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植物线虫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
定价:20.00元
售价:15.2元,便宜4.8元,折扣76
作者:林柏荣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116321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植物线虫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植物线虫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常用技术方面的基础实验和*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实验方法和实验原理、流程、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包括:DNA的提取、RNA的提取、原位杂交、免疫共沉淀、龄期表达、酵母双杂交、寄主免疫反应调节和RNAi等内容。本书可作为高等农林院校植物保护专业及农林相关专业的植物线虫学实验教学基础教材,也可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植物线虫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刚刚进入植物保护领域的研究生,我迫切需要一本能够指导我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教材。在众多选择中,我最终选择了这本《植物线虫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这本书的叙述语言非常严谨,但又不失清晰度,每个实验步骤的描述都非常精确,几乎没有歧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实验器材和试剂的规格要求,这确保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例如,在进行DNA提取的实验时,书中详细列出了不同提取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针对不同植物组织的选择建议,这让我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验对象,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此外,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参考文献,这对于我进行文献调研和深入学习非常有帮助,也为我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很多灵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部分,不光介绍了常用的统计学方法,还提供了数据可视化的建议,这对于撰写学术论文非常有益。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实验指导书,更是一本入门级的科研方法论。
评分我是一位生物技术行业的从业者,虽然我的主要工作不在植物科学领域,但一直对植物寄生性线虫的生物防治技术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手段在该领域的应用。这本书的出版,让我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书中对植物线虫的分子检测技术,如PCR、LAMP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高的价值。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实验方法的比较分析,这有助于我理解各种技术之间的异同,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此外,书中对一些基因工程技术在构建抗虫性植物方面的应用进行了介绍,这让我看到了生物技术在解决农业生产问题上的巨大潜力。虽然这本书的篇幅不小,但我感觉作者的表达非常精炼,没有多余的废话,每一部分都充满了实质性的内容,对于我这样的忙碌人士来说,这是非常宝贵的。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视角和启发。
评分我是一个长期在野外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基层技术人员,平时工作中接触到不少与线虫相关的病害,但限于条件和知识储备,对线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一直处于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所以,当我在书店里偶然看到这本书时,眼睛立刻就亮了。这本书的标题就直指我的痛点,而翻开后,我更是惊喜不断。作者在实验设计的细节上,考虑得非常周全,很多我之前想都没想过的操作要点,在这本书里都得到了细致的讲解。例如,在某个章节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优化PCR的反应条件,这对于我们这些实验条件相对简陋的单位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能够大大提高实验的成功率。而且,书中不仅提供了标准的实验流程,还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预判,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种“防患于未然”的写作风格,让我觉得作者是真的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实验原理的阐述,不是简单罗列公式,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具体的实验案例,将复杂的分子生物学原理讲得明明白白,这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科班出身的读者来说,帮助太大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非常喜欢,封面色彩搭配沉稳大气,图片的选取也很贴合主题,能立刻吸引到我这个对植物线虫领域略有耳闻的读者。拿到手上,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且光滑,印刷字迹清晰,没有出现模糊或错别字的情况,这对于一本实验教程来说非常重要,细节决定成败嘛。我初步翻阅了一下目录,感觉内容安排得很有逻辑性,从基础的理论知识讲到具体的实验操作,再到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循序渐进,非常适合我这种想要系统学习的读者。尤其是实验部分,感觉描述得非常详细,每一步都配有图示,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一直担心自己动手能力不强,看到这样的安排,心里踏实了不少。而且,书中对实验仪器的介绍和使用注意事项也相当到位,这一点我特别看重,毕竟实验安全和操作规范是第一位的。整体感觉,这本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做到了很好的平衡,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可读性,让我对即将开始的学习充满期待。
评分我是一名对植物病原线虫的致病机制非常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尤其关注分子水平上的互作。在日常的研究中,经常需要接触到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但一直缺乏一本系统性的、专注于植物线虫领域的实验教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书中对于几种关键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基因克隆、表达载体构建、RNAi干扰等,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介绍。而且,作者在每个实验的描述中,都融入了植物线虫相关的具体案例,这让我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能够加深对植物线虫生物学特性和分子机制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实验结果的讨论部分,作者不仅给出了标准解读,还探讨了不同结果可能蕴含的生物学意义,这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研究思路。另外,书中对一些前沿技术的介绍,如CRISPR/Cas9在植物线虫基因编辑方面的应用,也让我看到了未来研究的新方向,非常具有启发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