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部分心理学 |
| 作者 | 理查德·施沃茨 |
| 定价 | 49.90元 |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218121451 |
| 出版日期 | 2017-1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这是一本帮助人们把各种负面情绪和消级想法转化为生命动力的心理学论著。 我们所有想法和情绪都是内在性格的呈现,它们由于我们的经历而被迫扮演一些特殊角色,以致我们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或冲动。针对这个问题,作者创立的“情绪决定命运——内在家庭系统(IFS)”模型提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解决方案,即帮助人们爱上自己(理解困扰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并与之共处),从而更好地控制冲动或自动化反应,提升价值感,让人们由内而外变得更强大,更有信心,富有创造力。此外,它也能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拥有更多的内心的宁静与愉悦。 href='#'> href='#'> href='#'> href='#'> href='#'> href='#'> href='#'> href='#'> |
| 作者简介 | |
| 理查德?施瓦茨(作者) 许多国家心理治疗组织的特色演讲者和美国婚姻和家庭治疗协会的会员,普渡大学婚姻与家庭治疗博士,先后与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少年研究所、西北大学的家庭研究所长期合作,并成为两个机构的副教授。他与Michael Nichols一起合著的《家庭治疗:概念和方法》,成为美国广泛使用的家庭治疗文本。理查德博士创立了部分心理学(IFS),为心理治疗提供了非病理化的框架,对如何理解心理功能和疗愈提出了新的看法,对如何缓解人的痛苦提供了创新的方法。 吴伊兰(译者) 海蓝幸福家青少年抗挫力训练营义工,汶川特大地震后驻川3年,亲历灾后重建心灵援助计划过程,帮助过许多孩子应对焦虑。 黄小玉(译者) 外交学院英语系毕业,曾任信息产业部翻译、沃达丰中国业务拓展总监。现任海蓝幸福家运营总监,静观自我关怀认证老师。 |
| 目录 | |
| —、情绪决定命运—内在家庭系统(IFS)模型 1. 如何控制“冲动”(“自动化反应”) 为什么我们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愤怒感到愤怒, 我们就同时经历了双重愤怒” 我们都是部分的人 越怕什么,越来什么 2. 情绪才是命运的保护神—“部分心理学”的奇迹 学会爱你的“敌人”— 坏脾气 关怀自己的情绪和想法 3. 练习:到底是什么在拖累你的人生 你觉得焦虑、妒忌心、无价值感等这些情绪影响你的人生吗 你的每部分坏情绪都不是真正的你 二、我们生来具有的比我们以为的还要多得多 1. 成为真正的自己 “真正的自己”没有原罪和自私的基因 “人之初,性本恶”的观念并不正确 一个丑陋的事实会扼杀美好的假设 2. “我撞见了神的秘密” 神隐藏的秘密:快乐和宁静为什么只藏在人的心里 心流:不要被自己的任何一种情绪和想法带走 3. 只有“真我”才能领导我们 “真我”就像“灯开着,有人在家”一样 “一旦成为真正的自己,你就不再丑陋” 4. “真我”具有哪些品质 平静:不受任何情绪的伤害 清晰:不受想法的影响 好奇心:对内心的坏情绪保持好奇 关怀:一切感同身受 自信:我们不是一个孤立的波浪,而是大海的一部分 勇气:我们可以强而有力,却不带任何评判 创造力:理性思维滋养不了你 连接:帮你强化人际关系 5. 如何找到“真正的自己” 进入“真我状态”的步:试着与情绪分离一下 让“好情绪”出现的练习 三、没有一个人不是多重人格者 1. 人正因为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谁而痛苦 如何摆平我们内心的各种想法 和内心的想法换位思考 如何与别人的内心沟通 2. 每个正常人都具有多重人格 有多种内在人格并不等于有多重人格障碍 如果你能够带着好奇心来关注自己的愤怒 谁没有“我一面想上班,但另一方面想睡觉”的时候 你的多重人格彼此之间就像家人一样 人性的不同部分都是倾向于对立的 如何让我们内心对立不同部分握手言欢 3. 我们本质上都是好的 学会看到自己脆弱部分的重要价值 既能体验痛苦和挣扎,同时又能淡定 接受自己内心的“黑暗”部分,你就能蜕变 你会活在当下吗 我们拙劣的部分,实际上都是未被开发的钻石 选一个你不爱爆发的情绪开始练习 四、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之中 1. 每个人的内心都住有“保护者”和“被保护者” 2. 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放逐者” 我们是不是常常把痛苦死死压在心底 “把痛苦放下,忘了它”的方法只能管用一会儿 为什么男人总是对自己的绝望保持沉默 自尊其实是一种安全感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不成功 我们为什么会对伤害过我们的人上瘾 3. 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管理者” “管理者”想要把控一切 “管理者”类型一:“批评者” “管理者”类型二:“悲观主义者” “管理者”类型三:“照顾者”(利他主义者) “管理者”类型四:“受害者”(斤斤计较者) “管理者”类型五:“伪真我” 只能与“管理者”共存,而不是对抗 4. 