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計花間住》一闕古詩詞的戀物麯,在詩詞世界中尋覓古典生活的詩情畫意,探尋詩裏詩外、物裏物外的故事。全新修訂版,增補精美圖文,布麵精裝,值得珍藏。
書名:無計花間住
定價:45.00元
作者:揚之水
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6-10
頁碼:260
裝幀:布麵精裝
開本:32開
ISBN:9787508664330
《無計花間住》是一闕古詩詞的戀物麯。作者揚之水擅以文史互證,承瀋從文先生“名物新證”之學風,開拓瞭全新的研究視野。本書在詩詞的“小道”世界中尋覓古人生活的場景,麯徑通幽、驀然迴首處,詩中有物,物中有詩。所謂“小道”,是為“正統”之外的日常生活與詩情畫意。
本書亮點
尋尋覓覓,發現詩裏詩外、物裏物外的故事
讀詩,亦讀物,以科學之法擷詩詞之故實
不過日常生活中的興味,總是曆史敘事中永遠的明亮
◆ 【古典生活的詩情畫意】
讀詩詞識古人,於錯落的精緻中,拾取三兩場景,拼接古典生活之境。
◆【名物背後的風俗故事】
開拓瞭詩文與名物互證的研究視野,大傢小作,貫通文史,深入淺齣。
一篇精彩的詩詞名物考證文章付梓,學者揚之水竟在若乾年後的博物館展品中尋得真實物證!世間事美莫過於兜兜轉轉尋尋覓覓間人、物、事的相知相遇。本書收錄揚之水所撰詩詞隨筆三十七則,為讀者發掘古典詩詞與日常器物背後的風俗故事、詩情畫意。
小書一部,選本三分:部分“無計花間住”,大抵在談《花間集》之後的小道傳統,吳文英、周邦彥、硃彝尊多有述及,至俱詠絮之纔的《鞦水軒詩詞》的作者莊蓮珮、虹屏及近代女詞人呂碧城的篇章趣味全齣。第二部分“有美一人”,兩篇詩文名物互證的文字。《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詩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惜花春起早”、“愛月夜眠遲”,為瓷器、造金飾,由詩到裝飾紋樣的一段曆程,不僅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風韻翩然化作瞭形象。《有美一人》:講述曆代美人圖的演變曆史。第三部分《采藍集》,是一束讀詞短劄,作者自謙留取嚶嚶友聲,其中灼見也甚光焰。
本書初為揚之水先生治學過程中的短小文章數劄,由其友人結集流傳於坊間,整理齣版之後頗受讀者好評。2016年再版新增詩文名物考證,圖片增至原來的兩倍,布麵精裝,值得珍藏。
部分 無計花間住02
第二部分 有美一人118
第三部分 采藍集168
後記 233
揚之水,浙江諸暨人,曾在《讀書》雜誌工作十年,一九九六年起進入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沉浸古典文學多年,鍾情於名物之學。著有《詩經名物新證》《詩經彆裁》《奢華之色》《古詩文名物新證》《棔柿樓集》等專著多部,其文“亦文、亦史、亦哲、亦科學”(金剋木先生語),“帶給讀者的是科學的清醒,是詩思的搖曳”(孫機先生語)。2016年獲得硃自清散文奬。
揚之水既是一位具有深厚功底的考古學者,又是一位風格獨特的散文作傢。既有廣博的文物知識的呈現,又有對於文物背後浸潤的士大夫生活情趣和文化美學的發掘。其思慮深遠,給讀者以物的想象、曆史的感悟和美的迴味。
——2016年第四屆硃自清散文奬授奬詞
揚之水並非科班齣身,她當過知青,開過卡車,賣過西瓜,對書籍與知識的熱愛,讓她勞力之餘尚要勞心,不過對知識的追求對她而言並非苦,而是樂,讀書、寫作本來就是興趣所在,因此也從未覺得寂寞。她對中國古代詩文中的器物或物象有精彩的闡釋,她的文本“亦文、亦史、亦哲、亦科學”,她帶給讀者的是科學的清醒,是詩意的搖曳,這位鬧市中的大隱,淺淺地夢想,默默地奮鬥,直到古詩裏湮滅的器物,變成當代人鮮活的珍品。
——《南方人物周刊·揚之水:釋古之魅》2010年第44期
揚之水的文字,沾溉前輩學人流風,不是文采斐然,是清通曉暢。不花拳綉腿,不圖錶麵好看,字字貼紙,沒有空處,紮實而飽滿,可又不是樸質不文那種,其行文中自有文氣流轉,內斂而富於張力,是淵淵的學識打底,厚積薄發後的一種從容與淡緻。仿佛信手拈來,已是滿腹經綸。
——《文匯讀書周報·趙麗雅與揚之水》2011年09月23日
瀋從文先生提齣“名物新證”概念三十年後,揚之水先生成瞭個響應者和實踐者。
——《貴陽日報·揚之水:平生隻記取好亭子名》2013年11月1日
後記
一
為瞭舊年結下的情誼,原以為不必再印的一本小書,竟又將付梓,而“有美一人”之下的兩篇長文已是分彆收入《棔柿樓集》捲五和捲七,這一點是要首先告白的。
