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深空探测技术
定价:168.00元
作者:孙泽洲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68256285
字数:
页码:681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展现了我国空间科学技术的众多原创性科研成果。2.反映“互联网 ”与航天技术的融合发展。3.体现我国空间探索和空间应用的科技创新能力。4.丛书由叶培建院士领衔,孙家栋、闵桂荣、王希季三位院士联袂推荐。5.力图为研究和设计的人员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内容提要
本书明确了深空探测的内涵,系统地梳理了深空探测的发展历程,前瞻了无人深空探测活动的发展趋势和技术需求。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从深空探测器设计所面临的特殊环境、总体设计、飞行轨道、科学载荷、制导导航与控制、大气减速、测控通信、热控、推进、电源、自主管理、机构、遥操作、地面试验验证等多个方面,对设计方法、设计要素、典型技术、发展展望等内容,结合探月工程和火星等任务的工程实践和实例做了系统的阐述和总结。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宇航相关专业学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宇航工程、航天器总体设计及有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第 1章 概论 001
1.1 深空探测的意义 002
1.2 深空探测发展概况 004
1.2.1 国外深空探测发展概况 005
1.2.2 我国深空探测发展概况 006
1.2.3 深空探测的发展趋势 010
1.3 未来深空探测技术发展需求 012
1.4 展望 015
参考文献 016
第 2章 深空环境特征及其影响 017
2.1 引言 018
2.2 地球空间环境 020
2.2.1 深空探测器面临的主要地球空间环境特征 020
2.2.2 地球空间环境对深空探测器的影响 023
2.3 月球空间环境 026
2.3.1 概述 026
2.3.2 月球辐射环境及其影响 027
2.3.3 月球大气及其影响 031
2.3.4 月壤 月尘及其影响 032
2.3.5 月面地形地貌及其影响 036
2.4 火星空间环境 038
2.4.1 概述 038
2.4.2 火星辐射环境及影响 039
2.4.3 火星大气环境影响 040
2.4.4 火星尘埃环境影响 041
2.4.5 火星表面地形地貌 041
2.4.6 火星的卫星 042
2.5 木星空间环境 043
2.5.1 概述 043
2.5.2 木星强磁场环境 044
2.5.3 木星强辐射带环境 045
2.5.4 木星等离子体环境 045
2.5.5 木星大气环境 045
2.5.6 木星的卫星 046
2.6 金星空间环境 047
2.6.1 概述 047
2.6.2 金星磁场 048
2.6.3 金星大气环境 048
2.6.4 金星表面地形 049
2.7 其他行星际空间环境 051
2.7.1 行星际环境 051
2.7.2 小行星环境 051
2.7.3 彗星环境 052
2.8 展望 054
参考文献 055
第3章 总体设计技术 056
3.1 引言 057
3.2 深空探测器总体设计概述 058
3.2.1 深空探测器任务特点 058
3.2.2 系统任务分析 060
3.2.3 系统总体设计流程 062
3.3 环绕探测类任务总体设计 063
3.3.1 任务分析 063
3.3.2 技术指标分解 065
3.3.3 飞行程序设计 066
3.3.4 关键技术分析 066
3.3.5 设计验证 067
3.4 着陆探测类任务总体设计 068
3.4.1 任务分析 068
3.4.2 技术指标分解 071
3.4.3 飞行程序设计 071
3.4.4 关键技术分析 073
3.4.5 设计验证 074
3.5 巡视探测类任务总体设计 075
3.5.1 任务分析 075
3.5.2 技术指标分解 078
3.5.3 工作程序设计 079
3.5.4 关键技术分析 079
3.5.5 设计验证 080
3.6 采样返回探测类任务总体设计 081
3.6.1 任务分析 081
3.6.2 技术指标分解 087
3.6.3 飞行程序设计 088
3.6.4 关键技术分析 089
3.6.5 设计验证 093
3.7 展望 094
参考文献 095
第4章 轨道设计技术 096
4.1 引言 097
4.2 典型轨道类型 098
4.2.1 月球探测 098
4.2.2 行星探测 099
4.2.3 小行星探测 100
4.2.4 平动点任务 102
4.3 轨道设计过程概述 103
4.4 转移轨道设计 105
4.4.1 直接转移 105
4.4.2 借力飞行 113
4.4.3 深空机动 117
4.4.4 小推力转移 119
4.5 使命轨道设计 136
4.5.1 环绕探测 136
4.5.2 平动点任务 141
4.5.3 交会对接 147
4.6 轨控策略设计 153
4.7 展望 155
参考文献 156
第5章 有效载荷技术 159
5.1 引言 160
5.2 深空探测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 162
5.2.1 从系统角度看深空探测的科学问题 162
5.2.2 我国月球和火星探测的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 165
5.3 形貌获取技术 172
5.3.1 科学探测任务 172
5.3.2 立体像对获取技术 172
5.3.3 彩色CMOS器件 173
5.3.4 相机系统设计 174
5.3.5 自动曝光技术 176
5.3.6 定标与地面验证试验 178
5.4 元素成分鉴别技术 179
5.4.1 科学探测任务 179
5.4.2 元素成分鉴别原理 179
5.4.3 激发源的选取策略 180
5.4.4 传感器的选取与设计技术 181
5.4.5 系统设计 183
5.4.6 定标与地面验证试验 185
5.5 月基天文观测技术 186
5.5.1 科学探测任务 186
5.5.2 谱段和观测天区选择 187
5.5.3 望远镜设计 187
5.5.4 杂散光抑制 187
5.5.5 定标与地面验证试验 188
5.6 展望 189
参考文献 190
第6章 制导导航控制技术 192
6.1 引言 193
6.2 轨道控制技术 194
