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自卑与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经典翻译热销版)
定价:32.0元
作者:(奥)阿德勒 ,李章勇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11347039
字数:26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target='_blank' href='#'> target='_blank' href='#'>
1.经常会有人呼喊“我们是为什么而活?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但阿德勒断言,人们只有在遭受到失败的时候,才会发出这种疑问。细想确实如此。
2.打破弗洛伊德泛性论,提出人一切行为动力均源于自卑的需要,是自卑感推动了人的进步。阿德勒开创了个体心理学,其理论不仅对荣格、霍妮、弗洛姆、利沙文、罗洛·梅、罗杰斯等人有过启发,而且今天仍然在《美国个性心理学杂志》上通过美国个性心理学会继续得到促进和发展,经久不衰。内容提要
本书为个体心理学研究领域的著作,通过深入剖析与研究每个人与生俱来,以及生命中的一系列自卑情结,为我们提供了化自卑为动力,从而克服自卑心理、不断自己、追求优越、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书中,对人们在童年时期的自卑与优越心理进行了分析,既可以指导人们如何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还可以指导父母更好地开展家教;此外,人们的出生顺序、早期的记忆,还有神奇的梦等等,会对人们以后有哪些重要的影响?本书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一一给出切实的答复。
而且,本书作为阿德勒博士重要的著作,对世界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直接促进了亲子教育、人格培养、婚姻与爱情、职业生涯、家庭建设、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诸多领域的长足发展,成为人们了解心理学的经典读物。
目录
作者介绍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1870-1937年)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阿德勒的作品有《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中文译名“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中文译名“理解人类本性”)、《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中文译名“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或“自卑与”)等。
文摘
早期记忆与梦
了解一个人的早期记忆与梦,对了解一个人的人格有着重要作用。因为人的记忆是有选择性的,凡是那些自认为重要的,才会放进自己的记忆库,而这些自认为重要的记忆,显然对自己人格的塑造有重要意义;一个人产生什么样的梦境,总与他对某方面的关注有关,而且,梦境里无需像现实中那样要承受很多外在压力,人们在梦境里会更加坦然,所以也能暴露出自己的真实人格。
所以,对于提示一个人生活态度形成的初环境,儿童期的早期记忆极为有用。早期记忆之所以有特殊作用,原因有二:其一,它包含了个人对自己及其境况的初估计,也是他次对自己外貌的总结,使得他对自己次有了几乎完整的认识,也初步明确了对自己的要求。其二,这是他的主观起点,也是他有意识生命的开端。可以说,记忆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它们代表的东西,从而引发出对生命的解释,以及与现在和未来的关联。
我们不妨看看几个早期记忆的例子,以便于更好地了解早期记忆所体现出的“生命意义”。“咖啡壶从桌上掉下来烫伤了我。”这就是生活!如果一个女孩的记忆如此开头,她的终身将会有一种无助感伴随,以至于使她夸大生活里的危险和困难。在她心底,会时常责怪别人没有照料好她;如果我们知道了她的这段早期记忆,也就不会再感到奇怪。
另一种初记忆则描绘出一种相似的图像:“记得3岁时,我从婴儿车里摔下来。”这种初记忆则会导致他不断做这样一个梦:我在午夜醒来,发现天空被大火照得通红,星星纷纷坠落,我们与另一个星球相撞了;但正要爆炸之际,我就紧张得醒来了。实际上,这是我曾经遇到的一个精神障碍患者,他是个学生。当我问他是否有什么害怕的东西时,他一再声称:“我害怕我的生活不会成功。”很明显,他的初记忆和他此后反复做的梦令他气馁,而且一次次加重了他对失败和灾祸的恐惧心。
还有个12岁的男孩,因为尿床,并且总和妈妈发生冲突,于是被带到了诊所。当我同这个小男孩聊天时,他说起自己的初记忆:“妈妈以为我丢了,冲到街上大叫我的名字,她害怕极了,但其实我一直藏在屋内的橱柜里”。通过这个记忆,我们得到这样的解释:生命的意义在于通过制造麻烦以博取注意;获得安全感的途径是欺;我不受重视,但我能愚弄别人。
实际上,他的尿床便是这种解释背后的行为结果;这个小男孩的尿床行为,显然使他妈妈感到焦虑紧张,并不得不经常关注自己的儿子。于是,小男孩的行为证实了他对生命的诠释。
久而久之,这个男孩也就形成了一个印象:唯有别人都为他担忧时,他才安全,也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安慰自己;如果自己需要的话,别人就会来保护自己。
一位35岁的女士曾有过这样一个初记忆:“黑暗中,我在楼梯上,比我略大的表哥打开门,跟着我走下来,我被他吓了一大跳。”从这个记忆看来,她童年时可能不太习惯与别的小孩一起玩耍,尤其与异性在一起会更不自在。后来我经过一问,她果然是个独生女,而且到35岁了还未婚。
……
序言
前言和谐之美
