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低産田改良新技術及發展趨勢 |
| 作者 | 曾希柏 等 |
| 定價 | 148.00元 |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030527240 |
| 齣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3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28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全書從係統分析當前我國低産田的狀況及主要障礙因子類型等內容入手,提齣瞭低産田的定義並對外研究現狀等進行瞭係統分析。書中係統闡述瞭適用於低産田改良的新技術及新産品的創製,包括天然礦物改良劑超微細化活化技術、潛育化稻田緩釋氧化劑創製技術、低産田改良專用肥料功能化技術、作物耐鹽性的遺傳改良技術、抗逆先鋒生物互作應變技術、多功能聚閤型生物改良劑製造、生物抗逆調節劑製造、低産田障礙因子實時監控技術、生物質炭改性技術、土體硬磐層微爆蓬鬆技術、鼕季鹹水結冰灌溉技術等,每種技術均探討瞭其原理和應用效果。在此基礎上,還展望瞭低産田改良未來技術及其發展趨勢。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目錄 前言 章 我國低産田現狀及其影響 1 節 我國低産田類型與分布 1 一、我國耕地質量的總體狀況 1 二、對低産田的相關認識 5 三、我國低産田主要障礙因子 6 四、不同類型低産田的區域分布 11 第二節 低産田對作物生産及農業發展的影響 12 一、嚴重製約耕地生産力的提高 12 二、增加農業生産成本並使效益降低 13 三、危及國傢糧食持續增産與安全 14 四、威脅農業生態環境建設與可持續發展 15 第三節 我國低産田改良相關行動及科技進展 16 一、土地開發整理17 二、耕地有機質提升和質量建設17 三、低産田改良相關平颱基地建設快速推進 18 四、低産田改良科技水平穩步提升 19 主要參考文獻 21 第二章 低産田改良科技投入及技術分析23 節 科技研發投入情況 23 第二節 近年低産田改良論文及情況 25 一、土壤障礙因子改良劑研製與應用 26 二、酸性土壤綜閤改良技術 28 三、耐逆高效作物品種篩選與逆境適生型種植技術 30 四、土傳病害(含連作障礙)消除與生態調控技術 33 第三節 低産田改良技術發展麵臨的挑戰 35 一、中國與發達國傢的差距 36 二、麵臨的主要挑戰 39 第四節 低産田改良技術特點及發展趨勢 40 一、土壤障礙因子改良劑研製與應用 40 二、酸性土壤綜閤改良技術 41 三、耐逆高效作物品種篩選與逆境適生型種植技術 42 四、土傳病害(含連作障礙)消除與生態調控技術 44 主要參考文獻 45 第三章 天然礦物改良劑超微細化活化技術及其應用 47 節 概述 47 一、天然礦物改良劑的主要類型 47 二、外研究進展 49 第二節 技術原理及關鍵點 55 一、技術原理 55 二、尚未解決的難點問題59 第三節 技術應用效果60 一、含磷鉀礦物超微細化後的應用效果60 二、天然礦物改良劑超微細化和活化後的應用效果 62 第四節 發展趨勢 63 主要參考文獻 64 第四章 潛育化稻田緩釋氧化劑創製技術及其應用 67 節 概述 67 一、緩釋氧化劑的概念與基本特徵 67 二、緩釋氧化劑的發展曆程 68 第二節 技術原理及關鍵點 73 一、緩釋氧化劑的緩釋機製 73 二、關鍵技術 74 三、尚未解決的難點問題 77 第三節 技術應用效果 79 一、産品使用的效果 79 二、産品緩釋性能評價 83 第四節 發展趨勢 84 主要參考文獻 85 第五章 低産田改良專用肥料功能化技術及其應用 88 節 概述 88 一、功能性肥料的概念與基本特徵 88 二、功能性肥料外研究現狀 89 第二節 技術原理及關鍵點 93 一、低産田障礙因子改良功能性肥料研製 93 二、關鍵技術 96 三、尚未解決的難點問題 97 第三節 技術應用效果 98 第四節 發展趨勢 102 主要參考文獻 103 第六章 作物耐鹽性的遺傳改良技術 105 節 概述 105 第二節 植物的耐鹽性及其影響因素 106 一、植物的耐鹽性能 106 二、土壤特性對植物耐鹽性的影響 109 三、根際微生物對植物耐鹽性的調控作用 110 四、根係特性對植物耐鹽性的影響 111 五、營養物質根莖運輸對植物耐鹽性的影響 114 六、碳同化對鹽堿環境下植物生長和産量的影響 114 第三節 作物對土壤逆境的耐性改良 117 一、耐逆基因資源獲得 118 二、耐逆基因分離方法 119 三、培育耐逆作物 120 第四節 發展趨勢125 主要參考文獻 126 第七章 抗逆先鋒生物互作應變技術及其應用 132 節 概述 132 一、先鋒生物概念 132 二、植物抗逆的生理基礎 133 第二節 技術原理及關鍵點 134 一、抗逆先鋒生物互作應變技術原理 134 二、抗逆先鋒生物互作應變技術的關鍵點 136 第三節 技術應用效果 136 一、抗逆先鋒生物互作應變技術在乾旱地區的應用 136 二、抗逆先鋒生物互作應變技術在鹽堿地上的應用 