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导航的演进-量子技术的兴起
定价:128.00元
售价:102.4元
作者: F.G.Major,吴德伟,杨春燕,徐小杰 等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118115512
字数: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现代导航的演进:量子技术的兴起/高新科技译丛》旨在通俗易懂地阐述一些基本原理,深入说明卫星导航系统的设计,同时在正文中通过介绍性章节简介导航方法的早期发展。《现代导航的演进:量子技术的兴起/高新科技译丛》不是在讲导航的历史,只是尝试用史学观点介绍导航。
《现代导航的演进:量子技术的兴起/高新科技译丛》主要面向大专水平、具备物理和工程方面基础的求知非专业人员。它以直观的方式,广泛介绍了地面和空间导航演变的相关主题,且较少使用数学公式。前两章介绍自然界中的导航和古代水手的导航,包括腓尼基人、维京人、太平洋岛上居民所用的导航。第3、4章介绍恒星导航、星座及星坐标等要素。第5~7章介绍精密机械计时器,海洋中经度的测定和精密可控石英时钟近的发展。第8章总结介绍了量子概念,作为讨论微波和光与原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准备知识。有关原子钟的介绍相当详细,包括氢微波器、铯束、铷电池,以及新发展的铯喷泉和单离子频率标准。随后介绍陀螺罗盘的章节引出了对萨格纳克激光陀螺的讨论。从第13章开始介绍有关基于时间的导航:先是基于地面网络的“罗兰C”和“奥米茄”,随后是基于卫星的系统,包括轨道理论、早期的卫星导航系统SECOR、TRANSIT等;后推出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该系统是本时代重大技术成就之一。对GPS分三大部分进行介绍:空间、控制和用户部分。研究人员试图通过实现超常的协调性和精度,使整个系统正常运作。GPS尤其是差分GPS的应用广泛,除了常见的空中导航、海洋导航和导弹制导,GPS还应用于大地测量、重大工程建设、矿业项目、农业、生态、紧急定位,更不用说高速公路导航。第17章是太空导航的相关内容。第18章讨论了导航的未来,届时原子干涉仪可作为陀螺罗盘使用,铯喷泉作为原子时间标准,子计算机用来更新卫星星历。
目录
第1章 自然界中的导航
1.1 动物导航
1.2 通过太阳确定方向
1.3 通过星星确定方向
1.4 磁场定向
1.5 风和气流
1.6 电场定向
1.7 信鸽
1.8 帝王蝶
1.9 长距离迁徙的鸟类
1.10 太平洋鲑鱼
1.11 人类的导航
参考文献
第2章 早期的导航
2.1 沙漠游牧民族
2.2 太平洋中的航海家
2.3 星象罗盘
2.4 腓尼基人
2.5 维京人
2.6 古代的仪器
2.6.1 日晷和夜行仪
2.6.2 磁罗盘
2.6.3 沙漏
2.6.4 拖板计程仪和拖曳式计程仪
2.6.5 戴维斯象限仪
2.6.6 星盘
参考文献
第3章 天文学的历史背景
3.1 古代天文学
3.2 伊斯兰天文学
3.3 欧洲天文学家
3.4 艾萨克·牛顿
参考文献
第4章 现代天文学的要素
4.1 行星地球
4.2 月球和行星
4.3 内行星
4.4 外行星
4.5 恒星
4.6 星座
参考文献
第5章 海洋导航
5.1 地理坐标
5.2 天文坐标系
5.3 时间系统
5.4 导航三角形
5.5 截距法
5.6 导航三角形的表格解
5.7 月球距离法
5.8 六分仪
5.9 磁罗盘
参考文献
第6章 经度问题
6.1 早期时钟
6.2 机械钟
6.3 弹簧平衡轮钟
6.4 现代精密计时表
参考文献
第7章 石英革命
7.1 历史背景
7.2 石英晶体
7.3 X射线晶体学
7.4 人造石英晶体
7.5 石英谐振器
7.6 石英谐振器作为电路元件
7.7 振荡器稳定性
参考文献
第8章 经典原子钟
8.1 量子力学术语
8.2 薛定谔方程
8.3 原子结构
8.4 原子光谱
8.5 超精细相互作用
8.6 铷标准
8.7 铯标准
参考文献
第9章 原子和分子振荡器
9.1 氨微波器
9.2 铷微波器
9.3 氢微波器
9.4 相关电子
9.5 氢微波器的性能
参考文献
第10章 离子场约束
10.1 引言
10.2 潘宁阱
