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跨文化艺术美学
定价:42.00元
售价:31.9元
作者:王一川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20200288
字数: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语境下,开展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寻求异质文化之间沟通与认同的可能性,更在于承认差异性的前提下,探讨平等对话与和谐的可能性。
内容提要
《跨文化艺术美学》总结了王一川教授对跨文化艺术美学理论问题的思考,尝试把它界说为跨越两种或以上异质文化背景下艺术接触中的审美维度的研究,并且梳理出跨文化艺术美学的三种不同情形即跨横、跨涵和跨移,以及它的四个层面即跨门类艺术美学、跨形态艺术美学、跨领域艺术美学和跨价值体艺术美学。
目录
前 言 ‖ 1
节 通向跨文化艺术美学 ‖ 1
第二节 “顾忌”下的救心方案——朱光潜早期艺术美学的跨文化辨析 ‖ 23
第三节 德国“文化心灵”论在中国——宗白华的“中国艺术精神”论 ‖ 90
第四节 “中国之眼”及其他——蒋彝与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对话 ‖ 121
第五节 兴味蕴藉:中国艺术品的本土美质 ‖ 138
作者介绍
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入选教育部2005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计划。教育部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文摘
序言
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看待艺术的方式,让我不再是那个仅仅被视觉表象所吸引的观者。《BF:跨文化艺术美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框架,让我看到了隐藏在不同艺术形式背后的,那些深刻的文化根源和精神动力。王一川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为我揭示了艺术美学并非是独立于社会文化而存在的“象牙塔”,而是与其所在文明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历史进程以及社会结构紧密相连。我尤其喜欢他对不同文化中“空白”概念的阐释,在中国画中,那“不着一墨”之处,往往承载着无限的意境和观者的想象空间,而在西方某些艺术形式中,对细节的精准描绘则被置于更重要的位置。这种差异,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对于“有限”与“无限”、“可知”与“不可知”的不同理解和表达。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什么”艺术,更是在探讨“为什么”这种艺术是这样的,以及它为什么能够被视为“美”。它让我明白,要真正欣赏一件艺术品,就必须深入其文化肌理,理解其所处的历史语境,才能领略其真正的价值和魅力。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艺术的方式。以往阅读艺术评论,往往局限于对作品本身风格、技巧的描述,或者仅仅是作者个人情感的抒发。《BF:跨文化艺术美学》这本书却从一个更为宏观的层面切入,将艺术美学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去审视。王一川教授在书中,巧妙地运用了诸如“象征”、“意象”、“精神性”等概念,来勾勒出不同文化如何在艺术中构建其独特的审美秩序。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解读,不再仅仅停留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传统说法,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例如道家“天人合一”的观念,如何深刻地影响了画家对自然景观的取舍和表达方式,以及如何通过笔墨的挥洒,传递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同时,书中也对比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对人体解剖学的精细研究,以及这种理性主义精神如何体现在其绘画和雕塑中。这种对比,不是为了分出高下,而是为了揭示不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独特的历史经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而形成的迥异的美学路径。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一件艺术品,仅仅停留在感官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去探寻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核。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在于它让我看到了艺术美学背后那股强大的、无形的力量。在翻阅《BF:跨文化艺术美学》之前,我以为“美”是一种普遍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不同文化的差异顶多是在装饰或者细节上有所不同。然而,王一川教授在这本书中,以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旁征博引的丰富例证,向我展示了不同文化在塑造其艺术美学时,所经历的独特演变过程。他不仅仅是在介绍不同文化下的艺术作品,更是在挖掘这些作品能够被视作“美”的深层原因——这些原因往往与该文化的价值观、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甚至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例如,书中对日本庭院艺术的分析,让我深刻理解了“侘寂”美学所蕴含的对不完美、短暂和朴素的欣赏,这种观念与西方艺术中对宏伟、永恒和精致的追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并非简单地“谁更好”,而是揭示了人类在面对自然、时间、生命这些永恒课题时,所能产生的多种多样的精神回应。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美的感知,其实是深深烙印在文化基因里的,要想真正理解一种艺术,就必须首先理解其产生的土壤。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艺术理解的新视角!在翻阅《BF:跨文化艺术美学》之前,我总觉得艺术审美是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美学差异仅仅是风格上的细微区别。然而,王一川教授的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他以一种宏大而细腻的笔触,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美学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让我看到了隐藏在那些令人惊叹的作品背后,深层的文化基因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书中对东西方艺术美学理论的深入剖析,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为何在西方艺术中,对人体比例的精准描绘和理性秩序的追求如此重要,而东方艺术,无论是中国的水墨山水还是日本的枯山水,又为何如此强调意境的留白和自然元素的精神象征。这种跨文化的比较,不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充满了深刻的洞察,揭示了不同文明在看待世界、理解生命、表达情感时所形成的独特美学逻辑。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曾经看过的画作、建筑,甚至是一些生活中的器物,现在都能从中找到更具深度的解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引领读者进行精神漫游的指南,让我得以在艺术的世界里,跨越时空,与古今中外的伟大灵魂进行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思想碰撞”。王一川教授在《BF:跨文化艺术美学》中,并没有将跨文化的美学研究局限于理论的堆砌,而是将抽象的概念落实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理论是如何指导创作,又如何影响接受的。书中对于不同文明在色彩运用、空间处理、叙事方式等方面的细致比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记得有一段关于中国古典园林与法国凡尔赛宫园林的对比,前者强调的是“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的意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后者则以其对称、规整、人工雕琢的痕迹,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对秩序的极致追求。这种鲜明的对比,让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原来园林的设计,不仅仅是关于美观,更是关于一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一个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的哲学表达。王一川教授的写作风格,既有学院派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使得我即便是在阅读那些稍显复杂的理论时,也能保持高度的兴趣和专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