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年简史:1977-2007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史研究室著 978750971

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年简史:1977-2007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史研究室著 97875097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史研究室著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院史
  • 历史
  • 社会科学
  • 研究
  • 编年体
  • 1977-2007
  • 中国
  • 学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博天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16830
商品编码:2936728631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0-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年简史:1977-2007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史研究室著
定价 149.00元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09716830
出版日期 2010-10-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1.861Kg

   内容简介
本书所用资料起讫时间为1977年5月至2007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年简史(1977~2007)》体裁采用编年体为主,结合纪事本末体,即主要采取按年、月、日编排史实,部分事体自始至终系统记述。以记述科研学术活动(含学术交流活动)为主,适当选记其他事项。
  对外学术交流记述党和人会见访问团组、学者个人,外国总统、总理来我院活动,双方签订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的情况。其他交流情况选择重要的记述。
  五机构设置记述至研究所、相当于研究所的研究中心和职能机构的厅、局。
  干部聘用和任免记述至研究员(含相当)和正所局级以上职务的管理人员。
  以文字记述为主,随文适量配图,力求文图并茂。
  前纪、附录和主体部分可视作一个整体。前纪衔接主体部分,交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之前哲学社会科学部的情况,即建院的基础。附录的文献、名录和图表是主体部分的有机补充。文献表明几任院长治院的基本思路,体现和反映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几个发展阶段;图表以鲜明的视觉效果,显示人员规模、人员结构和研究机构、研究成果的发展变化。

   作者简介

   目录
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代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2007年5月25日)
前纪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附录一文献辑选
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工作中心转移到
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院大会上的报告
(1979年1月6日)
做好规划工作开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局面
(1982年10月6日)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次党代会上的讲话
(1985年8月21日)
总结经验振奋精神为把我院建成马克思主义
坚强阵地而奋斗——在中国社会科学院1991年度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1991年12月10日)
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1999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98年12月23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汇报提纲》
(1999年6月30日)
深入学习贯彻精神努力开拓我院工作新局面——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年度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003年3月26日)
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报告
(2005年3月31日)
附件1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研究和理论创新工程要点
附件2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要点
附录二名录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届党政领导人
行政领导
党组(委)领导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届学术委员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学术委员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届学术咨询委员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称号的人员
国务院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享受特殊津贴的人员
附录三 图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机构发展沿革示意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员发展示意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员结构变化示意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学术交流示意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统计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奖科研成果统计表
表1 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1993年)科研成果奖
获奖成果一览表
表2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1996年)科研成果奖
获奖成果一览表
表3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2000年)科研成果奖
获奖成果一览表
表4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2002年)科研成果奖
获奖成果一览表
表5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五届(2004年)科研成果奖
获奖成果一览表
表6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六届(2007年)科研成果奖
获奖成果一览表
表7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0年)获得部委级以上奖励的
科研成果追加奖一览表
表8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年)获得部委级以上奖励的
科研成果追加奖一览表
表9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获得部委级以上奖励的
科研成果追加奖一览表
表10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获得部委级以上奖励的
科研成果追加奖一览表
表11 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人员届(2005年)
科研成果奖获奖成果一览表
表12 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人员第二届(2007年)
科研成果奖获奖成果一览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学科设置一览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书统计表
后记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一、 时代背景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诞生 1977年,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之后,国家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崭新篇章。社会科学领域也亟需重塑其价值与功能,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社会科学院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 奠基与发展:探索前行的十年(1977-1987) 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初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是思想解放的艰巨任务,需要打破陈旧的束缚,重新梳理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进程。其次是学科体系的重建与完善,许多学科需要重新搭建研究框架,培养人才。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科学院集中力量,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理论的拨乱反正与创新: 围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们积极参与,为思想解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新学习和研究,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成为重要的学术议题。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许多研究所开始恢复或新建,一批重要的学术刊物创刊或复刊,为学术研究搭建了平台。同时,通过招收研究生、引进人才等方式,努力培养新一代的社会科学研究者。 国际学术交流的开启: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拓宽了中国社会科学的视野。 服务国家决策的初步探索: 尽管尚处于初创阶段,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们已经开始尝试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对国家政策的建议,为改革开放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三、 深化改革与繁荣发展:迈向成熟的二十年(1987-2007) 进入1987年至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深化自身改革,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化: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从宏观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到微观的社会结构变迁、文化转型、区域发展等,都成为重要的研究热点。学者们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对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产出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学术创新与理论突破: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科学院涌现出一批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观点和理论创新。学者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华文明研究、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当代社会现实的深入分析,也催生了许多新的学术思潮和研究范式。 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完善: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人事制度、科研管理、成果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旨在激发科研活力,提高研究效率。推行课题负责制,鼓励跨学科合作,建立和完善了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平台,为学者们提供了更加宽松和活跃的学术环境。 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达到了新的高度。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国际学术项目,一批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出版多语种研究报告等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了中国社会科学的实力和水平。 智库功能的强化与服务国家战略: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高端智库的地位日益凸显。学者们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国际关系等领域,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兴学科的兴起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兴学科如环境经济学、社会心理学、性别研究、数字人文等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应对新时代挑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工具。 学术期刊与出版体系的壮大: 一批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和出版社不断涌现,为学术成果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许多刊物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成为展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 四、 总结与展望 从1977年到2007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历洗礼、奠基、发展、改革、壮大、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三十年,不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自身发展的三十年,更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蓬勃发展、深刻变革的三十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们,在思想解放、理论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国家决策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撑和理论引领。 这段历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不断探索、勇于担当、追求卓越的生动写照。它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所形成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社会科学事业的持续繁荣指明了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一本关于特定机构历史的书籍,最怕的就是那种枯燥的、流水账式的叙事,仅仅罗列出机构的任命、会议纪要和年度报告。我希望这部著作能够超越简单的编年体记录,而是能够深入挖掘出那些“人”的故事,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瞬间。我非常关注的是,在研究方向的确定上,当年的决策者是如何权衡哪些领域是国家亟需加强的,哪些领域是国际前沿的。例如,在经济学、社会学乃至法学领域,那些标志性的理论突破和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是如何被孕育出来的?是某位领军人物的力挽狂澜,还是一个集体的智慧结晶?如果能捕捉到那些关键的学术会议上的唇枪舌战,那些私下里激烈的思想碰撞,那将极大地增强阅读的代入感。毕竟,学术的进步往往不是温文尔雅的,而是充满了“交锋”的火花。这本书如果能提供这些生动的细节,而不是冰冷的制度框架,那它对我们理解当代中国思想史的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