10.3 保罗阱
10.4 囚禁离子频谱学
10.5 近期进展:囚禁单个离子
参考文献
第11章 光频振荡器:激光
11.1 简介
11.2 光腔
11.3 光放大
11.4 激光输出功率
11.5 激光输出波谱
11.6 气体激光系统
11.6.1 氦一氖激光器
11.6.2 氩离子激光器
11.7 半导体激光器
11.8 晶体固体激光器
11.8.1 红宝石激光器
11.8.2 Nd3+YAG激光器
11.8.3 Ti3+:蓝宝石激光器
11.9 激光冷却原子
参考文献
第12章 机械陀螺罗盘
12.1 陀螺运动
12.2 在旋转的地球上运动
12.3 陀螺罗盘的控制
12.4 陀螺振荡的阻尼
12.5 陀螺仪的主要误差
12.5.1 稳定误差
12.5.2 陀螺仪主体运动误差
12.6 斯伯利·马克37型陀螺罗盘
12.7 环形激光陀螺仪
12.8 光纤陀螺
12.9MEMS振动陀螺仪
参考文献
第13章 无线电导航
13.1 概述
13.2 无线电测向
13.3 伏尔航空导航
13.4 雷达
13.5 罗兰-C
13.6 罗兰-C海图
13.7 误差源
13.8 罗兰-C接收机
13.9 民用接收机
13.10 奥米伽系统
参考文献
第14章 卫星导航:空间部分
14.1 历史背景
14.2 GPS:系统设计
14.3 GPS卫星轨道
14.4 轨道摄动
14.5 星载系统
14.6 GPS卫星信号
14.7 新发展:GPSIⅡ
参考文献
第15章 卫星导航:控制部分
15.1 引言
15.2 监测站的地理位置
15.3 卫星星历的确定
15.4 GPS时间协调
15.5 信号传播速度
参考文献
第16章 卫星导航:用户部分
16.1 引言
16.2 GPS接收机
16.3 差分GPS
16.4 GPS-INS组合
16.5 GPS的应用
16.5.1 测绘和制图
16.5.2 卫星授时
16.5.3 航空和航海导航
16.5.4 铁路
16.5.5 农业
16.5.6 地面交通
16.5 .7安全和救灾
16.5.8 体闲娱乐
16.5.9 环境
16.5.10 空间应用
参考文献
第17章 太空导航
17.1 简介
17.2 阿波罗计划
17.3 阿波罗计划的设计
17.4 遥远行星的导航:水手号使命
参考文献
第18章 导航的未来
18.1 引言
18.2 物质波:德布罗意理论24l
18.3 原子干涉:衍射光栅
18.4卡皮查一狄拉克效应
18.5 原子干涉仪
18.6 原子陀螺仪
18.7 铯喷泉频率标准
18.8 量子计算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第1章 自然界中的导航
1.1 动物导航
1.2 通过太阳确定方向
1.3 通过星星确定方向
1.4 磁场定向
1.5 风和气流
1.6 电场定向
1.7 信鸽
1.8 帝王蝶
1.9 长距离迁徙的鸟类
1.10 太平洋鲑鱼
1.11 人类的导航
参考文献
第2章 早期的导航
2.1 沙漠游牧民族
2.2 太平洋中的航海家
2.3 星象罗盘
2.4 腓尼基人
2.5 维京人
2.6 古代的仪器
2.6.1 日晷和夜行仪
2.6.2 磁罗盘
2.6.3 沙漏
2.6.4 拖板计程仪和拖曳式计程仪
2.6.5 戴维斯象限仪
2.6.6 星盘
参考文献
第3章 天文学的历史背景
3.1 古代天文学
3.2 伊斯兰天文学
3.3 欧洲天文学家
3.4 艾萨克·牛顿
参考文献
第4章 现代天文学的要素
4.1 行星地球
4.2 月球和行星
4.3 内行星
4.4 外行星
4.5 恒星
4.6 星座
参考文献
第5章 海洋导航
5.1 地理坐标
5.2 天文坐标系
5.3 时间系统
5.4 导航三角形
5.5 截距法
5.6 导航三角形的表格解
5.7 月球距离法
5.8 六分仪
5.9 磁罗盘
参考文献
第6章 经度问题
6.1 早期时钟
6.2 机械钟
6.3 弹簧平衡轮钟
6.4 现代精密计时表
参考文献
第7章 石英革命
7.1 历史背景
7.2 石英晶体
7.3 X射线晶体学
7.4 人造石英晶体
7.5 石英谐振器
7.6 石英谐振器作为电路元件
7.7 振荡器稳定性
参考文献
第8章 经典原子钟
8.1 量子力学术语
8.2 薛定谔方程
8.3 原子结构
8.4 原子光谱
8.5 超精细相互作用
8.6 铷标准
8.7 铯标准
参考文献
第9章 原子和分子振荡器
9.1 氨微波器
9.2 铷微波器
