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章 背景介紹 1
1.1 前幾代移動通信的演進 3
1.2 第五代移動通信係統(5G-NR)的係統要求 5
1.2.1 主要場景 5
1.2.2 關鍵性能指標和評估方法 7
1.2.3 調製編碼的性能仿真參數 9
1.3 信道編碼的主要方案 9
1.3.1 低密度校驗碼(LDPC) 9
1.3.2 極化碼(Polar Code) 10
1.3.3 捲積碼(Convolutional Code) 10
1.3.4 Turbo碼 11
1.3.5 外層編碼(Outer Code) 11
1.3.6 其他高級編碼方案 12
1.4 本書的目的和篇章結構 13
參考文獻 14
第 2章 低密度校驗碼(LDPC) 17
2.1 LDPC的産生和發展 18
2.2 LDPC碼的基本原理 20
2.2.1 Gallager碼 20
2.2.2 規則LDPC和非規則LDPC 22
2.2.3 置信度傳播的基本原理及其應用 23
2.2.4 實用的解碼方法 27
2.2.5 性能的理論分析 29
2.3 準循環LDPC碼(QC-LDPC) 32
2.3.1 擴展矩陣 33
2.3.2 基礎矩陣的基本結構 38
2.3.3 編碼算法 39
2.3.4 準循環LDPC碼的多碼長設計 42
2.3.5 基於QC-LDPC碼的多碼率設計 45
2.3.6 基於QC-LDPC碼的精細碼率調整 46
2.3.7 一般LDPC碼的短圈特性 46
2.3.8 QC-LDPC碼的短圈特性 48
2.4 QC-LDPC碼的譯碼結構 50
2.4.1 全並行譯碼(Full-parallel) 52
2.4.2 行並行譯碼(Row-parallel) 54
2.4.3 塊並行譯碼(Block-parallel) 57
2.5 LDPC在5G-NR中的標準進展 59
2.5.1 提升值設計 59
2.5.2 緊湊型基本圖設計 62
2.5.3 基本圖 63
2.5.4 速率匹配 69
2.5.5 交織 71
2.5.6 分段 73
2.5.7 信道質量指示(CQI)錶格和編碼調製方案(MCS)錶格 75
2.5.8 傳輸塊大小(TBS,Transport Block Size)的確定 78
2.6 復雜度、吞吐量和解碼時延 83
2.6.1 復雜度 83
2.6.2 吞吐量 84
2.6.3 解碼時延 84
2.7 鏈路性能 85
2.7.1 短碼 85
2.7.2 中長碼 86
2.7.3 長碼 86
2.8 LDPC碼在3GPP中的應用 87
2.9 未來發展 94
2.10 小結 94
參考文獻 95
第3章 極化碼 99
3.1 Polar碼的起源 101
3.2 Polar碼在國內外的研究狀況 102
3.3 Polar碼的基本原理 106
3.3.1 信道 106
3.3.2 信道閤並 107
3.3.3 信道分離 109
3.3.4 信道極化 110
3.4 極化碼基本的編碼和解碼方法 112
3.4.1 編碼簡介 112
3.4.2 解碼簡介 113
3.5 Polar碼構造 116
3.5.1 錯誤檢測 117
3.5.2 編碼矩陣生成 123
3.6 Polar碼序列 127
3.6.1 基本概念 127
3.6.2 若乾序列介紹 129
3.6.3 序列的特性 136
3.6.4 序列的選擇準則 137
3.6.5 序列的融閤、3GPP終選擇的序列及未來發展 138
3.6.6 速率匹配對序列的預凍結 139
3.7 Polar碼的速率匹配 140
3.8 交織 141
3.8.1 等腰直角三角形交織 141
3.8.2 雙矩形交織 143
3.8.3 速率匹配過程中的交織 143
3.9 Polar碼的重傳 145
3.10 分段 147
3.11 係統Polar碼 148
3.12 2D Polar碼 151
3.13 Polar碼解碼算法 153
3.13.1 SC算法 153
3.13.2 SC-L算法 154
3.13.3 基於統計排序的譯碼算法 156
3.13.4 置信度傳播(BP)算法 158
3.13.5 Polar碼並行解碼 159
3.14 復雜度、吞吐量與解碼時延 161
3.14.1 計算復雜度 161
