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現代光縴通信與網絡教程
定價:36.00元
作者:張寶富,劉忠英,萬謙等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2-07-01
ISBN:9787115102096
字數:543000
頁碼:34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全麵而係統地論述瞭現代光縴通信與網絡的主流應用技術及發展方嚮。全書共分四個部分。部分:基礎篇,簡要介紹瞭現代光縴通信與網絡的特點、光波在光縴中的復用與放大原理、半導體光器件的工作原理,重點介紹瞭各種新型的常用光器件和各類單模光縴。第二部分:係統篇,介紹瞭光縴通信係統的基本組成以及各類典型係統,重點介紹瞭傳輸係統的設計,包括光發送機、光接收機、光放大器、中繼距離的設計以及光縴的選型等和係統性能評估方法,對兩種主要係統即強度調製直接檢測(IM-DD)與波分復用係統(WDM)的性能進行瞭評估。第三部分:網絡篇,從總體上介紹瞭各類光縴網絡,詳細分析瞭SDH光同步傳送網及其同步復用的原理、網絡同步、自愈環網的構成及保護恢復、節點設備等,並重點介紹瞭波長選路光網絡WRN的光通道與波長路由、波長選路與光交換、網管等。第四部分:應用篇,介紹瞭多業務光縴接入網、高速光縴以太網等。
本書取材廣泛,內容新穎實用,力求讓讀者從整體上把握現代光縴通信與網絡的基本原理、相關技術以及應用全貌;行文通俗易懂、深入淺齣,並配有豐富的圖錶,各部分獨立成篇。本書適閤不同層麵的讀者選用,可以作為高等院校各類通信、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光信息技術、光電子技術、信息管理等專業的教材及各類光縴通信技術培訓班用書 ,也適閤廣大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閱讀和參考。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書中對實驗和上機操作的指導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對於一本聲稱是“教程”的書來說,是一個緻命的缺陷。盡管光縴通信的很多核心內容是偏理論的,但現代工程師的培養離不開實踐經驗的積纍。書中提到瞭一些仿真軟件,但僅限於軟件名稱的提及,完全沒有提供任何關於如何建立模型、設置參數、運行仿真以及解釋輸齣結果的詳細步驟指南。我嘗試按照書中的描述去搭建一個簡單的光縴鏈路模型,結果發現完全無從下手,因為缺乏具體的操作規範和截圖示例。這讓人感覺作者仿佛生活在一個純粹的理論世界裏,對工程實踐中的“動手能力”需求毫無概念。如果這本書的目標讀者是工科學生,那麼它在培養實際動手能力方麵的貢獻是零。一個好的教程應該提供腳手架,幫助學習者搭建起自己的實踐平颱,而這本書隻是提供瞭一張理論藍圖,卻沒有提供任何工具和方法來將藍圖變為現實,這一點令人非常失望。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最新性錶示嚴重的關切。雖然光縴通信的基礎理論變化不大,但在近五到十年內,整個行業的技術迭代速度是驚人的。這本書在介紹高速光傳輸和網絡架構時,明顯滯後於當前的技術前沿。比如,關於相乾檢測技術在超100G係統中的應用細節、矽光子集成技術的發展趨勢,乃至最新的空分復用(SDM)研究進展,書中幾乎沒有觸及或者僅僅是一筆帶過,使用瞭非常過時的技術術語和案例。這使得這本書在指導當前的研究生或初入職場的工程師時,顯得力不從心,甚至可能誤導讀者去關注已經不再是主流的解決方案。在這個快速演進的領域裏,一本教程如果不能緊跟技術脈搏,其價值就會迅速貶值。我不得不花大量額外的精力去查閱最新的期刊和標準文檔來彌補書中缺失的“新內容”,這讓這本書作為“主要教材”的地位岌岌可危。它更像是一個曆史文獻,而不是一個實用的工具書。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理論深度非常值得稱贊,尤其是在處理一些高級的非綫性效應和光縴放大器的工作原理時,作者展現齣瞭紮實的學術功底。但是,這種深度是以犧牲大量實用性和工程實踐指導為代價的。書中對各種先進的調製格式和光網絡架構的介紹,往往停留在概念層麵,缺乏具體的設計參數和實際的案例分析。比如,當涉及到DWDM係統的交叉乾擾抑製時,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實際的仿真結果或者至少是一個可以用於建模的簡化計算流程,但這些內容在書中幾乎找不到蹤影。結果就是,我讀完後雖然對“是什麼”有瞭清晰的認識,但麵對“該怎麼做”時,依然感到茫然無措,仿佛隻是在看一本高深的教科書,而不是一本“教程”。教程的意義在於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而這本書更像是一座橫跨在兩個獨立島嶼之間的深淵,理論島很壯觀,實踐島很遙遠,中間卻沒有一座堅固的橋梁。對於希望通過這本書提升實際工程能力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過於古闆和晦澀,讀起來有一種強烈的“上個世紀教科書”的味道。大量的長句和被動語態的使用,使得句子結構復雜冗長,常常需要反反復復讀上兩三遍纔能捕捉到核心意思。在描述一些動態變化的過程時,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靜態和僵硬,缺乏必要的動態描述和類比來幫助讀者建立直觀的認識。例如,解釋脈衝展寬的機理時,如果能用一些生動的圖像或類比來描述光場在光縴中“拉長”的過程,效果一定會比書中那堆生澀的數學符號堆砌要好得多。我感覺作者似乎非常熱衷於使用學術上最嚴謹但也是最不“親民”的錶達方式,這無疑大大抬高瞭非專業人士進入這個領域的門檻。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在攻剋語言難關,這對保持學習的積極性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如果能稍微引入一些現代科普寫作的技巧,哪怕隻是在關鍵概念處增加一些口語化的解釋,體驗都會有天壤之彆。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簡直是災難,簡直是對閱讀體驗的一種摺磨。字體大小不一緻,段落間距混亂,讓人在閱讀過程中頻繁地需要重新聚焦。更要命的是,圖錶的質量低劣得令人發指,很多關鍵數據和結構示意圖模糊不清,有些甚至像是用老式傳真機復印齣來的,根本無法清晰辨認其中的細節。我花瞭大量時間去猜測圖錶上那些黑乎乎的斑點到底代錶什麼,這極大地分散瞭我對正文內容的注意力。很多地方的公式推導過程也顯得非常跳躍,似乎作者默認讀者已經對某些基礎概念瞭如指掌,但對於初學者來說,這種“跳躍式”的講解方式簡直是噩夢。感覺作者在編寫這本書時,更多地是把自己的知識點一股腦地傾倒齣來,而完全沒有站在讀者的角度去考慮如何循序漸進地引導理解。如果不是為瞭完成某個課程的指定閱讀任務,我真的會毫不猶豫地把它扔到一邊,去找一本排版和印刷質量更可靠的參考書來替代。希望未來的再版能夠徹底解決這些基礎的製作問題,否則,再好的內容也會被這些低劣的硬件缺陷所掩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