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毯(附DVD光盘1张)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少数民族 97871051

少数民族毯(附DVD光盘1张)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少数民族 9787105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少数民族 著
图书标签:
  • 少数民族
  • 民族工艺
  • 民俗学
  • 文化研究
  • 北京师范大学
  • 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
  • DVD
  • 手工艺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ISBN:9787105105953
商品编码:2937371338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少数民族毯(附DVD光盘1张)

定价:120.00元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少数民族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2-01

ISBN:9787105105953

字数:

页码:19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对中国各少数民族特殊需要用品的生产发展及其凝聚的文化遗产传承进行保护,防范工艺技术流失、防范产品质量下降、保护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文化特质存续过程的完整性,适应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产业的发展要求。“少数民族毯”项目作为保护工程的第二期工程,按照文字、图像、影音的不同类别,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少数民族毯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进行了展示和保存。

目录


序/李晓西
部分 少数民族毯发展简史/1
一、根源——先秦时期/3
二、萌芽——秦汉时期/6
三、发展——唐宋时期/12
四、繁荣——元明清时期/13

第二部分 少数民族毯生产工艺/19
一、少数民族毯的一般生产工艺/41
(一)前期准备工序/22
(二)编织成型工序/42
(三)后期美化工序/49
二、新疆毯的图案和工艺特色/55
(一)新疆毯的图案特色/55
(二)新疆毯的工艺特色/68
三、哈萨克族花毡的品种、图案和工艺特色/70
(一)哈萨克族花毡的品种特色/70
(二)哈萨克族花毡的图案特色/75
(三)哈萨克族花毡的工艺特色/78
四、藏毯的图案和工艺特点/78
(一)藏毯的图案特色/83
(二)藏毯的工艺特色/83
五、宁夏毯的图案和工艺特色/93
(一)宁夏毯的图案特色/93
(二)宁夏毯的配色特点/95
(三)宁夏毯的原料特色/96
六、蒙古毯的图案和品种特色/97
(一)蒙古毯的图案特色/97
(二)蒙古毯的品种特色——蒙古挂毯/99
七、西南少数民族毯的图案特色/101
(一)布依毯的图案特色/101
(二)版纳毯的图案特色/104
(三)东巴毯的图案特色/109
(四)独龙毯的图案和工艺特色/111

第三部分 少数民族毯文化/117
一、少数民族毯的文化内涵/119
二、少数民族毯的起源传说/120
三、少数民族毯在文献典籍中的记载/122
四、少数民族毯与宗教/123
五、少数民族毯与婚俗/127
(一)新疆毯与维吾尔族婚俗/127
(二)哈萨克族花毡与婚俗/128
六、少数民族毯与丝绸之路/132
七、少数民族毯的品牌/137
(一)藏毯的品牌/137
(二)布衣毯的品牌/139
(三)东巴毯的品牌/140
八、藏谈的规制/142
九、马托阿訇与宁夏毯/143
十、近代蒙古毯衰败历史——以大有恒地毯的沉浮为例/146
十一、布依毯的文化内涵/147
十二、东巴毯的文化内涵/149
十三、独龙毯的文化内涵/151

第四部分 少数民族毯行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建议/153
一、少数民族毯行业的发展现状/155
(一)新疆毯行业发展现状/155
(二)藏毯行业发展现状/156
(三)宁夏毯行业发展现状/162
(四)蒙古毯行业发展现状/164
(五)布依毯行业发展现状/171
(六)版纳毯行业发展现状/174
二、少数民族毯行业的发展困境/175
(一)外部困境/175
(二)内部困境/181
三、少数民族毯行业的发展建议/185
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保护工程
第二期工程“少数民族毯”专家组综合评审意见/193