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消防员” “消防员”对我们是一把双刃剑—控制或放纵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中没有足够的痛苦和磨难 5. 不能让内心的任何一部分成为生活的主宰 全然享受你当下正在做的每一件事 让内心的每一个想法友好相处 五、一切都由自己来决定:人生之旅 1. 你的强大部分比你以为的要多得多 为什么要关注自己的内在 探索内心世界,从哪个部分开始 2. 邀请你内在的某个“部分”后退 不要偏心于内在的“任何一个孩子” 人的内心没有天生不好的部分 3. 你的大部分情绪和想法其实都是你的“负担” 请自己的不良情绪退后 绝不要强迫自己内心的某一部分去改变 4. 好的心理疗愈师是自己 你的痛苦你懂 所有的情绪都是无辜的,都被迫扮演过坏角色 放下:让自己内心的任何部分脱离“原生角色设定” “脆弱”的自我疗愈需要坚持 六、情绪决定命运—内在家庭系统(IFS)重点提示 1. “部分” 子人格,或者人格的不同方面 每一种情绪都是有价值的,都希望发挥积极的作用 2. “真正的自己”(“真我”) 意识之所在 — 相对“部分”而言处于另一层级的实体 201 “真正的自己”(“真我”)具有以下品质:关怀、信心、好奇、洞见 3. 内在家庭系统(IFS)的基本目标 脱离人的各种刻板“角色”设定 找回“真正的自己” 4. 我们的内心是由既对立又联盟的各个部分组成的系统 系统重组时,各个部分可以迅速改变 内外系统是相互影响的 5. 关于各部分角色的“三分组模型” “放逐者”:内心里经历了创伤的、年轻又脆弱的部分 “管理者”:管理我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部分 “消防员”:当“放逐者”部分被激活时采取应对行动的部分 6. 如何使用“内在家庭系统(IFS)” 评估外在系统,确保所进行的疗愈是安全有效的 介绍疗愈的步 首先开始处理“管理者”的部分 询问并化解危险的“消防员”部分 获得“管理者”的允许,开始处理“放逐者”的部分 每找回一个部分,都询问一下其他部分的状况如何 疗愈过程双方要注意什么 7. 内在系统思维导图 8. 内在家庭系统(IFS)的词汇表 |
| 编辑推荐 | |
| ★这本书我读了八遍!我推荐所有遭受情绪困扰的人读这本书!——“不,才美”系列畅销书作者海蓝博士 ★ “部分心理学”(IFS)是现代心理学革命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因为“部分心理学”以一个的,不以病态和带偏见的视角来看待包括自己在内的任何人的种种经历和精神状态;帮助我们看到生命的充实丰盈和希望,而不是让抑郁、焦虑、愤怒、恐惧、悲伤、羞愧的情绪影响自己的生活。 |
| 文摘 | |
| 序言 | |
拿到这本书,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地翻开了第一页。首先吸引我的,并非书中高深的理论,而是那种朴实无华的叙事风格,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娓娓道来关于人性的种种可能。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难懂的概念,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生活案例,将抽象的心理学原理具象化。例如,他关于“认知失调”的描述,就从日常生活中夫妻间因为一件小事争吵,事后却试图合理化自己行为的种种表现入手,让我们瞬间理解了这种心理机制是如何在我们身上运作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入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使是心理学领域的初学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更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行为差异的探讨,跳出了西方心理学固有的框架,展现了更加多元和包容的视角。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分析了文化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思维模式、情感表达乃至人际交往方式,这对于理解我们自身以及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都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读到这里,我不禁反思起自己曾经的一些经历,发现很多行为和选择,原来都与所处的文化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全书在这一点上做得尤为出色,它鼓励我们跳出“唯我独尊”的视角,去拥抱和理解世界的丰富性。
