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简史:第二卷 |
| 作者 | 王扬宗,曹效业 |
| 定价 | 248.00元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259530 |
| 出版日期 | 2010-03-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2.82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系统、全面梳理了60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的发展历程,以档案文献和当事人的亲历资料等为基础,记录了院属科研、公共支撑和公司企业等单位的概况、机构沿革、科研方向的发展演变、重要科研成果、人才教育和创新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及其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全书附有大量的统计数据,学术性与资料性兼具。 本书既可作为广大科研人员、科技管理工作者、科技史学者、历史学者等专业人员的案头工具,也可供对中国当代史、当代科技史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第二卷(上册) 前言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上海中科伍佰豪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第二卷(下册)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广州人造卫星观测站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科学时报社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 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东方科学仪器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 国科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中科资源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研制中心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从一个注重信息获取效率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编纂体例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的信息密度非常大,但由于其清晰的分类和详尽的索引体系(虽然我只是粗略翻阅,但能感受到这种结构性),使得查找特定单位或时间段的历史信息变得相对便捷。它不是那种需要从头读到尾才能获得信息的书,更像是工具书与历史著作的完美结合体。我可以想象,未来任何关于中国科学院体系演变的研究,都无法绕开这本书所提供的基准数据。它代表了一种“慢工出细活”的出版理念,即把最核心、最基础的资料整理得井井有条,为后续的研究者铺平道路。对于需要系统性梳理历史脉络的学者而言,这简直是省去了大量基础性梳理工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是太有年代感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封面那种朴实的字体和配色,让人一下子就感觉穿越回了那个科研事业蓬勃发展的年代。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看得出来是下了功夫的,这样的历史文献,看得出来是想好好保存的。我翻开前几页,就感受到了那种严谨的历史叙事风格,文字虽然是官方的记载,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对国家科技发展历程的敬畏感,是现在很多新出版物所不具备的。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很有意思,很多表格和图文的结合,让复杂的组织沿革变得清晰明了,对于一个对中国科学院系统历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我尤其欣赏它在描述各个研究所的建立和发展过程时,那种尊重事实、不加过多渲染的笔触,让人在阅读时能够更专注于历史本身的脉络和逻辑。总的来说,从实体感和初步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厚重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很有意思,它不是那种线性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像一幅巨大的、层次分明的织锦。在描述不同研究所的并行发展时,作者似乎故意在时间线上做了一些跳跃和对比,使得读者能够同时看到不同领域在同一时期所面临的共同挑战与各自的突破点。这种结构安排,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机构历史变得富有动态感。我特别喜欢它在描述那些关键历史节点的转折时所采用的笔法,那种克制但有力的措辞,仿佛在暗示着背后更复杂的人事博弈和政策导向。对于一个关注组织发展脉络的观察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面透镜,帮助我们清晰地分辨出哪些是长期战略的延续,哪些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应急之举。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通常会关注那些能揭示时代变迁背后深层驱动力的文本,而这部作品似乎就满足了我这种期待。它不仅仅是罗列时间线和机构更迭,更重要的是,它隐约勾勒出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国家对科学研究的战略布局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来的。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某些关键研究所成立前后的决策过程的描述,那种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条件下,如何权衡学科发展方向、如何调动全国资源进行重点攻关的细节,读起来让人感慨万千。这种自上而下的宏观叙事,配上对具体单位初期工作状态的描述,形成了一种很好的张力。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让我得以从一个更宏观的结构层面去理解中国现代科学体系的骨架是如何搭建起来的。对于想探究体制如何塑造科研生态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份非常扎实的基础材料。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稍微有点高,它更像是一部专业参考资料而非轻松读物。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当时的历史背景知识,才能完全理解某些术语或者机构名称的深层含义。但这恰恰是它的价值所在——它拒绝迎合大众的浅尝辄止,而是坚持向真正的探究者提供深度。我感受到了作者在搜集资料时付出的巨大心血,那些详尽的数字、准确的任命信息,都体现出极高的学术标准。这种“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治学精神,透过书页都能传递出来。对于那些在科研战线上工作多年,或者正在进行相关专业研究的人士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让人可以沿着这条脉络进行更深入的学术挖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