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毯(附DVD光盤1張)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少數民族 97871051

少數民族毯(附DVD光盤1張)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少數民族 9787105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少數民族 著
圖書標籤:
  • 少數民族
  • 民族工藝
  • 民俗學
  • 文化研究
  • 北京師範大學
  • 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
  • DVD
  • 手工藝
  • 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天樂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民族齣版社
ISBN:9787105105953
商品編碼:29373713388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0-02-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少數民族毯(附DVD光盤1張)

定價:120.00元

作者: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少數民族

齣版社:民族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2-01

ISBN:9787105105953

字數:

頁碼:19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這一工程的目的是對中國各少數民族特殊需要用品的生産發展及其凝聚的文化遺産傳承進行保護,防範工藝技術流失、防範産品質量下降、保護少數民族特需商品的文化特質存續過程的完整性,適應少數民族特需商品産業的發展要求。“少數民族毯”項目作為保護工程的第二期工程,按照文字、圖像、影音的不同類彆,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對少數民族毯傳統生産工藝和技術進行瞭展示和保存。

目錄


序/李曉西
部分 少數民族毯發展簡史/1
一、根源——先秦時期/3
二、萌芽——秦漢時期/6
三、發展——唐宋時期/12
四、繁榮——元明清時期/13

第二部分 少數民族毯生産工藝/19
一、少數民族毯的一般生産工藝/41
(一)前期準備工序/22
(二)編織成型工序/42
(三)後期美化工序/49
二、新疆毯的圖案和工藝特色/55
(一)新疆毯的圖案特色/55
(二)新疆毯的工藝特色/68
三、哈薩剋族花氈的品種、圖案和工藝特色/70
(一)哈薩剋族花氈的品種特色/70
(二)哈薩剋族花氈的圖案特色/75
(三)哈薩剋族花氈的工藝特色/78
四、藏毯的圖案和工藝特點/78
(一)藏毯的圖案特色/83
(二)藏毯的工藝特色/83
五、寜夏毯的圖案和工藝特色/93
(一)寜夏毯的圖案特色/93
(二)寜夏毯的配色特點/95
(三)寜夏毯的原料特色/96
六、濛古毯的圖案和品種特色/97
(一)濛古毯的圖案特色/97
(二)濛古毯的品種特色——濛古掛毯/99
七、西南少數民族毯的圖案特色/101
(一)布依毯的圖案特色/101
(二)版納毯的圖案特色/104
(三)東巴毯的圖案特色/109
(四)獨龍毯的圖案和工藝特色/111

第三部分 少數民族毯文化/117
一、少數民族毯的文化內涵/119
二、少數民族毯的起源傳說/120
三、少數民族毯在文獻典籍中的記載/122
四、少數民族毯與宗教/123
五、少數民族毯與婚俗/127
(一)新疆毯與維吾爾族婚俗/127
(二)哈薩剋族花氈與婚俗/128
六、少數民族毯與絲綢之路/132
七、少數民族毯的品牌/137
(一)藏毯的品牌/137
(二)布衣毯的品牌/139
(三)東巴毯的品牌/140
八、藏談的規製/142
九、馬托阿訇與寜夏毯/143
十、近代濛古毯衰敗曆史——以大有恒地毯的沉浮為例/146
十一、布依毯的文化內涵/147
十二、東巴毯的文化內涵/149
十三、獨龍毯的文化內涵/151

第四部分 少數民族毯行業的發展現狀、問題和建議/153
一、少數民族毯行業的發展現狀/155
(一)新疆毯行業發展現狀/155
(二)藏毯行業發展現狀/156
(三)寜夏毯行業發展現狀/162
(四)濛古毯行業發展現狀/164
(五)布依毯行業發展現狀/171
(六)版納毯行業發展現狀/174
二、少數民族毯行業的發展睏境/175
(一)外部睏境/175
(二)內部睏境/181
三、少數民族毯行業的發展建議/185
中國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傳統生産工藝和技術保護工程
第二期工程“少數民族毯”專傢組綜閤評審意見/193

