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定价:79.00元
作者:陈伟达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030374189
字数:433000
页码:34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现代服务业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区域发展差异成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一大特征,区域协调发展对加速现代服务业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入研究了现代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并沿着相关理论分析、现状分析、区域差异表现及影响因素、区域协调发展程度评价及区域协调布局的思路进行递进式研究;同时,现代服务业中起重要作用的部分——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得不同地区生产者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造业的影响,因此本书也将生产者服务业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本书对现代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对促进现代服务业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不仅可作为从事现代服务业及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与管理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生、本科生的读物,同时还可作为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参考工具。
目录
1 现代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基础
1.1 现代服务业概述
1.1.1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1.1.2 现代服务业的特征
1.1.3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误区
1.1.4 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
1.1.5 新兴现代服务业培育
1.2 区域协调发展概述
1.2.1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1.2.2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1.2.3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演化
1.2.4 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
1.2.5 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与度量
1.3 本章小结
2 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国外现代服务业发展概况
2.1.1 国外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2.1.2 国外典型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2.2 现代服务业发展概况
2.2.1 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2.2.2 典型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2.3 江苏省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概况
2.3.1 江苏省制造业发展现状
2.3.2 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2.4 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2.4.1 苏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2.4.2 苏中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2.4.3 苏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2.5 本章小结
3 现代服务业区域发展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3.1 现代服务业区域发展的差异表现
3.1.1 经济竞争力状况
3.1.2 产业结构状况
3.1.3 人才竞争力状况
3.1.4 消费力状况
3.1.5 区域名片效应
3.2 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差异
3.2.1 江苏省三大区域概况
3.2.2 江苏省三大区域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状况对比
3.3 现代服务业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
3.3.1 经济全球化因素
3.3.2 工业化因素
3.3.3 城市化因素
3.3.4 地理区位因素
3.3.5 区域政策因素
3.3.6 人力资源因素
3.4 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区域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4.1 空间自相关理论
3.4.2 “时空接近”空间自相关理论
3.4.3 空间自回归分析
3.4.4 改进的“时空接近”空间自相关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4 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演化研究
4.1 生产者服务业的产生与发展
4.1.1 生产者服务业的概念与分类
4.1.2 生产者服务业在各国快速发展的原因
4.1.3 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支撑
4.1.4 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化
4.2 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演化的投入产出分析
4.3 我国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演化的实证分析
4.3.1 数据选取
4.3.2 制造业使用生产者服务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分析
4.3.3 生产者服务业使用制造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研究
5.1 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
5.1.1 需求遵从论
5.1.2 供给主导论
5.1.3 互动论
5.1.4 融合论
5.2 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5.2.1 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方法综述
5.2.2 系统动力学方程及其应用
5.3 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理论分析
5.3.1 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因果关系图
5.3.2 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关系的定性分析
5.4 苏州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
5.4.1 苏州地区生产者服务业在总体经济中的地位
5.4.2 苏州地区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5.5 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实证研究
5.5.1 变量选择和数据说明
5.5.2 生产者服务业整体对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分析
5.5.3 生产者服务业细分行业对制造业细分行业竞争力提升的差别作用分析
5.5.4 国外发达国家的对比分析
5.5.5 结论
5.6 生产者服务业区域发展及行业互动研究
5.6.1 数据与方法说明
5.6.2 投入产出系数分析
5.6.3 结论
5.7 本章小结
6 现代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方法
6.1.1 评价指标体系
6.1.2 指标权重的赋值
6.1.3 指标标准化处理
6.2 现代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方法
6.2.1 评价方法概述
6.2.2 区域发展协调度计算方法
6.3 江苏现代服务业区域内协调发展评价实证研究
6.3.1 现代服务业区域内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3.2 三维灰色趋势关联度
6.3.3 评价结果及分析
6.4 现代服务业区域间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6.4.1 现代服务业区域间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4.2 评价方法及数据选取
6.4.3 数据处理及评价结果
6.4.4 评价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现代服务业协调布局研究
7.1 区域产业协调布局研究现状分析
7.1.1 区域产业协调布局相关理论基础
7.1.2 区域产业协调布局现状
7.2 偏离-份额分析法
7.3 偏离-份额空间结构模型
7.4 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实证研究
7.4.1 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分析
7.4.2 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偏离-份额的实证分析
7.4.3 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偏离-份额的实证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案例分析——南京市软件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及布局研究
8.1 软件服务业的概念及特征
8.1.1 软件服务的概念
8.1.2 软件服务的特征分析
8.1.3 软件服务的三个要素
8.2 南京市软件产业发展现状
8.2.1 南京市软件产业发展历程
8.2.2 南京市软件产业现状分析
8.2.3 南京市软件产业的特点
8.3 南京市软件服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8.3.1 南京市软件服务业务构成及发展概况
8.3.2 南京市软件服务企业的产业布局
8.3.3 南京市软件服务业单项业务发展状况