9.3 氢微波器
9.4 相关电子
9.5 氢微波器的性能
参考文献
第10章 离子场约束
10.1 引言
10.2 潘宁阱
10.3 保罗阱
10.4 囚禁离子频谱学
10.5 近期进展:囚禁单个离子
参考文献
第11章 光频振荡器:激光
11.1 简介
11.2 光腔
11.3 光放大
11.4 激光输出功率
11.5 激光输出波谱
11.6 气体激光系统
11.6.1 氦一氖激光器
11.6.2 氩离子激光器
11.7 半导体激光器
11.8 晶体固体激光器
11.8.1 红宝石激光器
11.8.2 Nd3+YAG激光器
11.8.3 Ti3+:蓝宝石激光器
11.9 激光冷却原子
参考文献
第12章 机械陀螺罗盘
12.1 陀螺运动
12.2 在旋转的地球上运动
12.3 陀螺罗盘的控制
12.4 陀螺振荡的阻尼
12.5 陀螺仪的主要误差
12.5.1 稳定误差
12.5.2 陀螺仪主体运动误差
12.6 斯伯利·马克37型陀螺罗盘
12.7 环形激光陀螺仪
12.8 光纤陀螺
12.9MEMS振动陀螺仪
参考文献
第13章 无线电导航
13.1 概述
13.2 无线电测向
13.3 伏尔航空导航
13.4 雷达
13.5 罗兰-C
13.6 罗兰-C海图
13.7 误差源
13.8 罗兰-C接收机
13.9 民用接收机
13.10 奥米伽系统
参考文献
第14章 卫星导航:空间部分
14.1 历史背景
14.2 GPS:系统设计
14.3 GPS卫星轨道
14.4 轨道摄动
14.5 星载系统
14.6 GPS卫星信号
14.7 新发展:GPSIⅡ
参考文献
第15章 卫星导航:控制部分
15.1 引言
15.2 监测站的地理位置
15.3 卫星星历的确定
15.4 GPS时间协调
15.5 信号传播速度
参考文献
第16章 卫星导航:用户部分
16.1 引言
16.2 GPS接收机
16.3 差分GPS
16.4 GPS-INS组合
16.5 GPS的应用
16.5.1 测绘和制图
16.5.2 卫星授时
16.5.3 航空和航海导航
16.5.4 铁路
16.5.5 农业
16.5.6 地面交通
16.5 .7安全和救灾
16.5.8 体闲娱乐
16.5.9 环境
16.5.10 空间应用
参考文献
第17章 太空导航
17.1 简介
17.2 阿波罗计划
17.3 阿波罗计划的设计
17.4 遥远行星的导航:水手号使命
参考文献
第18章 导航的未来
18.1 引言
18.2 物质波:德布罗意理论24l
18.3 原子干涉:衍射光栅
18.4卡皮查一狄拉克效应
18.5 原子干涉仪
18.6 原子陀螺仪
18.7 铯喷泉频率标准
18.8 量子计算机
参考文献
后记
从文笔来看,这本书的作者群体似乎有着非常多元的学术背景,这使得它的“声音”层次丰富,绝非一人之言可以概括。在某些章节,你会感受到那种学院派特有的精准与克制,每一个术语的使用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确保无歧义;而在另一些章节,尤其是在回顾关键的突破性实验时,文字中又流淌出一种近乎激动的叙事感,仿佛作者本人也置身于那个历史性的瞬间,分享着发现的喜悦。这种风格的交替使用,极大地避免了技术文档的枯燥乏味。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所吸引,作者总能在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处,埋下影响全局的关键线索,直到某个时刻,所有的碎片才如同万花筒般组合成清晰的图景,这种智力上的回馈,是阅读任何优秀作品都梦寐以求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其考究,逻辑的推进犹如精心铺设的轨道,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从宏观概念到微观原理的跨越。初读几章,你会发现作者在构建理论框架时,那种严谨的数学推导和清晰的物理图像是如何完美融合的。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相干性维持”这一核心难点的讨论,作者似乎采用了一种非常务实的方法,没有回避其中的艰深晦涩,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比喻和类比,将那些抽象得近乎虚无的量子态,变得可感、可触。