6.2.1 深空探测器轨道控制特点 194
6.2.2 大冲量轨道控制策略 195
6.2.3 轨道控制 200
6.2.4 轨道控制系统设计 205
6.3 天体进入与着陆GNC技术 209
6.3.1 天体进入与着陆GNC技术特点 209
6.3.2 大气进入控制 210
6.3.3 动力下降控制 211
6.3.4 障碍识别与规避 212
6.3.5 天体进入与着陆GNC系统设计 213
6.4 天体表面巡视GNC技术 219
6.4.1 巡视器GNC特点 219
6.4.2 环境感知 220
6.4.3 位姿确定与估计 222
6.4.4 路径规划 223
6.4.5 运动控制 225
6.4.6 天体表面巡视GNC系统设计 227
6.5 展望 232
参考文献 233
第7章 大气减速技术 234
7.1 引言 235
7.2 气动力与气动热分析 238
7.2.1 空气动力学基本概念 238
7.2.2 大气进入气动问题研究 243
7.2.3 大气进入气动分析与预测 247
7.3 气动热防护设计 258
7.3.1 热防护技术基础理论 258
7.3.2 大气进入热防护技术 263
7.3.3 大气进入热防护设计 267
7.4 大气进入制导与控制设计 275
7.4.1 大气进入制导控制技术 275
7.4.2 大气进入轨道设计 277
7.4.3 大气进入制导与控制设计 282
7.5 降落伞减速设计 284
7.5.1 降落伞减速概述 284
7.5.2 大气进入降落伞技术 287
7.5.3 深空探测器降落伞设计 290
7.5.4 降落伞设计仿真分析 303
7.6 展望 305
参考文献 306
第8章 测控通信技术 307
8.1 引言 308
8.2 深空无线电测量技术 310
8.2.1 深空测距 310
8.2.2 深空测速 312
8.2.3 深空测角 315
8.3 深空射频系统技术 320
8.3.1 射频调制 320
8.3.2 高灵敏度接收 321
8.3.3 高EIRP发射 322
8.3.4 激光通信 323
8.4 深空遥测遥控和数据通信技术 325
8.4.1 数据格式 325
8.4.2 信道编码 328
8.5 深空测控通信系统设计 331
8.5.1 任务分析 331
8.5.2 系统方案 338
8.5.3 仿真与验证 342
8.6 展望 345
参考文献 347
第9章 热控技术 349
9.1 引言 350
9.2 深空热环境特点 351
9.2.1 水星热环境 352
9.2.2 金星热环境 353
9.2.3 月球热环境 354
9.2.4 火星热环境 355
9.2.5 外行星热环境 357
9.3 热控关键技术 359
9.3.1 重力辅助两相流体回路技术 359
9.3.2 水升华器技术 361
9.3.3 可变热导热管技术 364
9.3.4 气凝胶技术 365
9.4 深空探测器热控系统设计 369
9.4.1 外典型深空探测器热控系统简介 369
9.4.2 热设计的基本原则 375
9.4.3 热设计 376
9.4.4 热分析 379
9.4.5 地面模拟试验 384
9.5 展望 389
参考文献 391
第 10章 推进技术 393
10.1 引言 394
10.2 推进系统分类 395
10.2.1 冷气推进 395
10.2.2 化学推进 396
10.2.3 电推进 406
10.2.4 新概念推进 411
10.3 深空探测推进系统设计与验证 415
10.3.1 任务分析 415
10.3.2 推进系统选型 419
10.3.3 方案设计 420
10.4 展望 430
参考文献 432
第 11章 电源技术 434
11.1 引言 435
11.2 太阳电池技术 436
11.2.1 光谱匹配 436
11.2.2 防尘技术 439
11.3 MPPT技术 441
11.3.1 MPPT基本原理 441
11.3.2 MPPT实现方式 442
11.3.3 MPPT拓扑结构 444
11.4 锂离子蓄电池技术 446
11.4.1 锂离子蓄电池概述 446
11.4.2 锂离子电池的耐低温技术 447
11.5 空间核电源 452
11.5.1 空间核电源概述 452
11.5.2 RTG技术 453
11.5.3 核反应堆电源 456
11.6 深空电源系统设计 462
11.6.1 任务分析 462
11.6.2 太阳电池阵设计 467
11.6.3 蓄电池组设计 469
11.6.4 电源控制器设计 471
11.6.5 电源系统设计示例 471
11.7 展望 477
参考文献 479
第 12章 自主管理技术 482
12.1 引言 483
12.2 自主管理技术概述 484
12.2.1 自主运行体系结构 485
12.2.2 体系结构及其组件 485
12.2.3 故障检测和诊断 488
12.2.4 规划和调度 491
12.3 深空探测器自主管理技术 496
12.3.1 火星车自主能力发展历程 497
12.3.2 火星车自主管理技术需求分析 498
12.3.3 火星车自主管理实现方案框架 505
12.3.4 火星车自主任务规划 507
12.4 展望 511
参考文献 512
第 13章 机构技术 514
13.1 引言 515
13.2 着陆缓冲机构 516
13.2.1 着陆缓冲机构的功能及组成特点 517
13.2.2 着陆缓冲机构设计与验证 519
13.3 巡视器转移机构 529
13.3.1 巡视器转移机构的功能及组成特点 530
13.3.2 巡视器转移机构设计与验证 532
13.4 巡视器移动机构 539
13.4.1 巡视器移动机构的功能及组成特点 539
13.4.2 巡视器移动机构设计与验证 541
13.5 取样机构 554
13.5.1 样品取样机构的功能及组成特点 554
13.5.2 样品取样机构设计与验证 557
13.6 展望 567
参考文献 568
第 14章 遥操作技术 569
14.1 引言 570
14.2 巡视器的遥操作 572
14.2.1 遥操作与遥科学 573
14.2.2 空间环境下遥操作的特点 573
14.2.3 空间环境下遥操作的分类 574
14.2.4 地外天体表面巡视器遥操作 574
14.3 国外巡视器遥操作技术发展情况 576
14.3.1 苏联月面巡视器“月球车”的遥操作 576
14.3.2 美国载人月面巡视器LRV的遥操作 577
14.3.3 美国火星巡视器“索杰纳”的遥操作 577
14.3.4 美国火星巡视器MER的遥操作 578
14.3.5 美国火星巡视器MSL的遥操作 581
14.4 巡视探测器遥操作系统任务分析 582
14.5 遥操作系统关键技术 584
14.5.1 定位与相对定位技术 584
14.5.2 图像信息融合技术 585
14.5.3 任务规划 588
14.5.4 路径规划 590
14.5.5 机械臂规划 590
14.6 遥操作系统实现与实施 593