在了解人性方面,迄今为止,世界上有两大心理学流派,一个是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另一个是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所谓联系,是因为阿德勒曾经是弗洛伊德的学生,还一度是弗洛伊德思想的捍卫者;所谓区别,是因为阿德勒发现了弗洛伊德这位比自己年长14岁的老师,所开创的精神分析学中,过于强调了人类的和本能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却忽略了社会感在人格塑造中的巨大作用。
于是,怀着对科学的尊重,以及对梦想的不懈探索与追求,阿德勒与老师弗洛伊德在学术思想上决裂,毅然开创了个体心理学,在人类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方面,做出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诚然,假如没有个体心理学的诞生,我们的世界将变得难以想象。因为弗洛伊德思想一度盛行的一大后果,造成了人们,尤其是西方社会禁欲主义闸门放开,使得性开放曾经成为一大潮流,这导致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包括诸多生理疾病(如艾滋等)的涌现与泛滥;弗洛伊德思想中对和本能的强调,曾一度强化了“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倘若人类对自身的认知仅限于此的话,我想,这或许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亵渎。
幸运的是,阿德勒在实践中研究与论证精神分析学时,发现了社会感在人们个性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阿德勒博士还发现,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本能会严格受限于自己的某种思想认知,而这种思想正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阿德勒博士还发现,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取决于这个人的社会兴趣,假如一个人热爱生活,那么这个人必然是对社会有浓厚兴趣的,倘若一个人对社会缺乏兴趣,就会对生活持悲观的态度,进而影响自己的健康……
此外,阿德勒博士还发现了童年记忆中,对生活的诠释,对一个人日后行为准则构成了重要影响,以及梦的确切含义,还有友谊、职业、爱情和婚姻等等。在这些重大发现中,仅靠原有的本能理论,已经无法予以解释,甚至会得出荒谬的结论。
于是,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并突出强调了人性中的社会性因素。应该说,个体心理学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首先,阿德勒本人学术造诣深厚,是欧洲、乃至世界为古老、受尊重的大学之一——维也纳大学①的医学博士;其次,阿德勒作为一名出色的眼科与内科医师,行医多年,而且专门研究了人体器官与性格塑造的关系,并对心理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曾经是弗洛伊德学派的核心成员。
因此,阿德勒开创的个体心理学脱胎于精神分析学,但又在极大程度上弥补了精神分析学的不足。它雄厚的实践基础,缜密的理论思维,使它一经诞生,立即风靡欧洲,并很快漂洋过海传播到美洲、亚洲、非洲、澳洲等地。实际上,现在很多学校的心理学课程,都是立足于个体心理学,立足于将一个人塑造为公民,强调一个人通过社会贡献,来寻找自我价值。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正如阿德勒博士所说,要面临三大问题,分别是生存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婚姻问题。一个人要收获的人生,必须在地解决这三大问题的基础上实现。舍此以外,没有他途。
要解决这三大问题,就需要我们热爱所生活的社会,积极地投入与他人的合作之中,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使别人获得发展,进而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从这点上来看,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与我国孔子倡导的“修身、达己、达人、大同”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广受世人欢迎中,我欣喜地看到:其实,在这个地球上,无论是西方文明,还是东方文明,都在追求一种和谐。基于这种和谐,无论我们来自哪里,无论我们属于哪个性别,无论我们是何种肤色,因为我们都是人类,所以就有共同合作的必要,从而让我们一起努力,消除贫穷、落后、疾病、饥饿、歧视、误会等等,让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变得更加美丽。
我也欣喜地看到,任何一种期望保持生命力的学术思想,总要在自我挣扎中获得新生,包括弗洛伊德思想也正在日益重视社会性对人性的影响等。这也正如阿德勒博士所说:只要人们努力的方向是有益的,终便会趋于统一。用我们中国贤哲的话说,即为“殊途同归”。
也正是基于上述种种原因,我深深地认识到:翻译阿德勒博士的作品,并促进将个体心理学在进一步传播,是一件很有意义,又非常重要的事情。这是因为,个体心理学的核心要义,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几乎一致,那就是“和谐”。我也相信,和谐方为世界上的至美。
后,由于译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诚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特此鸣谢!