作者介紹


文摘


元明時期,藏毯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在青藏高原逐漸形成瞭兩個生産中心:一個是西藏的汪丹區(今白朗縣)逐漸形成瞭藏毯生産中心。當時織毯藝人以“8”字扣的栽絨毯替代瞭“U”型扣的藏被,其毛束的密度和牢固度大大增強,並且可以織齣多種色彩的幾何形圖案,人們稱這種美麗的藏毯為汪丹仲絲(地毯在藏語中通稱“仲絲”)。汪丹仲絲的外觀特點是毯麵厚重(厚約40毫米以上),四周有長長的毛穗。今天,我們仍可在當時興建的哲蚌寺、色拉寺、紮什倫布寺等眾多寺院中,看到舊時的汪丹仲絲。
元朝以後,內濛古及周邊地區的織毯業快速發展,形成瞭特色的濛古毯。濛古人的生活習慣使生産和使用毯子成為他們基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濛古毯主要供給濛古人自己生活所用,無論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凡鋪設、屏障、廬帳、濛古包內的裝飾均用毯子。濛古毯主要原料來自濛古土種羊毛,其特點是彈性強、光澤性好。濛古手工毯編織技藝也受到寜夏、新疆的影響。據史書記載,新疆織毯匠人馬托阿訇於清朝康熙年間被邀請到寜夏傳授織毯技藝,他的邢、唐二位徒弟藝成之後,又應邀到神木、榆林、包頭等地傳授織毯技藝,後來織毯技術傳到歸綏(今呼和浩特)。濛古毯生産主要集中在內濛古中部地區,初發展是在包頭,因此濛古毯常被稱為“包頭毯”。清朝年間,包頭地毯房有三閤和,其後有天厚成、雙吉慶、吉慶功、謙益成、同義昌、祥記等20餘戶。
明清時期,封建統治者也很重視織毯業的發展。明朝孝宗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孝宗皇帝下令改造龍毯、素毯100多張,工部尚書以原料來源極其不易建議暫停,但孝宗皇帝依然堅持,其喜好程度可見一斑。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在由工部所轄,製造庫內的簾子、門神二庫門設毯匠2名,以後又增至9名。在北京彰義門報國寺裏專設講習所,以便培訓織毯工匠,還邀請甘肅的工匠在此傳藝,這裏成為北京、天津地毯的策源地。清末,清農工商部還下令各地設立工藝局,在河北、甘肅、熱河、山西、山東以及東北諸省都設立瞭織毯工廠。此後內地編織的毯子,成為當時對外貿易中的一項重要商品。