评分

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中国社会科学院在那个时期的角色定位,无疑是极其微妙且关键的。它既是国家意志的阐释者,承载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使命;同时,它也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聚集地,天然带有批判反思的基因。因此,这本书如果能清晰地描绘出这条“双重身份”的张力是如何在其日常运作中体现的,将会非常精彩。例如,在处理敏感的社会问题研究时,学者们是如何巧妙地运用学术语言来表达深层关切的?或者,在引入西方新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院内不同学派之间是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还是经历了激烈的“去芜存菁”的筛选过程?我非常好奇,在强调意识形态统一性的背景下,学术自由的边界究竟在哪里被划定,又是如何被谨慎地试探和拓展的。这种对机构内部权力结构、学术生态和思想边界的细致剖析,远比单纯介绍其组织架构来得有意义。

评分

坦率地说,对于很多像我一样身处信息时代的人来说,去理解一个近三十年前的科研体制的运作机制,本身就是一种“历史考古”。我关注那些被时间冲刷掉的机构名称、部门变动,以及那些曾经红极一时、如今却已淡出主流视野的研究方向。这些“失落的环节”往往能揭示出宏大叙事背后更细微的规律。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重申那些我们已知的重大政策,而在于它能否提供内部视角,去展现这些政策是如何通过学术研究被转化为具体操作层面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的。我特别希望看到,那些曾经被视为“前沿”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在今天看来有哪些已经被证明是历史的死胡同,哪些又成为了今天学科建设的基石。通过对这些兴衰更迭的观察,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学术梯队是如何代际传承,又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完成自身的更新换代的。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册,初拿到手时,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质感,就让人感觉它蕴含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重量。我之所以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跨越了中国社会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时期——从拨乱反正的初期到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阶段。这个时间段,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可以说是思想解放的试验场,学术土壤的重塑期。我个人一直对体制内的重大机构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自我革新、定位和发展抱有极大的好奇心。比如,在那个思想界相对活跃又略带谨慎的氛围中,一个代表国家最高人文学术研究水平的机构,其内部的运作逻辑、学科重点的调整、以及对社会思潮的回应和引领,究竟呈现出怎样一番图景?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单位的机构史,更像是一面映照出那三十年间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精神脉络的镜子。我期待看到,在那个充满了学术争论和政策变动的年代,学者们如何在宏观的国家战略指导下,平衡他们的学术理想与现实需求,这种内在的张力与平衡的艺术,想必是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

评分

如果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描述“发生了什么”,更能深入探讨“为什么会这样发生”,那么它的学术价值就大大提升了。我期待能从中找到关于“智库”功能演变的历史轨迹。在1977年到2007年这段时间里,社会对智力支持的需求经历了从理论指导到政策咨询的转变。这本书能否展现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是如何从传统的“理论注释者”逐步转型为能够深度参与到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思想供给方”的过程?这种转型必然伴随着研究方法论的革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塑,以及与决策层沟通机制的建立。如果作者能描摹出这种“角色转变”中的阵痛与成就,以及不同历史阶段中,学者们对于“为人民服务”与“服务决策层”之间的平衡点的不同理解,那么这本书就不仅仅是一部院史,而是一部观察中国现代学术机构功能定位演变的微观社会学案例研究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