14.6.1 系统功能与组成 593
14.6.2 系统框架 594
14.6.3 操作实施流程 595
14.6.4 控制指令生成系统 597
14.6.5 数字仿真系统 597
14.6.6 物理仿真系统 597
14.7 展望 599
参考文献 600
第 15章 地面试验验证技术 602
15.1 引言 603
15.2 技术发展现状 604
15.2.1 气动减速环节试验技术 604
15.2.2 动力减速环节试验技术 612
15.2.3 软着陆环节验证技术 614
15.2.4 起飞环节验证技术 618
15.3 需求分析 621
15.3.1 试验规划原则 621
15.3.2 验证试验需求 621
15.4 试验验证技术 625
15.4.1 气动减速环节试验技术 625
15.4.2 动力减速、软着陆及起飞环节验证技术 633
15.5 展望 653
参考文献 654
索引 656
作者介绍
孙泽洲,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航天深空探测领域专家,现任职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嫦娥四号”、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主要从事深空探测项目论证、探测器总体设计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主持研制“嫦娥三号”,并成功完成我国月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防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等多项奖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
文摘
序言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深空探测技术 孙泽洲》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一定是一本非常有分量的著作。我平时并不接触太多的技术类书籍,但对我们国家在航天领域的成就一直非常关注,也常常为之感到骄傲。这本书,用一种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中国深空探测的现状和未来。我被书中描绘的宏大图景所吸引,从月球到火星,再到更遥远的星辰大海,人类的足迹正在一步步拓展。书中对各种探测器技术的讲解,让我大开眼界,我看到了那些小巧而强大的“眼睛”,它们在宇宙深处为我们传回宝贵的信息。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科学发现”的部分感到兴奋,每一次探测任务,都可能带来颠覆性的科学认知,而中国正是这一领域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贡献者。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深空探测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人类认识宇宙、认识自身的伟大征程。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深邃的蓝色基调,瞬间就将我的思绪拉向了浩瀚无垠的宇宙。我虽然不是航天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从小就对星辰大海充满了好奇,总觉得人类的未来一定与深空息息相关。拿到《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深空探测技术 孙泽洲》这本书,我怀着一种既期待又略带忐忑的心情翻开了它。期待的是能一窥我们国家在深空探测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忐忑的是,我担心这本书里的专业术语会让我望而却步,变成一本“看不懂”的书。然而,从第一页开始,我就被一种沉浸式的叙事所吸引。作者(或者说编者,我暂且这么称呼)并没有一开始就堆砌冷冰冰的技术数据,而是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宏大愿景出发,娓娓道来。他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深空探测的艰难与伟大,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感受到那种“仰望星空”的浪漫与执着。书中的每一个篇章,都像是在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我看到了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科学家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我们的目光投向更远的星辰。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宇宙奥秘,通过这本书的解读,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吸引力。我尤其对书中所提及的一些探测器的设计理念和任务目标印象深刻,虽然具体的技术细节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但那种突破极限、挑战不可能的精神,却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技术性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梦想、关于探索、关于中国力量的史诗。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国之重器”的真正含义,不仅仅是强大的武器,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尖端科技。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科技发展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深空探测技术 孙泽洲》这本书,就像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思想盛宴。