137 三、抗逆先鋒生物互作應變技術在貧瘠土壤上的應用 142 四、抗逆先鋒生物互作應變技術在酸性土壤上的應用 143 第四節 發展趨勢145 主要參考文獻 146 第八章 多功能聚閤型生物改良劑製造及其應用 149 節 概述 149 一、土傳病害生態防控製劑 150 二、土壤鹽漬化生物改良製劑 152 三、蚯蚓類生物改良劑 152 第二節 多功能聚閤型生物改良劑的研製及作用原理 153 一、功能型微生物的篩選與確證 153 二、菌劑製備 153 三、微生物對土壤環境的適應性及調控技術 154 四、多功能聚閤型生物改良劑的作用原理154 第三節 多功能聚閤型生物改良劑的應用 155 一、多功能聚閤型生物改良劑應用範圍 156 二、多功能聚閤型生物改良劑的應用條件 157 三、多功能聚閤型生物改良劑的應用效果 157 第四節 發展趨勢 159 主要參考文獻 161 第九章 生物抗逆調節劑製造及其應用 163 節 概述 163 第二節 技術原理及關鍵點 164 一、生物抗逆調節劑作用原理 164 二、生物抗逆調節劑類型、選擇和使用 164 三、尚未解決的難點問題 169 第三節 技術應用效果 170 一、油菜素內酯(BR) 170 二、獨腳金內酯(SL) 171 三、水楊酸(SA)173 四、復配抗逆調節劑 174 第四節 發展趨勢 175 主要參考文獻 176 第十章 低産田障礙因子實時監控技術及其應用 179 節 概述 179 一、發展曆史 179 第二節 技術原理及關鍵點 186 一、技術原理 186 二、原位監測技術 186 三、遙感監測技術 189 四、天地一體化監控平颱 192 第三節 技術應用效果 196 第四節 發展趨勢 196 主要參考文獻 197 第十一章 生物質炭改性技術及其應用 199 節 概述 199 一、生物質炭的概念 199 二、生物質炭技術的發展 200 第二節 技術原理及關鍵點 205 一、生物質炭改性技術的主要原理 205 二、技術關鍵點 207 三、尚未解決的難點問題 208 第三節 技術應用效果 208 一、生物質炭相關産品 208 二、生物質炭應用技術與效果 209 第四節 發展趨勢 215 主要參考文獻 216 第十二章 土體硬磐層微爆蓬鬆技術及應用 218 節 概述 218 一、鈣積層 218 二、黏磐層 219 三、鐵磐層 219 第二節 土體硬磐層鬆動破碎技術 220 一、生物技術 220 二、化學技術 221 三、物理技術 221 四、農藝技術 221 第三節 土體硬磐層微爆蓬鬆技術 222 一、基本技術原理 222 二、技術發展過程及主要技術類型特點 223 三、尚未解決的關鍵問題 225 第四節 技術應用效果 226 一、農田爆破成腔技術及其應用 226 二、果園與林地爆破技術及其應用 228 第五節 發展趨勢 228 主要參考文獻 230 第十三章 鼕季鹹水結冰灌溉技術及應用 231 節 概述 231 第二節 技術原理和關鍵點 234 第三節 技術應用效果 235 一、鹹水結冰灌溉的灌溉製度 236 二、鹹水結冰灌溉鹽堿地改良效果 238 第四節 發展趨勢 257 主要參考文獻 257 第十四章 低産田改良技術發展趨勢與展望 263 節 未來低産田改良技術需求及重點 263 一、農業高技術未來發展趨勢 263 二、未來農業發展對低産田改良技術的需求 269 三、低産田改良技術發展重點 273 第二節 低産田改良技術發展的政策建議 276 一、強化對相關工作的引導與指導 276 二、加大國傢財政對低産田改良科研和技術實施的投入力度 277 三、加強土壤學研究的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能力 278 四、提倡土壤學及相關學科研究的大閤唱 280 五、加快低産田改良等土壤學研究的人纔培養與基地建設 281 六、加大低産田改良技術和成果産業化,促進一二三産業融閤發展 283 七、加大耕地資源保護政策宣傳力度 284 主要參考文獻 285 附錄Ⅰ 低産田改良技術外競爭分析 287 附錄Ⅱ 低産田改良技術預測 304 附錄Ⅲ 主要專用名詞縮略錶 317 後記 321 |
| 編輯推薦 | |
| 導語_點評_推薦詞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希望”和“行動”。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廣袤的田野,親眼見證著那些曾經貧瘠的土地,如何在科學技術的幫助下煥發生機。書中對低産田的成因的剖析,讓我對土地有瞭更深的認識,也更理解瞭農民們所麵臨的挑戰。而當翻到“新技術”的部分,就像是看到瞭黑暗中的一束光。那些詳細的技術介紹,雖然有些專業術語我需要反復查閱,但其背後蘊含的強大力量,讓我對農業生産的可能性有瞭全新的認知。我特彆喜歡書中那些關於“因地製宜”的論述,它強調瞭技術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根據具體的土壤條件、氣候特點以及作物需求進行調整。這種靈活和創新的精神,正是當前農業發展所迫切需要的。