坦白说,有些段落我需要反复咀嚼,甚至需要停下来在草稿纸上画图辅助理解,但这绝非因为作者表述不清,恰恰是因为其思想的密度太大。这是一种需要慢读、需要沉浸其中才能品味出其中真谛的作品,绝非那种可以囫囵吞枣快速翻阅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一套精密的工具箱,你必须认真学习每一种工具的用法,才能真正应用它们。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那种仿佛要冲破屏幕的科技感字体,一下子就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得说,光是翻开扉页,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质感,就已经让人心旷神怡,仿佛准备踏入一场知识的探险。作者的引言部分写得非常精炼,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堆砌辞藻,而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当前信息处理领域面临的瓶颈,并巧妙地抛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悬念——我们是否真的能突破经典计算的物理极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背景时,那种历史的纵深感,他没有停留在对已逝辉煌的缅怀,而是迅速将笔锋转向未来,那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透过文字的力量,真真切切地感染了我,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们究竟打算如何描绘这场即将到来的技术革命的蓝图。整个阅读的初始体验,是充满了仪式感和对新知强烈的渴求。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视角,它不仅仅是关于某项技术的介绍,更像是对人类认知边界的一次系统性审视。它迫使我们去思考,当现有的计算范式走到尽头时,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定义“信息”和“计算”本身。书中对未来应用场景的展望,虽然带着对技术乐观主义的倾向,但其论证基础却建立在坚实的物理学原理之上,这使得那些看似遥远的未来,似乎触手可及。我读完后,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被某种程度地“重塑”了,不再满足于线性的、确定性的思维路径。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前科技浪潮中最激动人心、也最具挑战性的核心命题,推荐给所有对人类智慧的下一站充满好奇心的人士。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对“工程实现”的关注度,这在许多纯理论探讨的著作中是少见的。许多关于前沿技术的书籍,往往止步于理论的优美阐述,而一旦涉及实际操作层面,便立刻变得含糊其辞。然而,在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工程挑战。例如,在介绍特定类型的量子比特架构时,他对材料科学的微观缺陷如何影响宏观计算性能的分析,简直细致入微。我仿佛能看到研究团队在实验室里,面对极低温环境和微弱信号时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这种对“如何从零到一”的忠实记录,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可信度和实用价值,让那些心怀抱负的年轻工程师们,能从中找到切实可行的参照点,而不是仅仅沉溺于科幻般的想象。这种脚踏实地的叙事风格,让整本书的重量感倍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