我一直认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而深空探测,无疑是这种欲望最直接、最宏大的体现。这本书,并没有让我感到高高在上,而是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将深空探测的方方面面展现在我眼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重大深空探测任务的详细介绍,比如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等等。我能感受到,每一个任务的背后,都隐藏着无数的科学问题等待解答,无数的技术难题需要攻克。书中对这些任务的设计理念、关键技术、科学目标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这些宏伟工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自主”和“智能”的部分,在遥远的深空,信号传输的延迟是巨大的,探测器必须具备高度的自主性和智能性才能完成任务。这让我联想到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深空探测无疑是检验和推动AI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在这一尖端科技领域的决心和实力,也让我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事物充满着莫名的向往,而深空探测,无疑是其中最令人着迷的领域之一。《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深空探测技术 孙泽洲》这本书,以一种极为详实且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将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技术成果呈现在我面前。我并非相关领域的专家,但我依然能从书中感受到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懈的探索精神。书中对各种探测器的设计理念、技术难点以及创新解决方案的阐述,让我大开眼界。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空间碎片”和“载人深空”等前瞻性话题的讨论,这让我看到了中国深空探测的宏伟蓝图和长远规划。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梦想、关于勇气、关于人类不断突破自身极限的史诗。它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参与到这场关乎全人类未来的宇宙探索事业中。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那种“硬核”的科技力量。我虽然不是工程技术出身,但对那些精密的仪器、复杂的设计总是充满了敬畏。《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深空探测技术 孙泽洲》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高精尖科技世界的大门。我看到了那些为深空探测量身定制的探测器,它们是多么的精密、多么的强大。书中的描述,让我能够想象到探测器在极端环境下工作的场景,它们需要承受巨大的温差、辐射,以及漫长的孤独旅程。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材料科学”和“能源技术”的部分,我知道这些是深空探测的关键瓶颈,而中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突破,让我感到无比自豪。书中对一些关键技术的讲解,虽然有些专业性,但作者(或者说是编撰者)的叙述方式,让我能够理解其核心的逻辑和重要性。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中国工程师们智慧和勇气的结晶。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国之重器”,在于其能够突破人类的认知边界,引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深空探测技术 孙泽洲》,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力量感。我一直觉得,一个国家最引以为傲的,往往是那些能够代表其最高科技水平和国家实力的领域。深空探测,无疑就是其中之一。我阅读这本书,带着一种民族自豪感,也带着一种想要学习和了解的心情。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仅是关于探测器本身的技术细节,更是对整个深空探测体系的全面展现。从早期理论研究,到航天器设计、发射、测控,再到数据分析和科学发现,每一个环节都被细致地描绘出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国速度”和“中国智慧”的论述印象深刻,我看到了我们国家在短短几十年内,是如何从零开始,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深空探测体系,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背后,凝聚了多少代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汗水,是我无法想象的。这本书让我明白,“国之重器”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强大,更是科技上的领先。它激励着我,也要在自己的领域里努力拼搏,为国家的进步贡献力量。