3.14.2 (存儲)空間復雜度 162
3.14.3 吞吐量 163
3.14.4 解碼時延 163
3.15 Polar碼的性能 164
3.15.1 小漢明距離 164
3.15.2 誤塊率 164
3.15.3 虛警率 166
3.15.4 與其他碼的性能比較 167
3.16 3GPP協議中的Polar碼 171
3.17 Polar碼的優點、缺點及未來發展 174
參考文獻 175
第4章 捲積碼 185
4.1 捲積碼的原理 186
4.1.1 捲積碼原理和解碼算法 186
4.1.2 基本性能 190
4.1.3 解碼復雜度和吞吐量分析 193
4.1.4 咬尾捲積碼(TBCC) 194
4.2 捲積碼在蜂窩標準中的應用 198
4.2.1 3G UMTS(WCDMA)中的捲積碼 198
4.2.2 LTE中的捲積碼 199
4.3 捲積碼的增強 200
4.3.1 支持多種版本冗餘 200
4.3.2 支持更低碼率 201
4.3.3 性能更優的生成多項式 202
4.3.4 CRC輔助的列錶解碼 204
參考文獻 206
第5章 Turbo碼 209
5.1 Turbo碼原理 210
5.1.1 Turbo碼之前的級聯碼 211
5.1.2 並行級聯捲積碼 212
5.1.3 解碼算法 213
5.1.4 基本性能 219
5.2 LTE的Turbo碼 221
5.2.1 LTE的Turbo碼的結構 221
5.2.2 LTE Turbo碼的QPP交織器 222
5.2.3 鏈路性能 226
5.2.4 解碼復雜度分析 227
5.3 Turbo碼2.0 229
5.3.1 更長的碼長 229
5.3.2 更低的碼率 229
5.3.3 咬尾Turbo碼 231
5.3.4 新的打孔方式 233
5.3.5 新的交織器 233
參考文獻 234
第6章 外碼 237
6.1 信道特性與外碼 238
6.2 顯式外碼 239
6.2.1 常用外碼 239
6.2.2 包編碼(Packet Coding) 241
6.3 隱式外碼 256
6.4 小結 256
參考文獻 256
第7章 其他高級編碼方案 259
7.1 多元域LDPC碼 260
7.1.1 概念 260
7.1.2 多元LDPC碼比特交織編碼調製(BICM)方案 261
7.1.3 多元碼調製映射方案 262
7.2 多元域RA碼 266
7.2.1 交織器 268
7.2.2 加權器 270
7.2.3 組閤器與纍加器 271
7.2.4 譯碼 271
7.3 格碼 271
7.4 基於無速率碼的自適應編碼 279
7.5 階梯碼 281
7.5.1 編碼 282
7.5.2 解碼 283
7.5.3 性能 283
7.5.4 未來演進方嚮 284
參考文獻 285
縮略語 287
1.內容係統全麵:涵蓋5G中幾乎所有的主流調製編碼技術,對每一項編碼技術都做瞭較為詳盡的描述。
2.及時性:5G的標準化剛剛啓動,調製編碼技術的研究階段在明年3月結束,與本書的齣版日期基本同步。
3.國傢産業政策的支持∶新型調製編碼被工信部確定為5G物理層的三駕馬車之一,體現國內企業在該技術上傑齣的世界地位。
4.作者係“韆人計劃”國傢特聘專傢,IEEE知名會員,擔任漢斯《無綫通信》期刊主編,《韆人》雜誌編委,被評為信息科技行業的領軍人物。
本書以5G主要應用場景和性能指標為基礎,對適閤5G的幾大編碼技術逐一進行係統的描述。本書介紹的編碼技術主要包含低密度校驗碼(LDPC)、極化碼(Polar Code)、咬尾捲積碼(TBCC)和Turbo碼。除此之外,對外層編碼和其他的編碼都有專門的章節介紹。每一種編碼技術的描述包括碼的結構、編解碼算法、性能仿真和算法復雜度分析。
一個成熟的通信係統設計必然是多維度的,調製和編碼的選擇必須與信道估計、同步、功率控製等其他物理層環節緊密配閤。我期待這本書不僅僅局限於信道編碼本身,還能探討調製技術(如高階QAM、波形整形)與編碼方案在實際係統中的協同作用。例如,當信噪比(SNR)處於某個特定區間時,是應該提升調製階數來增加頻譜效率,還是應該增加編碼的迭代次數來降低誤碼率(BER)?這種係統級的優化和資源分配策略,往往是決定網絡性能上限的關鍵。如果書中能提供一個統一的框架,將調製、編碼、多址接入(如OFDMA/SC-FDMA的資源分配)等元素整閤起來進行分析,展現齣“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係統性思維,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將遠遠超齣單一技術的講解範圍,真正做到“內容豐富”。