作者介绍


文摘


元明时期,藏毯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青藏高原逐渐形成了两个生产中心:一个是西藏的汪丹区(今白朗县)逐渐形成了藏毯生产中心。当时织毯艺人以“8”字扣的栽绒毯替代了“U”型扣的藏被,其毛束的密度和牢固度大大增强,并且可以织出多种色彩的几何形图案,人们称这种美丽的藏毯为汪丹仲丝(地毯在藏语中通称“仲丝”)。汪丹仲丝的外观特点是毯面厚重(厚约40毫米以上),四周有长长的毛穗。今天,我们仍可在当时兴建的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等众多寺院中,看到旧时的汪丹仲丝。
元朝以后,内蒙古及周边地区的织毯业快速发展,形成了特色的蒙古毯。蒙古人的生活习惯使生产和使用毯子成为他们基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蒙古毯主要供给蒙古人自己生活所用,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凡铺设、屏障、庐帐、蒙古包内的装饰均用毯子。蒙古毯主要原料来自蒙古土种羊毛,其特点是弹性强、光泽性好。蒙古手工毯编织技艺也受到宁夏、新疆的影响。据史书记载,新疆织毯匠人马托阿訇于清朝康熙年间被邀请到宁夏传授织毯技艺,他的邢、唐二位徒弟艺成之后,又应邀到神木、榆林、包头等地传授织毯技艺,后来织毯技术传到归绥(今呼和浩特)。蒙古毯生产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初发展是在包头,因此蒙古毯常被称为“包头毯”。清朝年间,包头地毯房有三合和,其后有天厚成、双吉庆、吉庆功、谦益成、同义昌、祥记等20余户。
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也很重视织毯业的发展。明朝孝宗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孝宗皇帝下令改造龙毯、素毯100多张,工部尚书以原料来源极其不易建议暂停,但孝宗皇帝依然坚持,其喜好程度可见一斑。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在由工部所辖,制造库内的帘子、门神二库门设毯匠2名,以后又增至9名。在北京彰义门报国寺里专设讲习所,以便培训织毯工匠,还邀请甘肃的工匠在此传艺,这里成为北京、天津地毯的策源地。清末,清农工商部还下令各地设立工艺局,在河北、甘肃、热河、山西、山东以及东北诸省都设立了织毯工厂。此后内地编织的毯子,成为当时对外贸易中的一项重要商品。

序言



《边缘的织锦: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纹样艺术及其在当代设计领域创新应用的学术专著。作者秉持民族学、艺术史学与设计学的跨界视角,历时数载,实地走访了中国西南、西北等地的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采集了大量珍贵的民族传统纹样资料,并结合文献研究,系统梳理了各民族独特的纹饰起源、象征意义、表现形式及其在服饰、器物、建筑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全书共分六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第一章 概论:边缘的色彩,传承的脉络 本章首先界定了“少数民族传统纹样”的概念,阐述了其在中国文化多样性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作者指出,许多少数民族纹样是其世界观、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历史记忆和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接着,文章梳理了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纹样的学术史,并提出了本书的研究方法论,强调了田野调查与学术分析相结合的重要性。同时,作者也探讨了传统纹样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如传承断层、商业化冲击等,并为本书的研究方向做了铺垫。 第二章 溯源与象征:自然、神话与图腾的交织 本章深入剖析了少数民族传统纹样的本源。作者从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话传说、宗教图腾等多个维度,解读了纹样背后的文化基因。例如,作者详细介绍了苗族飞鸟纹、龙纹的象征意义,探讨了其与创世神话、氏族图腾的紧密联系;分析了藏族八吉祥纹、六字真言纹的宗教内涵及其在藏传佛教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蒙古族哈达纹、祥云纹所蕴含的祈福、吉祥的寓意。通过大量具体案例,本章力求呈现纹样从自然物象、抽象符号到文化符号的演变过程,展现了各民族独特的宇宙观和生命哲学。 第三章 表现与技法:针线、色彩与空间的艺术 本章聚焦于少数民族传统纹样的具体表现形式与制作技法。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民族在刺绣、织锦、扎染、木雕、石刻等传统工艺中运用的纹样表现手法。例如,书中细致描绘了侗族大花布的扎染技艺,分析了其独特的色彩搭配与纹样组合;重点阐述了土家族西兰卡的精湛刺绣工艺,解读了其中蕴含的民族故事与生活习俗;展示了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的精美织造技艺,分析了其几何图形、植物纹样的构成与变化。本章通过对工艺美术的深入解读,揭示了传统纹样在视觉呈现上的独特魅力,以及与工艺材料、制作过程的相互塑造。 第四章 载体与应用:服饰、器物与生活的血脉相连 本章将目光投向少数民族传统纹样的实际应用,探讨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载体与功能。作者认为,纹样并非孤立的艺术形式,而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祭祀等息息相关。书中详细分析了各民族服饰上的纹样,如彝族肩披、腰带上的几何纹样,表达的社会等级、婚姻状况;回族服饰上常出现的几何图案和植物纹样,体现的伊斯兰教文化特征。此外,作者还探讨了纹样在银饰、木器、陶瓷、建筑檐枋、门窗雕刻等器物上的应用,展现了纹样如何渗透到少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其文化认同和审美表达的重要载体。 第五章 创新与转化:传统纹样在现代设计的重生 这是本书的核心章节,作者着重探讨了少数民族传统纹样在当代设计领域的创新应用与转化。作者认为,对传统纹样的尊重与理解是创新的基础,而非简单的挪用与模仿。本章通过对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等多个领域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将传统纹样的精髓提取、解构、重组,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现代语境。例如,作者分析了某知名服装品牌如何从藏族唐卡艺术中汲取灵感,设计出具有民族风情又不失时尚感的系列服装;探讨了设计师如何将苗族银饰的镂空技法应用于现代首饰设计,使其既有历史厚重感又不失精致美感。本书鼓励设计师在深入理解传统纹样的基础上,大胆进行艺术再创造,使其在新媒体、新材料、新工艺的语境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第六章 保护与发展:数字时代下的传承之道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纹样,是作者在本章着力探讨的议题。作者提出了建立民族纹样数据库、开发纹样设计软件、推广数字印染技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等多种保护与发展策略。同时,作者也强调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少数民族传统纹样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本书认为,数字技术为传统纹样的传播、研究与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好这些工具,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总结 《边缘的织锦: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不仅是一部具有学术价值的民族文化研究专著,更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设计参考书。书中丰富的案例、精美的图片(此处省略对DVD内容的描述),以及作者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将带领读者走进中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纹样世界,感受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为当代设计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本书的出版,旨在抛砖引玉,激发更多人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深度融合,共同织就中华民族更加绚丽的文化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手工艺非常感兴趣。“少数民族毯”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民族风情和艺术气息,让我联想到那些色彩斑斓、图案精美的传统织物。这本书的副标题“附DVD光盘1张”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多媒体的学习体验。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光盘中的影像资料,亲眼看看那些精湛的编织技艺,了解不同民族的毯子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我设想,DVD中可能会有实地拍摄的纪录片,记录下少数民族妇女们辛勤劳作的场景,展示她们如何将粗糙的毛线变成一件件艺术品。或许还会采访到工艺传承人,听他们讲述那些关于图腾、象征和家族历史的故事。这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深度体验。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的出品,也让我对内容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有了信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一个充满魅力的少数民族手工艺世界,了解那些关于色彩、纹理和符号背后所承载的丰富故事。

