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年简史:1977-2007 |
| 作者 |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史研究室著 |
| 定价 | 149.00元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09716830 |
| 出版日期 | 2010-10-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1.861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所用资料起讫时间为1977年5月至2007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年简史(1977~2007)》体裁采用编年体为主,结合纪事本末体,即主要采取按年、月、日编排史实,部分事体自始至终系统记述。以记述科研学术活动(含学术交流活动)为主,适当选记其他事项。 对外学术交流记述党和人会见访问团组、学者个人,外国总统、总理来我院活动,双方签订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的情况。其他交流情况选择重要的记述。 五机构设置记述至研究所、相当于研究所的研究中心和职能机构的厅、局。 干部聘用和任免记述至研究员(含相当)和正所局级以上职务的管理人员。 以文字记述为主,随文适量配图,力求文图并茂。 前纪、附录和主体部分可视作一个整体。前纪衔接主体部分,交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之前哲学社会科学部的情况,即建院的基础。附录的文献、名录和图表是主体部分的有机补充。文献表明几任院长治院的基本思路,体现和反映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几个发展阶段;图表以鲜明的视觉效果,显示人员规模、人员结构和研究机构、研究成果的发展变化。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代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2007年5月25日) 前纪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附录一文献辑选 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工作中心转移到 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院大会上的报告 (1979年1月6日) 做好规划工作开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局面 (1982年10月6日)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次党代会上的讲话 (1985年8月21日) 总结经验振奋精神为把我院建成马克思主义 坚强阵地而奋斗——在中国社会科学院1991年度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1991年12月10日) 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1999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98年12月23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汇报提纲》 (1999年6月30日) 深入学习贯彻精神努力开拓我院工作新局面——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年度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003年3月26日) 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报告 (2005年3月31日) 附件1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研究和理论创新工程要点 附件2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要点 附录二名录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届党政领导人 行政领导 党组(委)领导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届学术委员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学术委员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届学术咨询委员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称号的人员 国务院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享受特殊津贴的人员 附录三 图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机构发展沿革示意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员发展示意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员结构变化示意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学术交流示意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统计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奖科研成果统计表 表1 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1993年)科研成果奖 获奖成果一览表 表2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1996年)科研成果奖 获奖成果一览表 表3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2000年)科研成果奖 获奖成果一览表 表4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2002年)科研成果奖 获奖成果一览表 表5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五届(2004年)科研成果奖 获奖成果一览表 表6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六届(2007年)科研成果奖 获奖成果一览表 表7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0年)获得部委级以上奖励的 科研成果追加奖一览表 表8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年)获得部委级以上奖励的 科研成果追加奖一览表 表9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获得部委级以上奖励的 科研成果追加奖一览表 表10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获得部委级以上奖励的 科研成果追加奖一览表 表11 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人员届(2005年) 科研成果奖获奖成果一览表 表12 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人员第二届(2007年) 科研成果奖获奖成果一览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学科设置一览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书统计表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阅读一本关于特定机构历史的书籍,最怕的就是那种枯燥的、流水账式的叙事,仅仅罗列出机构的任命、会议纪要和年度报告。我希望这部著作能够超越简单的编年体记录,而是能够深入挖掘出那些“人”的故事,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瞬间。我非常关注的是,在研究方向的确定上,当年的决策者是如何权衡哪些领域是国家亟需加强的,哪些领域是国际前沿的。例如,在经济学、社会学乃至法学领域,那些标志性的理论突破和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是如何被孕育出来的?是某位领军人物的力挽狂澜,还是一个集体的智慧结晶?如果能捕捉到那些关键的学术会议上的唇枪舌战,那些私下里激烈的思想碰撞,那将极大地增强阅读的代入感。毕竟,学术的进步往往不是温文尔雅的,而是充满了“交锋”的火花。这本书如果能提供这些生动的细节,而不是冰冷的制度框架,那它对我们理解当代中国思想史的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
评分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中国社会科学院在那个时期的角色定位,无疑是极其微妙且关键的。它既是国家意志的阐释者,承载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使命;同时,它也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聚集地,天然带有批判反思的基因。因此,这本书如果能清晰地描绘出这条“双重身份”的张力是如何在其日常运作中体现的,将会非常精彩。例如,在处理敏感的社会问题研究时,学者们是如何巧妙地运用学术语言来表达深层关切的?或者,在引入西方新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院内不同学派之间是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还是经历了激烈的“去芜存菁”的筛选过程?我非常好奇,在强调意识形态统一性的背景下,学术自由的边界究竟在哪里被划定,又是如何被谨慎地试探和拓展的。这种对机构内部权力结构、学术生态和思想边界的细致剖析,远比单纯介绍其组织架构来得有意义。
评分坦率地说,对于很多像我一样身处信息时代的人来说,去理解一个近三十年前的科研体制的运作机制,本身就是一种“历史考古”。我关注那些被时间冲刷掉的机构名称、部门变动,以及那些曾经红极一时、如今却已淡出主流视野的研究方向。这些“失落的环节”往往能揭示出宏大叙事背后更细微的规律。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重申那些我们已知的重大政策,而在于它能否提供内部视角,去展现这些政策是如何通过学术研究被转化为具体操作层面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的。我特别希望看到,那些曾经被视为“前沿”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在今天看来有哪些已经被证明是历史的死胡同,哪些又成为了今天学科建设的基石。通过对这些兴衰更迭的观察,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学术梯队是如何代际传承,又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完成自身的更新换代的。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册,初拿到手时,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质感,就让人感觉它蕴含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重量。我之所以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跨越了中国社会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时期——从拨乱反正的初期到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阶段。这个时间段,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可以说是思想解放的试验场,学术土壤的重塑期。我个人一直对体制内的重大机构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自我革新、定位和发展抱有极大的好奇心。比如,在那个思想界相对活跃又略带谨慎的氛围中,一个代表国家最高人文学术研究水平的机构,其内部的运作逻辑、学科重点的调整、以及对社会思潮的回应和引领,究竟呈现出怎样一番图景?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单位的机构史,更像是一面映照出那三十年间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精神脉络的镜子。我期待看到,在那个充满了学术争论和政策变动的年代,学者们如何在宏观的国家战略指导下,平衡他们的学术理想与现实需求,这种内在的张力与平衡的艺术,想必是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
评分如果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描述“发生了什么”,更能深入探讨“为什么会这样发生”,那么它的学术价值就大大提升了。我期待能从中找到关于“智库”功能演变的历史轨迹。在1977年到2007年这段时间里,社会对智力支持的需求经历了从理论指导到政策咨询的转变。这本书能否展现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是如何从传统的“理论注释者”逐步转型为能够深度参与到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思想供给方”的过程?这种转型必然伴随着研究方法论的革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塑,以及与决策层沟通机制的建立。如果作者能描摹出这种“角色转变”中的阵痛与成就,以及不同历史阶段中,学者们对于“为人民服务”与“服务决策层”之间的平衡点的不同理解,那么这本书就不仅仅是一部院史,而是一部观察中国现代学术机构功能定位演变的微观社会学案例研究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