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移動服務計算支撐技術
定價:45.00元
作者:張德乾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030286994
字數:261000
頁碼:20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移動服務計算是一種以雲計算和普適計算為背景,以有綫和無綫互聯網為依托,以移動通信設備為載體的計算形式,是一種分布式服務計算。它對人們生活和工作中的各個方麵能夠産生重大影響。移動服務計算技術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其支撐技術涉及計算、通信和數字媒體等技術的各個方麵,包括計算機的硬軟件、係統體係結構、網絡通信、應用係統、人機交互等。本書主要闡述與如下幾個方麵相關的技術:無縫移動技術、服務發現技術、網絡擁塞控製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和移動多智能體係統。
本書可供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師學習和參考,也非常方便從事移動服務計算以及相關領域的科研和工程開發技術人員閱讀、參考。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閱讀技術書籍,最怕的就是內容陳舊,跟不上技術迭代的速度。尤其在服務計算領域,微服務、Serverless等新範式層齣不窮,支撐技術也在不斷演化。我關注這本書的齣版年份,希望它能提供的是近幾年主流技術棧的視角。從章節設置來看,它似乎更側重於對傳統中間件和企業服務總綫(ESB)的深入探討,這當然是理解服務計算曆史和基礎的必要步驟。但對於當下業界普遍采納的、更輕量化的、基於容器和服務網格(Service Mesh)的新型支撐技術,書中的著墨似乎比較有限。這讓我不禁思考,這本書的受眾定位究竟是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還是希望快速掌握最新行業實踐的工程師?如果是一個剛剛步入IT行業的新人,這本書的理論深度足夠他們打好基礎;但對於一個在互聯網公司工作瞭三五年的資深開發人員來說,可能需要尋找更多關於Kubernetes生態下的服務治理和流量控製等更“熱”的話題。總而言之,它是一塊堅實的地基,但頂層的設計風格略顯保守,未能完全擁抱近幾年的快速技術變革浪潮。
評分在實際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在引入某些特定技術框架時,似乎更傾嚮於介紹一些學術界或老牌企業級軟件的實現路徑。這導緻在介紹如何用現代編程語言,比如Go或Kotlin,去構建高性能、低耦閤的服務時,提供的代碼示例和實踐指導相對較少。我理解技術書籍的定位不完全在於提供“How-to”手冊,但對於一個需要立即動手實現特定功能的工程師而言,缺少鮮活的、可立即編譯運行的代碼片段,會使得理論知識的轉化效率降低。此外,書中對某些支撐技術的介紹,比如消息隊列(MQ)或者API網關(Gateway),更多的是對功能和原理的描述,而在對比不同主流産品(如Kafka與RabbitMQ,或者Kong與Apigee)的優劣和適用場景時,分析深度不夠。這使得讀者在麵臨實際選型問題時,可能需要藉助其他更側重實踐對比的資料來輔助決策。這本書更像是提供瞭一把萬能鑰匙的圖紙,詳細解釋瞭鑰匙的結構,但沒有教你如何用這把鑰匙去打開市場上現有的各種鎖。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給我的第一印象相當不錯,封麵設計簡潔大氣,紙張質感也令人滿意,即便是作為案頭參考書,拿在手裏也覺得舒服。我當時購買它,主要是衝著“服務計算”這個前沿概念去的,希望能深入瞭解其在現代信息係統架構中的核心地位。初翻目錄,感覺覆蓋麵相當廣,從基礎的理論模型到具體的支撐技術都有涉獵,這對於一個想要全麵構建知識體係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吸引力。特彆是其中關於麵嚮服務的架構(SOA)的章節,我期待它能提供比網上零散資料更係統、更深入的剖析,尤其是在企業級應用層麵,如何實現服務的發現、綁定和治理。然而,在閱讀初期,我發現某些章節的論述略顯晦澀,可能是由於作者在試圖涵蓋技術深度和廣度的過程中,對初學者不太友好的緣故。不過,對於有一定基礎的專業人士來說,這種深挖或許正是價值所在。整體而言,這本書在視覺呈現和內容廣度上是下足瞭功夫的,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瞭一個堅實的基礎,至少在實體書的體驗上,它值迴瞭票價。
評分這本書的邏輯推演和知識體係的構建是值得稱贊的。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技術名詞,而是試圖將服務計算這一復雜的係統從底層協議、中間件、到上層管理機製進行一個完整的、有機的串聯。作者在講解一個新概念時,往往會先追溯其理論起源,然後闡述其在實際應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戰,最後纔引齣解決方案或支撐技術。這種教學方法非常適閤需要係統化學習的讀者。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概念時的條理清晰度,即便是涉及到復雜的分布式事務處理或者安全認證協議,也能通過圖示和步驟分解,使得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流程變得易於理解。這種嚴謹的論證風格,使得讀者在閤上書本後,腦海中能夠留下一個清晰的結構框架,而不是一堆零散的知識點。這本讀物展現齣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多年教學經驗的沉澱,它要求讀者投入時間去消化和理解,迴報的則是紮實的理論內功。
評分我對這類技術書籍的評價,往往會重點考察其對“移動”這一特定場景的切入點是否足夠獨到和深入。如今的計算環境早已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桌麵或服務器,移動設備的普及使得服務架構必須麵臨網絡延遲、資源受限以及間歇性連接等一係列嚴峻挑戰。我特彆關注書中是否有詳細論述如何優化服務調用的性能,比如如何在客戶端側進行有效的緩存策略,或者在邊緣計算節點上預置哪些關鍵服務以減少迴程延遲。遺憾的是,我感覺書中對這些移動特有的“痛點”的分析,相比於對經典分布式計算理論的復述,力度稍顯不足。例如,關於移動狀態同步的技術,我希望能看到更貼近現實中App開發者的實踐案例,比如基於推送服務(Push Notification)的服務喚醒機製的優化路徑。雖然理論框架搭建得很紮實,但如果能多結閤一些具體的移動應用案例,哪怕是抽象的模型,也會讓讀者感覺更加“接地氣”,知道這些抽象的技術點究竟能解決現實中哪個環節的問題。這本書更像是一部嚴謹的教科書,它構建瞭藍圖,但如何將藍圖變為移動世界的摩天大樓,還需要讀者自己去摸索更多的實戰經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