评分

作为一个对民俗学和人类学领域略有涉猎的读者,我被这本书的书名“少数民族毯(附DVD光盘1张)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少数民族 97871051”深深吸引。我的想象中,这本书的内涵远不止于“毯子”本身,它更可能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精神世界。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不同少数民族在制作毯子时所使用的材料、色彩、图案以及技法的独特性,并解读这些元素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DVD光盘的附加价值,让我设想能够看到更为直观的民族服饰展示、节日庆典或者日常生活场景,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毯子在少数民族社会中的功能和地位,例如在婚嫁、祭祀、节日庆典等场合的应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的背景,又让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民族社会经济调查、文化适应性研究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探讨抱有很高的期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少数民族社区如何保持文化认同,以及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深入分析,带我领略一个更加立体、生动的少数民族文化图景。

评分

我一直对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中国。这本书的书名“少数民族毯(附DVD光盘1张)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少数民族 97871051”,恰恰点出了我关注的焦点。我猜测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少数民族的毯子本身,更重要的是会探讨这些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发展。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的参与,让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案例分析,例如如何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如何在保护文化传统的同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DVD光盘的附赠,则可能意味着书中会包含一些关于市场营销、品牌推广或者旅游开发的相关内容,通过影像的方式展示这些手工艺的经济价值和商业潜力。我非常好奇,在如今全球化和工业化浪潮下,这些古老的技艺能否找到新的生命力,能否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经济的手段,焕发出新的光彩,为当地少数民族带来福祉。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和实际的指导,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守护和传承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

我一直对纺织品艺术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历史信息非常着迷,因此“少数民族毯(附DVD光盘1张)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少数民族 97871051”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猜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会展示少数民族毯子的美学价值,更会深入挖掘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我设想书中会介绍不同民族的纺织技术如何代代相传,这些技艺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以及不同民族在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方面对毯子设计的影响。DVD光盘的出现,让我期待看到这些毯子在实际使用中的场景,例如它们如何被用于装饰居所、制作衣物,或者在宗教仪式中扮演的角色。也许光盘中还会包含一些关于古代纺织技术复原的尝试,或者对现存古代毯子的细节进行高清展示和解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的背书,让我对书中可能存在的历史文献研究、考古发现的梳理,以及对传统工艺的保护性研究抱有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些古老而充满智慧的纺织技艺,去理解那些沉默的毯子所诉说的历史故事,并思考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延续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少数民族毯(附DVD光盘1张)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少数民族 97871051”直接触动了我对地域性、民族性和艺术性交织的探索欲。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关于毯子的图鉴,而是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在资源禀赋、地理环境与文化艺术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的视角,让我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特定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毯子产业时,如何有效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如何克服交通、物流等方面的经济制约,以及如何构建可持续的经济模式。DVD光盘的配置,极大地增强了我对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期待,我设想光盘中可能会呈现一些关于毯子原材料的采集和加工过程,或者是一些关于色彩搭配、图案设计的实践指导,甚至是一些关于如何将传统毯子设计融入现代家居或时尚产品中的创新案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将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视角,展现少数民族毯子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中的独特价值和潜在机遇,帮助我理解如何在保护其文化独特性的同时,赋予它更强的市场生命力和经济竞争力,从而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