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儿童文化建设研究
定价:65.00元
作者:陈卫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68242561
字数:
页码:1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基于发现儿童、尊重儿童和理解儿童的宗旨,以如何教育儿童为研究核心,《儿童文化建设研究》从追求实然状态出发,深入儿童和未来儿童教育师范生的生活中,切实研究和落实儿童文化建设。
《儿童文化建设研究》共分六章,内容包括:儿童文化相关概念界定;儿童文化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介绍;对儿童本质的现象学描述;对儿童文化危机的现象学描述;儿童文化危机的成因;儿童文化建设的取向、途径及实施。
内容提要
文化哲学认为,儿童因其文化存在而成为儿童,文化和儿童是一致的、相互促进的:文化建设应该为儿童的真善美和幸福着想,以便实现儿童自由的人性化理想。师范类院校作为直接培养儿童教师的场所,理应引导、示范和带动中小学幼儿园把儿童文化的建设作为其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表现。《儿童文化建设研究》在文化哲学基础现象学的指导下,分析儿童文化在社会上、学校中面临的问题后,以文化哲学和其指导下的文化生态学作为理论基础,探讨在社会文化、学校文化、学科文化、专业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和教学文化的建设前提和背景下,师范类院校儿童文化建设之路。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儿童文化建设研究》:
(一)现象学产生的背景
现象学是教育现象学的哲学基础。因而,首先介绍现象学的产生背景。
1901年,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发表的《逻辑研究》标志着现象学的诞生。它是通过回到原始的意识现象,描述和分析观念(包括本质的观念、范畴)的构成过程,以此获得有关观念的规定性(意义)的实在性的明证,认为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辨明传统哲学中那些概念的真实意义,从而重新说明传统哲学中的问题,并深人开展各个理论领域研究的西方哲学流派和思潮之一。
现象学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两方面:社会背景和知识背景。
1.社会背景
首先,自然科学的繁荣具有遮蔽或淹没现象的倾向。19世纪,自然科学支配着人类的生活,并成为衡量其他学科的标准。它被视为一种足以透视自然世界的知识装备,而且也被看作探讨宇宙间一切事物的依靠,当然,同时被看作一种可以解释人文世界的知识武器。虽然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是纯思想的国度,但是随着黑格尔、歌德等哲学大师的逝世,德国开始受周边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推动,自然科学进入德国并发展快速,大批德国精英开始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到19世纪后半叶,自然科学在德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与德国的学术传统和官方的重视不无联系。不过,正如胡塞尔认为的那样,这样的科学局限于纯粹的事实,不能也不愿意面对价值与意义的问题,所以造成了科学的危机和人类本身的危机。科学本身大声疾呼哲学,以使它能恢复与人所深切关注的事情的联系。
自然科学繁荣发展的同时,德国的哲学传统受到了严重威胁,哲学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统治性影响。实证科学和社会科学就哲学的生存权利同哲学发生了争论。知识的所有对象都被分配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供哲学作为研究对象。人们认为德国发生了哲学危机,一些知识分子开始试图挽救哲学。其中,一部分人赞同自然科学,力图以自然科学的标准重新建构哲学的体系,认为哲学只有按照自然科学的标准改造自身才有出路;另一部分人反对自然科学。尤其反对唯科学主义,力图扩大和加深直接经验的范围,重新恢复对现象的尊重,更充分、更真实地倾听对象。
2.知识背景现象学的产生有其社会背景,。更有其知识背景,人类社会丰富的文化为现象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具体来讲,现象学产生的知识背景主要如下:
(1)现象学是自然科学思维和人文科学思维发展与成熟的表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在人类生活中取得了辉煌成就,自然科学的理性观也成为一切知识的楷模,康德、笛卡尔等思想家更是将理性思维推向了。但人文科学思维的传统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从未中断过,在自然科学发展成熟之前更是在人类思维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可以说,自然科学思维与人文科学思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都相对发展成熟。胡塞尔的现象学即从自然科学思维中吸收了精华,尽管他认识到自然科学思维的弊端并追求人文科学思维。
归根结底,胡塞尔对人文科学思维的认同远远超过了自然科学思维,他越来越重视主体层面的意向结构的分析。他尝试提出既能深入主体层面又能符合客体的两全其美的理论。虽然人们说胡塞尔的现象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可能性,但是在程度上得益于自然科学思维与人文科学思维的发展成熟。
(2)欧洲自古有研究“现象”的传统。“现象”一词在古希腊哲学中就曾出现。将现象当作研究对象,是西方哲学史的一个传统。在近代哲学中,早于1764年使用“现象学”这个词的,是德国启蒙思想家拉姆贝特。黑格尔和康德都对现象学进行了研究。1870年,黑格尔发表了《精神现象学》。他认为,意识在其发展或提高的过程中,使自身的现象与它的本质相一致。他紧随康德,对现象学做出了更多研究,并将现象学提高到一种产生持久影响的的哲学学科的地位。胡塞尔的现象学与黑格尔的现象学有的共通之处。虽然胡塞尔的现象学和已有的现象学有很大区别,但是欧洲对“现象”及“现象学”研究的传统对胡塞尔终成为现象学的创始人是不可或缺的知识储备。
(3)布伦塔诺的部分理论是胡塞尔的思想直接的奠基者。胡塞尔的思想直接奠基于德国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伦塔诺的理论。胡塞尔学习了布伦塔诺的课程,这使他获得了一种信念:哲学也是一个严肃工作的领域,哲学也能够以严格的科学的精神去研究,因此应该这样去研究。这种信念使他鼓起勇气选择哲学为终生的事业。但是胡塞尔并没有将“现象学”跟老师布伦塔诺联系在一起,布伦塔诺本人也仅仅在讲述描述心理学时将“现象学”作为一个可供选择的标题。虽然如此,布伦塔诺的哲学原理影响了胡塞尔,并渗透到胡塞尔及其后继者的现象学中。从老师布伦塔诺那里,胡塞尔了解到对精神活动的意向性进行总体分析的潜力。布伦塔诺的一些思想和理论为现象学提供了基础,这些思想或理论主要有对描述心理学的提倡、内知觉与内省、作为基本心理现象的意向性、作为伦理知识基础的自明性的类似物、对于时间的意识等。