评分这绝对是一本会让你“欲罢不能”的书。作者的写作方式极具感染力,他能够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用一种充满故事性和人性化的语言呈现出来。书中对“情绪智力”的探讨,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他不仅仅定义了什么是情绪智力,更详细地阐述了如何识别、理解、管理和运用情绪。通过书中提供的各种情景模拟和自我评估工具,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情绪管理方面的不足,并且开始学习如何更有效地应对负面情绪,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表达。这对于改善我的人际关系,提升我解决冲突的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作者对于“积极心理学”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生活中的希望和可能性。他并非回避人生的困境,而是强调如何发掘自身的优势,如何培养感恩、乐观和韧性,如何在逆境中找到成长的力量。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注入了一股新的能量,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信心。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心理学并非冰冷的科学,而是关乎我们如何活得更精彩、更幸福的学问。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震撼,远超我的预期。我原以为会读到一本枯燥的教科书,但实际体验却截然不同。作者以一种近乎“侦探”般的严谨态度,层层剥茧,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那些我们自己都未曾察觉的运作机制。其中关于“决策疲劳”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通过一系列实验数据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了当我们在一天中需要做出太多选择时,我们的判断力和自控力都会显著下降。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常常在一天结束时,更容易屈服于诱惑,做出一些事后后悔的决定。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习惯,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优化决策过程,减少不必要的消耗。此外,书中关于“依恋理论”的阐述,也极具启发性。作者并未止步于解释婴儿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而是将其延伸至成年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揭示了童年时期的依恋模式如何影响我们成年后的恋爱观、信任感以及处理冲突的方式。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过往感情中的一些模式,开始理解一些难以解释的行为和情感反应,这是一种非常“顿悟”的体验。这本书让我对“认识自己”这件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更提供了一套自我探索的工具和视角。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描述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现象背后的原因,并且提出了许多颇具前瞻性的观点。他对“社会认同理论”的解析,是我最欣赏的部分之一。他通过大量案例,生动地展示了群体压力和从众心理是如何影响个体判断的,无论是对错,人们似乎都倾向于遵循大多数人的选择。这让我对网络上的信息传播、舆论导向有了更深刻的警惕。同时,书中也探讨了如何在这种群体影响下保持独立思考,这对我来说,无疑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此外,作者关于“动机心理学”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区分了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并深入分析了如何培养和维持有效的学习和工作动机。这一点对于正面临学习或职业发展瓶颈的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书中的方法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充满实践指导意义,让我能够立即着手改进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心理学不仅仅是了解他人的行为,更是提升自我管理和自我驱动能力的关键。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好比经历了一次深入的自我探索之旅。作者以一种温和但极具洞察力的方式,引导我们审视内心深处那些被忽略的角落。书中关于“自我认知偏差”的分析,让我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全新的认识。他列举了诸如“确认偏差”、“锚定效应”等常见的认知偏差,并解释了这些偏差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和对事物的理解的。这让我开始警惕自己是否被这些无意识的偏差所误导,并且学习如何主动去纠正它们。此外,作者对“人际吸引力”的探讨,也相当精彩。他不仅分析了外貌、相似性等传统因素,更深入地挖掘了真诚、幽默、同理心等更为深刻的特质是如何在人际关系中发挥作用的。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连接源于内心的交流和理解,而非表面的光鲜。这本书让我对“人”这个概念有了更宏观的理解,它不仅揭示了我们个体的内在运作,更阐释了我们在社会互动中的角色和可能性。每一次翻开,都能获得新的启示,让我对生活和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