二
“采藍集”下的文字修改無多,惟飛卿詞《菩薩蠻》一闋的解讀增補瞭兩條實物資料。——“藕絲鞦色淺。人勝參差剪。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是《菩薩蠻》十四首中的俊句,然而至今不曾有人揭明此中之“物”究竟何等性狀,也因此終究不能明白“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的用字之妙。浦江清《詞的講解》中說道:“溫飛卿的《菩薩蠻》對於有些讀者也許隻給瞭一個朦朧的美,假如我們要瞭解清楚,必得明瞭晚唐詞的性質以及溫飛卿的特殊的作風。”“其實‘江上’兩句,隻是宕開的句法,並不朦朧。以簾內的陳設與樓外的景物,兩相對照,其意境亦甚醒豁。這首詞所點的時令是初春,稍微拘泥一點,則說是正月七日,因為下麵有‘人勝參差剪’之句,惟唐代婦女的剪勝簪戴,也不一定限於那,說是初春的服飾可以得其大概。”下引俞平伯語“‘藕絲’句其衣裳也,‘人勝’句其首飾也”,曰“可以如此說”,“但若說‘藕絲’句為剪綵為勝之綵段之色則意亦連貫。這些地方是各人各看,無一定的講法。‘雙鬢隔香紅’亦然,俞說香紅即花,‘著一隔字而兩鬢簪花如畫’。謂簪花固妙,惟‘香紅’兩字,詞人隻給人以色味之感覺,到底未說明白,不知謂兩鬢簪花歟,抑但說脂粉,抑即指綵勝而言,是假花而非真花,凡此均耐人尋味。且吾人對於唐代婦女之服飾粧戴究屬隔膜,故於飛卿原意亦不能盡知。‘玉釵頭上風’,俞平伯雲:‘著一風字,神情全齣,不但兩鬢之花氣往來不定,釵頭幡勝亦搖顫於和風駘蕩中。’飛卿另有詠春幡詩雲:‘玉釵風不定,香徑獨徘徊。’可謂此句之注腳。”《詞的講解》,我以為是百讀不厭的文字,在未能得見實物以證詞中物象的情況下,作者對飛卿詞的解讀已,引述俞平伯語也是極契此詞韻緻的佳賞。然而隻是因為“吾人對於唐代婦女之服飾粧戴究屬隔膜,故於飛卿原意亦不能盡知”,到底不能教人甘心。機緣湊巧,兩年前我有幸隨同浙江省博物館的朋友往定州博物館觀摩,得以撫靜誌寺塔基地宮齣土文物,因從中認齣尋覓多年而未得的人勝和幡勝,不禁狂喜。此後雖已就此撰寫考證文章,但關於“物”的考證,百轉韆迴,終還是要迴到“物”所依附的人和事,而“物”的意義,也要有這同時代的人和事方能夠彰顯。那麼迴到《菩薩蠻》,原來“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並不是“一個朦朧的美”,此中有“事”,有“人”,有閃動於春光中的“物”,而依憑詞人捕捉物態的一枝傳神之筆,風俗故事裏的美人遂成為恒久的春色。
三
重讀“無計花間住”下的文字,像是讀一本迴憶錄,相關的情節紛紜於天頭地尾。舊版後記開篇便言“九十年代開始稍稍集中於詞集和目錄版本,這是因為有一位摯友林夕兄領路的緣故”。不意去歲仲夏林夕兄離世。我曾寫下《應摺柔條過韆尺》一則送彆老友,然而感念之情豈是文字所能錶述。按照齣版社的印製計劃,小書問世之際適逢林夕兄周年,以此作為心香一瓣,紀念我問學途中的引路人之一,對於我來說,便是這一束文字重新印行的重要意義。
丙申蒲月廿日
對於像我這樣,渴望在喧囂都市中尋覓一處心靈棲息地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是及時雨。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煽情的渲染,但字裏行間流淌齣的那種淡泊寜靜的氣質,卻深深地觸動瞭我。作者仿佛一位慈祥的長者,不疾不徐地為你講述那些被歲月沉澱下來的美好。我喜歡他描繪的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夏夜裏的一抹月光,鞦日裏的一片落葉,鼕日裏的一爐暖火,都化作瞭動人的詩篇。書中對器物美學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原來古人對生活用品的極緻追求,也蘊含著如此深厚的文化和哲學。這些細節的呈現,讓那些抽象的古典美學概念,變得鮮活而可感。讀這本書,就像在進行一次心靈 SPA,讓疲憊的靈魂得到滋養和慰藉。它提醒我,即使身處現代社會,我們依然可以活齣古典的從容和優雅。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遠不止於文字本身。它更像是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我得以窺見中國古典文化中那種獨特而迷人的生活方式。作者的博學多識毋庸置疑,他對詩詞、曆史、繪畫、器物等都有著深厚的理解,但他並沒有將這些知識生硬地灌輸給讀者,而是巧妙地將它們編織進對古代生活場景的描繪中。讀到關於古人如何飲酒作樂,如何遣詞造句,如何賞玩古董,我都感到由衷的欽佩。那些看似瑣碎的日常,在作者的筆下卻充滿瞭智慧和美感。我常常在閱讀時停下來,想象自己也身處那個時代,感受那種寜靜緻遠、精緻考究的生活。書中關於“閑”的論述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在如今這個“內捲”橫行的時代,“閑”似乎成瞭一種奢侈,而作者卻告訴我們,真正的“閑”是一種主動的選擇,是一種精神上的富足。這種思想的啓迪,比任何物質上的享受都來得更加寶貴。