……
序言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因为我对“儿童文化建设”这个话题并不算特别了解,甚至可以说有些陌生。但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文字深深吸引了。它不像我想象中那种枯燥的理论论述,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有温度的方式,娓娓道来。我感觉作者好像是在和我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分享她对儿童成长过程中文化熏陶的独特见解。她描绘了一个个鲜活的画面,让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听到了他们因为接触到美好的事物而发出的由衷的赞叹。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观念,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在为孩子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也必须更加重视他们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滋养。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论述,感觉那才是孩子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
评分我选择阅读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孩子成长教育的关注。作为一个家长,我一直深知培养孩子的文化素养的重要性,但这并非易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更深入的思考。我期待它能带领我走进一个更广阔的儿童文化世界,了解那些能够真正启迪孩子心智、塑造他们品格的文化元素。我希望它能回答一些我长期以来萦绕在心头的疑问: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该如何为孩子筛选有价值的文化内容?如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盲目接受?这本书能否为我们家长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帮助我们在家庭教育中更好地践行儿童文化建设的理念?我希望它能引发我更深刻的思考,并最终转化为对孩子成长更有益的实践。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了解一下当下社会对于儿童文化建设的一些前沿理论和实践成果。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下一代的文化素养。而儿童时期,正是一个人文化认知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这本书从我的角度来看,似乎提供了一个比较系统性的框架,来理解儿童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它所面临的挑战。我比较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在当前的教育体系和家庭环境中,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可以有效地推动儿童文化建设?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比如在课程设置、阅读推广、艺术教育等方面,有哪些创新的思路?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探讨一些跨文化的视角,看看其他国家在儿童文化建设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真的挺精致的,封面颜色沉静又不失活力,一看就觉得是那种有内涵的书。我当初买它,主要是因为对“文化建设”这个概念一直很感兴趣,总觉得这个词语背后承载着很多关于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的意义。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不仅仅是学识的堆积,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对世界的理解,以及与他人建立连接的能力。这本书从封面到目录,都给我一种严谨、深入的学术气息,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希望它能探讨一些比较现实的问题,比如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让孩子们真正接触到那些能够滋养心灵、开阔视野的文化内容,而不是被碎片化的信息淹没。我期待看到作者能从宏观的视角出发,勾勒出儿童文化建设的蓝图,同时又能深入到具体的实践层面,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思路和方法。毕竟,文化建设不是空穴来风,而是需要切实的行动和长期的投入。
评分坦白说,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对它抱有太高的期望,只是觉得这个主题听起来比较有意思,想随便翻翻看。但是,当我真正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却被里面的一些观点深深打动了。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她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剖avadoc了很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视,但却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的问题。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陪伴”和“引导”的部分,感觉作者非常理解家长的难处,也给出了很多充满智慧的建议。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所谓的“文化建设”,其实并没有那么遥远和宏大,它就体现在我们与孩子日常的互动中,体现在我们为他们营造的家庭氛围里。我感觉这本书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让我知道如何更好地陪伴我的孩子,引导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