序言



《邊緣的織錦:中國少數民族傳統紋樣與現代設計》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國少數民族傳統紋樣藝術及其在當代設計領域創新應用的學術專著。作者秉持民族學、藝術史學與設計學的跨界視角,曆時數載,實地走訪瞭中國西南、西北等地的多個少數民族聚居區,采集瞭大量珍貴的民族傳統紋樣資料,並結閤文獻研究,係統梳理瞭各民族獨特的紋飾起源、象徵意義、錶現形式及其在服飾、器物、建築等方麵的廣泛應用。 全書共分六章,結構嚴謹,邏輯清晰。 第一章 概論:邊緣的色彩,傳承的脈絡 本章首先界定瞭“少數民族傳統紋樣”的概念,闡述瞭其在中國文化多樣性中的獨特地位和價值。作者指齣,許多少數民族紋樣是其世界觀、宗教信仰、社會結構、曆史記憶和審美情趣的集中體現,是活態的文化遺産。接著,文章梳理瞭研究中國少數民族紋樣的學術史,並提齣瞭本書的研究方法論,強調瞭田野調查與學術分析相結閤的重要性。同時,作者也探討瞭傳統紋樣在現代社會麵臨的挑戰,如傳承斷層、商業化衝擊等,並為本書的研究方嚮做瞭鋪墊。 第二章 溯源與象徵:自然、神話與圖騰的交織 本章深入剖析瞭少數民族傳統紋樣的本源。作者從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話傳說、宗教圖騰等多個維度,解讀瞭紋樣背後的文化基因。例如,作者詳細介紹瞭苗族飛鳥紋、龍紋的象徵意義,探討瞭其與創世神話、氏族圖騰的緊密聯係;分析瞭藏族八吉祥紋、六字真言紋的宗教內涵及其在藏傳佛教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揭示瞭濛古族哈達紋、祥雲紋所蘊含的祈福、吉祥的寓意。通過大量具體案例,本章力求呈現紋樣從自然物象、抽象符號到文化符號的演變過程,展現瞭各民族獨特的宇宙觀和生命哲學。 第三章 錶現與技法:針綫、色彩與空間的藝術 本章聚焦於少數民族傳統紋樣的具體錶現形式與製作技法。作者詳細介紹瞭不同民族在刺綉、織錦、紮染、木雕、石刻等傳統工藝中運用的紋樣錶現手法。例如,書中細緻描繪瞭侗族大花布的紮染技藝,分析瞭其獨特的色彩搭配與紋樣組閤;重點闡述瞭土傢族西蘭卡的精湛刺綉工藝,解讀瞭其中蘊含的民族故事與生活習俗;展示瞭維吾爾族艾德萊斯綢的精美織造技藝,分析瞭其幾何圖形、植物紋樣的構成與變化。本章通過對工藝美術的深入解讀,揭示瞭傳統紋樣在視覺呈現上的獨特魅力,以及與工藝材料、製作過程的相互塑造。 第四章 載體與應用:服飾、器物與生活的血脈相連 本章將目光投嚮少數民族傳統紋樣的實際應用,探討瞭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載體與功能。作者認為,紋樣並非孤立的藝術形式,而是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宗教祭祀等息息相關。書中詳細分析瞭各民族服飾上的紋樣,如彝族肩披、腰帶上的幾何紋樣,錶達的社會等級、婚姻狀況;迴族服飾上常齣現的幾何圖案和植物紋樣,體現的伊斯蘭教文化特徵。此外,作者還探討瞭紋樣在銀飾、木器、陶瓷、建築簷枋、門窗雕刻等器物上的應用,展現瞭紋樣如何滲透到少數民族生活的方方麵麵,成為其文化認同和審美錶達的重要載體。 第五章 創新與轉化:傳統紋樣在現代設計的重生 這是本書的核心章節,作者著重探討瞭少數民族傳統紋樣在當代設計領域的創新應用與轉化。作者認為,對傳統紋樣的尊重與理解是創新的基礎,而非簡單的挪用與模仿。本章通過對服裝設計、産品設計、平麵設計、室內設計等多個領域的案例分析,展示瞭如何將傳統紋樣的精髓提取、解構、重組,並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與現代語境。例如,作者分析瞭某知名服裝品牌如何從藏族唐卡藝術中汲取靈感,設計齣具有民族風情又不失時尚感的係列服裝;探討瞭設計師如何將苗族銀飾的鏤空技法應用於現代首飾設計,使其既有曆史厚重感又不失精緻美感。本書鼓勵設計師在深入理解傳統紋樣的基礎上,大膽進行藝術再創造,使其在新媒體、新材料、新工藝的語境下煥發新的生命力。 第六章 保護與發展:數字時代下的傳承之道 在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地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傳統紋樣,是作者在本章著力探討的議題。作者提齣瞭建立民族紋樣數據庫、開發紋樣設計軟件、推廣數字印染技術、發展民族文化旅遊等多種保護與發展策略。同時,作者也強調瞭知識産權保護的重要性,呼籲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為少數民族傳統紋樣的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本書認為,數字技術為傳統紋樣的傳播、研究與創新提供瞭前所未有的機遇,關鍵在於如何運用好這些工具,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閤。 總結 《邊緣的織錦:中國少數民族傳統紋樣與現代設計》不僅是一部具有學術價值的民族文化研究專著,更是一本富有啓發性的設計參考書。書中豐富的案例、精美的圖片(此處省略對DVD內容的描述),以及作者嚴謹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將帶領讀者走進中國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紋樣世界,感受其背後深厚的文化底蘊,並為當代設計實踐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本書的齣版,旨在拋磚引玉,激發更多人對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關注,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深度融閤,共同織就中華民族更加絢麗的文化圖景。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個對民俗學和人類學領域略有涉獵的讀者,我被這本書的書名“少數民族毯(附DVD光盤1張)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少數民族 97871051”深深吸引。我的想象中,這本書的內涵遠不止於“毯子”本身,它更可能是一扇窗戶,讓我們得以窺見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和精神世界。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不同少數民族在製作毯子時所使用的材料、色彩、圖案以及技法的獨特性,並解讀這些元素背後所蘊含的豐富文化符號和象徵意義。DVD光盤的附加價值,讓我設想能夠看到更為直觀的民族服飾展示、節日慶典或者日常生活場景,從而更全麵地理解毯子在少數民族社會中的功能和地位,例如在婚嫁、祭祀、節日慶典等場閤的應用。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的背景,又讓我對書中可能涉及的民族社會經濟調查、文化適應性研究以及文化遺産保護的理論探討抱有很高的期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關於少數民族社區如何保持文化認同,以及他們在現代化進程中麵臨的挑戰與機遇的深入分析,帶我領略一個更加立體、生動的少數民族文化圖景。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一下子就吸引瞭我,我一直對少數民族的文化和手工藝非常感興趣。“少數民族毯”這個詞本身就充滿瞭民族風情和藝術氣息,讓我聯想到那些色彩斑斕、圖案精美的傳統織物。這本書的副標題“附DVD光盤1張”更是讓我眼前一亮,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個多媒體的學習體驗。我迫不及待地想通過光盤中的影像資料,親眼看看那些精湛的編織技藝,瞭解不同民族的毯子是如何製作齣來的,以及其中蘊含的文化意義。我設想,DVD中可能會有實地拍攝的紀錄片,記錄下少數民族婦女們辛勤勞作的場景,展示她們如何將粗糙的毛綫變成一件件藝術品。或許還會采訪到工藝傳承人,聽他們講述那些關於圖騰、象徵和傢族曆史的故事。這不僅僅是視覺的享受,更是一種對文化傳承的深度體驗。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的齣品,也讓我對內容的專業性和學術性有瞭信心。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走進一個充滿魅力的少數民族手工藝世界,瞭解那些關於色彩、紋理和符號背後所承載的豐富故事。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少數民族毯(附DVD光盤1張)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少數民族 97871051”直接觸動瞭我對地域性、民族性和藝術性交織的探索欲。我期待的不僅僅是關於毯子的圖鑒,而是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瞭解少數民族地區在資源稟賦、地理環境與文化藝術發展之間的辯證關係。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的視角,讓我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特定少數民族地區在發展毯子産業時,如何有效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如何剋服交通、物流等方麵的經濟製約,以及如何構建可持續的經濟模式。DVD光盤的配置,極大地增強瞭我對實踐性和可操作性的期待,我設想光盤中可能會呈現一些關於毯子原材料的采集和加工過程,或者是一些關於色彩搭配、圖案設計的實踐指導,甚至是一些關於如何將傳統毯子設計融入現代傢居或時尚産品中的創新案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將學術研究與實踐應用相結閤的視角,展現少數民族毯子作為一種文化産品,在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中的獨特價值和潛在機遇,幫助我理解如何在保護其文化獨特性的同時,賦予它更強的市場生命力和經濟競爭力,從而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啓示。

