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综合电子系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暨四川省高密度集成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 |
| 作者 | 张伟,廖家轩 |
| 定价 | 220.00元 |
| 出版社 |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4713737 |
| 出版日期 | 2012-12-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综合电子系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暨四川省高密度集成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总体技术、弹载PD雷达系统参数设计与分析、光控超宽带雷达系统设计与关键技术、毫米波NLW-ADS辐射研究、战斗机航空电子系统技术发展研究、察打一体对地攻击机:SAR/GMTI雷达的新用途、雷达低截获概率技术浅析、浅析空间作战、基于LRM结构的雷达信号模拟器总体设计、综合电子系统中软硬件协同仿真方法研究等。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如果说一本学术年会的论文集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那一定是它所代表的“时代印记”。2012年,正是全球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智能手机、物联网、云计算等概念正在逐步落地和普及。因此,我预想这本书的内容,很可能映射了那个时期大家对这些新兴领域在技术层面的思考和攻坚。比如说,关于“综合电子系统技术”的部分,我猜想可能有很多关于异构计算、嵌入式系统优化、以及系统可靠性保障的内容,毕竟随着系统复杂度的提升,这些都是关键的挑战。而在“高密度集成器件”方面,我期待看到关于更先进的制造工艺、新的材料应用(比如石墨烯或新的半导体材料)的探讨,以及如何通过创新的封装技术(如SiP,System-in-Package)来提升集成度。我不是一个直接从事研发的工程师,但我对于整个电子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希望能够洞察当时有哪些技术是研究者们认为最具潜力的,有哪些方向是大家都在努力探索的。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远比了解具体的某个技术细节来得更重要,因为它能帮助我构建一个对整个行业演进的清晰认知,或许还能从中发现一些被低估的、但未来可能大放异彩的研究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实在太长了,初次见到时,我几乎要被它“劝退”。“综合电子系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暨四川省高密度集成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2学术年会论”,光是读一遍就觉得是个硬核的学术盛会。我一直对电子系统这个领域很感兴趣,但通常接触到的都是比较通俗的科普读物,或者是一些特定方向的专著。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想象中的内容一下子变得高大上起来。我预想,这应该是一本汇集了当年领域内顶尖研究成果的论文集,能够非常直接地反映出该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在2012年所关注和突破的技术前沿。我想象中的它,可能包含了关于新型集成电路设计、先进封装技术、高密度互连、可靠性工程,甚至可能涉及一些新兴的电子材料和器件的应用。读这样的书,虽然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所有深奥的理论,但至少能让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整个学科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研究方向有一个宏观的了解。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一些在当时看来非常有前瞻性的观点和实验数据,也许其中一些技术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主流,而当时未能被广泛关注的,也可能埋藏着未来的巨大潜力。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承载着一群专注研究者的智慧结晶,是一扇窥探特定时期电子系统技术发展的重要窗口。
评分初次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我联想到的是一个充满学术气息的会议现场,一群顶尖的科研人员汇聚一堂,分享着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思想碰撞。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极有可能是一份非常详实的记录,囊括了2012年度在“综合电子系统技术”和“高密度集成器件”领域内的前沿进展。 我对于“综合电子系统”的理解,是它涉及到多个不同功能模块的协同工作,形成一个整体。因此,这本书里可能包含了关于如何设计和优化大型电子系统架构的理论,如何提高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和效率,甚至可能涉及到软件与硬件的深度融合。而“高密度集成器件”则是这个领域的另一大关键。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有关于下一代半导体材料、更精密的制造工艺、以及先进的封装技术(比如2.5D/3D封装)等方面的深入探讨,旨在突破现有器件的物理极限。 对于我这个领域的“外围”读者来说,阅读这样的著作,与其说是为了掌握具体的某个技术细节,不如说是一种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和对科学研究精神的汲取。我期待从中能够了解到,在那个特定的时间节点,科学家们对电子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怎样的判断,以及他们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在技术攻关上面临着哪些挑战和取得了哪些突破。这就像是一份技术发展史的快照,能够帮助我理解当今我们所使用的电子设备,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演变而来的。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种庄重的学术氛围。封面设计可能朴实无华,但封底的出版信息和参会单位的名单,就已经足以证明其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我猜测,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会围绕着“综合电子系统技术”和“高密度集成器件”这两个关键词展开。前者涵盖的范围非常广,从基础的半导体材料到复杂的系统级设计,可能都涉及;后者则聚焦于微观世界的精进,每一次密度的提升都意味着性能的飞跃和功耗的降低。我设想着,这本书里可能会有一篇关于某个新型传感器阵列的研究,它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速度采集环境数据;也可能有一篇深入探讨了三维集成技术的挑战与机遇,分析了如何克服散热和互连的瓶颈;甚至可能有一篇关于射频前端的创新设计,旨在提升通信系统的带宽和效率。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即使有些技术细节晦涩难懂,但我更看重的是它所传递的研究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阅读这些论文,我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如何从宏观到微观地分析一个复杂的电子系统,以及如何在高密度集成这一核心挑战下,寻求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严谨、深入的学术探讨。作为一个非专业领域的爱好者,我通常不会轻易去触碰这类“重磅”级学术文献,但“综合电子系统技术”和“高密度集成器件”这两个概念,却总能激起我内心深处对科技进步的好奇。我猜想,这本书里一定充斥着各种图表、公式和严谨的论证,每一篇论文都可能是一个团队数年心血的结晶。我想象中的内容,可能会涉及到对现有电子系统架构的革新,比如如何构建更高效、更低功耗的计算平台;也可能聚焦于微小器件的极致发展,比如通过纳米技术实现前所未有的集成密度和性能。对我而言,阅读这样的书,就像是在一个高精尖的实验室里进行一次“云游”。我虽然不能亲自动手实验,但可以通过这些文字和图示,间接体验到研究者们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的过程。我尤其感兴趣的,是那些在论文中提出的、当时可能还处于理论阶段,但却为后来的技术突破埋下伏笔的观点。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了解“技术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知识普及,一次对电子科学前沿探索的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