評分我是一個對古典文學情有獨鍾的人,但有時總覺得書本上的知識太過枯燥,難以體會那種生活化的情境。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揚之水先生就像一位溫和的嚮導,他牽著我的手,一步步走入古代文人的世界。他不會高談闊論,也不會賣弄學問,隻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講述那些關於風花雪月、琴棋書畫的故事。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古代女子生活的描寫,那些閨閣中的詩意,那些對情感的細膩體察,讓我對女性的智慧和堅韌有瞭更深的認識。而且,書中對詩詞的解讀也非常獨到,不是簡單地分析字詞,而是從詩詞背後的生活情境齣發,還原瞭詩人的心境和創作的意圖。這讓我覺得,詩詞不再是遙遠的文字,而是鮮活的情感錶達。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古典文化的理解又上瞭一個颱階,也更加熱愛這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東方世界。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無計”。它沒有明確的主題,沒有刻意設置的框架,就像一位老友在你麵前娓娓道來,不知不覺中,你已經被他帶入瞭一個全新的境界。揚之水先生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夠將那些晦澀難懂的古典文化,轉化為尋常百姓傢的小事,讓你在輕鬆愉悅的閱讀中,領略到古典生活的韻味。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慢生活”的描繪,這在當下這個一切都追求“快”的社會,顯得尤為可貴。那些關於園林、關於茶道、關於花鳥的篇章,都充滿瞭詩意和情趣,讓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去感受生活中的點滴美好。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滌蕩瞭我的心靈,讓我對古典文化有瞭更深的認識和熱愛。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啓示,一種精神的滋養。
評分初翻開這本書,就被它溫潤的文字和深邃的意境所吸引。仿佛置身於一個被時光遺忘的角落,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書捲香和花草的芬芳。作者揚之水先生的筆觸細膩入微,他沒有宏大的敘事,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隻是娓娓道來,將那些被曆史長河衝刷得有些模糊的古典生活細節,用詩意的語言重新點亮。我尤其喜歡其中對宋代士大夫生活的描摹,從一碗茶的講究,到一幅畫的品鑒,再到一次遊園的興緻,都透露齣一種超然物外、安然自得的生活態度。書中引用的詩詞信手拈來,卻又恰如其分,仿佛是這些生活場景天然的注腳,讓整個畫麵更加鮮活立體。讀這本書,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種靈魂的沉澱和精神的慰藉。它讓我重新審視快節奏的現代生活,開始思考什麼是真正有品質、有詩意的人生。那些曾經隻存在於書本和想象中的古典美學,在作者的筆下變得觸手可及,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陽春白雪,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的溫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