評分對於深度學習在通信領域的應用日益火熱的今天,任何一本聲稱“係統全麵”的現代通信教材都不能迴避這個新興領域的影響。我好奇這本書是否探討瞭傳統硬判決和軟判決解碼方法的局限性,以及神經網絡(如RNN、CNN)在信道編碼的譯碼或甚至聯閤設計中的潛力。雖然5G標準本身是基於傳統編碼理論構建的,但對未來6G或現有技術的性能增強,AI賦能的譯碼器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嚮。如果本書能夠以批判性的眼光,對比傳統LDPC/Polar解碼與基於學習的譯碼在計算復雜度、抗噪聲能力和收斂速度上的優劣,並給齣清晰的界限和應用前景分析,那麼這本書就真正站在瞭通信技術發展的前沿,而非僅僅是對現有標準的復述。
評分初次翻閱市麵上關於5G技術的書籍時,常常會發現很多內容過於側重於係統架構的宏觀描述,而對調製編碼這一“內功心法”的講解卻顯得淺嘗輒止。我特彆關注那些能夠清晰闡明“為何選擇此編碼而非彼編碼”的論述。例如,在數據傳輸速率要求極高且延遲敏感的場景中,LDPC碼和Polar碼的權衡點在哪裏?極化碼在控製信道(如物理下行控製信道PDCCH)中的應用邏輯,與數據信道(如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中采用的LDPC碼,其設計哲學上的差異究竟是什麼?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引導讀者理解這些選擇背後的性能、復雜度與延遲之間的微妙平衡。如果它能詳細拆解5G編碼方案的迭代過程,從LTE的Turbo碼到NR的LDPC和Polar碼的演進脈絡,清晰地梳理齣性能提升的瓶頸和突破點,那將是極大的價值所在。
評分讀完一些偏理論性的文獻後,我發現自己常常在“如何高效解碼”這一環節感到睏惑。信道編碼的威力不僅在於設計瞭優秀的碼字,更在於解碼算法的效率和速度。對於5G這種要求極低延遲(例如在URLLC場景中)的應用來說,解碼的並行化和低復雜度是衡量標準。我迫切地希望這本書能詳細介紹5G-NR中LDPC的Viterbi/Belief Propagation(BP)迭代解碼過程的具體實現細節,以及Polar碼的Max-Log-MAP或Fast/Approximate 譯碼算法的優化策略。理想情況下,如果書中能結閤FPGA或ASIC實現的思路,哪怕隻是概念性的描述,說明如何在硬件層麵實現高吞吐量的並行譯碼,那對從事通信係統設計的工程師來說,無疑是如虎添翼的寶貴財富。期望這本書能夠實現“技術詳解”的承諾,將晦澀的算法轉化為可操作的工程藍圖。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讓人對5G的核心技術——信道編碼——充滿瞭期待。我最近一直在關注無綫通信領域的最新進展,特彆是5G標準在提升數據速率和可靠性方麵所做的努力。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淺齣地剖析5G-NR(新空口)中的復雜編碼方案,比如LDPC(低密度奇偶校驗碼)和極化碼(Polar Codes),那就太棒瞭。我希望能看到不僅僅是公式的堆砌,而是對這些編碼技術在實際物理層操作中如何協同工作,如何應對各種復雜的信道衰落模型,例如瑞利衰落和陰影衰落,有細緻的圖解和案例分析。對於我這種既想瞭解理論深度又需要把握工程實現細節的讀者來說,如果能輔以一些仿真結果或實際測試數據來佐證理論的有效性,那就更具說服力瞭。尤其是在高頻段(毫米波)應用場景下,信道模型的變化對編碼性能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研究方嚮,期待書中能對此有獨到的見解和深入的討論,真正做到“係統全麵”而非泛泛而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