评分翻开这本《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深空探测技术 孙泽洲》,我脑海里最先浮现的画面,是无数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加班加点的场景。我总觉得,任何一项伟大的成就背后,都离不开无数个不为人知的辛勤付出。这本书,就像是一本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将中国深空探测的历程,以一种极其细腻的方式呈现在我眼前。我关注的不仅仅是那些发射升空、誉满全球的航天器,更是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无数个技术细节和创新突破。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技术,比如深空通信、自主导航、高精度测控等方面的论述,虽然我并非专业人士,但依旧能感受到其复杂性和重要性。我仿佛能听到来自遥远深空的微弱信号,感受到天体之间那微妙引力的牵引,体会到探测器在冰冷宇宙中独立自主执行任务的艰辛。作者(或者说是编撰者)在叙述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讲解,变得生动有趣。我看到了一群怀揣着“中国梦”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他们是如何将最初的设想,一步步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深空探测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把东西送出去”,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材料学、电子学、控制论、天文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每一次的成功,都凝聚着无数个日夜的汗水与智慧。我深受鼓舞,也对我们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实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我是一个对太空充满了无限遐想的人,平日里也喜欢阅读一些与天文、航天相关的科普读物。当看到《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深空探测技术 孙泽洲》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吸引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中国深空探测领域的一座里程碑。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想要一探究竟。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和广泛。它不仅仅是对技术本身的介绍,更是对整个深空探测发展历程的回顾和展望。书中对各种探测器的工作原理、技术挑战,以及所取得的科学成果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或是编撰者)在讲述技术细节的同时,也穿插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比如科学家们为了攻克技术难题而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探测器在漫长旅途中孤寂而又伟大的使命。这让我感受到,深空探测不仅仅是一项科学工程,更是一项充满人情味和诗意的探索。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巨大投入和取得的成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中国深空探测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 title 让我立刻联想到国家战略层面的投入和决心。《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深空探测技术 孙泽洲》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深空探测技术的书,它更像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在这一领域发展历程的史书。我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带着一种探究的心态去阅读它。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些令人惊叹的航天器设计深深吸引,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先锋。书中对各项关键技术的详细介绍,让我得以窥见深空探测背后的“硬核”科技,例如高精度轨道控制、深空通信的挑战、以及在极端环境下工作的生命保障系统等。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自主”和“智能”的论述,这预示着未来深空探测将更加依赖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强大能力,以及我们在国际深空探测领域扮演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国家自信的体现。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实力,体现在方方面面,而科技实力,尤其是尖端科技实力,更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深空探测技术 孙泽洲》这本书,无疑是展现中国科技实力的一张闪亮名片。我怀着好奇和敬意翻开了这本书,想要了解我们国家在深空探测这个充满挑战的领域,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书中内容之丰富,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探测器的设计、制造和运行原理,还深入探讨了相关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深空通信”和“自主导航”的章节印象深刻,这些技术是深空探测的关键,它们要求极高的精度和可靠性。书中对这些技术的阐述,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智慧和毅力。我能感受到,每一次深空探测任务的成功,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这本书让我更加坚信,中国正在走向世界科技强国的行列,而深空探测,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