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孙氏武学研究
定价:49.80元
作者:童旭东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01
ISBN:97875068166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863kg
编辑推荐
童旭东先生编著的《孙氏武学研究》堪称是一部的著作,对中国武学乃至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该书哲理深刻、史料翔实、逻辑严谨、客观求实。此外,该书公布了孙门大量的心法秘诀,揭示了很多拳学的原理。是一部极为难得的武学著作。
内容提要
本书上卷以“孙禄堂先生传”为首篇,以“五百年来中国武学发展历程及主要代表人物”为终篇,由此可以清楚地呈现孙氏武学在近500年来武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下卷是以“孙禄堂先生五大武学贡献”为首篇,以“孙氏三拳练什么及其特点”为终篇,阐发孙氏武学对技击运动乃至对整个人类文化的独特贡献。其中研究武术运动的几个基本理论包含笔者20多年前对科学哲学的思考,而有关孙氏武学的基本技术特点与要求,则是笔者在收集前辈心得的基础上也融进了笔者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序五
序六
自序
前言
上卷 人物与事件
章 孙禄堂先生传
第二章 孙禄堂先生大事记
第三章 历史文献记载的孙禄堂先生
第四章 当年亲历者记载的孙禄堂先生
第五章 孙禄堂先生武功轶事摘录
第六章 孙存周先生传
第七章 孙存周先生的朋友、学生与亲属的回忆
第八章 孙务滋先生
第九章 孙剑云先生传
第十章 孙剑云先生的朋友、学生与亲属的回忆
第十一章 孙禄堂先生部分弟子、传人简介
第十二章 从中央国术馆到江苏国术馆
第十三章 孙氏传人与国术国考及全国擂台赛
第十四章 究先人之迹 秉文直之风
第十五章 五百年来中国武学发展历程及主要代表人物
下卷 思想与技理
第十六章 孙禄堂先生五大武学贡献
第十七章 孙存周先生武学思想概观
第十八章 孙剑云先生武学理论汇编
第十九章 孙禄堂先生部分传人的武学理论与实践
第二十章 孙氏武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第二十一章 孙氏武学的思想、原理、功能和技术体系概要
第二十二章 内劲之论纲
第二十三章 孙氏武学三拳合一中的三与一
第二十四章 孙氏武学基本规矩的要求与原理
第二十五章 浅谈三体式
第二十六章 孙氏三拳的特点
第二十七章 孙氏太极拳之推手散记
第二十八章 绝响余音——见闻孙门技击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让我沉浸其中的读物,简直就是一部武术史的“复原图鉴”。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作者没有停留在对“秘籍”的神秘化描述上,而是以一种近乎于考古学家的严谨态度,去挖掘和重构古代武术家的真实生活和训练方式。书中引用的许多文献资料,有些是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包括一些地方志和家族手稿的片段,这些一手资料的引用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可信度。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习武者心性培养”的那一章,作者认为武术的最高境界在于心性的修炼,而非单纯的搏击技巧。他通过分析几位著名武术家的生平事迹,阐述了“德”与“术”的关系,这使得这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提升了。阅读体验上,作者的文风是比较古朴典雅的,读起来需要一定的专注度,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知识的充实感是非常令人满足的。对于想了解武术文化深层内涵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超越表象的深刻洞察。
评分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武学理论的书,虽然书名和作者信息与我手头这本不同,但那种深入骨髓的研究精神却让我印象深刻。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的,他不仅仅罗列了各种拳理和招式,更是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我尤其欣赏他对“内劲”和“劲力转换”的剖析,他用非常精妙的比喻和近乎于物理学的逻辑来阐述这些概念,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也感到茅塞顿开。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武术流派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他并没有简单地褒贬某个流派的优劣,而是客观地分析了它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适应性和局限性。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对照着自己平时练习的套路,去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些观点是否能指导我的实践。这本书的结构非常严谨,从宏观的哲学思想基础,到微观的身体运用技巧,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它不仅仅是一本武术书籍,更像是一部关于身体力学与传统智慧结合的学术专著,非常值得武术爱好者和研究者反复咀嚼。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学术性非常强,它更像是一份针对特定武术体系的“故障排除手册”。作者似乎对现有的一些流传的武术概念抱有一种“求真务实”的批判精神,他不迷信权威,而是用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去检验每一个理论。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对“站桩”作用的分析,他没有空泛地赞美站桩的好处,而是详细列举了在不同阶段站桩对中枢神经系统、肌肉纤维乃至呼吸系统的具体影响,并且还附带了实验性的数据和反馈报告。这种严谨的实证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敬意油然而生。它对那些喜欢刨根问底、不满足于“就这样练”的习武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藏。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练习习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很多以前认为理所当然的动作,在作者的分析下,暴露出了效率低下的问题。这本书迫使你重新审视自己的每一个发力点和身体姿态,是一次彻底的“自我校准”。
评分我最近翻阅的这本书,在叙事方式上采取了一种非常新颖的“对话体”结构,虽然主题严肃,但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作者似乎设计了一个虚拟的“武术论坛”,邀请了来自不同时代背景的“人物”进行辩论和交流,这种手法有效地避免了传统学术论著的板面。比如,书中有一段关于“刚柔相济”的探讨,作者巧妙地让一位强调爆发力的拳师和一位推崇借力的太极名家进行了交锋,最终通过第三方的总结,得出了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结论。这种展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思考,让人感觉自己也参与到这场知识的碰撞之中。而且,书中对一些核心概念的图解非常到位,那些手绘的筋络图和动作分解图,精准地传达了复杂的身体运动原理,比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描述要直观得多。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应用解构”,即如何将古代的智慧转化为现代人可以理解和练习的方法,实用性非常强。
评分这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最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武学提升到了美学和生命哲学的层面进行探讨。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谈论的已经不是如何打赢一场架,而是如何通过武术的训练,达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古典哲学著作,将武术动作与道家的“虚实转化”、儒家的“中正平和”等观念融会贯通。特别是对“意境”的描述,简直是诗一般的语言,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感受到那种“气韵生动”的画面感。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极其考究,纸张的质感和排版布局都透露出一种古典的雅致,捧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感。它需要的不是快速浏览,而是一种沉浸式的、带着敬意的阅读体验。对于那些追求武术精神内核,希望在武道中寻求人生答案的读者,这本书绝对能提供极其丰富的精神食粮,它远超出了传统武术指导手册的范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