評分

我一直對紡織品藝術及其背後蘊含的文化曆史信息非常著迷,因此“少數民族毯(附DVD光盤1張)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少數民族 97871051”這本書的書名立刻引起瞭我的注意。我猜測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會展示少數民族毯子的美學價值,更會深入挖掘其曆史淵源和文化內涵。我設想書中會介紹不同民族的紡織技術如何代代相傳,這些技藝在不同曆史時期經曆瞭怎樣的演變,以及不同民族在地理環境、宗教信仰、審美情趣等方麵對毯子設計的影響。DVD光盤的齣現,讓我期待看到這些毯子在實際使用中的場景,例如它們如何被用於裝飾居所、製作衣物,或者在宗教儀式中扮演的角色。也許光盤中還會包含一些關於古代紡織技術復原的嘗試,或者對現存古代毯子的細節進行高清展示和解讀。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的背書,讓我對書中可能存在的曆史文獻研究、考古發現的梳理,以及對傳統工藝的保護性研究抱有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領我穿越時空,去感受那些古老而充滿智慧的紡織技藝,去理解那些沉默的毯子所訴說的曆史故事,並思考如何在當代社會中延續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

評分

我一直對經濟發展與文化保護之間的關係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多元文化並存的中國。這本書的書名“少數民族毯(附DVD光盤1張)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少數民族 97871051”,恰恰點齣瞭我關注的焦點。我猜測這本書不僅僅是介紹少數民族的毯子本身,更重要的是會探討這些傳統手工藝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的地位和發展。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的參與,讓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將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與市場經濟相結閤的案例分析,例如如何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特色産業,如何在保護文化傳統的同時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DVD光盤的附贈,則可能意味著書中會包含一些關於市場營銷、品牌推廣或者旅遊開發的相關內容,通過影像的方式展示這些手工藝的經濟價值和商業潛力。我非常好奇,在如今全球化和工業化浪潮下,這些古老的技藝能否找到新的生命力,能否通過科學的管理和經濟的手段,煥發齣新的光彩,為當地少數民族帶來福祉。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些深刻的見解和實際的指導,幫助我們理解如何在經濟發展的浪潮中,守護和傳承那些珍貴的文化遺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