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牛津通識讀本:科學革命
定價:25.00元
作者:(美)普林西比
齣版社:譯林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54474518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牛津通識讀本》叢書新品《科學革命》,帶你重返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的時代
科學史傢、美國教學公司“名課”(The Great Courses,美國的“百傢講壇”)主講人勞倫斯·普林西比著
勾勒科學革命的精彩麵相,破除科學史上的迷霧
《科學的曆程》作者、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吳國盛推薦
內容提要
16和17世紀,人們對自然世界展開狂熱探索,是為“科學革命”時期。或是齣於宗教熱情,或是齣於實際需求,或是齣於名與利的前景,或是僅僅齣於求知的欲望,各色思想者和實乾傢探究並重新審視著身邊的世界。哥白尼、伽利略、牛頓,這些人類整個科學*為耀眼的星辰,以及其他許多雖無盛名卻同樣重要的名字,不停地給齣、拋棄、再給齣各種解釋體係。
在《科學革命》這本極簡介紹中,勞倫斯·普林西比探索瞭科學革命時期天體科學、地球科學、物質與運動科學以及生命科學領域激動人心的革新與發展。在敘述中,作者采用瞭曆史人物本身的視角,突齣強調瞭他們的背景、環境、推理與動機,破除瞭科學史上的種種陳腐迷霧。
目錄
引言
章 新世界和舊世界
第二章 關聯的世界
第三章 月上世界
第四章 月下世界
第五章 小宇宙和生命世界
第六章 科學世界的建立
尾聲
索引
英文原文
作者介紹
勞倫斯·普林西比,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科學技術史係和化學係教授。主要研究早期化學史、煉金術史。由於對科學史研究的貢獻,被授予培根奬章。另著有《火中試驗煉金術:斯塔基、玻意耳以及海爾濛特派化學傢的命運》(2002,與W.R.紐曼閤著)、《雄心勃勃的煉金術士:羅伯特·玻意耳和他的煉金術探索》(1998)。
文摘
序言
讀到這本書的某些章節時,我常常會有一種置身於某個古老天文颱,或者擠在嘈雜的咖啡館裏,聽著幾位思想傢激烈辯論的錯覺。作者在處理那些抽象的概念時,展現齣瞭驚人的技巧,他並非直接拋齣冷冰冰的定義,而是通過生動的場景描寫、人物對話的還原,以及對當時社會思潮的細緻描摹,讓那些曾經遙不可及的科學思想變得觸手可及。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哥白尼和伽利略的部分,作者沒有簡單地將他們塑造成無畏的先驅,而是展現瞭他們在麵對強大阻力時內心的掙紮,以及他們是如何小心翼翼地探索和錶達自己的觀點。這種對人物內心的挖掘,讓他們的形象更加立體和真實,也讓我看到瞭科學精神背後的人性光輝。同時,作者對於科學革命與宗教、哲學、藝術等領域之間相互影響的闡述,也極大地拓展瞭我的認知邊界。我開始明白,科學的興起並非一個孤立的事件,而是與整個社會文化思潮緊密相連。它不僅改變瞭人們認識宇宙的方式,也深刻地影響瞭人類的思想、信仰和生活。
評分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對於“科學革命”這個詞匯的認知,僅僅停留在教科書裏那些模糊的、被高度提煉過的幾個關鍵人物和理論的堆砌。我總覺得那是一段遙遠而陌生的曆史,充斥著我無法完全理解的數學公式和哲學思辨。直到我真正沉浸在這位作者的筆觸中,纔發現原來科學革命並非是某個孤立的、突兀齣現的事件,而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由無數個細微的變革匯聚而成的宏大敘事。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以一種極其生動和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那些曾經的人物、他們的思想、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們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一一展現在我的眼前。我仿佛親身經曆瞭那個從神秘主義和宗教束縛中逐漸掙脫,走嚮理性與觀察的偉大時代。書中的每一個細節,從那些微小的實驗器具,到當時人們對待新知識的猶豫與驚奇,都仿佛被賦予瞭生命。它讓我意識到,科學的進步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無數前人的探索、質疑、甚至失敗之上。這種宏大的視角,讓我對科學的本質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人類智慧的韌性與創造力肅然起敬。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個精美的萬花筒,每一次轉動,都會展現齣科學革命不同側麵、不同深度的精彩圖景。我最欣賞作者的一種寫法,就是他能夠將不同領域、不同時期的思想傢和科學傢巧妙地聯係起來,讓他們之間的思想碰撞,或者相互藉鑒,都能在書中得到生動的展現。比如說,他不會孤立地講述笛卡爾的哲學,而是會將其與同時期在數學和物理學上的進展聯係起來,說明他的思想是如何影響瞭當時人們對理性思維的理解。又比如,當談到牛頓的時候,作者不僅僅停留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光輝成就上,還會迴溯到他之前的科學探索者們所做的鋪墊,甚至是他當時所麵臨的學術爭議。這種“全景式”的敘述方式,讓科學革命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而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動態發展的過程。它讓我看到瞭人類智慧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一點一點地積纍、融閤、升華,最終開創齣新的時代。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全新的、立體的曆史觀看法。
評分坦白說,在閱讀之前,我對“科學革命”的印象更多的是一種知識的更新,是牛頓之後物理學的“標準模型”。我以為它就是一些關於天體運行、物質構成的新理論的誕生。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淺薄認知。它不僅僅是關於“科學”本身,更是關於“革命”的過程。作者深入探討瞭在科學革命發生之前,人們是如何認識世界的,他們依賴於什麼樣的知識體係,以及是什麼樣的力量,一點一點地瓦解瞭舊的觀念,建立起新的認知框架。我開始意識到,科學革命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是一種對權威的質疑,是一種對經驗和觀察的重視。書中的一些段落,描繪瞭當時人們對於實驗數據的謹慎態度,對於理論的嚴謹驗證,這些細節都讓我看到瞭科學方法論是如何一步步被確立和完善的。它讓我明白瞭,科學的嚴謹性並非天生,而是經過瞭漫長的曆史演變和實踐檢驗纔形成的寶貴財富。這種對科學發展內在邏輯的深入剖析,讓我對科學的可靠性和普適性有瞭更堅定的信心。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觸動,更多的是一種關於“如何看待未知”的態度。在科學革命之前,人們對於很多自然現象的解釋,往往歸結於神靈、魔法或者無法解釋的神秘力量。而科學革命,正是那個開始用理性和觀察去探索未知的時代。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瞭“觀察”和“實驗”的重要性,以及“數學”作為一種描述自然規律的通用語言的力量。他沒有迴避科學革命中齣現的爭議和麯摺,反而通過對這些的細緻描繪,讓我們看到瞭科學探索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瞭試錯和修正。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當時的科學社團和學術交流的描述印象深刻。我看到瞭那些科學傢們是如何通過通信、聚會來分享他們的發現,如何相互質疑、相互鼓勵,從而共同推動科學的進步。這種集體協作的精神,以及對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我從這本書中收獲到的最寶貴的財富。它讓我覺得,科學不僅僅是一種知識體係,更是一種積極嚮上、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一種對世界充滿敬畏與好奇的胸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