8.3.4 南京市软件服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状况
8.3.5 南京市软件服务产业业务相关性分析
8.4 南京市软件服务业与我国其他城市的比较
8.4.1 产业产值比较
8.4.2 产业生产要素比较
8.4.3 产业市场状态比较
8.4.4 产业企业发展状况比较
8.4.5 产业发展模式比较
8.4.6 产业政策支持比较
8.5 南京市软件服务业在主要城市中的发展地位分析
8.5.1 区域经济贡献率
8.5.2 评价模型的建立
8.5.3 区域软件产业经济贡献率评价模型的实证分析
8.6 南京市软件服务业结构的偏离-份额分析
8.6.1 偏离-份额的实证分析
8.6.2 南京市软件服务业的发展模式
8.7 南京市软件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8.7.1 明确软件服务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增强发展的信心
8.7.2 明确目标,制定软件服务业发展规划
8.7.3 明确软件服务业内涵,建立软件服务业的相关统计制度
8.7.4 深化落实软件产业政策,出台扶持软件服务业的产业政策及制度
8.7.5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软件出口市场
8.7.6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法制保障体系
8.7.7 采取切实措施,引进和培养软件服务业人才
8.7.8 循序渐进,建立健全高效的投融资机制
8.7.9 推进技术创新,增加自主创新能力
8.7.10 加快软件园的建设,争创软件服务业
8.7.11 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8.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通过一个关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线上论坛,第一次接触到“正版芊现代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这本书的。当时讨论的主题就围绕着如何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区域间要素的自由流动,以期实现更有效率的服务业布局和发展。论坛的参与者们提到了这本书,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和扎实的案例分析,能够帮助理解当前服务业发展中面临的深层问题,以及不同区域之间如何通过协调合作来共同提升整体竞争力。虽然当时还没有仔细阅读,但光是听闻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就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关于“现代服务业”的定义和界定,以及它如何与区域协调发展这一宏观议题相结合。毕竟,在当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提升,其发展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而区域协调发展,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发展差距的重要战略。这本书将两者结合,无疑触及了当前经济发展最核心的几个问题,我相信它能够提供给我很多启发性的思考,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服务业在区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构建一个更加均衡、协调的发展格局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篇幅和严谨的学术风格所震撼。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服务业发展上的巨大差距感到困惑,特别是那些新兴的、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比如金融、信息技术、研发设计、高端商务服务等,似乎总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发达城市。而对于内陆地区,服务业往往停留在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阶段,难以形成真正的产业竞争力。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系统性解决这个问题的希望。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如何分析导致这种差距的根源的,是地理因素?政策倾斜?还是人才储备?等等。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通过政策引导、产业转移、人才培养等方式,来促进中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具体路径。例如,是否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通过建立示范区、产业园区,或者优化营商环境,来吸引更多的现代服务业企业落户?同时,书中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解,也让我充满了兴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需要考虑如何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建议,帮助我们理解和推动中国区域经济更加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评分我是一位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一直保持高度关注的读者,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是我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而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其区域分布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整体经济的协调性。“正版芊现代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这本书,听名字就让我觉得非常贴合我的需求。我非常希望能够从中了解,作者是如何界定“现代服务业”的,以及在中国当前的经济背景下,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对不同区域的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比如,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上存在哪些显著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书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通过“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来促进服务业的均衡发展,从而缩小区域差距,提升整体经济的竞争力的具体思路和方法。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或者启发我们对未来区域服务业发展模式的思考,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不同区域在发展服务业上的差异性感到好奇。比如,为什么有些城市的服务业能够迅速崛起,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而另一些地方的服务业却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正版芊现代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这本书,听起来就是一本能够解答这些疑问的权威之作。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论述。它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区域在服务业发展上的禀赋差异,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机制来促进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例如,对于一些资源禀赋较差、但人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如何发展适合自身特点的现代服务业?对于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如何通过产业升级和创新,进一步巩固其服务业优势?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和实践模式,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国家层面推动服务业的区域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整体经济的均衡和可持续增长。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个复杂议题的绝佳机会。
评分最近读了一些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文章,感觉非常触动。特别是关于服务业作为未来经济增长引擎的论述,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觉得,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过度依赖了制造业,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问题。现在,是时候将重心放在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服务业发展上了。而“正版芊现代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这本书,恰好切入了我最关注的几个点。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界定“现代服务业”的,是仅仅指金融、IT这些,还是包含了更广泛的、以知识和信息为核心的服务?另外,对于“区域协调发展”,我想知道书中是如何理解的。是不是指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让服务业要素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还是说,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形成各有侧重的服务业发展模式?我特别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平衡区域发展,避免出现新的“马太效应”的思考。毕竟,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如何通过服务业的发展来促进区域间的协调,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课题。我相信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些前瞻性的思路和深刻的洞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