在我看来,《自卑与: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经典翻译热销版)》这本书,单从书名就传递出一种引人深思的力量。对于“自卑”这个词,我想很多人都有过或深或浅的体会,它像一个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我们前进的脚步,让我们在人群中小心翼翼,不敢展现真实的自我。而“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这个副标题,则更是将话题引向了更深层次的人生哲学,它鼓励我们去思考,到底什么才是对自己而言真正重要且有意义的事情。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一起探索,如何在认识和接纳自身“自卑”的同时,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意义。或许书中会提供一些关于心理成长的具体方法,帮助我们摆脱不健康的比较心理,建立起内在的自信,从而勇敢地去追求那些真正让我们内心充实和快乐的生活方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在我迷茫的时候,为我指点迷津,让我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评分当我看到《自卑与: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经典翻译热销版)》这个书名时,我的好奇心就被瞬间点燃了。我一直对探究人类心理的奥秘很感兴趣,尤其是关于“自卑”这种如此普遍却又常常被我们忽视的内在感受。《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这个副标题,更是像一个巨大的问号,直接抛给了每一个读者,让我们不得不停下来审视自己的人生:我究竟想要什么?我的人生应该具有怎样的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或许它会打破我们以往对于“成功”或“幸福”的单一理解,引导我们去发掘那些更内在、更符合个体需求的价值。我设想,书中可能会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描绘出不同人在面对自卑时的挣扎与超越,并分享一些心理学上的洞察,帮助我们理解自己,也理解他人。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旅程,一次关于如何活出真正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深刻探索。
评分拿到这本《自卑与: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经典翻译热销版)》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有一种厚重的质感,纸张的触感和装帧都透露出一种经典书籍应有的沉稳。虽然我还没来得及开始阅读,但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许多关于这本书内容的想象。我猜测,它不会仅仅停留在对“自卑”现象的描述,而是会深入剖析其产生的根源,可能是童年经历,可能是社会环境,也可能是我们内心的固有认知模式。而“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这个副标题,则更像是一个哲学命题,它邀请读者去思考,什么才是对自己而言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引导性的思考方式,帮助我理清自己的人生方向,摆脱迷茫和不确定感。这可能涉及到如何设定个人目标,如何建立健康的自我评价体系,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我预感,这本书将会是一场与自己内心的深刻对话,一次对人生意义的重新探索。
评分这本《自卑与: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经典翻译热销版)》就像是在迷雾中找到了一盏明灯,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序言,就足以让我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我一直对心理学和人生哲思类书籍抱有浓厚的兴趣,市面上这类书籍琳琅满目,但真正能触及灵魂、引人深思的却不多。而这本书,从书名上就传递出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它不仅仅是关于“自卑”这个普遍存在的心理困境,更指向了“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人生本该有什么意义。这让我对书中可能探讨的关于自我价值、人生目标、如何超越内在限制的议题充满了期待。我特别喜欢它“经典翻译热销版”的定位,这暗示了它经过时间的沉淀和读者的检验,其思想的普适性和深刻性不言而喻。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娓娓道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那些隐藏在自卑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让书中智慧的光芒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开启一段关于自我发现与成长的旅程。
评分这本《自卑与: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经典翻译热销版)》,光听书名就让我产生了一种想要立刻翻开阅读的冲动。我觉得“自卑”这个词,在现代社会里,似乎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绪,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它带来的压力和困扰。而“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这个副标题,则将目光从负面情绪引向了更积极、更具探索性的方向——人生的真正意义。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会仅仅停留在分析自卑的成因,而是会更深入地探讨,如何在克服自卑的同时,去构建一种属于自己的、真正有价值的人生。我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能够引发深刻思考的观点,或许是关于如何重新定义成功,如何找到内心的驱动力,如何与他人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以及最终如何活出更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一份人生指南,它邀请读者去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并最终找到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