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多天线环境下的无线协作通信技术
定价:38.00元
作者:冯振杰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18920563
字数:
页码:24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多天线环境下的无线协作通信技术》围绕放大转发中继网络中的中继选择、多接入中继信道的分集复用折中性能分析、译码转发中继网络中多天线节点上的天线选择及放大转发中继网络中利用有限信道信息反馈进行功率控制等方面展开分析。
目录
1 绪论
1.1 移动通信的发展
1.2 MIMO概述
1.2.1 MIMO技术的优点
1.2.2 MIMO技术存在的问题
1.3 协作通信系统的意义及研究现状
1.4 主要内容安排
2 协作通信中的基本理论与协议
2.1 MIMO信道的分集复用折中(I)MT)简介
2.1.1 MIMO点对点信道的DMT性能
2.1.2 MIMO多接入信道的DMT性能
2.1.3 具有天线选择的MIMO点对点信道的DMT性能
2.2 协作通信信道模型简介
2.3 协作通信系统的基本传输协议
2.3.1 放大转发协议
2.3.2 译码转发协议
2.3.3 增量型的中继协议
2.4 几种AF协议简介
2.4.1 各个节点配置单个天线的非正交放大转发(NAF)协议
2.4.2 各个节点配置多个天线的NAF协议的DMT性能
2.4.3 分时隙的放大转发(SAF)协议及DMT性能
2.5 小结
3 接收节点配置多根天线放大转发中继网络中的中继选择
3.1 引言
3.2 信道模型
3.3 组选择AF(GAF)体系
3.3.1 GAF的基本原理
3.3.2 选择算法
3.3.3 目的节点的信号处理
3.4 GAF的分集复用折中性能分析
3.5 仿真结果和讨论
3.6 小结
4 放大转发的多接入中继信道中的分集复用折中
4.1 引言
4.2 单中继MARC的DMT性能
4.2.1 信道模型
4.2.2 MARC的DMT性能分析
4.2.3 小结
4.3 包含任意多个中继和任意多个用户的MARC的DMT性能
4.3.1 信道模型
4.3.2 MASAF协议下MARC的中断指数分析
4.3.3 注释
4.3.4 MASAF协议下MARC的优DMT性能
4.3.5 讨论
4.3.6 小结
5 具有量化信道信息反馈的MIMONAF中继信道中的分集复用折中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信道模型
5.3 利用量化CSI反馈进行功率控制的MIMONAF信道的DMT性能分析
5.4 小结
6 具有天线选择的MIMO系统和中继网络研究
6.1 引言
6.2 具有天线选择的MIMO点对点系统的分集复用折中性能分析
6.2.1 信道模型
6.2.2 具有天线选择的MIMO点对点系统的DMT分析
6.2.3 小结
6.3 具有天线选择的MIMO译码转发中继网络研究
6.3.1 信道模型
6.3.2 天线选择准则与算法
6.3.3 分集复用折中性能分析
6.3.4 仿真结果和分析
6.3.5 小结
附录
附录A 主要符号表
附录B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阶段)第3部分:物理层复用和信道编码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刚翻了翻这本书,感觉挺不错的,虽然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但作为一名对无线通信有些兴趣的普通读者,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书的开头部分,作者首先铺陈了传统无线通信在面对复杂环境时遇到的瓶颈,比如信号衰减、多径效应带来的干扰等等,这部分内容我之前在一些科普文章里也有接触过,但书中用更严谨的数学模型和理论推导进行了详细阐述,让我对这些问题的根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尤其是在介绍多天线技术时,作者从最基础的天线阵列原理讲起,一步步深入到MIMO(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具体实现,包括预编码、解码算法等等。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书中用了很多图示和表格来帮助理解,比如不同MIMO配置下的信道容量变化,以及不同算法在性能上的权衡。这让我感觉即使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也能比较直观地把握。虽然某些章节涉及的算法比较复杂,但我感觉作者的叙述逻辑很清晰,有种循序渐进的感觉,不会一下子就让人感到无从下手。总体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了解更前沿通信技术的一扇窗户,让我对未来的无线网络有了更丰富的想象。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且富有逻辑性,它能够让你在阅读中逐渐建立起对多天线协作通信技术的整体认知。作者首先从无线通信的挑战出发,强调了提高频谱利用率和数据传输速率的重要性,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入了多天线技术作为解决方案之一。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作者在介绍天线阵列理论时,不仅给出了数学公式,还对每个参数的物理含义进行了详细解释,使得即便是一些复杂的数学模型,也变得相对容易理解。 在探讨协作通信方面,这本书非常系统地梳理了各种协作策略,从简单的中继到更复杂的分布式MIMO,作者都给出了清晰的描述和分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协作协议在信息交互、资源分配以及系统性能方面的详细对比印象深刻。作者还讨论了协作通信在实际部署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例如信道状态信息获取、时延控制等,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思路。阅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感觉像是在参加一场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内容充实,论证有力,让我对这个前沿领域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对无线通信领域的新技术很感兴趣,当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立刻就被吸引了。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做的非常好,开篇就对传统的无线通信系统进行了回顾,然后引出了多天线技术和协作通信的概念。作者没有直接跳到复杂的理论,而是从基本的物理原理开始讲起,比如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天线的辐射方向图等等,这对于我这样基础相对薄弱的读者来说非常友好。 在介绍多天线技术时,作者深入讲解了波束形成、空间复用、空间分集等关键技术,并且详细分析了它们在提升频谱效率和抗衰落能力方面的作用。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有很多关于不同天线配置对系统性能影响的仿真结果和图表,这些直观的展示帮助我理解了理论的实际效果。当我阅读到关于协作通信的部分时,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了解了不同的协作模式,比如机会式协作、协议式协作等,以及它们在提升可靠性和覆盖范围方面的优势。这本书让我对现代无线通信系统的复杂性和高效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评分这本书的专业性非常强,但作者的表达方式却能让即使不是专业研究人员的读者也能从中受益。开篇部分,作者对无线通信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干扰和衰落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为后续介绍多天线和协作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特别喜欢的是,作者在讲解多天线技术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通过大量的公式推导和仿真分析,展示了这些技术是如何在实际中提升通信性能的。 书中关于协作通信的部分,则让我领略到了无线网络“集体智慧”的力量。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协作机制,比如如何通过多个用户联合发送信号来提高传输的鲁棒性,以及如何利用分布式资源来增强信号覆盖。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不同协作方案的性能时,非常注重对各项指标的量化,比如吞吐量、误码率、能量效率等等,这使得读者能够对各种技术的优劣有非常清晰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高性能无线通信技术的大门,让我对未来的无线通信网络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方式非常吸引人,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循循善诱。作者在开篇就点明了协作通信的必要性,通过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比如拥挤的城市区域、复杂的室内环境,生动地描绘了单一终端通信的局限性,以及协作通信如何通过资源共享和信息互助来提升整体性能。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信道模型时的角度,他不仅仅是给出公式,而是会解释这些模型背后所反映的物理现实,比如瑞利衰落、莱斯衰落等,以及它们对通信质量的影响。 在探讨多天线协作通信时,作者巧妙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不仅介绍了各种协作方案的核心思想,比如中继协作、分布式MIMO等,还对这些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协作策略在能耗、复杂度、吞吐量等方面的权衡分析,这对于实际工程应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作者还引用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行业动态,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这个领域的活力和发展趋势。虽然有些技术细节我可能需要查阅更多的资料才能完全理解,但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起点,让我能够更有方向性地去学习和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