源碼的情況下,動態地對網絡事件進行跟蹤和處理。這種“黑客式”的優化思路,讓我看到瞭協議棧實現背後的精妙權衡。作者對擁塞控製算法的闡述也極具洞察力,不僅僅是講解BBR和CUBIC的區彆,更重要的是分析瞭它們在不同網絡拓撲和丟包特性下的性能錶現。讀完後,我對那些看似簡單的`send()`和`recv()`調用背後的復雜交互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教會我如何不再被動地使用協議棧,而是主動地去駕馭它,以應對未來更高並發、更低延遲的網絡挑戰。
評分我最近讀完的這本《深度學習的數學基石:從綫性代數到概率模型的完整推導》,讓我對神經網絡的黑箱有瞭前所未有的清晰認識。以往看那些關於RNN、Transformer的論文,總感覺自己像是隔著一層毛玻璃在看,知道輸入輸齣,卻不明白中間到底發生瞭什麼“化學反應”。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深諳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鴻溝,他沒有停留在炫技性的展示新算法,而是非常紮實地迴溯到瞭最基礎的數學工具上——矩陣分解、梯度下降的微積分推導、以及貝葉斯理論在綫性迴歸中的應用。我特彆欣賞它在講解反嚮傳播(Backpropagation)時的耐心,它並沒有簡單地套用鏈式法則,而是用一種更具幾何意義的方式,展示瞭誤差信號是如何一步步“迴溯”並更新網絡權重的。這種對底層機製的深入挖掘,使得我在閱讀後續更高級的網絡結構時,不再感到迷茫,因為我知道它們無非是這些基本數學操作的巧妙組閤和堆疊。對於希望從“調參工程師”蛻變為“模型架構師”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不可或缺的內功心法。它要求讀者有一定的代數基礎,但其詳盡的推導過程,足以彌補讀者在某些特定環節上的知識斷層,真正做到瞭“授人以漁”,構建起一個堅固的理論框架。
評分要說最近讀過最能激發我思考的讀物,非《復雜係統中的湧現現象與自組織理論》莫屬。這本書完全跳脫瞭傳統的還原論思維框架,它關注的是“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是如何發生的。作者從生物進化中的群體行為(如蟻群覓食、鳥群遷徙)齣發,巧妙地引入瞭相變理論和信息熵的概念,來解釋宏觀模式是如何從微觀的簡單規則中“湧現”齣來的。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臨界點”的討論,書中通過精美的數學模型和仿真案例,展示瞭係統如何在穩定狀態和混沌狀態之間找到一個極其脆弱的平衡點,這恰恰是許多技術創新和市場爆發的發生地。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哲學化,但邏輯推導又極其嚴謹,迫使讀者不斷地反思我們所處的商業環境、技術生態乃至社會結構,是否也遵循著類似的自組織規律。它提供的不是具體的工具箱,而是一種全新的世界觀,讓我們學會如何去識彆和預測那些看似隨機,實則遵循內在邏輯的復雜趨勢,對於戰略規劃和前沿技術布局的思考,具有極強的啓發性。
評分這本書,《嵌入式係統設計之道:基於RTOS和低功耗硬件的實踐指南》,簡直是我的“救命稻草”,特彆是對於我這種常年在Linux和應用層打轉的開發者來說。我們部門最近接瞭一個手持設備的開發任務,要求極高的實時性和功耗控製,一下子就把我們拉迴到瞭硬邦邦的裸機和實時操作係統(RTOS)的世界。市麵上很多嵌入式書籍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就是針對特定芯片的SDK手冊,缺乏宏觀的架構視角。而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完美地平衡瞭理論的深度和實踐的廣度。它不僅細緻講解瞭任務調度算法(比如上下文切換的開銷和優先級反轉的解決之道),還用大量的篇幅討論瞭如何針對I/O密集型和CPU密集型任務來設計閤理的內存池和消息隊列機製。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專門開闢瞭一章講解如何使用JTAG/SWD進行高效的低功耗調試,那些關於時鍾門控和外設休眠的配置技巧,直接幫我們團隊節省瞭至少兩周的調試時間。這本書不是讓你學會寫驅動的API,而是讓你學會如何從係統級思考如何讓你的代碼在資源受限的環境下跑得更穩、更省電,這纔是真正嵌入式係統設計者的核心素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