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學到瞭很多關於土壤改良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我看到瞭改變現狀的希望,也激發瞭我進一步瞭解和學習更多農業技術的動力。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知行閤一”的啓示。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將書中的內容與現實生活中的農業生産進行對比和思考。作者們在書中,不僅呈現瞭“新”的技術,更重要的是,他們似乎在強調“怎麼用”和“為什麼用”。這種對實踐層麵的關注,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傳遞,更在於對行動的指導。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發展趨勢”的展望,它並非空中樓閣,而是基於對當前農業發展現狀和未來需求的深入洞察。這讓我意識到,改良低産田並非一項短期任務,而是一個長期、係統性的工程。書中對一些前沿技術的介紹,比如智能化農業、精準農業等在低産田改良中的應用,讓我看到瞭科技賦能農業的巨大潛力。它鼓勵讀者去思考如何將這些先進的技術轉化為實際的生産力,從而推動農業的轉型升級。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覺得,農業科技的發展,最終是為瞭讓土地更肥沃,讓農民更富裕,讓我們的餐桌更豐盛。
評分作為一個常年關注農業新聞和政策的讀者,我一直認為,能夠真正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術,纔是最有價值的。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空談理論,而是聚焦於“低産田改良”這一核心問題,並提供瞭切實可行的“新技術”。我尤其對書中提到的一些改良案例印象深刻,它們用具體的數據和事實,證明瞭這些新技術的有效性和推廣價值。這些案例,就像是為那些還在為低産田發愁的農民和技術人員提供瞭一劑“定心丸”。書中對不同類型低産田的成因分析,以及針對性的改良措施,讓我看到瞭一種“因地製宜”的智慧。它不是簡單地套用一套模式,而是強調根據土地的實際情況,選擇最閤適的技術。這種務實的態度,讓我對這本書的專業性和可信度有瞭很高的評價。它所倡導的科學改良理念,不僅能夠提升産量,更能保護和修復土壤,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這對我來說,是一種非常有意義的價值。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炎熱的夏天,突然吹來一陣清爽的微風,帶來瞭希望和新的思路。我一直對農村的發展和農業的現代化抱有極大的關注,特彆是對於那些一直以來産量不高,但又承載著無數傢庭生計的土地,我感到既惋惜又焦慮。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也給瞭我很多啓發。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發展趨勢”的探討,它不僅僅是停留在現有技術層麵的介紹,更是嚮前瞻望,指齣瞭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嚮。這讓我意識到,改良低産田不僅僅是解決眼前的問題,更是關係到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的長遠戰略。書中對一些新興技術,比如生物技術在土壤改良中的應用,讓我看到瞭科技的無限可能。雖然很多細節我可能無法完全理解,但其宏觀的視角和前沿的洞察,足以讓我感受到農業科技的脈搏,並對未來的農業發展充滿瞭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份引領農業現代化進程的“路綫圖”。
評分我最近讀瞭幾本關於農業技術革新的書,但唯獨《低産田改良新技術及發展趨勢》這本書,讓我印象尤為深刻。雖然我不是專業領域的專傢,但它所呈現的科學嚴謹與通俗易懂相結閤的特質,深深地吸引瞭我。作者們在書中,仿佛是一位位經驗豐富的農技推廣者,耐心地拆解著那些看似復雜的新技術,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窺見其精妙之處。尤其是關於土壤改良的部分,我之前一直以為土壤就是泥土,但書中詳細闡述瞭土壤的成分、結構以及對作物生長的影響,讓我恍然大悟。它不單單羅列瞭各種改良方法,更是深入淺齣地講解瞭這些方法背後的原理,比如如何通過調整土壤的pH值來提高養分利用率,如何通過增加有機質來改善土壤的透氣性和保水性。這些知識點,不僅滿足瞭我作為一個普通讀者對科學知識的好奇心,更能讓我聯想到我們村裏那些産量不高的土地,似乎都有瞭改善的可能性。這本書讓我覺得,科學技術真的可以落地,並且能夠實實在在地改變我們身邊的環境,提升生活質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